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 2022-11-2 232314 12.pdf
收稿日期:2018-10-27摇 摇 摇 摇 摇 修回日期:2018-12-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信息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冶(编号:18ZDA027)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王振嵩(ORCID:0000-0003-3896-8255),男,1987 年生,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哲学与认知科学哲学。信息资源管理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王 振 嵩(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摇 西安摇 710043)摘摇 要摇 目的/意义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统一信息科学的发展,同样可以为意向性和智能的自然化研究提供方案。而不同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的相互借鉴融通将有助于该进路的加强。方法/过程采取对比的方法展现德雷斯基与邬焜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互相借鉴与融合的潜力与价值。首先,前三章从客观信息、信息语义学以及知识论的角度主要介绍德雷斯基的立场以及他与邬焜的基本主张的同异;其次,第四章从对二者各自的核心理论“意向性分级冶与“信息分类冶的对比上,指出两者的理论是殊途同归;再次,第五章综合论述了两者的异同之处。最后,第六章总结重申了把两者进行对比研究的价值。结果/结论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两者分别是从知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强调客观信息的基础作用。因此,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且有潜力融合为一条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关键词摇 客观信息摇 自然主义摇 信息本体论摇 信息知识论摇 意向性中图分类号摇 G201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献标识码摇 A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文章编号摇 1002-1965(2019)04-0161-07引用格式摇 王振嵩.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J.情报杂志,2019,38(4):161-167.DOI摇 10.3969/j.issn.1002-1965.2019.04.024A Research Approach for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Based on Objective InformationWang Zhensong(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摇 710043)Abstract摇 Purpose/SignificanceThe study of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information science,but also provides solutions for the naturalization of intentionality and intelligence.And the mutual reference and fusionof different naturalistic research approaches for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contribute to the enhancement of such direction.Method/ProcessThis article adopts antitheses to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ity and value of mutual reference and fusion between Fred Dretske and WuKuns naturalistic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Primarily,the first three sections introduce Dretskes standpoin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b鄄jective information,information semantics and epistemology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is theory with Wus basic propositions.Then,the following fourth section points out that they reach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means