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T 1608-2019 法庭科学 生物检材中河豚毒素检验 液相色谱-质谱法(公共安全).pdf
-
资源ID:67534794
资源大小:320.2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GA∕T 1608-2019 法庭科学 生物检材中河豚毒素检验 液相色谱-质谱法(公共安全).pdf
ICS 13.310 A 92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公 共 安 全 行 业 标 准 GA GA/T 法庭科学 生物检材中河豚毒素检验 液相色谱-质谱法 Forensic sciencesExamination methods for tetrodotoxin in biological samplesLC-MS-发布-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发布发布 GA/T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全国刑事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毒物分析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79/SC 1)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伟、沈敏、卓先义、沈保华、向平、严慧、于忠山、王芳琳。GA/T 1 法庭科学 生物检材中河豚毒素检验 液相色谱-质谱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法庭科学生物检材(血、尿、肝、肾、胃及胃内容等)中河豚毒素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性定量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法庭科学生物检材中河豚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其他可疑样品中河豚毒素的定性、定量分析可参照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A/T 122 毒物分析名词术语 3 术语和定义 GA/T 122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4 原理 以空白样品和添加样品作对照,按平行操作的要求,对生物检材进行提取、净化及浓缩,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定性定量,以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碎片离子峰和相对丰度比作为定性判断依据;以峰面积为依据,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5 试剂及材料 5.1 试剂 试验用水应符合 GB/T 6682 中规定的一级水。试剂包括:a)甲醇:色谱纯;b)冰乙酸:分析纯;c)浓盐酸:优级纯;d)乙腈:色谱纯;e)甲酸:优级纯;f)0.1%甲酸溶液:移取 0.1mL 甲酸于 100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 100mL;g)1%乙酸甲醇溶液:移取 1mL 冰乙酸于 100mL 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 100mL;h)1%乙酸溶液:移取 1mL 冰乙酸于 100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 100mL;i)流动相:乙腈:0.1%甲酸水溶液(体积比 90:10);GA/T 2 j)标准溶液:1)1.0mg/mL 标准物质溶液:根据河豚毒素标准物质的纯度,称取适量,用甲醇配制 1mg/mL河豚毒素标准物质溶液,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有效期 6 个月。或采用市售标准溶液;2)10.0 g/mL 河豚毒素标准工作溶液:移取 1.0mg/mL 的河豚毒素标准物质溶液 0.1mL 于10mL 容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至 10mL,混匀,密封,置于冰箱中冷藏保存。有效期 3 个月。实验中所用其他浓度的标准工作溶液均由 1.0mg/mL 标准物质溶液用甲醇稀释得到。注:特殊情况下可使用对照溶液代替标准溶液。5.2 材料 材料包括:a)固相萃取柱:Oasis MCX 固相萃取柱或等效固相萃取柱,使用前依次用甲醇、水活化;注:Oasis MCX 柱是 Waters 公司产品的商品名称,给出这一信息是为了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并不是表示对该产品的认可。如果其他等效产品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可使用这些等效产品。b)一次性注射器;c)有机系微孔滤膜:0.22m;d)具盖离心管;e)具塞玻璃试管。6 仪器和设备 仪器和设备包括:a)液相色谱-质谱仪:配电喷雾离子源(ESI)和三重四极杆质量分析器;b)固相萃取仪;c)电子天平;d)鼓风恒温干燥箱;e)浓缩器;f)振荡器;g)离心机;h)移液器。