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MH∕T 4038-2013 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技术要求(民用航空).pdf

    • 资源ID:67538063       资源大小:456.72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MH∕T 4038-2013 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技术要求(民用航空).pdf

    ICS 33.200 M 53 MH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 用 航 空 行 业 标 准 MH/T 40382013 空中交通管制 L 波段一次监视雷达 技术要求 L band primary surveillance radar for ATCTechnical requirement 2013-05-10 发布 2013-08-01 实施中国民用航空局 发 布 MH/T 40382013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提出。本标准由中国民用航空局航空器适航审定司批准立项。本标准由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技术中心、南京恩瑞特实业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田振才、郭静、李冰、任森、李航宇、冯兵、陶晶。MH/T 40382013 1 空中交通管制 L 波段一次监视雷达 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设备的通用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设备的配置和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364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GB 8702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 GB 10436 作业场所微波辐射卫生标准 MH/T 4003 航空无线电导航台和空中交通管制雷达站设置场地规范 MH 4008 空管雷达及管制中心设施间协调移交数据规范 MH/T 40172004 空中交通管制S波段一次监视雷达设备技术规范 MH/T 4020 民用航空通信导航监视设施防雷技术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MH/T 40172004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1 斯威林 I 型目标 swerling 1 targets 在雷达每次扫描期间的回波脉冲相关,但两次扫描之间回波独立的目标。3.1.2 数字脉冲压缩主副瓣比 ratio of sidelobe to mainlobe in digital pulse compression 使用数字脉冲压缩技术时,主瓣幅度相对最大副瓣幅度的倍数。3.1.3 轴角编码器 angular encoder 将天线转轴的角位移变换成数字量输出的转换设备。3.2 缩略语 MH/T 40382013 2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BITE 机内测试设备(Build In Test Equipment)GNSS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LRU 现场可更换单元(line replaceable unit)MTD 动目标检测(moving target detect)STC 灵敏度时间控制(sensitivity-time control)UPS 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4 技术要求 4.1 组成 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设备由天线、转台(旋转关节、电机、轴角编码器等)及馈线系统、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监控维护席位等组成。4.2 一般要求 4.2.1 L 波段一次监视雷达站址周围的电磁环境应符合 GB 6364 的要求。4.2.2 L 波段一次监视雷达站址周围障碍物环境应符合 MH/T 4003 的要求。4.2.3 L 波段一次监视雷达室内设备的微波泄露辐射应符合 GB 8702 和 GB 10436 的要求。4.2.4 组成雷达的主要设备(包括发射功放驱动、接收单元、信号处理单元、监控单元等)应采用冗余配置,能自动和手动切换。