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免疫系统.ppt
人体内免疫系统人体内免疫系统 中国珠海。米济生,中国珠海。米济生,13676083119前言随着现代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的不良习惯形成,现代社会文明病,亚健康等流行于社会,所以许多疾病用一般常规检验,对于疾病是难以确诊,必须用最先进的医学科技检测,对于我们临床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很大的意义,首先我们要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的知识和免疫检查的各项指标有所了解,才能正确的判断疾病。首先我们先了解人体免疫糸统。第一部份:人体内免疫系统第一部份:人体内免疫系统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脏器的免疫产生脾:脾:外周免疫器官:脾(最大):对进入血液的抗原(Ag)产生免疫应答、储存调节血量淋巴结淋巴结:淋巴结: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细胞再循环、滤过淋巴液扁桃体、阑尾扁桃体、阑尾:扁桃体、阑尾:(粘膜免疫系统MIS)自粘膜进入抗原(Ag)产生应答。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多功能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发挥核心作用的免疫细胞,负责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称免疫活性细胞ICC其他其他专职细胞NK细胞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通过脱颗粒作用损伤细胞膜和裂解DNA导致细胞凋亡。通过其表面表面FcR与IgG结合介导溶细胞。抗病毒抗肿瘤抗原提呈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专职性专职性APC: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分子、吞噬、抗原提呈、产活性因子树突状细胞树突状细胞DC:提成抗原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无吞噬功能非专职性非专职性APC:内皮细胞、纤维细胞其他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嗜碱粒细胞(杀寄生虫)、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免疫分子细胞因子CK:由细胞分泌,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蛋白。细胞因子CK粘附分子AM:介导粘附作用的膜蛋白,在胚胎发育、分化,组织结构维持、炎症、免疫应答、止血凝血、肿瘤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人体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完整的皮肤和粘膜。皮肤由多层扁平细胞组成,能阻挡病原体的穿越,只有当皮肤损伤时,病原体才能侵入。粘膜仅有单层柱状细胞,机械性阻挡作用不如皮肤,但粘膜有多种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肠蠕动等,可将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体驱赶出体外。当宿主受寒冷空气或有害气体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伤时,就易患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皮肤与粘膜皮肤与粘膜皮肤和粘膜能分泌多种杀菌灭毒物质。例如皮肤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于细菌生长。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杀细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体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种杀菌物质。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体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链球菌产生的过氧化氢能杀死脑膜炎奈瑟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链球菌能抑制肺炎链球菌生长等。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血脑屏障不是一个特殊的解剖学上专有的结构,一般认为由软脑膜、脉络丝、脑血管和星状胶质细胞等组成。尚不够完善,所以容易发生脑膜炎、脑炎等疾患。胎盘屏障胎盘屏障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组成。正常情况下,母体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难于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但若在妊娠3个月内,此时胎盘结构发育尚不完善,则母体中的病原体等有可能经胎盘侵犯胎儿,干扰其正常发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药物也和病原体一样有可能通过母体侵犯胎儿。因此,在怀孕期间,尤其是早期,应尽量防止发生感染,并尽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较大的各类药物第二部份:免疫系统工作原理第二部份:免疫系统工作原理人类的吞噬细胞有大、小两种。小吞噬细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是血中的单核细胞和多种器官、组织中的巨噬细胞,两者构成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病原体穿透皮肤或粘膜到达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首先从毛细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体所在部位。多数情况下,病原体被吞噬杀灭。