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
资源ID:67578283
资源大小:23.94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2020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北京西城区-2020高三模拟测试 语文 2020.6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代先民站在陆地与河流交接的河岸,身后是适宜农牧的沃野,面前是碧波荡漾的河流。他们接受了大自然开枝散叶与源远流长的双重恩泽,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既可以固守家园,也可以通过水路远走四方。 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无不与河流相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哺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哺育了埃及文明,印度河、恒河哺育了印度文明,黄河、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人类依水建屋,近水耕种,不同地区的水文各具特点,孕育出的文化也千姿百态。汉书中说:“河出昆仑,经中国,注勃海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沿河而居的人们,精耕细作、撒网捕鱼、采摘养殖、航运通商,江南水乡也由此而发展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人文荟萃之地。 河流一旦干涸,与河流相伴的文明也可能会随之消失。考古研究表明,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汉书中的有关记载显示,毗邻罗布泊的楼兰古国,“民随畜牧,逐水草”。后来因为注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孔雀河改道,楼兰日益缺水,发祥于罗布泊的楼兰文明最终被风沙湮没。 于是,兴水利、除水害成为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力。据考古发现,岷江流域是中国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但由于水患频繁,古蜀先民经常被迫在岷江沿线迁移。至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组织民众利用自然地势,在江心顺流筑堰,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一股引入灌区,一股流入原始河道。工程浩大的都江堰,不仅奠定了两千年的防洪基础,而且使灌溉面积逐步扩大到约七十万公顷,成都平原自此成为良田万顷的“天府之国”。岷江丰沛的水流量与顺应自然的水利工程完美结合,造福了当地民众,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取材于高心怡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二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血管,它将陆地、湿地、湖泊、海洋连接在一起,也将诸多生态系统连接在一起。在流动过程中,河流与所接触的土壤以及其他水体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溶解在水中的多种矿物质,为各种水生生物输送了必要的营养。水藻、浮游生物以及其他水生动植物在河流中繁殖生长,互为依存,数量与种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一些通往大海的河流,还会定期迎送一些到内陆河流产卵繁殖的海洋生物。 蜿蜒流淌的河流是大地上靓丽的风景。河流中的生命自然流转,各种物质、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可以实现水体自净;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大雨冲刷过的河流也会变得更加清澈妩媚。然而,有些地方将自然河道截弯裁直,用水泥和砖石铺满两岸与河床。这种笔直坚硬的河段看上去仿佛有一种“整齐美”,却会导致河水在短时间内变臭。原因在于,河流经过弯曲的河岸,会加大冲刷力度,增进水体与土壤之间的物质交换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净。所谓的“整齐美”,实际上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 对人类而言,河流能够提供的便利不一而足。诸如饮用、灌溉、捕鱼、养殖、清洁、运输、防御等。人们将河流上游的木材连成木排、竹排,借助河流运到中下游;在河流上筑坝发电,在河床上采沙挖泥。可是正因这些便利,河流两岸的森林最先被砍伐;许多陆生动、植物的原始栖息地因筑坝而被淹没,一些洄游鱼类的繁衍之路被截断;大规模采沙挖泥则破坏了河床和河道,对鱼类产卵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构成了严重威胁。 (取材于朱永杰等作者的文章) 材料三 农耕文明时期,人类对于河流生态的影响有限。而工业革命后,河流成为原料运输、商贸货运、人员往来的重要航道,河流对人类的意义愈加重要。然而,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 1970年前后,航运功能逐渐衰退的新加坡河,污染问题日益凸显。1977年,新加坡政府开展了“十年清河,十年河清”的河流治理工程,包括改造排水系统、重新安顿沿河贫民、清理河床垃圾等。经过十几年治理,河水还清,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产卵;经过改造的新加坡河沿线丰富的城市界面与特色片区,成为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圣安东尼奥河是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母亲河,其流经市中心马蹄形的“大弯曲”河道在雨季经常泛滥。1921年,在遭遇一场严重洪灾后,人们对是否保留“大弯曲”河道产生了激烈争论,最终河道得以保留。1929年,青年建筑师罗伯特.哈格曼提出建设滨水步道,他认为“城市历史文化与河流的自然之美都应当被保留”。1998年,圣安东尼奥市启动河流改善工程,通过保持岸线的自然形态、植被覆盖、加固树根土壤等生态工程方法,有效减少了水流对河岸的侵蚀。2014年,圣安东尼奥沿河建成了全美最大的滨河公园,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是长江入海前汇入的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东端的杨浦滨江,沿江曾经密布几十家工厂,此外还有工业码头、远洋鱼货市场,被称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本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厂房多数废弃,不仅不能发挥生产效用,还遮挡了人们的视线,让附近一些居民“临江不见江”。2015年,上海启动滨江改造工程,通过水岸生态系统修复、营造亲水景观、废弃厂房再利用等方法,重建人与河流的亲善关系。9月,改造后的5.5公里岸线向公众开放。市民在沿江步道上或漫步,或健身,或参观沿岸的工业遗址,或凭栏欣赏清流涤岸、水光天色。昔日封闭的工业生产岸线,由此转变为开放共享的城市生活岸线。 (取材于陈泳、邓艳、章明等作者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选择沿河而居,因为这样有利于安排生产生活。 B.河流哺育了人类文明,影响着千姿百态的地域文化。 C.连年的洪涝灾害,最终造成了玛雅文明的分崩离析。 D.