4.2.5 雷达采用全相参、全固态、动目标检测体制。4.2.6 雷达应能 24 h 连续工作。4.2.7 雷达应在全天候条件下实现自动目标录取。4.3 性能要求 4.3.1 工作频段 雷达工作频率范围应为1 250 MHz1 350 MHz。4.3.2 作用空域 4.3.2.1 计算作用距离的条件为: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为 2 m2;目标的起伏模型为斯威林型目标;虚警概率(Pf)为 106;检测概率(Pd)为 0.8;高度角()为 2.5;天线转速为 5 r/min。4.3.2.2 最大作用距离应不小于 220 n mile,最小作用距离应不大于 1 n mile。4.3.2.3 仰角覆盖范围为 040。4.3.2.4 最大探测高度应不小于 18 000 m。4.3.3 距离参数 4.3.3.1 距离分辨力应不大于 750 m。MH/T 40382013 3 4.3.3.2 距离精度的均方根值应不大于 120 m。4.3.4 方位参数 4.3.4.1 方位分辨力应不大于 3.3。4.3.4.2 测角精度的均方根值应不大于 0.22。4.3.5 抗干扰能力 系统应具有以下抗干扰能力:抗异步干扰;抗气象杂波;杂波中目标可见度不小于 48 dB。4.3.6 气象探测能力 雷达设备应具有独立的气象通道和冗余通道输出,能按6个强度等级显示监视空域中的气象轮廓。4.3.7 目标处理能力 天线转速为5 r/min条件下,目标处理能力应能满足以下要求:天线每转一周处理大约 900 批的目标(目标均匀分布);在 11.25扇区处理大于 150 批目标(目标均匀分布)。4.3.8 合装能力 4.3.8.1 在电路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应具备与二次监视雷达合装的能力。4.3.8.2 应具有一、二次雷达点迹和航迹配对能力。4.3.8.3 配对成功率应不小于 95。4.3.9 数据接口 数据接口应满足以下条件:雷达设备能通过网络、RS422 或 RS232 等多种接口输出数据;端口格式和数据传输速率可由用户选择配置;目标和气象数据输出信号格式满足 MH 4008 的要求;对于使用 MH 4008 要求之外的自定义数据内容,给出自定义的数据协议文件。4.3.10 供电 系统应能在380 V38 V、50 Hz2.5 Hz的供电条件下正常工作。雷达总功耗应不大于50 kW。4.3.11 防雷 进入建筑物的电源电缆、数据信号电缆均应安装避雷器或防雷保护器。设备应具备抗雷击能力,满足 MH/T 4020 的要求。4.3.12 可靠性 单通道雷达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应不小于1 000 h;雷达系统致命性故障间的任务时间(MTBCF)应不小于30 000 h;故障平均维修时间(MTTR)应不大于0.5 h。MH/T 40382013 4 4.3.13 自检功能 4.3.13.1 雷达设备应具有完善的 BITE 功能,能实现对雷达系统主要性能的监视与测量,自主进行在线或非在线的系统故障隔离与诊断。4.3.13.2 故障检测率应不小于 95%。4.3.13.3 故障隔离覆盖率应不小于 95%。4.3.13.4 90%以上的故障应自动定位到单个 LRU。4.3.13.5 95%以上的故障应自动定位到 3 个 LRU。4.3.13.6 故障虚警率应不大于 5。4.3.14 授时功能 雷达设备应具备GNSS时标接收能力。4.3.15 设备的环境条件 4.3.15.1 室内设备运行的环境要求如下:工作温度:0 40;相对湿度:10%90%。4.3.15.2 室内设备存储的环境要求如下:贮存温度:-55 70;相对湿度:10%90%。4.3.15.3 室外设备环境应满足 4.4.9 的要求。4.3.15.4 室内和室外设备应能在海拔 3 000 m 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4.4 天线馈线系统技术要求 4.4.1 天线的极化方式应包括线极化和圆极化,极化方式应通过遥控进行转换,转换时间应小于 10 s。4.4.2 天线增益要求如下:低波束的增益应不小于36 dB;高波束的增益应不小于32 dB。4.4.3 3 dB 水平波束宽度要求如下:低波束应不大于1.250.15;高波束应不大于1.30.15。4.4.4 水平波束副瓣电平要求如下:最大副瓣电平相对主瓣电平应不大于-27 dB(10范围内);平均副瓣电平相对主瓣电平应不大于-40dB(10180范围内)。4.4.5 天线垂直波束应分为高、低波束,高、低波束均应为锐截止余割平方赋型波束,应保证 040仰角空域的连续覆盖。4.4.6 天线馈线驻波比应不大于 1.5。4.4.7 天线馈线耐功率的峰值功率应不小于 60 kW,平均功率应不小于 5.5 kW。4.4.8 雷达天线俯仰角应能在-3+3范围内调整。