若未被杀死,则经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结,在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进一步把它们消灭。淋巴结的这种过滤作用在人体免疫防御能力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强、数量多的病原体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挡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脏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处的吞噬细胞会对病原体继续进行吞噬杀灭。免疫原理以病原菌为例,吞噬、杀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吞噬细胞和病菌接触、吞入病菌、杀死和破坏病原菌。吞噬细胞内含有溶酶体,其中的溶菌酶、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防御素、活性氧物质、活性氮物质等能杀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则可将菌体降解。最后不能消化的菌体残渣,将被排到吞噬细胞外。细菌被吞噬在吞噬细胞内形成吞噬体;溶酶体与吞噬体融合成吞噬溶酶体;溶酶体中多种杀菌物质和水解酶将细菌杀死并消化;菌体残渣被排出细胞外。病菌被吞噬细胞吞噬后,其结果根据病菌类型、毒力和人体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免疫原理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一般经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被破坏,这是完全吞噬。而结核分枝杆菌、布鲁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军团菌等,则是已经适应在宿主细胞内寄居的胞内菌。在无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体中,它们虽然也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入,但不被杀死,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这些病菌在吞噬细胞内得到保护,免受机体体液中特异性抗体、非特异性抗菌物质或抗菌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反使吞噬细胞死亡;有的可随游走的吞噬细胞经淋巴液或血流扩散到人体其它部位,造成广泛病变。此外,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出的多种水解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细胞,造成对人体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损伤。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人体的免疫系统像一支精密的军队,24小时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的健康。它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任何一秒内,免疫系统都能协调调派不计其数、不同职能的免疫“部队”从事复杂的任务。它不仅时刻保护我们免受外来入侵物的危害,同时也能预防体内细胞突变引发癌症的威胁。免疫原理如果没有免疫系统的保护,即使是一粒灰尘就足以让人致命。根据医学研究显示,人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而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是繁多而复杂的,并不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体多个器官共同协调运作。骨髓和胸腺骨髓和胸腺是人体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围的淋巴器官则包括扁桃体、脾、淋巴结、集合淋巴结与阑尾。这些关卡都是用来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当我们喉咙发痒或眼睛流泪时,都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在努力工作的信号。长久以来,人们因为盲肠和扁桃体没有明显的功能而选择割除它们,但是最近的研究显示盲肠和扁桃体内有大量的淋巴结,这些结构能够协助免疫系统运作。抗生素药的副作用自从抗生素发明以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药物的发明,期望它能治疗疾病,但事与愿违,研究人员逐渐发现,人们对化学药物的使用只会刺激免疫系统中的某种成分,但它无法替代免疫系统的功能,并且还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扰乱免疫系统平衡。反而是人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免疫系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而适当的营养却能使免疫系统全面有效地运作,有助于人体更好地防御疾病、克服环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袭。营养与免疫系统之间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联,成就了营养免疫学创立的理论基础。第三部份:免疫系统的工作过程第三部份:免疫系统的工作过程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T细胞与巨噬细胞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杀伤性T淋巴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起到治病作用。通过以上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免疫系统终于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之地消灭掉。现代人工作方面现实生活中工作压力大,心理负担重,以及情绪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生病,原因何在?专家认为,这就是植物神经系统影响免疫系统的表现。