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T 67.1-2021 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 第1部分:通用要求(海关).pdf
I C S 1 3.3 1 0C C SA 9 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海 关 行 业 标 准H S/T6 7.12 0 2 1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C a r g o/v e h i c l e r a d i o g r a p h i c i n s p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f o r c u s t o m s P a r t 1: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2 0 2 1-0 6-1 1发布2 0 2 2-0 1-0 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发 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 业 标 准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H S/T 6 7.12 0 2 1*中国海关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东四环南路甲1号(1 0 0 0 2 3)编辑部:(0 1 0)6 5 1 9 4 2 4 2-7 5 0 9网址:ww w.c u s t o m s k b.c o m/b o o k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开本8 8 01 2 3 0 1/1 6 印张1.7 5 字数5 3千字2 0 2 1年7月第1版 2 0 2 1年7月第1次印刷印数 15 0 0*书号:1 5 5 1 7 56 9 0 定价2 8.0 0元目 次前言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系统组成和分类3 4.1 系统组成3 4.2 系统分类35 技术要求4 5.1 结构与外观4 5.2 基本功能5 5.3 启动时间5 5.4 辐射安全设施5 5.5 辐射安全6 5.6 软件功能7 5.7 配套土建工程要求7 5.8 系统转场能力要求7 5.9 系统模块化要求7 5.1 0 附加功能8 5.1 1 稳定性要求9 5.1 2 电气安全要求9 5.1 3 电磁兼容性9 5.1 4 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96 试验方法1 0 6.1 标准试验条件1 0 6.2 试验用仪器设备1 0 6.3 性能指标试验用具及样品1 1 6.4 结构与外观检查1 1 6.5 基本功能检查1 1 6.6 启动时间试验1 2 6.7 辐射安全设施1 2 6.8 辐射安全试验1 2 6.9 软件功能试验1 3 6.1 0 配套土建工程1 3 6.1 1 系统转场能力试验1 3 6.1 2 系统模块化试验1 3 6.1 3 附加功能试验1 3 6.1 4 稳定性试验1 4H S/T6 7.12 0 2 1 6.1 5 电气安全试验1 4 6.1 6 电磁兼容性试验1 5 6.1 7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1 57 检验规则1 5 7.1 检验分类1 5 7.2 检验项目1 5 7.3 检验1 5 7.4 判定规则1 58 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1 5 8.1 标志1 5 8.2 包装1 6 8.3 运输1 6 8.4 储存1 69 随机文件1 6附录A(规范性)性能指标试验方法1 8图1 周围剂量当量率等剂量曲线测量示意图1 2图A.1 穿透力试验示意图1 8图A.2 丝分辨力试验示意图1 9图A.3 反差灵敏度试验示意图2 0图A.4 空间分辨力试验示意图2 0图A.5 物质分辨力试验的样品2 2表1 被检物单次检查周围剂量当量7表2 检查系统的土建工程要求7表3 转场能力7表4 系统模块化要求7表5 箱号识别要求8表6 车牌识别要求8表7 气候环境条件1 0表8 标准试验条件1 0表9 仪器设备名称及技术要求1 0表1 0 试验用具及样品1 1表1 1 检查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1 4表A.1 每种物质的厚度2 1H S/T6 7.12 0 2 1前 言 本文件按照G B/T 1.12 0 2 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是H S/T 6 7 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 的第1部分。H S/T 6 7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第1部分:通用要求;第2部分:组合移动式检查;第3部分:车载移动式检查;第4部分:通过式快速检查;第5部分:火车快速检查;第6部分:航空托盘类检查。