7 操作方法 7.1 定性分析 7.1.1 样品提取 7.1.1.1 检材样品提取 7.1.1.1.1 血液、尿液固相萃取 移取血液等液体检材样品 1.0mL 于具盖离心管中,加入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振荡,13000r/min离心 3min,取上清液转移至已活化好的固相萃取柱中,控制上清液过柱流速为 0.5mL/min,依次用 1mL乙腈、1mL 甲醇、1mL 水淋洗,挤干水分或离心或真空抽固相萃取柱 2min,用 0.2mol/L 盐酸溶液/甲醇(体积比为 4:1)1mL 洗脱,洗脱液置于浓缩器上 60C 浓缩至干,残留物用流动相 200L 溶解,用有机系微孔滤膜过滤,作为检材样品提取液,供仪器分析。GA/T 3 7.1.1.1.2 组织固相萃取 称取铰碎组织 0.5g 于具盖离心管中,用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 浸泡 2h 后,振荡,13000r/min 离心 3min,取上清液转移至已活化好的固相萃取柱上,其余按照 7.1.1.1.1 操作。7.1.1.1.3 血液、尿液液液萃取 移取血液等液体检材样品 1.0mL 于具盖离心管中,加入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混匀后 3500r/min离心 10min,取上清液,剩余检材再加入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再次提取,合并上清液。将上清液在 60浓缩器中用空气流吹干,残留物用 1%乙酸溶液 0.25mL 复溶,再加入 0.25mL 氯仿,震荡后13000r/min 离心 3min,取上清液供仪器分析。7.1.1.1.4 组织液液萃取 称取铰碎组织 0.5g 于具盖离心管中,用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 浸泡 2h 后,振荡,13000r/min 离心 3min,取上清液,剩余检材再加入 1%乙酸甲醇溶液 1.5mL,其余按照 7.1.1.1.3 操作。7.1.1.2 质控样品制备 取等量相似基质的空白样品(若无相似基质空白样品可用血液替代)两份于具盖离心管中,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一份添加河豚毒素标准物质,使其含量为10ng/mL(g),作为添加样品,与检材样品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提取液和添加样品提取液,供仪器分析。7.1.2 仪器检测 7.1.2.1 仪器条件(液相色谱-质谱条件)以下为参考条件,可根据不同品牌仪器和不同样品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a)色谱柱:PC HILIC 柱(100mm2.0mm,5m)或等效色谱柱;注:PC HILIC 是资生堂公司产品的商品名称,给出这一信息是为了方便本标准的使用者,并不是表示对该产品的认可。如果其他等效产品具有相同的效果,则可使用这些等效产品。b)流动相:A:乙腈,B:0.1%甲酸溶液;c)洗脱方式:梯度洗脱,梯度见表 1;表 1 梯度洗脱程序 时间 min A B 0 90%10%0.8 90%10%1.2 20%80%2.5 20%80%4.0 90%10%10 90%10%d)流速:0.2mL/min;e)柱温:室温;f)进样量:5L;g)离子源:电喷雾离子源(ESI);h)扫描方式:正离子;GA/T 4 i)检测方式:多反应离子监测(MRM);j)离子源电压(IS):5500V;k)碰撞气(CAD)、气帘气(CUR)、雾化气(GS1)、辅助气(GS2)均为高纯氮气;l)河豚毒素的 LC-MS 参数见表 2。表 2 河豚毒素的 LC-MS 参数 名 称 定性离子对 定量离子对 去簇电压 V 碰撞电压 eV 保留时间 min 河豚毒素 320.1302.1 320.1302.1 90 35 6.74 320.1284.1 40 7.1.2.2 进样 分别吸取检材、空白和添加样品提取液,按 7.1.2.1 的条件进样分析。空白血液、添加河豚毒素色谱图参见附录 A 中图 A.1、图 A.2。7.2 定量分析 7.2.1 样品提取 移取血液等液体检材样品1.0mL,或称取铰碎的肝脏等固体检材样品1.0g两份,按7.1.1进行操作。另取等量相似基质的空白样品三份,其中两份添加河豚毒素标准物质作为添加样品(添加样品中目标物含量应为检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的(100 50)%),另一份作为空白样品,与检材样品平行操作,得到空白样品提取液和添加样品提取液供仪器检测。7.2.2 仪器检测 7.2.2.1 仪器条件 按 7.1.2.1 规定的条件分析。7.2.2.2 进样 分别吸取检材、空白和添加样品提取液,按 7.1.2.1 的分析条件每个样品进样分析 23 次。若要报告测量不确定度,每个样品分析份数应不少于 6 次。7.2.3 计算 7.2.3.1 计算含量 7.2.3.1.1 外标-单点校正法 记录各样品提取液中平行进样 23 次目标物的保留时间和峰面积值,按公式(1)计算含量:添样添样添样VMAVMAW=.(1)式中:W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单位为微克每克(ng/g)或微克每毫升(ng/mL);A样检材样品提取液中目标物峰面积平均值;GA/T 5 M添添加样品中目标物添加量,单位为微克(g);V样检材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A添添加样品提取液中目标物峰面积平均值;M样检材样品的取样量,单位为克(g)或毫升(mL);V添添加样品的定容体积,单位为毫升(mL)。7.2.3.1.2 外标-标准曲线法 在系列浓度河豚毒素添加样品中,以河豚毒素定量离子对的峰面积(Y)为纵坐标、河豚毒素含量(W)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方程。