through comparing their core theories,thelevels of intentionality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formation.After that,the fifth section summari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their theories in detail.At last,the sixth section reiterates the value of the comparative study.Result/ConclusionWe find out that theirtheories emphasize the fundamental role of objective information from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respectively,which allows them to sharestrong complementary features and have the potential to merge into a naturalistic research approach for philosophy of information based onobjective information.Key words摇 objective information摇 naturalism摇 information ontology摇 information epistemology摇 intentionality1摇 客观信息与自然主义德雷斯基的知识的信息理论是对意向性自然化的一种方法。本文在介绍德雷斯基的知识论主要观点的同时,与邬焜的部分观点进行比对。指出两者的研究分别是从知识论和本体论的角度讨论客观信息的地位第 38 卷摇 第 4 期2019 年 4 月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情摇 报摇 杂摇 志JOURNAL OF INTELLIGENCE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Vol.38摇 No.4Apr.摇 2019与作用,因此具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可能性。与主流分析哲学家主张心灵的独特性与信息是隶属于心智领域的概念不同,德雷斯基的研究是为独立于智能主体的客观信息提供认识论辩护,这被弗洛里迪称为信息的自然化1,而对信息的自然化,又隶属于对意向性自然化的研究。什么是意向性?布伦塔诺提出用“意向性冶 概念来分辨主体是否具有认知能力,并认为它是“心灵的标志冶2。在分析哲学中意向性与命题的语义紧密相连。但是对意向性的理解不应该只限定在哲学术语之中,在认知哲学家看来,“如果意向性不能够被经验地考察,那么关于我们的心灵的诸多常识观点将无法在认知科学中立足。所以这个观点对认知科学极为重要。冶3而德雷斯基迎合了这样的观点,他的工作就是通过把意向性分级,显现出意向性层级进化的趋势,由此揭示“普通的信息处理系统与真正的认知系统之间的区别,并进一步从自然主体角度解释那深层的给认知系统内部状态赋予语义内容的心灵特征是什么?冶4175。自格莱斯5做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的区别后,大多数哲学家致力于从“非自然意义冶的角度解释心灵、认知以及人类思维的本质。而德雷斯基从“自然意义冶入手对意向性的自然化研究揭示出信息的客观特征,而“自然意义冶则是说物质系统内容的指涉性,这也正是邬焜定义信息的立足点。而弗落里迪1所建构的以语义信息为核心的无法还原的信息概念体系,则是基于“非自然意义冶的不可还原主张。虽然还没有完美的方法可以完全把“非自然意义冶还原到“自然意义冶,但自然主义者们正在一步步地推进这一进程。最近的艾萨克6的研究则为“非自然意义冶还原到“自然意义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便最终无法通过逻辑和数学的方式还原具有“非自然意义冶的主观信息,这也并不能否定主观信息进化自客观信息,而邬焜则正是试图从复杂性进化突现论的角度揭示信息从客观到主观的进化层级7。此外,基于认识论的信息自然化运动,是要把主观信息还原到客观信息,再把客观信息归于物质本身,这就是最终要形成一个心灵寅信息寅物质的还原路径,以达到从物理科学的角度去解释意向性和心灵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不仅是要消解心灵,也是要消解信息本身。但对信息本身的消解就是对信息科学的消解,这是正在形成的统一信息科学范式所不能容忍的。一个统一的信息科学范式需要一个统一的本体论信息概念8,范式内的科学家需要把“信息体冶 作为研究对象9。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一个以客观信息为基础的认识论,也需要一个强调信息本质独特性以及有利于信息概念统一的本体论学说。正如维纳所说的“信息就是信息,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不承认这一点唯物论在当代是无法立足的。冶10这就是邬焜的信息哲学所做的工作。在邬焜看来,依据信息的本体论特征,不仅主客观信息可以统一,还能够展现出信息进化的层级,而且这信息进化的层级也基本对应于德雷斯基对意向性的分级,这在第四节会被讨论到。在此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下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的理论基础以及知识论基本主张。