当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的功能就会紊乱,进而出现各种顽固性疾病。病理表现比如:副交感神经正常活动,可以促进唾液、胃液、肠液、胰液与胰岛素分泌,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和持续时:1、唾液减少导致口腔有害菌无法彻底消灭,使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难以治愈;2、胃液减少导致幽门螺杆菌无法杀灭,出现慢性胃炎、胃溃疡;3、肠液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衡,结肠炎久治不愈;4、胰岛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蛋白质代谢紊乱,免疫力降低,病毒乘虚而入,出现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大量的免疫系统疾病;胰岛素减少还会出现高血糖,进而出现高血脂、高血压,并发大血管病如心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如下肢溃疡、趾端缺血疼痛(或出现坏死)、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如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变、视网膜病变,肾小球硬化。病理表现因此,正常的植物神经活动对人体多么重要,植物神经紊乱患者,如果症状较轻,适量服用一些维生素B1和谷维素等,有一定调节作用;若症状较重(比如出现了免疫系统疾病),中药方剂“神经免疫剂”效果非常明显,一般3天就有明显的效果。免疫防线:人体共有三道防线人体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这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后天性免疫)。第四部份:免疫系统组成第四部份: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系统组成1.吞噬细胞;2.淋巴细胞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免疫活性物质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结构免疫球蛋白结构Ig 分子的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L链)和二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H链)组成的。L链与H链是由二硫键连接形成一个四肽链分子;称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基本结构。现已知5种免疫球蛋白中IgG、IgA和IgD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和三个恒定区(CH1、CH2和CH3)共四个功能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M和IgE的H链各有一个可变区(VH)和四个恒定区(CHl、CH2、CH3和CH4)共五个功能区。VL和VH是与抗原结合的部位,单体由一对L链和一对H链组成的基本结构,只有2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如IgG、IgD、IgE、血清型IgA;双体由J链连接的两个单体,有4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如分泌型IgA(SIgA),所以SigA结合抗原的亲合力要比血清型IgA高。五聚体由J链和二硫键连接五个单体,如IgM。五聚体IgM理论上应为10个与抗原结合的位点,但实际上由于立体构型的空间位阻,般只有5个结合点可结合。H和L链上都有可变区,同类重链和同型轻链的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序列的变化很大,其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据此可将轻链和重链区分为可变区(V)和恒定区(C)。VH和VI。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变化,称为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分别为CDRl、CDR2和CDR3。CDR以外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不易变化,称为骨架区(FR)。VH和VI。各有113和107个氨基酸残基,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组成4个FR(分别为FRl、FR2、FR3和FR4)和3个CDRs。VH和VI-中的各氨基酸可编号,一些保守的氨基酸都有其固定的编号位置,将不同序列和已编号的序列进行对比以后,在某个位置上多出来氨基酸编号为A、B、C等,如27A、27B、27C、106A等。VH和VL的3个CDR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识别及结合抗原,并决定抗体识别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氨基酸顺序的编号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可变区氨基酸顺序的编号重链和轻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不同型别(x或入)CI。的长度基本一致但不同类别IgCH的长度不一,有的包括CHlCH3,有的为CHlCH4。同一种属生物体内针对不同抗原的同一类别Ig的C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其抗原性是相同的,但V区各有不同。C区与抗体的效应功能相关,可激活补体,介导穿过胎盘和黏膜屏障,结合细胞表面的Fc受体从而介导调理作用、ADCC作用和I型超敏反应。在Ig分子伸出的两臂和主干之间(CHl与CH2之间)还有个可弯曲的区域,称为铰链区。该区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能改变两个结合抗原的Y形臂之间的距离,两臂之间的角度可自0到90变化,这样有利于两臂同时结合两个不同的抗原表位。虽然IgD、IgG、IgA有绞链区,而IgM和IgE没有,但这并不说明它们完全不能弯曲,实际上还有相对的弯曲性。各类抗体的铰链区的长度及氨基酸的顺序也有不同;人IgD的可伸展的距离最大,IgG4和两种IgA的弯曲度则有限。