根据检材样品中河豚毒素的峰面积值,按公式(2)计算河豚毒素含量:(2)式中:W检材样品中河豚毒素的含量,单位为纳克每克(ng/g)或纳克每毫升(ng/mL);Y 检材样品中河豚毒素峰面积平均值;a 线性方程的截距;b 线性方程的斜率。7.2.3.2 计算相对相差 记录两份平行操作的检材样品中目标物的含量,按公式(3)计算相对相差:(3)式中:RD相对相差,用百分比(%)表示;X1、X2两个检材样品平行定量测定的含量数值;X两个检材样品平行定量测定含量的平均值。8 结果评价 8.1 定性结果评价 8.1.1 阳性结果评价 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样品测定时,检材样品中河豚毒素的色谱峰保留时间与添加样品中的一致(相对误差在 2.5%之内)、河豚毒素的定性离子对与添加样品的一致,且离子对丰度比与含量接近的添加样品相比,相对误差不超过表 3 规定的范围,空白样品无干扰,则可判断检材样品中检出河豚毒素。表 3 离子丰度比的最大允许相对误差范围 GA/T 6 离子丰度比 50%2050 1020 10%最大允许相对误差 20 25 30%50%8.1.2 阴性结果评价 检材样品未出现与添加样品中河豚毒素一致的色谱峰,且空白样品无干扰,则可判断检材样品中未检出河豚毒素。8.2 定量结果评价 如果目标物含量的RD20%,定量数据可靠,其含量按两份检材的平均值计算。如果检材样品中目标物含量的RD20%,定量数据不可靠。应按7.2重新提取检验。8.3 相关资料 方法学有效性验证参见附录B,河豚毒素的中毒诊断参考资料参见附录C。GA/T 7 A A 附录 A(资料性附录)河豚毒素的相关谱图 空白血液、添加血液的色谱图见图 A.1、图 A.2。图 A.1 空白血液的 MRM 色谱图 图 A.2 空白血液中添加 10ng/mL 河豚毒素的的 MRM 色谱图 GA/T 8 B 河豚毒素的河豚毒素的 B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方法学有效性验证 B.1 工作曲线、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数据采用:河豚毒素采用 320.1/302.1 离子对峰面积。工作曲线方程、线性范围及检出限(LOD)见表 B.1。表 B.1 工作曲线方程、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样品 目标物 回归方程 线性范围 ng/mL(g)r2 LOD ng/mL(g)血液 河豚毒素 y=502x+406 5-100 0.9984 2 尿液 河豚毒素 y=148x-339 5-100 0.9993 2 肝组织 河豚毒素 y=382x+2660 5-100 0.9973 4 B.2 精密度和回收率 精密度和回收率见表 B.2。表 B.2 测定血液、尿液、肝组织中河豚毒素含量的精密度和回收率 样品 添加河豚毒素含量 ng/mL(g)精密度(RSD)回收率 日内精密度(n=6)日间精密度(n=4)血液 8 7.12%10.77%57.9%40 4.76%7.16%56.8%80 3.59%5.32%57.6%尿液 8 8.13%12.78%68.3%40 5.33%7.90%76.6%80 5.05%7.27%87.1%肝组织 8 8.55%12.80%49.6%40 4.20%7.53%54.4%80 6.70%5.75%53.3%GA/T 9 附 录 C(资料性附录)河豚毒素中毒诊断参考资料 C.1 理化性质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简称TTX)系河豚体内所含剧毒成分。TTX 分子式为 C11H17N3O8,分子量为 319.27。TTX 粗制品为棕黄色粉末,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无味、易吸湿潮解,微溶于水、乙醇溶液,极易溶于稀酸水溶液,不溶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苯等有机溶剂。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对热稳定,如遇碱和强酸时易脱水、分解。C.2 中毒机理 河豚毒素进入体内产生类似箭毒样作用,是细胞膜钠离子通道选择性阻断剂,可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特异性地干扰神经-肌肉的传导过程,主要表现为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的麻痹。一般先是感觉神经麻痹,继而运动神经麻痹,使肢体无力甚至不能运动。血管中枢麻痹引起血压下降,脉搏迟缓。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而死亡。C.3 中毒症状 中毒的原因多以误食或食用加工、烹调不得法的河豚鱼所致。河豚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舌尖及嘴唇发麻,进一步经上肢到足尖以致全身麻痹,有时还会出现运动障碍、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呼吸困难,严重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C.4 河豚毒素致死量 河豚毒素对人的致死量为 6g/kg7g/kg。最小急性中毒量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 0.2mg 和 2m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