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R∕T 0076.1-2013 支付业务统计指标 第1部分:指标设计与体系框架(金融).pdf
-
资源ID:67537908
资源大小:275.6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JR∕T 0076.1-2013 支付业务统计指标 第1部分:指标设计与体系框架(金融).pdf
ICS 03.060 A 11 备案号:JR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金 融 行 业 标 准 JR/T 0076.12013 支付业务统计指标 第 1 部分:指标设计与体系框架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payment operations Part 1:Indicator design and system framework 2013-05-08 发布 2013-05-08 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 发 布 JR/T 0076.12013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术语和定义.1 3 支付信息分析过程.1 4 支付指标体系设计.2 5 支付指标体系框架结构.3 JR/T 0076.12013 II 前 言 JR/T 0076支付业务统计指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指标设计与体系框架;第2部分:支付环境统计指标;第3部分:支付服务组织统计指标;第4部分: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统计指标;第5部分:支付工具统计指标;第6部分:支付系统统计指标;第7部分:统计指标编码方法和代码结构。本部分为JR/T 0076的第1部分。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樊爽文、严芳、韩露、袁波、张飞龙、康华一、高鹏飞、余巍、冯峥、陈力楠、贺亚杰、刘少尘、张红梅、朱烨华、廖新波、韩建国、张艳、姜善才。JR/T 0076.12013 1 支付业务统计指标 第 1 部分:指标设计与体系框架 1 范围 本部分定义了支付领域的基础概念、支付指标的内涵和支付业务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本部分适用于支付业务统计。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2.1 交易 transaction 引发各种货币资金转移,导致债权债务清偿的各类经济活动发生后,债权人或债务人向支付服务组织提交支付指令以完成债权债务清偿,支付服务组织对债务人付款能力等有关信息进行确认的过程。2.2 清算 clearing 与债权人和债务人有关的支付服务组织,按照特定的规则,完成支付指令的交换,并计算出待清偿债权债务结果的过程。2.3 结算 settlement 将清算过程产生的待清偿债权债务,由支付服务组织将资金或有价证券从债务人的账户划出、划入债权人账户,从而完成货币资金或有价证券的最终转移并通知有关各方的过程。2.4 支付体系 payment system 为实现和完成各类支付活动所做的一系列法规制度性安排和相关基础设施安排的有机整体。主要由账户、支付工具、支付系统、支付服务组织及支付体系的监督管理等要素组成。3 支付信息分析过程 支付信息分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复杂多变、包罗万象的支付体系运行中寻找支付信息要素,确定支付信息统计标准,采集支付数据;第二阶段,对采集的支付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可以利用的支付信息;第三阶段,根据不同的研究与使用目的,从不同的角度与层次着手,对支付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支付信息分析成果。JR/T 0076.12013 2 4 支付指标体系设计 4.1 总体要求 支付指标是支付指标体系的构成元素,是建立支付指标体系的基础。支付指标是对支付体系运行轨迹的描述与还原,记录了支付交易的动态过程,是支付活动特征的数量表现。支付指标为支付信息采集提供了重要依据。要确保支付指标体系的有效,必须准确定义支付指标个体,确立支付指标的要素特征。每个支付指标都具有特定的统计口径和计量方法。选取支付指标是支付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环节,支付指标体系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要围绕或通过支付指标来实现。支付指标的选取必须保证有效性和可靠性,即支付指标必须具有效度和信度。支付指标的效度是指支付指标的相关含义是否客观反映了支付活动的特征。一个高效度支付指标的形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研究、分析、反复论证,并伴随人们对支付体系认识能力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变化做出不断调整,支付指标的有效性是相对和变化的,具有时间特征。支付指标的信度是指支付指标重复观测结果的一致性特征,即指标能够获取可靠数据的程度。支付指标信度关注的是指标测量的可重复性和测量结果的一致性。4.2 设计目标 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定位。在我国支付指标体系设计中,充分学习和借鉴了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方法,总结、概括了我国现有支付指标体系的优缺点,以及深入结合现阶段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特点,确定了支付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提升支付信息利用水平,使我国支付指标体系能够服务于支付结算工作的现状反映,服务于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服务于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政策的制定,服务于支付领域国际交流的需要,为宏观经济相关分析提供重要参考依据。4.3 设计原则 支付指标体系设计需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各种指标进行归类、判别、筛选,最终确立核心支付指标,建立起成套支付指标。支付指标体系既要体现单项支付业务的特点,又要全面反映支付业务的整体情况,在我国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可比性原则、连续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重要性原则。4.3.1 可比性原则 在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实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支付指标的口径范围可比,支付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吸收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支付指标体系设计中的先进经验,在支付指标体系架构设计、指标选取等多个方面向国际通行指标体系靠拢,便于支付业务国际比较,满足国际间交流需要。按照国际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统计惯例,支付信息分析只对狭义概念上的支付业务量进行统计,支付业务量不包含同一自然人或法人在同一机构开立的不同账户间的资金转账业务量,包含同一自然人或法人在不同机构开立账户间的资金转账业务量。因此,本部分对支付业务量的统计口径统一为:支付业务量不包含同一自然人或法人在同一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开立的不同账户间的资金支付业务量,包含同一自然人或法人在不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开立账户间的资金支付业务量。4.3.2 连续性原则 在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中,必须审慎对待数据连续性问题,确保数据的有用性与可持续性,保持指标历史数据的连续可比,必须充分考虑各地区、各部门对不同时期数据比较的要求。支付指标和支付指JR/T 0076.12013 3 标体系需要保持一定时段的稳定性,重要支付指标口径的修订或支付指标的增减要稳步过度,注意与原有资料的衔接。4.3.3 有效性原则 支付指标设计规划中,加强支付指标与宏观、微观经济指标相关性的分析研究,要使指标能够充分反映支付服务市场和宏观、微观经济状况,以利于分析、挖掘支付活动和经济活动运行规律、区间及风险点。4.3.4 可行性原则 支付业务统计指标涉及面广,获取时需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在选取指标时,应慎重衡量该项统计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指标的选取以我国现行支付法规制度为依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客观反映我国当前支付业务状况,确保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指标名称要确切、口径明晰、计量单位准确、统计频度适当。