人体主要免疫球蛋白人体主要免疫球蛋白IgG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IgG,它占总的免疫球蛋白的70-75%,分子量约15万,含糖23%。尽管免疫球蛋白千变万化,但都有类似的结构。抗体分子是由两对长短不同的多肽链所组成,四条链通过链间二硫键构成Y型基本结构(H2L2)。IgG分子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分子量为2.5万(23kD)的肽链,称轻链(L链),分子量为5万的肽链(5060kD),称重链(H链)。轻链与重链之间通过二硫键(SS)相连接。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的作用,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IgG是初级免疫。应答中最持久、最重要的抗体,它仅以单体形式存在。大多是抗菌性、抗毒性和抗病毒抗体属于IgG,它在抗感染中起到主力军作用,它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和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IgG在机体合成的年龄要晚于IgM,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年人水平。它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在自然被动免疫中起重要作用。此外,IgG还具有调理吞噬和结合SPA等作用。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血清型多为单体,也有二聚体,分泌型的都是二聚体,且含有分泌片。血清型IgA可介导调理吞噬ADCC作用;分泌型IgA(SIgA)是机体粘膜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覆盖在鼻、咽、气管、肠和膀胱粘膜的表面,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免疫球蛋白的作用它能抑制微生物在呼吸道上皮附着,减缓病毒繁殖,是粘膜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防止病原体入侵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外来抗原进入呼吸道或消化道,局部免疫系统受到刺激后,无需中央免疫系统的参与,自身就可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分泌型抗体。即SIgA。已有研究证明,呼吸道分泌液中SigA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呼吸道粘膜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两者呈正相关。初乳中含有分泌型的sIgA。IgA的凝聚物可以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IgM是抗原刺激诱导体液免疫应答中最先产生的Ig,IgM不是细胞,但可结合补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由于IgM有较高的结合价,所以是高效能的抗生物抗体,其杀菌、溶菌、促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高500-1000倍,IgM在机体的早期防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清中的IgG,IgA,IgM含量都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如气功、太极拳、健身操等运动均可使抗体水平提高;健身操对女大学生机体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中得出,每周参加3次锻炼者,血清IgG含量比对照组及每周锻炼1次者高,且在第10周与第12周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实验组间及与对照组血清IgM、Ig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但也有不同结论,如Michell等对11名青年受试者进行了12周有氧训练,观察运动对人体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测试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发现中等强度运动IgA,IgM会显著下降。这些与前述结论相矛盾的原因可能与实验设计、运动方式、实验系统的差异有关。但是长时间的或高强度的运动对于身体免疫力反而有着不利的影响。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导致免疫抑制反应,增加急性传染病的易感源,降低机体抗感染的免疫机能。我国学者研究首次发现,持续的大运动量训练可使运动员血清出现免疫抑制蛋白,其分子量为140KD,说明免疫抑制蛋白在运动与免疫的调节中发挥着作用;Tvede用溶血空斑法检测抗体部分细胞(B细胞),发现降低,但偶尔几次剧烈运动对主要免疫球蛋白IgG的浓度基本上无影响,过度训练也仅引起轻微的降低,主要表现在淋巴细胞的数量及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下降,这种免疫球蛋白的降低随着运动训练负荷的增加而显著加剧。通过观察一次大运动量训练课和400m跑对女子田径运动员免疫球蛋白IgA、IgM、IgG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运动量训练后即刻,IgA、IgM显著升高,IgG非常显著增高;恢复3h后,IgM仍然显著高于训练前水平。gA、IgG已恢复到训练前水平。研究观察国家女子手球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末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得出:大运动负荷后运动员IgA、IgM水平显著性降低,表明大负荷强度运动疲劳后机体出现免疫抑制,疾病易感性增加。我国学者观察到长跑运动员冬训期间,在加大运动量初期1个月,IgG,IgA含量显著下降,IgM无明显变化,冬训2个月后IgG,IgA均已恢复正常。高水平运动员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而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加,其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同样明显降低;浦钧宗等研究不同训练量对动物免疫指标的影响指出:5周游泳训练后小鼠抗原引起的抗体应答受到抑制,抗体产生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还有研究指出在剧烈运动或几星期的强度运动后,抗体产生改变,运动员以高强度跑45km或75km时。