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口岸监管司、中国海关管理干部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宋京雁、赵鹏、王璞、战俭、吕晓宁、韩照志、兰世泽、刘以农、韩焱、刘圆圆、汤晓斌、李兴东、张宝华、潘琪琳、陈延斐、杨萌。H S/T6 7.12 0 2 1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的组成、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示、包装、运输和储存以及随机文件等。本文件适用于采用射线或X射线能量大于5 0 0 k e V的海关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的选型、制造、检验、验收和使用。本文件不适用于使用中子源辐射检查的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 B/T 1 9 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 B/T 6 9 9 优质碳素结构钢 G B/T 4 9 6 0.6 核科学技术术语 第6部分:核仪器仪表 G B 5 1 7 2 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 G B 5 2 2 6.12 0 1 9 机械电气安全 机械电气设备 第 1 部分:通用技术条件 G B/T 6 5 4 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 B 1 1 8 0 62 0 1 9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 G B/T 1 2 4 6 4 普通木箱 G B/T 1 7 7 9 9.12 0 1 7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 G B 1 7 7 9 9.32 0 1 2 电磁兼容 通用标准 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发射标准 G B 1 8 8 7 1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 B/T 1 9 2 1 12 0 1 5 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 G B Z 1 4 32 0 1 5 货物/车辆辐射检查系统的放射防护要求 GA/T 1 3 3 6 车底成像安全检查系统通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 G B/T 4 9 6 0.6、G B/T 1 9 2 1 12 0 1 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透射图像 t r a n s m i s s i o n i m a g e X射线或射线穿过被检查物体,因其衰减程度的差异而产生的投影图像。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1H S/T6 7.12 0 2 13.2 辐射型货物和(或)车辆检查系统 c a r g o/v e h i c l e r a d i o g r a p h i c i n s p e c t i o n s y s t e m 利用X或辐射源和辐射探测器获取货物和(或)车辆透射图像的系统。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23.3 启动时间 s t a r t-u p t i m e从开启检查系统电源到检查系统可以进行扫描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3.4 辐射控制区 r a d i a t i o n c o n t r o l l e d a r e a在辐射工作场所划分的一种区域,在这种区域内要求或可能要求采取专门的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以便:a)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控制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b)防止潜在照射或限制其程度。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93.5 辐射监督区 r a d i a t i o n s u p e r v i s e d a r e a 未被确定为控制区,通常不需要采取专门防护手段和安全措施但要不断检查其职业照射条件的任何区域。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03.6 辐射工作场所 r a d i a t i o n w o r k p l a c e 控制区和监督区的统称。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13.7 全吸收体 t o t a l a b s o r b e r 射线通过后的辐射水平降低到无法与本底辐射水平区分的物体。