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05∕T 29-2021 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邢台市).pdf
-
资源ID:67534347
资源大小:165.44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1305∕T 29-2021 美丽乡村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邢台市).pdf
ICS 03.080 AOO 001305 邢A J:l 市抽出ETA 方标准DB1305/T 29-2021 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2021-12-25发布2021-12-25实施邢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081305月29一2021目IJ昌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邢台市标准化所提出。本文件起草单位:邢台市标准化所、邢台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内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段长年、和平、李志军、石增奎。I DB1305月29-2021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美丽乡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总则、识别与调查、保护、利用、保障与管理。本文件适用于邢台区域内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传统村落形成较早的,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3 总则3.1 整体性原则坚持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的整体性。3.2 保护为主原则坚持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3.3 公共参与原则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3.4 生态优先原则尊重传统村落特有的自然特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3.5 可持续发展原则发展不应急功近利,应保持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识别与调查4.1 识别传统村落4.1.1 对未被识别的传统村落,识别是否拥有传统建筑、传统选址格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4.1.2 对偏远地区、空白地区进行再调查,发动专家和社会各界推荐,识别传统村落。4.2 开展资源调查D81305月29-20214.2.1 调查内容4.2.1.1 村域环境村域范围内的山川水系、地质地貌、植被动物等自然环境以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等。4.2.1.2 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与传统村落的选址、发展紧密关联的地形地貌以及山川山系、村落形状,主要街巷(道路格局肌理、重要公共空间等。4.2.1.3 传统建筑物传统村港中的传统建筑物(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其他传统建筑的位置、建成年代、面积、基本形制、建造工艺、结构形式、主要材料、装饰特点、建筑相关的传统活动、历史功能、产权归属、使用状况、保持状况等。4.2.1.4 历史环境要素反映传统村落历史风貌、构成村藩特征的要素,包括塔桥亭阁、井泉沟渠、壤沟寨墙、堤坝涵洞、石阶铺路、碑幢刻石、庭院阁楼、古树名木以及传统产业遗存、历史上建造的用于生产、消防、防盗、防御的特殊设施等。4.2.1.5 非物质文化传统村落中的传统名俗和文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他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乡风民俗等内容,以及所依托的场所和建筑、用具实物:了解相关知识的特殊村民(如族长、非遗传承人、老手艺人、庙会主持人,继承了传统建造技术、手工艺的工匠等;传统手工艺品、食品、器具的做法工艺等)。4.2.2 调查途径4.2.2.1 文献资料通过调查志书、族谱、碑刻题记、地契、匾联等:吟咏描述村落风物的诗词、游记等;村落沿革、变迁、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等,在历史上曾起过的重要职能、传统产业等的相关图、文、音像资料;当代有关村落研究的论文、出版物等文献资料,收集保护和利用等相关资料。4.2.2.2 基础资料通过调查保护管理机构、规章制度、行政管理文件、乡规民约等: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保护资金等情况:己公布的村庄规划、保护发展规划、产业规划旅游规划、道路交通规划、资源利用等规划成果;人口、用地性质,交通状况,经济状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社会环境等,收集保护和利用等相关资料。4.2.2.3 现场查看传统村落现场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等建设和保护情况,收集保护和利用等相关资料。5 保护2 DB1305月29-20215.1 保护原则5.1.1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保护工作要因地制宣,体现当地特色,延续历史文脉,鼓励村民参与,杜绝盲目拆旧建新。5.1.2 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按照保护规划要求,制定改造方案和年度改善计划,以改善传统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优化生活环境、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出发点,逐步完成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改造和环境整治,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5.1.3 轻重缓急、分级保护对不同价值的传统村落、乡土建筑分出轻重缓急,确定保护等级,公布保护名单,分别落实保护措施。5.2 保护对象5.2.1 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5.2.2 获得河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传统村落。5.2.3 其他未被识别、但具有传统村落特点并需要保护和利用的村落。5.3 保护内容传统村落的布局、建筑、文化及其周边自然环境。5.4 保护目标通过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控制火灾隐患和险情、保护和延续历史风貌、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培育出一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好、特色产业发展成熟、人居环境良好的传统村藩。