血清免疫球蛋白减少10%-28%达2d之久。分泌型抗体IgA(SIgA)在粘膜表面起着重要的防御作用,运动后即刻能减少唾液SigA的含量,慢性高强度训练导致SigA降低可持续一段时间,所以长时间剧烈运动会抑制机体粘膜的免疫功能,这可能是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后更易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普遍认为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长时间大强度运动会降低运动员的免疫功能,而免疫功能的下降恰恰是一次次过渡训练未能充分恢复造成免疫抑制累积的结果,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不能掉入“运动越多越大越好”的误区,需掌握自身体育锻炼的最佳范围,以达到真正强身健体的目的。免疫球蛋白与疾病免疫球蛋白与疾病所有的抗体是Ig,但Ig并不都是抗体。Ig的两个重要特征是特异性和多样性。它们是机体受抗原(如病原体)刺激后产生的,其主要作用是与抗原起免疫反应,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从而阻断病原体对机体的危害,使病原体失去致病作用。另一方面,免疫球蛋白有时也有致病作用。临床上的过敏症状如花粉引起的支气管痉挛,青霉素导致全身过敏反应,皮肤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等、都是由免疫球蛋白制剂能增强人体抗病毒的能力,可作药用。免疫球蛋白与疾病免疫球蛋白与疾病如注射人血清或人胎盘中提取的丙种球蛋白制剂可防治麻疹、传染性肝炎等传染病。Ig是一个多藣有分子:(1)可结合抗原;(2)可作为抗原诱发抗体的产生;(3)可激发一系列如补体激活、吞吐噬调理、信号传导等次级反应。各种特异性Ig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例如,IgM是体液免疫应答首先产生的Ig。SIgA是机体黏膜防御感染的重要因素。IgE是同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有关的Ig。IgD以膜结合形式存在于B细胞,在B细胞分化发育中起重调节有作用。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活性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生物体血液、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是检查机体体液免疫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人类的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即lgG、lgA、lgM、IgD和lgE,其中IgD和IgE含量很低,故我们常规所测定的Ig主要为lgG、lgA、IgM三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异常,主要可分为三类:lgG、lgA、IgM的病理(一)几种不同的Ig水平增加:主要见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淋巴瘤等。自身免疫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以lgG、lgA、IgM升高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以IgG、IgM升高多见。(二)单一的Ig水平增加:又称为“M”蛋白病,主要见于:(1)多发性骨髓瘤(MM),表现为仅有某一种Ig异常增高,而其他种明显降低或维持正常。其中以IgG;型MM最常见,血清中lgG含量可高达70gL,IgA型次之,IgD型较少见,IgE型最为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2)巨球蛋白血症,是产生IgM的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IgM可高达20gL以上。(三)一种或多种Ig水平减少: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前者属于遗传性,如瑞士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A、IgM缺乏症等。继发性缺损见于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线照射所致。lgD升高主要见于lgD型MM。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患者IgD升高。妊娠末期、吸烟者中IgD也可出现生理性升高。IgE升高常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枯草热、慢性荨麻疹,以及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IgE型MM等。“M”蛋白病(二)单一的Ig水平增加:又称为“M”蛋白病,主要见于:(1)多发性骨髓瘤(MM),表现为仅有某一种Ig异常增高,而其他种明显降低或维持正常。其中以IgG;型MM最常见,血清中lgG含量可高达70gL,IgA型次之,IgD型较少见,IgE型最为罕见。(2)巨球蛋白血症,是产生IgM的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中IgM可高达20gL以上(三)一种或多种Ig水平减少: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前者属于遗传性,如瑞士丙种球蛋白缺乏症,选择性IgA、IgM缺乏症等。继发性缺损见于网状淋巴系统的恶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烫伤患者、长期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线照射所致。“M”蛋白病lgD升高主要见于lgD型MM。流行性出血热、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患者IgD升高。妊娠末期、吸烟者中IgD也可出现生理性升高。