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docx
-
资源ID:67590796
资源大小:23.75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docx
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逐题解析)浙江省五校(学军中学 杭二中等)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2021 学年第一学期 五校联考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关在我国西部边陲,因曾经是通往西域诸国的重要关隘而闻名遐迩,它与玉门关成掎(j)角之势,宛如西域交通线上的一对雄狮,扼踞(j)要地,虎视眈眈。 B. 突如其来的高温瞬间催熟了树叶,使它们变得枯槁,那些树儿似乎顷(qng)刻间就抖落了一身的叶子,为泥土铺上了黄澄(chéng)澄的斗篷。 C. 远方层峦叠嶂,林场云雾氤氲(yn),松涛阵阵,香樟叶上浓香的晨光,和那连绵的鸟鸣一起倾泄下来,刹(chà)那间将我们淹没。 D. 如果拷问雾霾成因,机动车尾气排放、焚烧秸(ji)秆等等都是,其实,面对雾霾肆虐(nüè),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抱怨、责骂、急躁只会徒增烦恼,平添纷乱。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扼踞(j) ”中的“踞”应读“jù”; B“黄澄(chéng)澄”中“澄”应读“dng”; C“倾泄”中的“泄”应为“泻”。 故选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甲】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婉转动人的故事。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里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抽丝剥茧,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2. 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脍炙人口B. 蜕化C. 因而D. 抽丝剥茧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B. 乙C. 丙 【答案】2. B 3. C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A脍炙人口:脍和炙都是美味的食品。比喻好的诗文为人们赞美和传诵。修饰“名篇”,使用正确。 B蜕化:意为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多指腐化堕落。此处感情色彩不合语境。 C因而:表示因果关系。此处是因果关系,符合语境。 D抽丝剥茧:丝得一根一根地抽,茧得一层一层地剥。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此处作者意在表明细致有层次地展现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使用正确。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C“让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使用顿号错误,此处是谓语之间的并列,故中间的顿号都改为逗号。 故选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家卫健委派出的赴福建工作组专家判断,目前莆田疫情形势严峻,在社区、学校、工厂中继续发现病例的可能性高,疫情存在外溢风险。 B. 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便利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内需潜力、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C. 李子柒作为一位中国传统美食博主,在评论中,各国网友们都毫不吝啬地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用不同的语言夸赞她,夸赞中国的生活和文化。 D. 各大游戏厂商在新规出台后纷纷升级防沉迷系统,根据规定只在周末向未成年人提供一小时的游戏服务之外,还对游戏充值额度进行了限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B搭配不当,“提高”和“潜力”搭配不当,将“提高”改为“释放”或“挖掘”; C结构混乱,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李子柒”,话未说完,下一句就另起话题,后文主语变成“网友们”; D成分残缺,“根据”之前应加“除”或“在”,与下文“之外”搭配。 故选A。 5. 下列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虽已毕业一年,但学生仍感念师恩。感谢您曾惠赐我知识与智慧,也感谢您曾斧正我的错误,是您用自己的光,照亮了我的前程。今天是教师节,遥寄鲜花一束,请您笑纳!并恭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A. 感念B. 惠赐C. 斧正D. 笑纳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感念”,因感激或感动而思念,此处使用得体。 B“惠赐”,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称人赠与的敬词。此处使用得体。 C“斧正”,敬辞,用于请人修改自己的文章。这里用于“错误”,使用对象不当。应改为“纠正”。 D“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此处使用正确。 故选C。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双减”政策给学生“减负”的同时,对社会、学校尤其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庭像学校。家长一方面被学校绑架,一味追求分数;另一方面被校外培训机构绑架,追求“精英教育”。这两座大山不仅给家长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业压力,还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同时,父母的天职和家庭教育的天然能动性被焦虑和压力掩盖、抹杀,导致家长对自身教育角色出现认知偏差,乃至教育缺席。 而“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减轻了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没有减轻家长的责任。“双减”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其实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请概括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结合上文和自己的认识,谈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如何“回归各自的角色”。 【答案】(1)政府颁布“双减”政策,给家长提出新挑战。