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23.8 穿透力 s t e e l p e n e t r a t i o n;S P 检查系统能分辨出置于钢板后全吸收体时的最大钢板厚度。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33.9 丝分辨力 w i r e d e t e c t a b i l i t y;WD 检查系统能分辨出置于空气中或一定厚度钢板后的最小钢丝的横截面尺寸,例如,丝直径。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43.1 0 反差灵敏度 c o n t r a s t s e n s i t i v i t y;C S 检查系统能分辨的置于一定厚度钢板后的最薄钢片厚度与钢板厚度之比(以百分数表示)。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53.1 1 空间分辨力 s p a t i a l r e s o l u t i o n;S R 检查系统能分辨出的两个指定尺寸及形状的相邻物体的最小距离。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62H S/T6 7.12 0 2 13.1 2 多能量系统 m u l t i p l e e n e r g y s y s t e m 采用两个或多个不同能量射线以区分不同材料的检查系统。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73.1 3 物质分辨力 m a t e r i a l 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y 检查系统分辨不同种类物质的能力。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1 83.1 4 扫描速度 s c a n n i n g s p e e d 检查系统与被检物的相对运动速度。G B/T 1 9 2 1 12 0 1 5,3.1 93.1 5 检测尺寸 i n s p e c t i o n d i m e n s i o n 检查系统能扫描和检查的最大物体的外形尺寸。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2 03.1 6 被检物单次检查周围剂量当量 a m b i e n t d o s e e q u i v a l e n t p e r s c a n t o t h e o b j e c t b e i n g i n s p e c t e d;A D E 被检查货物和(或)车辆在检查范围内规定点经一次扫描后的周围剂量当量。来源:G B/T 1 9 2 1 12 0 1 5,3.2 23.1 7 配套土建 s u p p o r t i n g f a c i l i t i e s 为了保证检查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必要设施,可包括辐射防护结构、工作通道、设备基础、设备室、操作室及供电设施等。3.1 8 转场 r e l o c a t i o n 为了满足海关在不同地点的货物车辆查验需求,将检查系统从一个地点转移至其他检查地点并恢复为正常工作状态的过程。4 系统组成和分类4.1 系统组成检查系统应包括下列组成部分:a)辐射源;b)辐射探测及成像系统;c)扫描装置及控制系统;d)图像显示系统;e)安全联锁装置及辐射防护设施;f)配套装置。4.2 系统分类4.2.1 按辐射源类型 按辐射源类型,检查系统分为:3H S/T6 7.12 0 2 1a)X射线源检查系统;b)放射源检查系统。4.2.2 按辐射源视角 按辐射源视角,检查系统分为:a)单视角;b)多视角。4.2.3 按系统应用场景 按照应用场景,检查系统分为:a)海运集装箱检查系统;b)公路货物、集装箱及运输车辆检查系统;c)铁路货物、集装箱及运输车辆检查系统;d)航空货物及载运工具检查系统。4.2.4 按结构型式及检测对象4.2.4.1 组合移动式检查系统被检物固定不动,移动辐射源、探测器等成像装置以实现辐射成像的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海运集装箱、公路货物及运输车辆的检查。4.2.4.2 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辐射源、探测器、扫描装置和扫描控制等辐射成像设备全部集成在标准道路运输工具上的查验系统。系统可自行收展,从一个场地快速移动到另外一个场地进行检查。主要应用于海运集装箱、公路货物及运输车辆的检查。4.2.4.3 通过式快速检查系统辐射源、探测器等成像装置固定不动,被检车辆自行驶过以实现辐射成像的快速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海运集装箱、公路货物及运输车辆的检查。4.2.4.4 火车快速检查系统辐射源、探测器等成像装置固定不动,火车自行驶过以实现辐射成像的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铁路货物及运输车辆的检查。4.2.4.5 航空托盘类检查系统采用专门输送系统检查航空集装货物和(或)托盘的固定式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航空货物及载运工具的检查。