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山东曲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二下册.docx

    • 资源ID:67574115       资源大小:24.2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6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山东曲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二下册.docx

    山东曲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 人教版高二下册2015-2016学年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题 卷(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缫(so)丝剽(bio)悍衲(nà)衣玉簟(diàn)秋 B、锦衾(qn)凝睇(tì)哂(shn)笑不省所怙(hù) C、钗擘(bò)偃(yn)仰玉枹(fú)殷(yn)岩泉 D、舟楫(j)戏谑(xüè)恣(zì)情一叶扁(pin)舟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飘缈跌宕隐逸面面相觑 B、木屐言迄凌厉切中肯綮 C、留滞春宵阴霾率真稚气 D、绸缪凋谢朦胧怄心沥血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岩扉松径长寂寥 B、出师未捷身先死 C、五月渔郎相忆否 D、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岁暮阴阳催短景岁:年龄玉容寂寞泪阑干阑干:纵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青枫浦上不胜愁胜:承受 与佳期兮夕张期:日子吴丝蜀桐张高秋张:拉开 会须一饮三百杯会须:应当燎沉香,消溽暑溽:热 A、B、C、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也是文人五言诗创作的繁荣时期。唐代诗人曾经把追求“建安风骨”当作革新诗风的一个有力口号。 他们的不少诗篇,还表现了期盼乘时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名垂青史的奋发精神,大多情怀慷慨,意气风发,才调纵横 后人把建安诗歌这种建筑在慷慨情怀基础上的爽朗刚健的风貌,称为“建安风骨”,或者称之为“汉魏风骨”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和王粲、刘桢、徐干、陈琳、阮瑀等建安七子 语言上深受乐府民歌的影响,疏朗明白,不尚雕琢,具有清新刚健的风格 他们一扫汉末文人的颓唐,学习乐府民歌,通过亲身体验,来反映社会的丧乱和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A、B、C、D、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意境的意义 宗白华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一是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二是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三是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四是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五是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miel)说: 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宣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王安石有一首诗: 杨柳呜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篱有一首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选自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有删改。) 6、对什么是“意境”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意境”是区别于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的一种“艺术境界”。 B、在艺术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这种“灵境”就是“意境”。 C、“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就是“意境”。 D、“意境”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 7、据“意境”的概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随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究“实中求虚”,“虚而为实”,即意境。 C、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其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的四时之外。”追求“灵想之所独辟”即意境。 D、采草药中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峙桃花始盛开”,其目的实在说明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 8、下列说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 B、王安石诗前三句写江南的艳丽的阳春,全是写景,但在最末一句,却渗透了无边的惆怅。 C、“鸢飞鱼跃”虽是客观景象,但渗透了主观生命情调,因此成就了一种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D、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有最深的景,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最深的情同时也透入最深的景,循环往复,层层深入。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三、(每小题3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振笔直遂,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注:文与可:北宋画家。子由:苏辙。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略:简略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有口才 10、填入文中“”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振笔直遂,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A、乃之以B、乃焉则 C、而焉则D、而之以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B、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B、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本文语言平实自然,极富生活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 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4分) 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3分)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颈联的诗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蜀相中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气氛的诗句是:,。 积雨辋川庄作中体现诗人淡泊名利的旷达心境的诗句是:,。 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论中,用星辰比喻,形象地表述为“为政以德”社会效果的句子是:, 。 五、(12分) 16、下列是分别从四首诗中选出的诗句,已经打乱顺序,请对句成四联。(分) 岸风翻夕浪天上接行杯红颜弃轩冕落日满秋山 白首卧松云荒城临古渡舟雪洒寒灯云间连下榻 17、周邦彦苏幕遮词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历来为人称道,请你对词中之景展开合理想象,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100字内) 18、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阅读后根据要求答题。(6分) 我们教材选用的标点: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王晓莉 出单位门时,恰好园林工在修剪道两旁的树木。