(政府颁布“双减”政策,对家长提出更高要求。) (2)参考示例:学校教育要从为考试而教,回归到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的教育本质上来。家庭教育要从赶着上各样的培训班、一味追逐分数,回归到在陪伴和身教言传、生活方式和情感交流中影响孩子,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能够独立生活的健康子女上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综合的能力。 (1)此则消息共有三个文段,先筛选各段主要信息,第一段的关键信息是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双减之下,家长如何调整心态和观念迎接挑战,在家庭中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第二段主要内容写“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出现的焦虑及其表现,导致教育与其本质渐行渐远; 第三段主要内容写“政策的底层逻辑就是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其实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三段内容可知,这则新闻主要内容写:政府颁布“双减”政策,希望让家庭教育回归,会给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2)家庭教育:可依据第二段的内容,提出合理性的建议:家长要消除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心理,不要让孩子上过多的培训班,要正确认识培训班的作用,要有科学的教育观,不要把教育功能窄化为升学竞争,不能把分数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要对孩子有一个合理的预期。 学校教育: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前提下,学校应当从时间管理、课程规划、学生需求与能动性、激发学生创造性和营造公平的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入手。 二、现代文阅读(30分) (一)(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清一样。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又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作进一步的探究。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笼,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 7. 关于“盛唐之音”,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 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 C. 盛唐时代的绝句和七古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在当时的社会最为流行,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D. 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汉代的赋、六朝的骈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是各自朝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是当时最普及、最成熟的艺术。 B. 由于唐太宗酷爱王羲之,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它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 孙过庭提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书法理论,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这预示着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D. 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9. 试概括书法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的原因。 【答案】7. C 8. B 9. 皇室宫廷的大力提倡,使其风度体貌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孙过庭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为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文中说“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表明盛唐书法是由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即“盛唐之音”)支配和决定的,所以书法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以及以李白为代表的诗歌,是盛唐时期最成熟的艺术,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错误,依据文句“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推断可知,“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说的是书法,不包括李白的诗。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B“盛唐音乐融会中外,遍及朝野,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也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故称盛唐之音”错误。根据第六段第一行“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推断可知,“盛唐之音”指的是“一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故此种说法偷换概念了。 D“在唐代,绝句、草书、绘画、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错误,依据文句“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分析可知,原文不包括绘画。故此种说法无中生有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唐初出现了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等多种兰亭摹本”理解错误,依据文句“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分析可知,陆柬之模仿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写了行书文赋,而不是兰亭集序。