兴水利除水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的一项是() A.拦截岷江水流B.奠定防洪基础 C.扩大灌溉面积D.造福当地民众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河流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流的流动有利于各种水生生物得到一些必要的营养。 B.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岸上的多余物质。 C.河流既能给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又具有实际的利用价值。 D.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体现在生产生活中的诸多方面。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A.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对河流的利用程度有显著提高。 B.海洋生物重返新加坡河表明污染治理已经出现成效。 C.在圣安东尼奥河治理过程中注重保持河流的自然美。 D.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重建了市民与黄浦江的亲善关系。 5.依据以上三则材料,简要概括人类在享受河流恩泽时应当如何善待河流。 【答案】1.C2.A3.B4.D 5.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适度开发,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连年的洪涝灾害”错,根据材料一“曾经的连年干旱摧毁了玛雅人赖以为生的农业,导致玛雅文明最终走向分崩离析”可知,造成玛雅文明分崩离析的原因是干旱。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A项,根据材料一“将岷江水流分为两股”可知,都江堰将岷江分流,并非截流。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B项,“河岸上”应改为“河流中”,根据材料二“季节性的洪水可以进一步荡涤河流中的多余物质”可知。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看是否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D项,“彻底拆除废弃厂房”错,根据材料三可知,应为“废弃厂房再利用”。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其次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答题关键词是“善待”,三段材料都提出一些人与河流不和谐的例子,同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段材料各概括一点即可。材料一论述河流与人类文明的兴衰的关系,举都江堰的成功例子,启发我们改造河流应顺应自然。材料二论述人类对河流的不合理改造,“截弯裁直”等行为,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因此,我们要尊重自然之美,避免不必要的人为改变。材料三论述人类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许多昔日秀美的河流变得苍老而憔悴。再举新加坡河、圣安东尼奥河以及黄埔江的成功治理,启发我们要适度开发,保护河流的生态环境,尊重与河流相关的历史文化。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5分。 (一)(共18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铫耨:两种耕田农具。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襄、文、武将皆相之相:辅佐。 B.大暑而疾驰疾:快速。 C.宰夫和之和:调和。 D.是以政平而不干干:追求。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景公出游于公阜政不饰而宽于小人 B.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以泄其过 C.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子犹驰而造焉 D.非据孰敢之先王之济五味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使古而无死,何如? 假使将来我们不是消亡而是回到古代,会怎样呢? B.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C.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 D.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 9.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10.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 【答案】6.D7.C8.A9.C 10.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 【解析】 【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D项,错误。干:违背情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虚词的学习重在从词性、在句中充当的功能等角度进行积累。在具体阅读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 A项,不同。第一个“于”:介词,到;第二个“于”:介词,对。 B项,不同。第一个“以”:介词,把;第二个“以”:连词,来。 C项,相同。两个“而”:连词,表修饰,无意义。 D项,不同。第一个“之”:代词,这件事;第二个“之”:助词,的。 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不能翻译的助词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加以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抓取赋分点,并一一落实。 A项,错误。应为:“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错。从原文“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可以看出,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这样才能做到相和。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会翻译文本,然后还需要寻找信息源提取文中信息,并筛选整合,与选项细致对照,以便发现问题,找出答案来。 从第一则文言文看,“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指的是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可以看出,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综上,只关注个人得失,一味迎合君主,对国家没好处,这就是同。 从材料二“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可以得知,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从中可以得知,要注重国家利益,不要一味迎合国君说法,要调和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发展。