IgE升高常见于超敏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枯草热、慢性荨麻疹,以及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药物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菌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IgE型MM等。类风湿免疫学检查类风湿免疫学检查常规常规:类风湿常规11项(ENA,PR,CCP,ANA,AKA):抗抗O ASO;血沉;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包括:CCP-抗循环瓜氨酸抗体;AKA-抗角蛋白抗体;尿酸。抗抗-ENA全套全套:(抗-SSM:-;抗-UIRNP:-;抗-SSA:-;抗-SSB:+;抗-SCI-70:-;抗-JO-1:)-抗抗DNA全套全套:(抗-rRNP:-;抗-Liu:-;抗-RA-54;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A、(IgA,IgM,IgG,IgD,IgE)皮肤过敏,荨麻疹,寄生虫感染须查IGE。RNA;全套全套:1:型,AmA:-;SmA:-;CIC:补体补体:c3:c4:C9。肌红蛋白(肌红蛋白(Mb免疫球蛋白全套免疫球蛋白全套IgD,IgE。a蛋白;y蛋白。免疫五项:包括补体C3,C4。IgG,IgA,Igm血清酶血清酶:、(低密度脂蛋白)尿酸尿酸;-(24小时尿尿酸定量)。肌酶谱;肝纤全套肝纤全套:胰腺炎检查胰腺炎检查:胰淀粉酶,脂肪酶;尿淀粉酶。人体白细胞抗原:人体白细胞抗原:HlA-B27;免疫检验项目免疫检验项目项目:抗Jo-1抗体Anti-Jo1阴性抗Rib抗体Anti-Rib阴性抗rRNP抗体Anti-rRNP阴性抗ulRNP抗体Anti-U1RNP阴性抗DM-53抗体Anti-DM53阴性抗RA-54抗体Anti-RA54阴性抗双链抗双链DNA抗体抗体Anti-dsDNA阴性C反应蛋白反应蛋白CRP0-10ug/ml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gM0.48-2.12g/L.补体补体C3C31.20-1.60g/L补体C4C42.00-7.00g/L补体补体C3C31.20-1.60g/L补体C4C42.00-7.00g/LEB病毒抗体病毒抗体EB-VCA-LgA阴性EB1:20EB1:20阴性EB1:100EB1:100阴性EB1:200EB1:200阴性USR1:10USR1:10阴性USR1:20USR1:20阴性USR1:100USR1:100阴性梅毒血球凝集试验梅毒血球凝集试验TPHA阴性免疫检查其他病肥达氏试验肥达氏试验(0)01:80肥达氏试验(H)H1:160肥达氏试验(甲)A1:80肥达氏试验(乙)B1:80肥达氏试验(丙)C200mg/dl,血清C肽降低,酮症酸中毒时,血清C肽水平极低。电解质测定电解质测定:血清钾:K;钠:N等;女性激素检查女性激素检查女性检查包括女性检查包括:(6项:9项:甲状腺);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刺激素)、PRL(催乳素)、PROG(黄体脂酮素)、E2(雌激素)、T(睾酮)HGG;T3T4.血小板;钾-钠ATP酶;这几项指标。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主要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检测值过高,可能停经或不孕。催乳素过高,可能是脑垂体肿瘤和甲状腺低下。黄体脂酮素过低,则表明垂体和卵巢功能低下,无月经或排卵、妊娠异常。男性内分泌激素男性内分泌激素(1)血糖: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为3.96.1mmol/L。通过检查血糖可以了解是否由于胰腺分泌失常引起内分泌异常男性不育。(共11项)。(2)血T3、T4:通过检查血T3、T4以了解甲状腺的功能,以及间接了解脑垂体的分泌功能,该项也是男性不育检查中关键环节。(3)雄性激素测定:血清睾酮浓度正常为0.31.0g/dl。当睾酮浓度大于0.3g/dl时说明阳痿的发生与睾酮的浓度无关。男性内分泌激素男性内分泌激素(4)血清促性腺激素测定:FSH增高是严重的不可逆性曲细精管病变的可靠依据。(5)尿液检查:尿17-酮类固醇增高伴17-羟类固醇正常或降低表明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可能,为皮质醇前体的羟前体的羟化酶缺乏,如化酶缺乏,如11-羟化酶缺乏、羟化酶缺乏、21-羟化羟化酶缺乏等。酶缺乏等。精子活动度。前列腺,精子活动度。前列腺,附病例选之一2002/4/6,李强军李强军,男,男,38汉川西江华汉川西江华丰村人,身高:丰村人,身高:173,体重:,体重:73KG;背部不适半年余,从今年一月始,以颈部胀痛,牵引到全背部痛胀,无因定处,活动受限,起床时不能自主、很困难;经当地及仙桃、天门等到地;及广告处以颈椎,治疗无效,逐步加重,在当地查,RF:-,ASO:400,ESR:15mm/L;并以强的松治疗,当时轻松,二天后复发。伴肌肉发微热。原在厦门打工,以冷淋,卧于水泥土地,引起,2002/4/26,在同济以免疫学检察;抗-SSM:-;抗-UIRNP:-;抗-SSA:-;抗-SSB:+;抗-SCI-70:-;抗-JO-1:-;抗-rRNP:-;抗-Liu:-;抗-RA-54;IgG:15,96(8-18);IgA:4786;(1200-4000);Igm:3381,(800-1700);c3:4576;(600-1500);c4:607;(200-450)RF;1:ANA:-;1:型,AmA:-;SmA:-;CIC:+。脉右寸沉弦,关细弦;尺濡细弦;左脉细弦,略数;舌质淡;服展筋丹三疗程己愈,近10多年回访,一切正常。并在昆明经商。1.血常规的意义(1)红细胞(RBC)【参考值】成年男性:(4.55.5)1012/L成年女性:(4.05.0)101/L新生儿:(6.07.0)1012/L【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2.血红蛋白(Hb)【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临床意义】见红细胞计数。(1)生理性变化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2)病理性变化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血红蛋白含量及浓度血红蛋白含量:26-32,血红蛋白浓度:320-360。意义:增高:见于脱水,大面积烧伤,饮水量少,小便增多,长期精神紧张,忧虑,抑郁,过度疲劳等。血液黏稠度增高。血栓病等,降低:见于贫血。3.