2摇 信息语义学与通讯信息论的关系在德雷斯基看来,申侬的通信理论只是用统计学方法测量了通讯中的平均信息量,因此它所关注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信息。而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信息必然存在于语义与认知状态之中,它与个体的事件相联系。而只有特定的信号才能被赋予命题表达(propositional expression)或内容(content)。但一个信号所携带的信息内容是不能被平均的。可以被平均只有总体信息量。在德雷斯基看来“一个真正的信息理论是关于消息的内容的理论,而不是关于具现(embody)这个内容的形式理论。冶440德雷斯基认为在承载消息的信号与被信号承载的消息之间是有质的区别的。而后者才是真正通常意义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工程领域与德雷斯基对信息的关注不同,德雷斯基致力于研究从信源到信宿所传播的信息到底是什么?而非平均信息量。也就是说,“德雷斯基的研究意图提出一个信息的语义理论,或者说是一个信号的命题内容理论。冶11即便如此,德雷斯基还是认为申侬的信息理论揭示一些通讯中语义信息所依附的客观关系。这种客观关系被德雷斯基称为合法规则性(lawful regularity),即当一个事件包含了另一个事件的信息,那么这两个事件之间一定具有合法规则性。这是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比如,我家的门铃响了,那一定是有人在门外按了我家门铃,而不是有人按了邻居家的门铃。虽然,有可能在那一刻也有人按了邻居家的门铃。但有人按邻居家的门铃与同时我家的门铃响两个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只是偶然联系。这就使得德雷斯基在批判申侬信息论同时,采用了概率论的方法来研究语义信息。“德雷斯基实际上是用一种信息理论的解释来代替传统对知识的分析的真信念的解释。冶12或者说,“德雷斯基把通讯作为一个因果过程,即不是把结果和原因视为具有同样的信息,而是把结果视为承载了关于原因的信息。作为一个研究认识论的学2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情摇 报摇 杂摇 志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8 卷者,这与他对知识解释的目标非常契合:依据他的观点,知识是来自于外部世界进入认识主体的信息流的结果。冶13德雷斯基认为通讯理论只有在讨论给予特定信号的某些特定条件的概率时才具有意义,这是因为通讯理论讨论那些概率的统计功能。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德雷斯基发展出一种关于信息内容的理论,并给出了一个信号的信息内容的理论定义:“一个信号 r 承载着这样的信息:s 是 F=s 正在是(is being)F 的条件概率是1,given r(和 k)。(但是只假定k的话,条件概率小于 1)冶465其中 k 是信宿已有的背景知识。在这个准则中,信号 r 承载 s 是 F 的信息是依据通讯理论的概念来理解的。德雷斯基用通讯理论的概念来说明对知识的获得基本可分为三步:首先,在通讯个例中采用通讯理论的概念。如上所说通讯理论用公式描述一个信号所承载的平均信息量。德雷斯基用那些公式去比较一个事件所产生的信息量和被信号传输给信宿的信息量,而不必知道所产生和传输的信息的精确数量。其次,这样的比较判断(comparative judge鄄ments)在第二步的解释中起着核心作用。德雷斯基认为这样的比较判断有助于对产生和接收到的信息内容作出解释。一个信号事件所承载的任何信息内容(in鄄formation content)是一个人所接收的已知信号的功能。最后,有了这个信息内容的概念,德雷斯基便可以发展他对知识的信息理论的解释。3摇 信息的客观性,信息流与知识与传统分析哲学的定义不同,德雷斯基把知识定义为信息引发的信念(information-caused belief)11。这种对信息的描述被称为“规则性分析冶(regularity a鄄nalysis)14-16。这是一种更为经验的、实际的描述。德雷斯基依据事件之间的条件概率(conditional probabil鄄ity)来解释信息的功能17。因此,在德雷斯基看来信息是绝对客观的存在,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不依赖于智能主体。它的普遍性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事件可以被视为传播信息的信号。这就是为什么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信息先于它的使用者而存在。冶18它可以以任何形式(比如光学排列,物理结构等)表现出来。并且“它不以任何人是否能够察觉它或者知道如何提取它而客观地存在着。它是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已经存在的事物,我认为它是心灵被制造出来的原始材料。冶11在客观信息与主观信息的关系上,明格斯这样解读德雷斯基的观点“由信号承载的信息是世界的客观特征,就像物理客体和它们的属性一样。但是意义是由主体间或者主体的信宿所接收的信息中产生出来的。信息不依赖于人类的知识、信念和理解,但是意义却依赖。冶19这“意义产生于信息冶指的是,非自然意义的信息(弗洛里迪的语义信息)产生于自然意义的信息(德雷斯基所说的信息,邬焜所说的客观信息),它具有德雷斯基所说第三秩序的意向性4173。那么从客观信息到主观知识的转换过程是怎么样的?德雷斯基所说的蕴含信息内容的信号存在于物理世界当中,它可以是红绿灯,可以是陨石坑,也可以是树木的年轮等。也就是说,所有的物理个体和事件,同时又是具有 信息内容的信 号,我们称其 为“信 息体冶9。它无所不在,并以连续的(analog)方式存在着。根据经典认知科学的主张,被主体的认知过程察觉并提取的信息是以数字的(digital)方式存在的。