5.5 保护措施5.5.1 建立传统村落档案按照一村一档建立详实完整的传统村落档案。5.5.2 制定保护规划5.5.2.1 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传统村落改造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5.5.2.2 规划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保护和利用原则、保护内容、利用内容、保护范围和利用范围:b)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c)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护要求:d)传统村落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区、风貌协调区:e)历史建筑分类保护,整治措施:f)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环境整治和消防安全保护:g)自然生态保护、文化生态传承、乡村旅游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3 h)保护和利用的实施方案。5.5.2.3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有必要时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论证、指导。5.5.3 建筑保护5.5.3.1 对列入保护的传统建筑,应保持其完整性,不应擅自改变、拆除或迁移。5.5.3.2 传统村落内的古建筑直实施原址保护。081305/T 29-2021 5.5.3.3 合理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5.5.3.4 建筑可采用保护、保留、改善、更新和新建等方式进行保护。5.5.3.5 制定管护制度,做好日常维护保养,按时巡查,定期开展文物古迹保护、历史建筑维修、基础设施改善、历史环境要素恢复、管护等工作。5.5.3.6 以正确的理论、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指导建筑的修缮和保护,制定传统建筑修缮修复技术导则,对建筑材料、工艺要求、施工流程、传统工匠认定等进行规范。5.5.4 文化保护5.5.4.1 挖掘、抢救、整理、研究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同时予以保护。5.5.4.2 建立传统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等档案和数据库。5.5.4.3 对口碑相传、不易形成文字的传统文化,实施活态保护。5.5.4.4 可建立博物馆、文化馆、展示中心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认可率。5.5.4.5 鼓励传统文化进课堂,在传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社区、乡村,可开展创建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的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承。5.5.4.6 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同时,可不断进行创新,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5.5.5 自然环境保护5.5.5.1 对传统村落周边的自然风貌、风水环境、附属建筑进行保护,保留其他村落原有的路网结构、特色风貌和山水林田、自然景观。5.5.5.2 在核心区域内,不应随意新建房屋,以保持传统村落本质风貌。5.5.5.3 保护核心区内的山、水、气候等自然环境。6 利用6.1.1 资源整合、持续发展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将传统村落保护与民俗文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利用方式,做到宣居则居、宣游则游。6.1.2 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进行统筹规划,在保护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措施,改善居民生活,实现经济平缓增长、人与环境相对友好、社会进步与文化传承协同发展。6.2 利用形式4 DB1305月29一20216.2.1 文化产业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手工文化、园艺等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6.2.2 旅游休闲6.2.2.1 利用传统村落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的自然山水风光,发展文化休闲旅游,形成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6.2.2.2 做旅游开发用途时,应合理安排旅游线路,控制游客流量、容量,避免游客拥挤导致传统村落遭到破坏。6.2.2.3 制定传统村落旅游管理制度,引导游客遵守传统村落及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6.2.3 教学基地对于保存较好、区域集中的传统村落群,可结合周边环境,打造学习、摄影、写生等教学基地,提升全市文化旅游品位和知名度。7 保障与管理7.1 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活动。7.2 评估7.2.1 列入保护名单的传统村落实行挂牌保护,每两年对保护情况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保护名单和保护等级进行动态调整。7.2.2 完善传统村落消防等安全设施,开展防灾减灾项目评估和建设工作。7.3 人才队伍7.3.1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培养,做好保护与利用的专业机构和人员配备。7.3.2 引进从事传统建筑修缮修复的专业技术人才,挖掘、保护、培养传统工匠。7.3.3 直成立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传统村落评定、规划评审、项目审查、技术指导等工作。7.4激励7.4.1 制定相关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采取捐资、投资、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项目。7.4.2 制定奖惩制度,对在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或公开表彰:对在保护工作中怠慢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7.5 维修制定传统村落维修、保养制度,传统村落的所有者、使用者应负责对其使用的村藩进行维修、保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