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吸纳多方意见,统筹考虑成本与收益,用较经济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取可靠而丰富的支付业务统计数据。4.3.5 重要性原则 在支付指标体系设计中,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重点指标和非重点指标区分开来,对一些与宏观经济联系密切,加强设计社会各界关注程度较高的指标,充分凸显核心支付指标的作用,提高支付指标体系的利用效率。同时,支付指标的设计与选取需要充分处理好综合性指标与单项指标间的关系,做到统分结合,归类准确,逻辑层次清晰,确保指标体系层级明确,排列有序,便于索引和查找。4.4 设计步骤 4.4.1 搭建支付指标体系架构 支付活动涉及了账户管理、支付工具、支付系统等诸多方面。支付指标体系架构的搭建是支付指标体系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支付指标体系架构搭建中必须将描述相关支付活动的指标归为同一类别,设定不同的指标分类。4.4.2 筛选支付指标 在支付活动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支付指标。每个指标都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反映了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在支付指标体系设计中不可能纳入所有指标,只能从大量的支付指标中选取部分代表性强,信度、效度高的指标,这些指标能够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支付活动,分析价值更高。4.4.3 确定支付指标的基本要素 在支付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都是支付信息分析的特定对象。设计支付指标首先应明确指标代表了何种支付活动,如何确认,如何界定范围。确定支付指标的名称、定义、计量方法等要素是支付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5 支付指标体系框架结构 5.1 支付指标的要素特征 支付指标通过以下三类要素特征来描述:支付指标构成要素,包括名称和定义两项;JR/T 0076.12013 4 支付指标量的规定要素,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方法两项;支付指标范围要素,包括数据来源、维度划分和采集频度三项。以“非现金支付业务量”为例对支付指标的要素特征进行说明:名称名称:非现金支付业务量。定义定义:统计期内,全部非现金支付工具业务笔数和金额。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笔、万元。计算方法计算方法:非现金支付业务量=票据业务量+银行卡业务量+贷记转账业务量+直接借记业务量+托收承付业务量+国内信用证业务量。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维度划分维度划分:按行政区划(省级、地级);按机构类别(中资大型银行、中资中型银行、中资小型银行、外资法人商业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含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含联社)、财务公司);按法人(不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含财务公司);按类别(票据、银行卡、贷记转账等);按支付指令载体(纸基、电子)。采集频度采集频度:月度、季度、年度。5.2 支付指标体系的组成 5.2.1 支付环境统计指标 由人口及行政区划、国内生产总值、各项存款余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组成。设立支付环境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反映支付体系运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为研究支付体系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提供数据支撑,也为构建支付体系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提供社会、经济、金融等相关基础数据支持。5.2.2 支付服务组织统计指标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数量、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数量、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网点数量、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营业网点数量等指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分工的细化,我国提供资金清算和结算服务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支付服务主体多元化、支付服务市场化趋势。支付服务组织指标体系为研究我国支付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数量指标,为科学评价支付服务组织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条件。5.2.3 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类统计指标 包含了单位银行结算账户类指标、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类指标、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类指标等各种账户指标。账户是连接社会资金的纽带和桥梁,是实现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为社会公众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确保社会资金正常流转的基础。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类指标涵盖了大量有用的社会经济金融信息,对研究经济运行状况,了解社会经济主体的规模、状态,预警经济发展状况,完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规范经济金融秩序,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5.2.4 支付工具统计指标 对支付工具进行了多层分类。支付工具是传达收付款人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资金转移的载体。按照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划分,非现金支付工具分为票据、银行卡、贷记转账、直接借记等指标,JR/T 0076.12013 5 同时将票据细分为支票、银行本票、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等指标;银行卡按卡的种类分为借记卡、信用卡等指标。5.2.5 支付系统统计指标 涵盖了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指标、小额批量支付系统指标、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指标、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指标、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指标、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指标、同城清算系统指标、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行内系统指标、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指标、城市商业银行银行汇票处理系统指标、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指标等。支付系统是支撑各种支付工具应用、实现资金清算并完成资金转移的通道。支付系统指标体系对研究社会资金周转,降低支付风险,提高支付清算效率具有重要作用。5.3 支付指标分层 5.3.1 描述性指标 反映支付体系运行的基本情况,如单位银行结算账户数量、非现金支付业务量、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支票业务量等,主要由绝对数量组成。5.3.2 评价性指标 根据支付体系“效率”目标,用于对支付体系运行结果进行评估和考核的指标,如M0/GDP、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笔均消费额、支付系统业务金额与GDP倍数等,主要由相对指标构成。5.3.3 预警性指标 根据支付体系“安全”目标,用于对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监测,通过支付预警指标数据对可能出现的各类支付风险进行预报,有助于加强支付服务市场的监督管理。如现场检查发现违规账户比率、支票违规比率、延滞率等,主要由相对指标构成。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