而认知主体在从信息中提取数字信息的同时赋予它以主体意义(语义内容)。因此,在回答那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讨论的是客观的连续信息如何转化为主观的数字信息。这个转化的过程体现了德雷斯基把具有自然意义的客观信息作为对意向性自然化的逻辑起点20。主观信息除了自然意义之外还具有非自然意义。信息转化的过程是认知主体处理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主体通过感知经验连续信息,并分辨这些被经验的连续信息中的哪些方面是有用的,随之将这些有用的方面抽取并数字化为语义内容。在所有的信息处理器中,只有智能的信息处理器才具有分辨和挑选输入信息以及转换信息形态的认知能力。而普通的信息处理器只能传输它们所接受的所有信息。因此,不是所有的信息处理系统都具有认知能力,但它们都具有意向性。德雷斯基通过对意向性分级的方法来区别具有和不具有语义内容、信念、认知能力或智能的信息处理器。这在下一章节会讨论到。这里要提及的是这种区分方法使德雷斯基的主张倾向于一种泛心论或泛灵论的态度,低层级的信息处理器虽然没有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但却已经具有心灵的痕迹。意向性的层级,便是心灵的进化层级,也是认知能力的进化层级,这就是为什么德雷斯基说信息是心灵被制造出来的原材料。“因此,我们用了一种对信息的说明,这种说明最终展现我们希望能够解释了一些特质,而这些特质存在于对我们的认知状态的说明中如果意向性是心灵的标志爷,那么我们已经具有了心灵的痕迹,它存在于以上所定义的信息的物理客观的概念之中。并且,我们以电压计、温度计以及收音机所具有的形式拥有那些意向性。把我们与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信息处理器区分开的并不是我们对意向性状态的占有,而是我们所具有的复杂的处理,编码以及使用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的方式。这便是我们的意向性的层级。冶11361摇 第 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振嵩: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德雷斯基认为具有信念(belief)是具有完整心灵的信息处理器与其它信息处理器的区别,而对知识的信息理论的说明在没有对信念的说明时也是不完整的。如上所说,所有的信息处理系统都具有某些低秩序的意向性。说一个物理状态拥有信源的信息也就是说它具有对信源的意向性。而这种理解有助于解释信息的特征,并最终可以解释认知态度与知识来源。举例来说,某人大脑中一些神经状态拥有这样的信息:李明是人,而不用同时拥有这样的信息:李明是哺乳动物,尽管所有的人都是哺乳动物。当然人是哺乳动物这个是确定的。如果运用在非自然规律限制的情景下。如李明是匹兹堡大学哲学系 2018 届的博士生,李明是男性,尽管所有的匹兹堡大学哲学系 2018 届的博士生都是男性(这样的事实关系纯属偶然,而非规律限制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那些神经状态依附于(depend on)“李明是匹兹堡大学哲学系 2018 届的博士生冶而不用依附于“李明是男性冶。用哲学术语来说,这样的神经状态的信息内容展现了意向属性。用德雷斯基的话说,“一个信号或者结构的信息内容(如信念,欲望或者知识)并不依附于一个句子表达中的术语所指涉的对象,而是依附于那术语的意义(或意向)。因此,在一个结构的信息内容的句子表达中,我们不用在没有内容的更迭上来相互替代共指关系表达。冶11例如:“李明是李德的儿子冶这个信念,与“李明是李强的孙子冶这个信念是不同的,虽然这两个表达中的李明是同一个人。这两个信念表达句式中所蕴含的信息内容不同,即意向性不同。这就是说,一个信念可以在拥有一条信息的同时不拥有与其相关的另一条信息。这就是德雷斯基所认为的一个信号事件的信息内容是唯一的,这与现实中的物理信号不同。又比如,李明说了一句话“我喜欢科学哲学。冶这句话所包含的唯一语言学语义便是“他喜欢科学哲学冶,而并不意指他不喜欢伦理学、不喜欢美学、或者不喜欢除了科学哲学以外的其它学科分支,虽然那句话可能包含了这些信息。德雷斯基通过对意向性的自然化,勾勒出了一条以客观信息为逻辑起点,以信息流为方式,以知识为目标的认知过程。正如其所说:冶我们的理论不仅诉求一个满足通讯理论量化需求的信息概念,而通过揭示信息与真理之间的本质关系来解释信息的认知重要性;它是我们理解信息的语义特征的来源(自然规律的意向性)。冶481在德雷斯基从知识论角度来描述意向性的进化层级时,邬焜从本体论变革的角度解释信息进化的层级。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具有极大相似性和互补性,这是接下来要讨论的内容。4摇 意向性的分级和信息的分类摇 4.1摇 第一秩序的意向性和自在信息摇德雷斯基把第一级意向性叫做第一秩序的意向性4173,这个定义中要求 F 和 G 具有惯常(conventional)联系。定义如下:a.所有 F 都是 G;b.S 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F;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G;在德雷斯基看来,这层意向性展现在任何的物质结构之中。就拿最常用的树木的年轮来举例:a.所有的“死了的树冶都是“被人砍伐的冶;b.S 具有这样的内容:“这棵 10 岁的树桩冶是“死了的树冶;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这棵 10 岁的树桩冶 是“被人砍伐的冶。这里的 S 可以是树木的年轮系统。当然,“死了的树冶和“被人砍伐的冶之间并没有律则性的或逻辑必然性的联系,而只是一种惯常的联系。也就是说,“死了的树冶也可能是被“闪电劈倒的冶或者被“飓风拦腰刮断的冶。