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67582653
资源大小:17.66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习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docx
一滴水经过丽江优秀习题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一滴水经过丽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砚池(_)苍劲(_)眺望(_)bnlán(_)chùlì(_)yì(_)道 【答案】(1).砚池(yàn)(2).苍劲(cngjìng)(3).眺望(tiào)(4).bnlán(斑斓)(5).chùlì(矗立)(6).yì(驿)道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应该注意“劲”应该读jìng,“斓”的偏旁不要写错。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上课铃已经响了,但是教室里还是一片暄哗。 (2)幽绿的菲翠泛着恬静的光芒,一切浮躁都融入那温润的玉色里。 (3)图片上那神秘遥远的星空,让人目炫神迷。 【答案】(1)(暄喧) (2)(菲翡) (3)(炫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喧哗”形容声音大而杂乱。“翡翠”是玉的一种。“目眩神迷”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3.下面文段中第句和第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古老的纳西族。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峰的倒影。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群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答案】(1)用词不当,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2)语序不当,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4.下面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处填入的句子,与原文衔接紧密的一项是() 大激店村位于古城保定偏西南二十五公里处,_。沿途三里一墩五里一铺,又是当时通讯要镇、保定府西第一驿站。_,在靠河湾北岸,形成了一个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自然村庄。_。_。后人因妲己二字不吉利(败坏朝纲),而改名大激店。烽火台、狐狸窝、瓦渣地等旧遗址,也早都不存在了。 相传商纣王选妃,选中蓟州侯苏获之女妲己 发源于西部山区的百草沟河流经此地 在护送妲己去朝歌途中曾在此地驿宿一夜,故而得名妲己店 古有南通九省,北贯京都的交通大道穿境而过 A.B. C.D.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句紧承上文,讲的是大激店村的地理位置;由“在靠河湾北岸”中的“河湾”的提示可知,句应该此句的前边;句介绍妲己,句讲的是“妲己店”的得名,前后衔接自然。故选B。 5.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中有大量的关于丽江的民风民俗的描写,请举出一例并加以赏析。 【答案】(1)全文以“一滴水”的身份,讲述自己由雪变成冰川,变成一滴水,再由一滴水经过驿道、纳西族村庄、草甸、落水洞、黑龙潭、四方街、街道店面、纳西人院子,最后奔流到金沙江畔的经历。 (2)“楼上回廊,寄居的游客端着相机在眺望远山。楼上的客人和楼下的主人大声交谈。客人问主人当地的掌故。主人问客人远方的情形。”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丽江宾主交流的融洽,看到了丽江人的热情、好客。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这篇文章讲述了一滴水的经历,概括内容时要注意与原文的顺序保持一致。(2)此题考查学生鉴赏重点语句的能力。首先所选取的句子内容必须能够体现丽江的风俗特点,赏析时要结合具体的修辞手法来分析其表现出丽江人的什么特点,可以选用文中的词语来作答。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6.3月15日,黄山市旅游局开展了“中国黄山首届手机摄影大赛”活动,黄山市某中学响应号召也开展了以“亲近黄山,览胜天下”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雄奇美景赞黄山】为更好地展示黄山、宣传黄山,请你拟写一则广告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壮美山川说黄山】游览黄山,看到奇美的云海后,张华同学从网上摘抄了一篇赞美黄山云海的文章,但因为他一时粗心大意,将其中部分内容抄错了,请你按提示帮忙修改。 黄山的云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A】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晃动;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是一张大幕把大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留下无尽的美感。【B】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A】处画线句中有词语使用不当的问题,应将“_”一词改为“_”。 【B】处画线句中有标点使用不正确的问题,应_。 (3)【旅游文明看黄山】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游遍天下山川,只留脚印一串;多看美景,不刻美名。