4.4.9 雷达天线主体(包括室外设备)应能在以下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环境温度:-55 70;相对湿度:5%100%;降雨:降水量60 mm/h;MH/T 40382013 5 冰雹:直径25 mm,风速18 m/s;冰载:径向厚度1.25 cm;雪载:240 kg/m2;抗风:平均风速小于15 m/s时,正常工作;平均风速小于32 m/s时,不被损坏;盐雾:在海岸区域工作。4.4.10 雷达天线驱动要求如下:天线转速应为 2.5 r/min10 r/min;方位编码最小分辨率应不大于 0.022;应有安全闭锁装置;控制单元、驱动电机和轴角编码器应采用冗余配置,单台电机应能保证对天线正常驱动。4.5 发射机技术要求 4.5.1 发射机总输出功率应满足雷达最大作用距离的要求,工作频段内峰值功率起伏应不大于 1 dB。4.5.2 发射脉冲上升沿应不大于 1.2 s。4.5.3 发射脉冲下降沿应不大于 0.5 s。4.5.4 发射脉冲顶降应不大于 15%。4.5.5 发射工作比应不大于 10%。4.5.6 发射机改善因子应不小于 60 dB。4.5.7 谐波输出应不大于45 dB。4.5.8 带外杂波输出应不大于50 dB。4.5.9 应具备过占空比保护、驻波保护、过压保护、过温保护、停转保护等安全保护功能。4.6 接收机技术要求 4.6.1 接收通道应满足以下要求:具有独立的高、低波束接收通道和气象接收通道;实现任意方位单元、不同距离上的高低波束信号选择;接收机噪声系数不大于 2 dB;接收机线性动态范围不小于 60 dB;STC 控制范围不小于 60 dB,步进 1 dB,全程可控;接收机承受峰值功率不小于 50 mW;接收机带宽与发射信号带宽相匹配;带外干扰抑制能力不小于 40 dB。4.6.2 激励源应满足以下要求:激励源输出功率满足驱动发射机正常工作的要求;信号形式采用宽、窄脉冲组合;发射激励脉冲包络无自激;采用脉冲重复频率参差,使第一盲速不小于 1 000 m/s;激励信号杂散谱抑制不大于-60 dB;谐波抑制不大于-50 dB。4.6.3 频率源应满足以下要求:本振源相位噪声在 1 kHz 处不大于-100 dBc/Hz;变频方式为脉间变频或脉组变频;变频频率点不小于 16 个;频率捷变时间不大于 5 s;MH/T 40382013 6 输出基准时钟信号。4.7 信号处理器技术要求 4.7.1 发射和接收信号时间带宽积大于 100 时,数字脉冲压缩主副瓣比应不小于 35 dB。4.7.2 应采用自适应 MTD,可根据不同的杂波环境选择不同的滤波器组。4.7.3 应能设置 MTD 滤波器系数和各通道门限。4.7.4 应能检测切向飞行的运动目标。4.7.5 应能检测各种杂波背景下的运动目标。4.7.6 应具备杂波图处理功能,杂波图检测门限应可调。4.7.7 应采用恒虚警处理,恒虚警门限应可调。4.7.8 气象通道应有效抑制地物杂波、飞机回波和二次回波。4.7.9 气象轮廓图分辨力应为:方位不大于波束宽度;距离不大于1 km。4.7.10 输出点迹和航迹数据信息中应包含每个点迹或航迹的时标。4.7.11 航迹录取方式应能选择自动和手动录取。4.7.12 应能设置航迹禁止起始区,首点起始区等多种录取区。4.8 监控维护席位技术要求 4.8.1 应具备本地和遥控功能,能按登录权限控制一次监视雷达的开关机、转速、工作频率、极化方式、工作方式等操作,并能设置各分系统的运行参数。4.8.2 应能按总体、分系统、模块三级显示雷达工作状态以及工作参数。4.8.3 应具有故障监视、离线测试控制和维修指导,对严重故障信息,应能给出颜色、声音警报。4.8.4 天线馈线系统监视内容应包括:电机的电流和温度、减速箱的油位和温度、控制器状态等;天线转台油位、油温;闭锁开关状态;天线极化状态;轴角编码器状态;天线转速。4.8.5 发射机监视内容应包括:发射机柜进出风口温度;发射前级状态(输出功率、电流和工作温度);发射末级状态(输出功率、电流和工作温度);发射电源状态(电压、电流和工作温度);发射机输出总功率;发射机输出驻波。4.8.6 接收机监视内容应包括:每个 LRU 状态;接收机噪声电平;接收机稳定性。4.8.7 信号处理器监视内容应包括:每个 LRU 的工作状态;MH/T 40382013 7 脉冲压缩波形;点迹数统计;航迹数统计;软件运行状态。4.8.8 配套设备监视内容应包括:UPS 工作状态;干燥机工作状态;工作环境(温度、湿度、火警、门禁等)。4.8.9 显示器尺寸应不小于 51 cm(20.1 in)。4.8.10 雷达画面显示内容应包括:点迹、航迹及其参数;天线转速;目标信息列表;背景地图和航道;命令菜单;当前工作状态、参数。4.8.11 显示目标容量为每转不小于 900 批,每批目标参数信息应包含航迹点批号、方位、距离、航向、航速、质量等。4.8.12 显示器应能同屏显示目标航迹和一次视频信息;通过操控能选择显示一次、二次、一次加二次信息,其中一次信息可选择为原始视频或动目标视频。4.8.13 应能显示气象轮廓图,且每 6 个天线周期更新一次。4.8.14 应能进行点迹、航迹、雷达状态和操作的记录,连续记录时间应不小于 1 年。_

    注意事项

    本文(MH∕T 4038-2013 空中交通管制L波段一次监视雷达技术要求(民用航空).pdf)为本站会员(曲****)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