所有的信息处理系统(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s)拥有这一层秩序的意向性。具体说来,第一秩序的意向性存在于德雷斯基所说的信号当中,在德雷斯基看来,信号可以是一个物理结构,一个事件或者一个状态。“我们说一个物理状态具有关于信源的信息就是说它具有指涉那个信息源的特定意向内容。冶4 172因此,信号的信息内容是客观的,是其知识论的逻辑起点,是产生心灵的原材料。德雷斯基称其为信息,这对应邬焜所说自在信息,而弗洛里迪称其为环境信息21。德雷斯基创立的是一种解释我们如何通过客观信息获得知识的哲学理论。“换句话说,信息的理论在于识别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事件或事物的状态可以承载关于它物的信息。冶22这就是为什么弗利认为德雷斯基的信息概念与申侬的大相径庭,申侬的通讯理论在于测量信道中信息的量,而德雷斯基则是对信息本质的理解。这也正是哲学对信息概念的探索。在这一点上德雷斯基与邬焜具有共鸣。邬焜把信息分为三种(除去综合了前三类的第四类信息-社会信息),从底层向上依次为自在信息(客观),自为信息(主观),再生信息(主观)。其中自在信息便是德雷斯基所说的信息,它独立于智能主体无所不在,且是进化出智能信息体的源泉。客观信息的存在形式,是模拟(analogue)信息。这就是说,一个信息中所蕴含的命题内容是连续的。就像弗洛里迪所说的纯数据(dedomena)2385,是还未被开发以及经验的信4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情摇 报摇 杂摇 志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8 卷息状态。邬焜认为自在信息以信息场和信息的同化与异化两种基本形式存在。基础物理学表明物质以能量场的形式存在,而这能量场同时也是信息场,因为它具有指涉性,以指涉了它物的存在;信息的同化和异化是信息场在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活动。而被经验以后的信息,则成为了邬焜所说的主观信息,以及德雷斯基所说信念(belief)。德雷斯基认为信念具有第二和第三秩序的意向性。那么,什么是第二秩序的意向性?摇 4.2摇 第二秩序的意向性和自为信息摇第二秩序的意向性则要求 F 和 G 之间有自然律法的联系:a.所有的 F 是 G 是一个自然律法(natural law);b.S 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F;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G;这第二秩序的意向性需要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区分律则相关的两个属性 F 和 G。在德雷斯基看来,物理结构无法具有包括第二秩序在内的更高级的意向性。因为它无法区分律则性的关系。而这种律则性的联系,可以用“嵌套(nest)冶这个术语来表示。也就是说 t是 G 嵌套在描述 t 是 F 的情景之中。比如:a.所有的“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冶都是“在理想状态下做匀加速运动冶是一个自然律法(natural law);b.S 具有这样的内容:“铁球冶是“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冶;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铁球冶是“在理想状态下做匀加速运动冶;在这里命题“铁球是在理想状态下做匀加速运动冶就嵌套在命题“铁球是地球上的自由落体冶里。第二秩序的意向性只存在于能够把自然律连接的属性区分对待的信息处理系统之中。但按照德雷斯基的说法,“我们而可以说,一个结构和一个信念都具有命题内容。不同在于,对于信念而言,命题内容 t 是 F 是专有的内容,而结构并不需要如此。冶4174如果这个专有的内容仅仅是律则相关的信息,则该信念具有第二秩序的意向性。德雷斯基认为在第三秩序的意向性之前,所有的信息都以模拟信息的形态出现。因此,仅仅律则相关的信念也是连续形式的。其所说的感知信息或者模拟信息便是邬焜所说的自为信息,它以感官表征(senso鄄ry representation)的形式存在。邬焜把自为信息分为两种形式:感知和有感及记忆。这个过程中,信息以信念的方式被信息处理系统所具有,并等待被进一步地认知处理。这样的区分是由于德雷斯基认为信念是可错的,而语义内容不可错。如果这个专有的内容是分析相关的信息,则该信念则具有第三秩序的意向性,而语义内容则存在于这一层的意向性中。什么是第三秩序的意向性?摇 4.3摇 第三秩序的意向性和再生信息摇德雷斯基所说的具有第三秩序意向性的语义内容,是邬焜所说的再生信息,以及弗洛里迪所说的语义信息。第三秩序的意向性要求 F 和 G 之间具有逻辑联系:a.所有的 F是G 是分析性必要的(analytically nec鄄essary);b.S 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F;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t 是 G;S作为信息处理器,当它能够把F和G 之间的联系进行逻辑分析并进行区分时,它便具有第三级的意向性。比如:a.所有的“4冶都是“64 的立方根冶是一个逻辑关系;b.S 具有这样的内容:“2+2冶是“4冶;c.S 不具有这样的内容:“2+2冶 是“64 的立方根冶。这里的 S 可以在指出“2+2 是4冶 的同时,选择性忽略“所有的 4 是64 的立方根冶,而这里 F 和 G 的关系是数理逻辑连接的。认定一个系统具有认知特征,则这个系统必须具有区分逻辑关系这一层的意向性。人类拥有这层处于最高、最复杂的层级意向性结构,这是我们与其它“信息处理器冶的区别。