5 技术要求5.1 结构与外观 结构与外观要求包括:a)检查系统的设计及操作程序应符合人机环境工程的基本要求,便于操作与维护;b)所有控制柜、控制箱、控制台及附属部件应安装正确、外观完好,系统各部分表面应无明显机械损伤,所有控制面板和显示面板上的标记和字迹应清晰可辨;c)所有装置的外盖板应便于安装和拆卸,框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在正常搬运中不应产生变形;d)检查系统的结构设计应根据需求考虑防沙尘、防盐雾、高低温等恶劣使用环境的不同需要,应4H S/T6 7.12 0 2 1便于定期维护。5.2 基本功能 检查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功能:a)实时显示被检物的完整图像;b)对整个检查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c)与实物对应信息的获取、显示和管理功能。5.3 启动时间 检查系统的启动时间应不超过3 0 m i n。5.4 辐射安全设施5.4.1 安全联锁装置 安全连锁装置的相关要求包括:a)应安装安全联锁装置防止有人意外接受辐射。辐射束流只能在所有安全联锁都在规定状态下启动。如果运行期间联锁状态发生改变,辐射束流应终止或关闭。安全联锁装置应设计为故障安全型。b)安全联锁装置应提供连接附加安全设备的接口。5.4.2 紧急停束装置 紧急停束装置的相关要求包括:a)检查系统应配备有急停按钮等紧急停束装置,紧急停束装置的工作方式应为故障安全型。当任一紧急停束装置被触发时,束流应被关断,故障状态应显示在控制面板上,并只有通过就地复位才可重新启动辐射源;b)紧急停束装置应安装在多个地点,不仅限于操作控制面板、靠近辐射源及探测器的地点;c)如果断电,射线装置应停止出束,辐射源挡板应自动关闭或辐射源自动回到屏蔽装置中;d)急停装置复位后,射线源不可立即自动出束,需手动确认后才能出束。5.4.3 其他安全装置5.4.3.1 声光报警安全装置 系统工作场所应设有声光报警安全装置。报警信号至少应在束流发出前5 s启动,并在扫描期间一直持续到束流停止后辐射水平降至安全限值以下。5.4.3.2 监视装置 系统应设置监视用摄像装置,以观察辐射工作场所内人员驻留情况和设备运行情况。5.4.3.3 语音广播设备 系统操作台上应设置语音广播设备,在辐射工作场所内设置扬声器,用于提醒现场人员注意和撤离辐射工作场所。5H S/T6 7.12 0 2 15.4.4 通过式快速检查系统的附加要求5.4.4.1 司机自动避让及保护措施:检查系统应设置避让及保护措施,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7.3.1的要求。5.4.4.2 辐射工作场应设置警示标识,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7.3.2的要求。5.4.4.3 扫描过程中,被检车辆速度低于最小允许车速时,射线装置应自动停止出束,辐射源挡板应自动关闭或辐射源自动回到屏蔽装置中。5.4.5 火车快速检查系统的附加要求5.4.5.1 司机自动避让及保护措施:检查系统应设置避让及保护措施,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7.4.1的要求。5.4.5.2 辐射工作场应设置警示标识,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7.4.2的要求。5.4.5.3 扫描过程中,被检车辆速度低于最小允许车速时,射线装置应自动停止出束,辐射源挡板应自动关闭或辐射源自动回到屏蔽装置中。5.5 辐射安全5.5.1 概述 检查系统的辐射安全应符合G B Z 1 4 32 0 1 5、G B 5 1 7 2、G B 1 8 8 7 1中的相应要求。5.5.2 周围剂量当量率等剂量曲线 对于仅采用距离防护的检查系统(例如,车载移动式),制造商应测量和提供检查系统辐射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5 S v/h 的等剂量曲线。5.5.3 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 系统监督区边界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应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6.3.1的要求。系统控制室内周围剂量当量率应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6.3.3的要求。5.5.4 驾驶员位置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 对于通过式快速检查系统或火车快速检查系统,被检车辆以系统允许的任意速度通过时,驾驶员位置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应不大于0.1 S v,符合G B Z 1 4 32 0 1 5中6.3.2的要求。5.5.5 被检物单次检查周围剂量当量 被检物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应不大于1 m S v,并且当超过1 0 0 S v 时,现场应设置明显的注意辐射安全的警示。