在黄山景区,一位中学生模样的游客准备将喝完的饮料瓶随手扔到山下,作为文明督导员的你准备如何劝说? 【答案】(1).(1)【示例一】黄山风光一览尽,人文景观交辉映 【示例二】观自然之奇,赏黄山之妙 (2)“晃动”(2).“飘动(或流动)”(3).将句号放在引号外面。 (3)【示例】这位同学,你好!黄山是天下奇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我们今天能够观赏到这壮美的景观也得益于游客的文明和景区工作人员的辛劳。你的随手一扔,既破坏了景区的环境,又有损你的形象,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文明旅游,你说对吗? 学.科.网.学.科.网. 拓展阅读 向上的风 郑彦英 连绵的灰色戈壁滩,蜿蜒的黄色祁连山,还有旷野里的灰白色风车,缩成一团的苍黄色梭梭草,颜色接近,一望无际。虽然汽车高速奔驰,但景色似乎不变,因为近处和远处几乎完全一样。 忽然一声唤:“到瓜州了,下车吃瓜。” 路边搭了个简陋的布棚,棚下放着长条桌和方桌,上面摆着西瓜和哈密瓜,一个长相普通的中年妇女朝我们微笑,身后是一个八九岁的女娃。要了一个哈密瓜和一个西瓜,以我在郑州的经验搭眼看去,应该五十斤左右,上秤一称,却不到四十斤,不禁感叹。 切开了,哈密瓜是黄瓤,西瓜是红瓤,颜色就把人锁住了,一入口,那种甘甜爽利,顿时让人进入忘我境界。 女老板把刀放在条桌上,似乎是下意识地擦着手,女娃在一边收拾瓜皮。“有水呢,洗洗手。”女老板说着,指指旁边一个木桶。 木桶平放在桌上,装着一个水龙头,水流很细,但在大戈壁上,已经难能可贵。 我不禁问女娃:“跟你妈卖瓜呢?”女娃点点头。“咋不上学呢?”女娃一笑,没看我,还是擦着桌子,说:“暑假呢。” 车开出很远了,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甚至还说到意义。 一个多小时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月牙泉。 一汪泉水,清澈如仙女的清泪,周围任何一座沙山倾泻下小小一角,都会把月牙泉埋掉,但是棱角分明、曲线妩媚的沙山就立在那里,千百年来,月牙泉却安然无恙。 B11风忽然来了,裹着黄沙,打着脸和眼。眼当然紧紧闭住了,心里却在想,不说沙山下来,就这风裹的沙子往月牙泉里一落,不到十天半月,月牙泉不被沙子填满才怪。 B12脸上没有沙子打了,便睁开眼,却发现那阵裹沙子打我的风是一个庞大的风团,灰苍苍的风团已经吹到沙山底部,然后昂着头,竟然直直地朝上吹去。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卷了起来,帽子和沙子被风裹着,很快就到了山顶,转眼之间,就翻过山去了。 B13我不禁感叹:“月牙泉的风有灵性,沿着沙山往上走。” B14同行的朋友认真地说:“不是什么灵性,月牙泉周围的山势,决定了不管多大的风,一旦进入月牙泉区域,必然往山上走,不但能带走风里的沙子,甚至能裹挟沙山上的黄沙。” B15这番话让我感慨万千,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B16这种反省持续到回去的路上,不禁想到了瓜棚下的母女。她们那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让戈壁滩不再枯燥的微笑,也许就如这向上的风,是本性,所以才那么平实真切。 B17风,向上的风,正因为很难遇到,所以让我难以忘怀。 7.说说文章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8.文章第段中写道:“我们才收回了眼和心,便情不自禁地感叹着在瓜州吃瓜的特殊感觉。”请结合文章段,概括让“我们”产生特殊感觉的原因。 9.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B15中段画线句的妙处。 对奇特的现象,为什么要加上人性的思考呢?为什么要强加给它们所谓的高尚呢?为什么要赋予它们深刻的含义呢?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B17段的理解。 【答案】7.描写沙漠的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写停车吃瓜做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8.卖瓜的母女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们”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微笑。 9.运用了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深刻表达了对自己故作高深的反省。 10.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像文中戈壁滩上卖瓜母女那样不卑不亢、真实善良的人已经不多见了,当今社会,平实真切的本性也是可遇不可求;表达了作者对平实真切的本性的珍视和渴求。 【解析】 7.试题分析:中考中记叙文经常出现分析文章某一段在内容或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有:点明文章中心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而结构上通常有: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照应前文等作用。此处描写沙漠荒芜与景色的单调,既为下文停车吃瓜作铺垫,也与后文卖瓜场景的明艳温馨形成对比,同时沙漠的荒无人烟衬托出母女俩诚信买卖的可贵。 8.试题分析: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做买卖很实在,不缺斤少两;瓜甘甜爽利,在缺水的情况下,女老板擦手来保持手的卫生清洁,却让“我”用水洗手;女娃的不卑不亢、真实的微笑”即可。 9.试题分析: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0.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122.240.19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