德雷斯基称这层意向性所展示的信息为数字(digital)信息,因为它是被数字信息处理器所处理的。德雷斯基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区分连续信息和数字信息:“见到一个鸭子和识别它为一个鸭子的区别在于鸭子被信息编码的方式不同(连续的 vs 数字的)。冶455-56虽然德雷斯基并没有直接提及主观信息的说法,但其所说的语义内容信息和数字信息便是邬焜所说主观信息中的再生信息。邬焜把再生信息的基本形式分为概像信息和符号信息,而区分并联接概像信息和符号信息的是逻辑关系。摇 4.4摇 小结摇 德雷斯基通过把意向性分为三级,来展示认知能力进化的阶梯,这也逆向展示了意向性被自然化的还原阶梯。且这恰好对应于邬焜所描述的信息进化层级,两者具有很强的可比性。德雷斯基和邬焜都拿树木的年轮来举例客观信息的存在。此类的信息广泛存在,例如湖中的月影,月球上的陨石坑,以及恐龙的化石等等。但是,我们不仅可以说年轮指涉了树木的年纪,它还指涉了树木生长期间的寒暑变化(比如年轮间隙的宽窄),也指涉了年轮的几何属性-同心圆,同样也指涉了年轮的颜色比周边要深。这样的指涉性是信息的本质。但当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区分律则关系和逻辑关系时,意向性则具有561摇 第 4 期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王振嵩:基于客观信息的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唯一指涉性,“只有一个完美的指涉标(indicator)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指涉。冶24而完美的指涉标只存在于认知系统的内部状态之中。年轮系统的信息无法具有唯一指涉性,因此年轮系统作为一个物理系统,可以有信息,却没有认知能力。5摇 相同点和不同点德雷斯基与邬焜对信息的研究均起始 20 世纪 80年代。两者的研究虽然并没有直接的交集,但却有诸多值得对比的地方。在对比中,我们看到了差异,也看到了共性。因为差异和共性,两者可以互补凝聚成一条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以下,我将总结两者的同异。共同点:a.两者均主张客观信息的存在。这是两者研究契合的最重要的基础;b.两者都批判了申侬信息论并没有揭示出信息的本质特征,并从指涉性的角度揭示了信息的本质特征;c.两者均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心灵源自信息,这基于他们对客观信息存在的认同。当邬焜主张心灵是信息进化的高级形态时,德雷斯基认为信息是心灵被制造出来的原始材料。d.两者均拒绝那种传统地基于逻辑概念分析的对知识的解释,趋于自然化解释方案。正如德雷斯基所说,“这是一种摆脱哲学家常用的那种伎俩(辩护,逻辑推论以及证明等等)的尝试,以试图对什么是感知知识(per鄄ceptual knowledge)给出一个更加真实的图示冶11。不同点:a.研究方法不同。德雷斯基本人认为其信息的语义理论是在批判和重新分析申侬通信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虽然弗利质疑这一点,他认为德雷斯基的语义信息研究与通讯信息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依 据 因 果 性,信 念 和 条 件 概 率 来 理 解 知识。冶12166即便如此,也与邬焜的研究方法不同。邬焜对信息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对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的批判,主张对哲学的根本变革以及哲学中的信息革命25,并结合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本体论的变革带动认识论的变革,促使统一信息科学范式的发展以及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融合26。笔者认为这一进路继承了对哲学信息研究的古典进路,即“信息(informatio)冶一词在中世纪哲学使用的含义。“当西塞罗(Cicero)和奥古斯丁(Augustine)用拉丁文讨论柏拉图的概念时,他们使用了信息(informare 或 informa鄄tio)一词作为对希腊技术术语的翻译,如 eidos(本质),idea(理念),typos(类型),morphe(形式)和prolepsis(表征)。冶27因此,“信息冶概念在创造之初是一个本体论术语。而邬焜所主张的物质信息双重存在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物质形式双重存在论也具有诸多共同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主张物质的第一性。其次,如亚里士多主张的“形式冶与“物质冶关系一样,邬焜强调“信息冶与“物质冶的实际不可分割与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我认为邬焜依据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主张“信息冶概念的本体论地位,实际上是对古典哲学信息概念的发展;而当他把“信息冶替代“形式冶作为一种与物质同在的存在领域时,他的信息哲学研究也可被视为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复兴。而德雷斯基的对信息的理解归于现代哲学的传统,直接看是引申自申侬通讯理论中的信息概念,申侬对信息的理解则来自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中的信息概念与古典哲学信息概念的意义并不具有连续性。