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不同类型的检查系统按规定的扫描速度,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应符合表1相应级别的要求。6H S/T6 7.12 0 2 1表1 被检物单次检查周围剂量当量级别级级级被检物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S v1 0 0A D E1 0 0 01 0A D E1 0 0A D E1 05.6 软件功能5.6.1 图像存储功能 检查系统的扫描图像应存储为t i f f格式或支持I MG、C P F等格式转化为t i f f格式。5.6.2 图像处理功能 检查系统应具有扫描图像的放大/缩小、边缘增强、滤波平滑、反差调整、直方图均衡、线性变换、对数变换、嫌疑标记及注释、镜像变换、多图像比较、图像格式转换和伪彩色变换等功能。5.7 配套土建工程要求 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检查系统对配套土建工程的要求应符合表2相应级别的要求。表2 检查系统的土建工程要求级别级级级土建工程要求应配套土建工程使用:包括辐射防护结构、工作通道、设备基础、设备室、操作室等需配套一定的土建工程使用:包括工作大厅、设备基础、操作室等不应配套土建工程5.8 系统转场能力要求 检查系统应可在不同检查场地转场使用,检查系统的转场能力应符合表3相应级别的要求。表3 转场能力级别级级级转场能力需辅助设备转场,或将检查系统拆解成部件后转场检查系统自身可整体移动,可在口岸内部不同检查场地之间转场检查系统自身可移动,可上路行驶,在不同口岸之间转场5.9 系统模块化要求 检查系统应便于运输及安装调试,检查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应符合表4相应级别的要求。表4 系统模块化要求级别级级级模块化要求检查系统在运输过程中可拆解为多个模块(多于5个),在使用现场重新组装检查系统在运输过程中可拆解为多个模块(不超过5个),在使用现场重新组装检查系统可实现整体运输,不应在使用现场重新组装7H S/T6 7.12 0 2 15.1 0 附加功能5.1 0.1 箱号识别功能 检查系统宜具备集装箱箱号识别功能,在规定的扫描速度下,识别时间和箱号识别率应符合表5规定的要求。表5 箱号识别要求指标项要求识别时间/s2箱号识别准确率/%9 55.1 0.2 车牌识别功能 检查系统宜具备车牌识别功能,在规定的扫描速度下,识别时间和车牌识别准确率应符合表6规定的要求。表6 车牌识别要求指标项要求识别时间/s0.3车牌识别准确率/%9 55.1 0.3 底盘扫描功能 检查系统 宜 具 备 底 盘 扫 描 功 能,在 规 定 的 扫 描 速 度 下,底 盘 扫 描 的 相 关 性 能 指 标 应 符 合GA/T 1 3 3 6中的相关要求。5.1 0.4 系统对接功能 检查系统应具备系统对接功能,提供高可用的系统接口,能按海关网络安全规范要求,接入中国海关查验管理子系统,传输检查系统数据,实现集中审像作业,传输检查系统数据:a)将扫描图像,以及关联的集装箱照片、车牌照片、底盘照片等非结构化数据上传至集中审像系统;b)将集装箱号、车牌号、重量信息、文件路径等结构化数据上传至集中审像系统;c)将开机时间、关机时间、开机时长、当月实际开机天数等信息上传至集中审像系统;d)将设备运行状态信息上传至集中审像系统。检查系统应能兼容先期机检、安全准入机检查验等海关查验所需其他作业系统,支撑海关不同的查验作业模式。5.1 0.5 网络通信功能 系统应具备网络通信功能。网络通信应符合以下要求:a)具有至少两个千兆的网络接口;b)可通过海关规划的I P地址进行包括设备状态监控、查验作业监控、人员/设备/现场业务统计等远程管理;8H S/T6 7.12 0 2 1c)符合机检设备接入海关业务管理网相关规定。5.1 0.6 网络通信安全 系统应满足以下海关网络通信安全要求:a)支持软件升级、补丁更新,以解决存在的安全漏洞;b)符合海关网络安全管理相关规定。5.1 1 稳定性要求 检查系统在连续2 4 h运行过程中,或在连续扫描1 0 0次过程中,故障停机不应超过3次。运行率不低于9 5%。5.1 2 电气安全要求5.1 2.1 设备保护接地 检查系统应设有保护接地,其设备金属表面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应不大于0.1。5.1 2.2 绝缘电阻 在6.1规定的环境条件下,检查系统中各独立供电电气设备电源各相线及零线对地(P E线)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 M。5.1 2.3 介电强度 检查系统内实施保护接地措施的电气设备应满足G B 5 2 2 6.12 0 1 9 中1 8.4 规定的要求(不适宜经受该试验电压的电气设备在试验期间可以断开)。检查系统内工作电压超过1 0 0 0 V 的电路应通过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设计保证介电强度要求。5.1 2.4 防电击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检查系统的部件应防电击。当在可触摸部分与安全接地端子之间施加系统电压或在同一设备上1.8 m 内的任意两个可触摸部分之间的电压不大于交流3 3 V(有效值3 3 V、峰值4 6.7 V)或直流7 0 V 时,可触摸部分不应带电。X辐射检查系统,应在其高压设备附近醒目处设置“高压危险”的警示标志。