血细胞比容(HCT)【参考值】男性:40%50%女性:35%45%【临床意义】增加:见于大面积烧伤和脱水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参考值】8295fl(1L=1015fl)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参考值】2731pg(1g=1012pg)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参考值】320360g/L【临床意义】MCV、MCH和MCHC三项指标主要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见表正常 值MVC-fl)MCH(pg)MCHC(g/L)RDW常见疾病82952731320-360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细细胞胞性性贫贫血血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急性失血、急性失血、性溶贫和性溶贫和再障再障 单纯小细单纯小细胞性贫血胞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慢性感染、尿毒症小细胞低色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素性贫血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正常慢性失血、慢性失血、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7.红细胞体积分别宽度(RDW)【参考值】15%【临床意义】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见于慢性感染降低,肝造血功低8.白细胞(WBC)【参考值】(1)白细胞计数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2)白细胞分类(DC)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粒性细胞嗜碱粒性细胞:0%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单核细胞:3%8%【临床意义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占白细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胞总数的50%70%,临床上大多数白,临床上大多数白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细胞的总数变化实际反应中性粒细胞的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增高或降低。生理性变化:一般为增多,一般为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病理性变化: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加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减少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性疾病、脾功能亢进。淋巴细胞淋巴细胞(2)淋巴细胞)淋巴细胞 增多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腺炎、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3)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传染病(除猩红热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减少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和副伤寒、术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4)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增多: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较少,可见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5)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增多增多: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某些感染(结核、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霍奇金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9.血小板(PLT)【参考值】(100300)109/L【临床意义】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时性)。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度,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10.血小板比积(PCT)【参考值】0.1%0.28%【临床意义】增多:骨髓纤维化、慢粒、脾切除。减少: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1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考值】9.412.5fl【临床意义】MPV的临床意义需要结合PLT计数讨论。PLT,MPV:骨髓自身正常,但外周血小板破坏过多造成巨核细胞数及大小均增加;PLT,MPV:骨髓增生性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PLT,MPV:骨髓抑制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骨髓瘤或白血病化疗后、再障、AIDS病人;PLT,MPV: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术后、某些血红蛋白病。12.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考值】18%【临床意义】PDW反应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即大小不等性)的参数,增大时有临床意义,见于巨幼红细胞贫血、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急性感染性疾病,血栓性疾病(二)尿常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