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素材.docx
初中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素材初中语文爱莲说的教学设计一、导入课文出示莲花图,提问:这是什么花?大家喜欢不喜欢这种花?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二、解题,揭示学习目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小黑板,老师读一遍。教学目标:1、识记疑难字词:颐蕃濯亵逸鲜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托物言志的写法。三、预习:请两位同学给这几个字注音,颐蕃濯亵逸鲜大家齐读两遍。四、正课1、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的录音朗读,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2、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3、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4、(出示小黑板)请几位同学翻译下列句子: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5、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课文完整的说一遍。6、这两位同学说的很好,大家掌声鼓励。这篇文章题目是爱莲说,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呢?讨论归纳: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我把莲的这些特点,画在了黑板上,大家齐读一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挺直独立;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是莲花的形态;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8、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9、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的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么样?(同流合污)剩下的六个花瓣由大家总结。同桌互相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高洁独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10、大家总结的很好,我把君子的品德写在了花瓣上,请几位同学把这些君子的品德贴到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大家共同绘制了一幅莲花君子,通过这两幅图,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11、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写了菊花和牡丹,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陶渊明为什么爱菊?菊花有什么特点,它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深秋时节。深秋时节气候寒冷。它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所以作者把菊比成什么?(隐逸者)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衬托。诱面衬托.)1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3、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决定的,不同的情感志趣,决定了对花喜爱的差异,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小结: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14、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五、总结:1.学生总结: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你有哪些收获呢?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等,都值得我们借鉴。2.教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六、反馈检测:1、填空。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本文中作者拿_和_与莲对比,前者是_,后者是_,作用是突出_。2、说话练习: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七、布置作业: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八、板书设计:爱莲说周敦颐正衬反衬菊莲牡丹托物隐逸者君子富贵者言志爱莲说语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和“之”的用法。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托物言志。教学难点: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衬托作用。教学方法:讲读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九江市的市花是什么花?(荷花),今天我们来学习爱莲说这篇课文。先请同学们欣赏两幅和莲花有关的图画和诗歌,并朗读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西湖这首诗。二、展示教学目标:1、掌握“蕃”“濯”“鲜”等实词意义和“之”的用法。2、通过诵读、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所寄寓的思想感情。3、领会菊和牡丹对莲的作用。三、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爱莲说这首诗是他在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四、文体介绍: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五、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2.理解生字的读音和意思:蕃(fn)多淤(y)淤积濯(zhuó)洗涤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鲜(xin)很少六、疏通词句:1.濯清涟而不妖(C)2.香远益清(A)3.亭亭净植(B)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5.花之隐逸者也(A)6.花之君子者也(A)7.陶后鲜有闻(C)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9.水陆草木之花(C)七、课堂讨论: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喜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了莲花的什么品质?生长环境高洁、质朴体态香气正直、高尚风度气质清高、纯洁3.作者写这篇文章并非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写了什么呢?答: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这种写作方法就叫“托物言志”。八、写作方法探究: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花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3.“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作者写它们是为了起衬托作用。4.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九.进行小结:正衬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反衬托物言志菊隐逸者惜莲君子爱牡丹富贵者厌写作方法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主旨)十、朗读背诵:1、全班同学先朗读一遍课文。2、然后全班集体背诵课文。3、叫两个同学当堂背诵课文。十一、拓展延伸:1、课堂练习: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2、课后作业:以你对牡丹、菊花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的写法,写一篇牡丹赞或爱菊说。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2.增强古文阅读能力。情感目标:1.了解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3.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二、导人1.作家作品简介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3.请再次朗读课文。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