5.1 3 电磁兼容性5.1 3.1 检查系统的电磁骚扰发射限值应符合G B 1 7 7 9 9.32 0 1 2中规定的发射限值要求。5.1 3.2 检查系统应具备G B/T 1 7 7 9 9.12 0 1 7中规定的抗扰度要求。对于与安全联锁装置有关的设备及部件,在试验期间和试验后,应保证性能正常;其他设备及部件允许功能或性能暂时丧失或降低,但在骚扰停止后能自行恢复,不需要操作者的干预。5.1 4 气候环境适应性要求 在表7规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下,检查系统应能正常工作,性能应符合本文件要求。9H S/T6 7.12 0 2 1表7 气候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组合移动式检查系统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通过式快速检查系统火车快速检查系统航空托盘类检查系统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级环境温度范围-4 0 4 0,相对湿度范围09 5%级环境温度范围-2 5 4 0,相对湿度范围09 5%级环境温度范围-5 5 5,相对湿度范围09 5%大气压力6 0 k P a 1 0 6 k P a盐雾等级当工作于海岸附近,在8 m g/(m2 d)9 0 m g/(m2 d)的盐雾沉降率范围内,检查系统应能正常工作风力等级不小于7级不小于6级不小于7级不小于7级不小于7级 注1:满足级环境条件的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寒带地区;满足级环境条件的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温带地区;满足级环境条件的检查系统主要应用于亚热带地区。注2:若该地区气候条件比系统适用的气候条件严酷,可在系统外加适当防护设施,以达到系统正常工作的气候条件。6 试验方法6.1 标准试验条件 标准试验条件见表8。表8 标准试验条件环境条件标准试验条件环境温度-5 3 5 相对湿度1 5%7 5%大气压强7 0 k P a 1 0 6.6 k P a供电电压(交流)(2 2 02 2)V/(3 8 03 8)V供电频率(交流)(5 01)H z本底辐射周围剂量当量率小于0.2 5 S v/h6.2 试验用仪器设备 试验用仪器设备见表9。表9 仪器设备名称及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仪器设备名称精度等级要求穿透力穿透力试验装置按照图A.1执行丝分辨力丝分辨力试验装置按照图A.2执行01H S/T6 7.12 0 2 1表9 仪器设备名称及技术要求(续)试验项目仪器设备名称精度等级要求反差灵敏度反差灵敏度试验装置按照图A.3执行空间分辨力空间分辨力试验装置按照图A.4执行物质识别能力物质识别试验装置按照图A.5执行接地电阻接地电阻试验装置毫欧(m)级,测量误差不超过3%,5个字绝缘电阻绝缘电阻表(兆欧表)不低于5 0 0 V,测量误差不超过1 0%扫描速度钢卷尺测量误差不超过5 mm秒表0.1 s介电强度交直流耐电压测试仪5 0 0 0 V,1 5 0 mA 以上,测量误差不超过5%,5个字防电击电压表测量误差不超过2.5%6.3 性能指标试验用具及样品6.3.1 试验用具及样品 试验用具及样品见表1 0。表1 0 试验用具及样品序号样品名称用具及样品规格要求数量1钢板吸收体5 0 0 mm5 0 0 mm 2 0 mm(LWH)若干2钢板吸收体5 0 0 mm5 0 0 mm1 0 mm(LWH)若干3钢板吸收体5 0 0 mm5 0 0 mm5 mm(LWH)14铅块吸收体1 0 0 mm1 0 0 mm2 0 0 mm(LWH)15钢片短边不小于1 0 0 mm的矩形若干(不同厚度)6钢丝长度不大于4 0 0 mm(0.51 0 mm)若干(不同直径)6.3.2 其他试验条件 表1 0中的钢 板 吸 收 体、钢 片 和 钢 丝 应 采 用G B/T 6 9 9中 规 定 的1 5#、2 0#或4 5#钢 材制造。对于6.8、附录A中规定的每个试验,应说明系统的扫描速度、辐射源强度、能量及脉冲频率。6.4 结构与外观检查 采用目测及手动等方法进行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的要求。6.5 基本功能检查 按检查系统操作手册进行操作,检查系统的基本功能,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2的要求。11H S/T6 7.12 0 2 16.6 启动时间试验 从开启检查系统电源开始计时,到检查系统进入扫描状态结束计时,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3的要求。6.7 辐射安全设施 按检查系统操作手册进行操作,检查系统的安全联锁装置、紧急停束装置和其他安全装置等,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4的要求。