经过几个季节的生长,这些以樟树为主的树木都已长得有声有色。每棵树都像一个小型国家,有些肆无忌惮地扩张着,街道为此稠密了不少。 一年两季的被修剪,成了这些树木的必修课。电剪刀哧哧作响,那些长在树顶端或者树身周边的细嫩枝叶,随之纷纷落马。而即使更粗壮些的枝条,也不消五秒钟,就在强大的马力之下一折两断。很快地,这树便被修剪成了一把标准的伞,整整齐齐,笔直向上。不消一个上午,这条街就将撑起一长排绿伞。每棵树都生得一模一样了。 地面上,那些枝枝杈杈纠缠不休地堆积着。树木的清香四处飘逸,树叶子与松针层叠一处,色彩斑斓。脚踩在上面,柔韧而温暖。这是在园林工眼里,一棵树中比较旁逸斜出,并不值得继续容留于树的那一部分。不能有损于秩序,破坏秩序等于破坏美,等于多余。这大约是园林工人的美学原则。 但我的,恰好与他们相反。 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那几棵枝条如何溜出了向上生长的大部队,而独独朝着左上角努力?一簇叶子又如何密密麻麻聚集在了一起,像开一个研讨会般比别处热闹、喧腾许多?它们没有成为树的主干,没有引领一棵树生长的那股绝对力量。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它们不是“主流”。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一棵树。完全的秩序,完全的规则,该是多么乏味啊,就像兵营,像一律穿了病号服,像活了一生却毫无故事的人。 在我所喜欢的电影里,除了故事主角,导演往往安排些和故事不怎么相干的人。他可能是个独居多年的老邻居,总是抓住一切机会狂热地宣讲着宗教教义、人生哲理,而他的听众,却是两个踢足球之后累瘫在沙滩上休息的男孩子;也可能是个热爱酒精的工人,在电影的背景深处,一杯接一杯地喝着苦闷至极的酒。他们类似于文章中的“闲笔”,对于故事的发展或推动其实完全不起作用。 这样旁逸斜出的人,我却总是看得心领神会。很久以后,关于这场电影,我脑子里什么也留不下了,却依然能回忆起他们。就好像在翻阅一堆历史书籍之后,我能记住的,往往是类似于野史、花絮的部分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在我们周遭的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小人物。他们永不知名,总是存在。他们有着和主流人群不一样的心事、不一样的心路,他们很容易就透露出接近于生命本质的部分,不掩饰、不修剪,因而不做作。门卫、修鞋子的人、路边摆摊卖廉价发饰的母女他们是世界这棵大树上旁逸斜出的部分。如果世界要唾弃谁,他们必是最先被唾弃;如果世界要剪伐谁,他们必最先被剪伐。但是在被唾弃之前不能自弃,在被剪灭之前不能自灭。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此。 关于“旁逸斜出”,种过苹果树的朋友告诉我一个让人很受鼓舞的故事:在苹果树的树根,常常会突然蹿出一种叫“徒长枝”的枝子。它以惊人的速度爆发,长势凶猛。当它的势头盖过主干时,有经验的果农会毫不犹豫地把已遭虫蛀、遭风雨侵蚀、多年不长的老干剪去。事物的新陈代谢并不只有一种方式。 .的确,过了几天,我再看单位门口的那些树木,还是在被修剪的部位,树身又长出了新芽,它们所朝向的,依然是那个旁逸斜出的方向。 .那些旁逸斜出的树。那些旁逸斜出的人。且让我们就这么旁逸斜出下去。 (选自散文2014年第5期,有删改) 19、为什么作者认为“树最有趣的部分,恰恰在于那旁逸斜出”?(4分) 2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它们从历史这棵大树的灰色的树身中旁逸斜出,冲破森严,开出斑斓的花朵,人性的色彩与趣味尽在其中。 21、作者叙写苹果树上“徒长枝”这一情节有何作用?(4分) 22、怎样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文章中获得的启示。(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那就是认识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人。罗曼.罗兰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2014级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 阶段性检测参考答案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项“剽”读“pio”,B项“睇”读“dì”,D项“楫”读“jí”。) 2、C(A项,“缥缈”,B项“言讫”,D项“呕心沥血”。) 3、B(出师未捷身先死) 4、D(岁:年,期:约会,张:演奏,溽:湿润、潮湿。) 5、B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D(“重新发现”错误。) 7、D(目的是说明地势高下不同,植物成熟期不同,“采草药不能拘以定日”不是为了创设意境。) 8、C(A项“本身包含”错;B项前三句是写景,但有最末一句点化,景中也透着情情与景并非油水分离;D项交融互渗,并非先后有序,循环往复。)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9、B(大概,大致) 10、A 11、B 12、A(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四、(24分) 13、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能相适应,是没有实践的过过错啊。 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就在彭城,你们可以前去求他做画。 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竹画(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失声痛哭。 14、颔联描绘了极目远眺所见洞庭湖水广阔无边,分开了吴楚大地,日月星辰在洞庭湖上日夜漂浮的浩瀚宏阔之景。 颠沛流离中的病痛、孤独的个人身世之悲,时局动荡的中的忧国忧民之心与无可奈何之叹。 1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五、(24分) 16、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17、略 18、曾皙孔子曾皙孔子 答案示例: 不同之处: 从问答形式上看,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晳发问一次,孔子一次性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晳发问三次,孔子三次作答。 从问答内容上看,第二种解读认为,曾晳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晳的志向与其他人不同,他不想从政,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即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与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出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态度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与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的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晳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个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晳一再追问,孔子耐心回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六、(18分) 19、答案要点:因为它们为树增添了与众不同的韵味,使之成为独特的个体; 而且这些枝干也与主干一样充满着成长的艰难与美,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20、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手法,把沉重的历史喻作“灰色”的大树,把那些虽然对社会进程没有推动作用却又洋溢着个性的小人物比作“斑斓的花朵”,生动地揭示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赏和喜爱。 21、答案要点:告诉我们“旁逸斜出”的枝干也有旺盛的生命力,也能成为引领一棵树生长的绝对力量;揭示我们应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社会应对非“主流”给予更大的包容的主旨。 22、答案要点:标题的含义:既指树木旁生的枝干在被修剪后依然坚持自己的方向,又可以理解为生活在“主流”之外的群体的坚韧和顽强。 启示:当今社会,在教育、工作、生活中,需要对非“注流”给予更多的包容,允许个性化追求的存在;对于底层和边缘人应有的关注和尊重,学习他们身上的可贵品质,营造和谐而又多彩的社会生活氛围。 七、(60分) (略)(223.155.213.214)

    注意事项

    本文(山东曲阜师大附中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期中)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二下册.docx)为本站会员(八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