“当代哲学中信息概念是复杂的。大概起源于14 世纪出现在不同发展中的欧洲语言中的爷信息爷概念,它大概意味着教育爷和调查爷。冶27b.这揭示出他们对信息的理解根源不同,这是邬焜和德雷斯基的第二个不同点。这样的不同使邬焜着重强调信息的本体论地位,而德雷斯基强调信息的认识论作用。6摇 结摇 论在自然主义者来看,对意向性的自然化有助于推动认知科学的研究。而德雷斯基用信息理论对意向性的自然化为认知的科学研究提供灵感与方法,而客观信息则是从信息进路研究意向性自然化的逻辑起点。但基于认识论的信息哲学使得其难以避免趋向于物理还原主义,但物理还原主义由于其本身的困难无法获得成功。而邬焜的信息哲学,起始于对本体论的变革,吸收了复杂性系统科学的相关成果,在非还原的进路下,依据“批判、综合和进化的方法冶致力于信息概念的统一。非还原代表了其反还原主义的立场。称其为批判的,因为它从根本上反对经典存在二元论和狭隘的学科隔离的信息概念;称其为综合的,因为它从所有的信息概念中抽象出共性;称其为进化的,因为信息的层级跃迁是一个自组织进化的过程。两者把客观信息作为基础的立场,使他们同属于自然主义进路。这也为他们各自的认识论进路和本体论进路相互补充提供了可能性,同样,也从不同角度为统一信息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统一的信息概念又是建立统一信息科学范式的核心所在28。因此,德雷斯基和邬焜相关研究的融合对形成一条自然主义信息哲学研究进路具有潜在理论价值。参 考 文 献1摇 Floridi L.Information: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2摇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Intentionality EB/OL.2018-10-27.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intentional鄄ity/#1.661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情摇 报摇 杂摇 志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摇 第 38 卷3摇 Allen C F.Intentionality:Natural and artificial C/Meyer JA.&Roitblat H L,eds.,Comparative Approaches to CognitiveScience.Cambridge,MA:MIT Press,1995:93-110.4摇 Dretske F I.Knowledge&the flow of information M.Cam鄄bridge,MA:MIT Press,1981.5摇 Grice H P.Meaning J.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3):377-388.6摇 Isaac A M C.The semantics latent in shannon information J.The British Journal for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axx029,2017.7摇 邬摇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8摇 王振嵩.信息本体论和信息科学范式的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4(7):108-114.9摇 王振嵩,关于信息科学和信息哲学的性质和统一性关系 J.情报杂志,2018,37(1):114-121.10 维摇 纳.控制论M.赫季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11 Dretske F I.Pr佴cis of knowledge and the flow of informationJ.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83,6(1):55-90.12 Foley R.Dretkses information-theoretic account of knowl鄄edgeJ.Synthese,1987,70(2):159-184.13 Winning J,Bechtel W.Information-theoretic philosophy of mindC/Floridi L,eds.,Routledge Handbook of Philosophy ofInformation.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16:347-360.14 Armstrong D M.Belief,truth and knowled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3.15 Dretske F I.Seeing and knowing M.Chicago: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69.16 Dretske F I.Conclusive reasonsJ.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鄄losophy,1971,49(1):1-22.17 Cohen J.Information and contentEB/OL.2018-10-27.http:/aardvark.ucsd.edu/mind/informational_semantics.html.18 Nafr侏a J M D,P佴rez-Montor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