6.8 辐射安全试验6.8.1 周围剂量当量率等剂量曲线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测量工作场所的天然本底;b)将辐射源的输出参数调至额定工作输出状态;c)测量或记录有用束流中心轴上距辐射源1 m 处的辐射剂量率;d)辐射源静止,将空集装箱或车辆的中部置于扫描位置;e)在以射线装置的靶点或辐射源中心为圆心距地面1.0 m 0.1 m高度的水平面上,至少在1 6 个方位角(如图1 所示)上移动辐射测量仪,巡测并记录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5 S v/h(不包含天然本底)的位置,其中在有用束流中心轴左右各2 2.5 范围内应适当增加测量点,以保证测量点间距不大于2 m;f)按顺序划线连接各个位置,绘出周围剂量当量率为2.5 S v/h 的等剂量曲线。图1 周围剂量当量率等剂量曲线测量示意图6.8.2 工作场所的辐射水平 对系统监督区边界处、系统控制室内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及操作人员操作位置的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检测,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5.3的要求。6.8.3 驾驶员位置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测量辐射工作场所的天然本底;21H S/T6 7.12 0 2 1b)将辐射源的输出参数调至最大工作输出状态;c)测量或记录主束中心轴上距辐射源1 m远处的输出剂量率;d)将合适的辐射测量仪置于通过快速检查系统的车辆司机所在的位置,被检车辆以规定范围内的任意速度经系统连续扫描不少于2 0次,累积周围剂量当量扣除测量时间内的天然本底后除以扫描次数即为驾驶员位置单次通过周围剂量当量,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5.4的要求。6.8.4 被检物单次检查周围剂量当量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测量工作场所的天然本底;b)将辐射源的输出参数调至最大工作输出状态;c)将合适的辐射测量仪置于系统正常扫描位置靠近辐射源一侧的主射束高度处表面;d)在标准扫描速度下扫描至少1 0次,测量并记录累积剂量当量;e)累积剂量当量扣除测量时间内的天然本底后除以扫描次数即为被检物单次通过剂量当量,判定结果是否符合表1相应级别的要求。6.9 软件功能试验 按检查系统操作手册检查软件功能,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6的要求。6.1 0 配套土建工程 目测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7相应级别的要求。6.1 1 系统转场能力试验 目测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8相应级别的要求。6.1 2 系统模块化试验 目测检查,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9相应级别的要求。6.1 3 附加功能试验6.1 3.1 箱号识别试验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在规定的扫描速度下,检查系统对被检集装箱车辆进行成像扫描,系统应能对集装箱左、右两面及前、后两面的箱号进行拍照。b)准备1 0个箱号不同的集装箱,每个集装箱扫描2 0次,共计连续扫描2 0 0次。检查系统应能对集装箱进行箱号自动识别.计算箱号的平均识别时间及识别率,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1的要求。6.1 3.2 车牌识别试验 应按下列步骤进行试验。a)在规定的扫描速度下,检查系统对被检查集装车辆进行成像扫描。b)准备1 0块车牌号码不同的中国车牌,每个号码各扫描2 0次,共计连续扫描2 0 0次。检查系统应能对车牌号进行自动识别。计算车牌号的平均识别时间及识别率,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2的要求。31H S/T6 7.12 0 2 16.1 3.3 底盘扫描试验按GA/T 1 3 3 6规定的方法试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3的要求。6.1 3.4 系统对接功能试验 按检查系统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检查系统的对接功能,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4的要求。6.1 3.5 网络通讯功能试验 按检查系统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检查系统的网络通讯功能,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5的要求。6.1 3.6 网络通讯安全 按检查系统的操作手册进行操作,检查系统的网络通讯安全,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0.6的要求。6.1 4 稳定性试验 检查系统在连续2 4 h运行过程中,或在连续扫描1 0 0次过程中,流程正常,图像均匀、清晰,所发生的故障仅为通过复位或简单处理即可恢复的故障。6.1 5 电气安全试验6.1 5.1 设备保护接地 用接地电阻测试仪,使用2 5 A 的测试电流,测量电气设备外壳与接地端子间的电阻,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2.1的要求。