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1)齐景公出宫去到公阜,向北远远地望着齐国的都城,感叹道:“唉!假如自古以来人们就没有死亡,会怎么样呢?”晏子说:“过去天帝认为人故去是好事,因为好人因此得到安息,坏人因此得以降服。如果古代的人们没有死亡,那么丁公、太公将永久是齐国的国君,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都会尽心尽力辅佐他们,而您将会头戴斗笠,身穿粗布短衣,拿着大锄头,蹲行在田野之中辛苦劳作,哪里有闲暇去担忧死亡啊!”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赶过来。景公问:“来的人是谁?”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怎么样呢?”晏子说:“在这样的大热天驾车快速奔跑,严重的话马会累死,就算不严重马也会累伤,如果不是梁丘据,还有谁敢做这样的事!”景公说:“梁丘据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说:“这是保持一致。相和的情形,应该是国君说甜,臣子说酸;国君说淡,臣子说咸。现在梁丘据说甜国君您也说甜,这是保持一致而已,怎么能称得上相和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过了不久,夜幕降临,景公向西眺望,看到了彗星,就召见人派他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晏子说:“不能这么做!假如君王酷爱饮酒而又沉迷于游乐,不勤力修治国政而又宽容奸邪之人,亲近谗佞和优伶,厌恶礼乐而又疏远圣贤之人,怎么只是去关注彗星就可以呢!”景公气得变了脸色,不高兴。 到晏子去世时,景公凭吊之后从屏风里面走了出来,哭着说:“从前我和先生一起去公阜游玩,先生一天内就多次指摘我的过失,现在还有谁能这样呢!” (2)齐景公从猎场赶来,晏子在遄台陪侍,这时梁丘据骑马赶到了。齐景公说:“梁丘据与我相和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不过是与您保持一致,哪里称得上是与您相和呢?”齐景公说:“和与同有什么差别吗?”晏子回答说:“当然有差别。和就好比做羹。厨师(用各种佐料)调和它,用合适的口味标准来调制,补充那味道不足的,冲淡那口味过重的。君子吃这样的食物,来平和自己的内心。君臣之间关系的处理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行的方案中如果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指出来就可以促成它;国君认为不可行的方案中如果包含有可行的理由,臣下就指出它可行的理由想法去除它不可行的因素。因此就会政令通畅而不会违背情理,百姓就不会有对抗的想法。故去的国君讲求调和五味,来平和人心,成就国家政事。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您认为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可行,国君您认为不可行的梁丘据也认为不可行。如果只是用清水去调和清水,谁还会去饮用它呢?如果琴瑟总是弹奏同样一个音调,谁会去听它呢?保持一致不能与彼此相和相提并论,正和这个道理一样。” (二)(共7分)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论语.宪问) 【注】夫子:此处以及下文中的夫子,均指公叔文子。时然后言:到应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 从公明贾的回答来看,公叔文子是如何为人处事的?“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请简要说明。 【答案】第一问:应对有方,举止有仪,取舍有度。第二问:孔子用“其然?岂其然乎”表达了自己对公叔文子的佩服和赞许。其中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考生对高考的必考篇目要熟悉,明确每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文章的主旨。分清小说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把握其性格命运。本题考查论语,要求依据文中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概括。考生首先仔细理解论语中提供的三段文字。第一问要求依据公明贾的回答,分析公叔文子的为人处事。孔子向公明贾问有关公叔文子的情况,问公叔文子是否不说话、不笑、不取钱财,公明贾说公叔文子是该说的时侯说,这说明公叔文子待人接物方面,应对有分寸感;高兴了就笑,说明他举止仪态很得体;该取的时侯就取,说明他取舍恰当。第二问要求回答,“其然?岂其然乎”反映了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哪些主张。公叔文子很了不起,就是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心里感到快乐的时候就笑,付出之后才收取自己应得的一份。也就是说,不论说话做事,公叔文子都能做到恰到好处,因而所有的人都对其“不厌”。他这样做,不仅为赢得了好声名,还赢得了好人缘。孔子对公明贾所说的公叔文子待人接物能恰到好处表示惊讶,因为公叔文子对时机把握得恰到好处。而公叔文子表现出来的不偏不倚,善于把握时机,恰到好处,正符合孔子在为人处事中奉行仁、礼、义、智以及中庸等主张。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帝乡:指长安。 12.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有枝红杏伸出墙头,正好被踟蹰在墙外路上的“行人”看到。 B.颔联的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又担心此处难以停留而遗憾。 C.颈联的文字中虽然不见有“花”字,却能使人感受到“花”的孤寂。 D.尾联借回忆起“帝乡”千万树杏花盛开,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3.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 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黄巢题菊花) 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14.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化用了这首诗的首句。请简要分析,两诗由“一枝红杏”而引发的联想和感触有何不同。 【答案】12.B13.C 14.吴诗由一枝红杏少人关注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表达了诗人在漫漫行程中的孤寂;由眼前的红杏联想到京城中的千万枝红杏,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的忧苦。叶诗由墙外的一枝红杏联想到满园鲜花生机盎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惊喜。 【解析】 【12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颔联意思是说自己想长得赏花”错,颔联的意思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他并不是不爱鲜花,不爱春天,但他想到,花开易落,青春即逝,就是永远守着这枝鲜花观赏,也看不了得多少时间。想到这里,不免牵惹起无名的惆怅情绪。更何况自己行色匆匆,难以驻留,等不及花朵开尽,即刻就要离去。缘分如此短浅,令人倍觉难堪。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