6.1 5.2 绝缘电阻 当进行绝缘电阻试验时,在动力电路导线和保护联结电路间施加5 0 0 V的直流电压时测得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 M。绝缘电阻试验可以在整台电气设备的单独部件上进行。6.1 5.3 介电强度 按表1 1中规定的电压值及加压时间对被检设备进行电压试验,试验时,试验电压应在1 0 s内逐渐升至1 0 0 0 V,至少保持1 m i n,观察试验结果,不应出现击穿或重复飞弧现象。表1 1 检查系统在基本绝缘条件下的试验电压试验电压/V交流有效值或直流峰值的直流电压1 0 0 0试验持续时间/m i n16.1 5.4 防电击 将2 0 0 0 电阻与交流电压表并联连接,测量所有可直接触摸元件与安全接地端子两端之间的电压,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2.4的要求。注:电气安全试验宜在每种系统交付前完成。可根据用户和制造商的协议进行其他补充试验。41H S/T6 7.12 0 2 16.1 6 电磁兼容性试验6.1 6.1 发射试验 按G B 1 7 7 9 9.32 0 1 2中第6章、第9章中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要求进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3.1的要求。6.1 6.2 抗扰度试验 按G B/T 1 7 7 9 9.12 0 1 7中第5章、第8章中规定的试验条件和要求进行,判定结果是否符合5.1 3.2的要求。6.1 7 气候环境适应性试验 检查系统为大型机电产品,在不具备对整机进行环境试验的条件时,允许对相应环境条件敏感且具有独立功能的电气部件分别按制造商和用户商定的工作环境条件进行试验。7 检验规则7.1 检验分类 检验分型式检验、出厂检验和验收检验。7.2 检验项目 见不同类型检查系统标准的具体规定。7.3 检验 应按型式检验项目对产品进行型式检验。应按出厂检验项目对产品逐台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并出具检验报告及合格证后方可出厂。验收检验项目可参照出厂检验项目,或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对于火车快速检查等在用户现场形成整机的产品,对产品功能、性能指标的检验在验收检验环节进行。7.4 判定规则 型式检验中如发现不合格项,允许对产品的相关部件或分系统进行不超过两次的调整或更换,并重新检验。如仍不合格,则应改进设计。出厂检验中如发现不合格项,允许对产品的相关部件或分系统进行不超过两次的调整或更换,并重新检验。如不合格,则应判为不合格品。验收检验中如发现不合格项,根据客户与制造商的合同约定处理。8 标志、包装、运输及储存8.1 标志 每套检查系统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字迹清楚的永久性标志或标牌,其内容应包括:a)制造厂名称;b)系统及分系统名称;51H S/T6 7.12 0 2 1c)系统及分系统型号;d)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e)警示标志或警示说明(警示标志应符合G B 1 1 8 0 62 0 1 9、G B 1 8 8 7 1中规定的放射性符号及标志);f)辐射源和能量;g)产品标准编号;h)注册商标。8.2 包装 包装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对分系统尽量采用整体独立包装;功能部件采用整体包装;对各组件及零部件应采用内、外两层包装,并应在包装箱内固定,外包装应采用箱装。b)分系统或独立功能部件的包装应采用符合G B/T 1 2 4 6 4中规定的木箱;组件和零部件的包装应采用符合G B/T 6 5 4 3中规定的瓦楞纸箱。c)密封放射源的包装及其标志应符合G B 1 1 8 0 62 0 1 9的要求。d)系统及组件的外包装上应标明运输条件、温湿度要求、堆码高度、负重强度及起吊位置等图示标志。标志的图形、颜色、尺寸及使用方法应符合G B/T 1 9 1中的相关要求。8.3 运输 运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经包装的分系统或部件应适用于所需的运输方式。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还应适用于公路自运。b)应严格按分系统或部件包装箱上标明的运输条件进行装运。c)放射源和含放射源装置的运输除应符合8.2的要求外,还应符合G B 1 1 8 0 62 0 1 9 中第6章的相关规定。d)对在公路自运状态下的车载移动式检查系统,应提供防止自然气候(如降雨和大风等)侵袭的防护措施。8.4 储存 储存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检查系统、分系统或部件等,应有良好的储存条件:在通风良好、储存温度为-5 4 0 、相对湿度不大于8 5%的室内,且室内无腐蚀性气体、强烈机械振动、冲击及强磁场的作用。b)包装件储存放置方法应符合各包装件外包装上注明的堆码高度和堆放质量等要求。c)密封放射源的储存设施应具有防盗功能。9 随机文件 产品的包装箱内应装有以下随机文件。a)使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