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依据原文第二段文句“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可概括,在宫廷的大力提倡下,初唐的书法以一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2)依据原文第三段文句“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抑大令(王献之),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可概括,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高度,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3)依据原文第六段文句“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和第七段文句“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美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概括,在唐代,书法和诗歌一样,既是普及的艺术,又是成熟的艺术,它们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故能在唐代达到无可比拟的高峰。 (二)(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梅花图 乐忆英 (1)接连几天的阴雨,让人觉得很抑郁。 (2)徐恺铮望望门外,这样的天气,肯定无客户前来,也好,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 (3)拿起茶壶吮了一口,舌尖上立即感觉到一股浓郁的滋味,既绵软又醇厚,还有些爽滑,“金骏眉”果然不错,揭开茶盖,缕缕茶香中,似乎包含着馥郁蜜香,沁人心脾。 (4)盖上壶盖,徐恺铮把玩着手中的紫砂壶,这是一把菱花壶,是去年一位老客户以五百元的价格转让给他的。有一次,古玩商赵儒珍来店里,把菱花壶捧在手上,看了许久,才说:“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 (5)这把壶上还刻有行书壶铭:“心底乾坤悬日月,壶中云水寄茶禅。”壶底署“宜兴出品”款。后来,徐恺铮在赵儒珍的古玩店里看见,赵儒珍也有一把一模一样的菱花壶,只不过壶铭是“眼里红尘无垢净,壶中弱水有炎凉”。赵儒珍告诉他:“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 (6)对于古玩,徐恺铮没兴趣,他自己开了一家“真真裱画坊”,整天跟书画打交道,数十年下来,本城的书画家几乎都认识,对他们的作品也都有收藏。偶尔得暇,徐恺铮也会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坐坐,赵儒珍除了瓷器、玉器、银圆外,还有清代、民国的书画,现代书画家的作品他从不沾手。前几日,徐恺铮看中一幅梅花图,画面上一枝梅花转折直上,至枝梢才略向右欹侧,顶端仅着三个待放的花苞,让人入眼就领略到满目孤寂凄冷的茫茫大千中蕴含的生意,用笔二三,屈指可数,然而笔简意赅,以至极意。此画虽不及“八大山人”朱耷的笔墨凝练沉毅,但自有一番意味和功力。徐恺铮看了落款才知道,这是本城清末画家顾宇平的作品。 (7)徐恺铮手里收藏了不少本城晚清、民国书画家的作品,价格大多在一两千之间,但顾宇平的作品他还没有,于是问:“这幅梅花图,赵兄打算开价多少?” (8)赵儒珍说:“顾宇平的作品传世不多,我开店至今只收到过一幅早期的花鸟,论功力自然比不上这幅晚年的作品。我标价一万二,徐兄若是有意,八千,怎么样?” (9)徐恺铮呵呵一笑,不置可否。 (10)徐恺铮和赵儒珍也算是同行,一个开裱画坊,一个玩古画,都沾着点书香气。况且赵儒珍收来的古画中,有些需要徐恺铮修补或者重新装裱,因此两人平时也互相往来,喝茶聊天,以画论道,但两人不是挚友,各有各的朋友圈。 (11)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 (12)门口蓦地站着一人,慢吞吞地收拢伞,又缓缓地进来,是吴子奇,在某单位工作,平时也喜书画,徐恺铮与他是初中同学,又因为相同的雅好,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13)徐恺铮给吴子奇倒了茶,自然而然聊起了顾宇平的画,徐恺铮说:“老赵店里就有他的一幅梅花图,寥寥几笔,就可领略到画家心中的落寞与凄苦,以及对生命的期许。” (14)吴子奇说:“我也听说过此人,但画从没见过,改天也去欣赏一下。” (15)“趁早,要是晚了话,这画被老赵卖了。”徐恺铮说,“你猜猜,他开价多少?” (16)吴子奇说:“多少?不会破万吧?” (17)徐恺铮说:“标价一万二,给我八千,我觉得还是贵了点,最多值五千。” (18)吴子奇笑了笑,说:“这个老赵,下次他来裱画,也收贵一点。” (19)徐恺铮说:“赵儒珍”他本想说赵儒珍本事是有那么一点的,但他这人把钱看得太重,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说不定他俩日后会成为儿女亲家,于是改口说:“算了算了,不过是一幅画而已。” (20)隔了一日,吴子奇又来了,手里还拿着一幅画轴,轻轻放于书桌上,徐徐打开,竟是顾宇平的梅花图。 (21)吴子奇说:“我知道你喜欢这幅画,送给你了。” (22)徐恺铮听了这话,一愣,说:“这、这不好吧?多少钱?我给你。” (23)吴子奇说:“我说了,送你的,谈钱就俗了。” (24)徐恺铮俯身细细品画,一边说:“哎呀,这如何使得?这样吧,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 (25)吴子奇笑了笑,说:“你这里全是珍物,哪一样不值个千儿八百的?你若是执意要给,那就把手里的菱花壶给我得了。” (26)徐恺铮一听,爽快地把手一伸,说:“得,拿去吧。” (27)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两把成一对,放在显眼的位置上,标签上赫然写着“清末宜兴制壶大师范大生作品”,一看标价,徐恺铮吓一跳:二十万元。 (选自小说月刊) 10. 简析徐恺铮这一人物形象。 11. 分析小说第11段的作用。 12.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试结合小说内容,作简要分析。 13.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梅花图”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0. 喜欢清静,情趣高雅。没有客户的时候,静下心来,看书、绘画或者写字:对“梅花图”念念不忘,细细玩味,表现出对书画有较高的欣赏水平。 胸无城府,内心单纯。为感谢吴子奇,答谢之礼任对方挑选:对赵吴的圈套丝毫无察。 11. 通过对徐恺铮的心理描写,交代顾字平的生平与作品特点。为下文徐恺铮爽快地以菱花壶交换这幅“梅花图”的情节作铺垫。“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照应开头,暗示徐恺铮想得画而不得的抑郁之情。 12. 小说是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赵儒珍曾评价“这壶不错,古雅、浑朴,看年代,应该是清末民初的东西”,吴子奇只要菱花壶作为徐恺铮的答谢之礼等,暗示了菱花壶可能价值不低。菱花壶是他以500元价格得到的,赵儒珍曾说“其实这壶和你那把是一对,但不是名家所制,所以值不了几个钱”,但最后竞标价20万,实属意料之外。 13. 激发读者兴趣,小说从“菱花壶”起笔来写,用了大量的笔墨,却对“梅花图”引而不发,这样就激发读者兴趣。从情节上看,“梅花图”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让小说矛盾“买画”“卖画”的冲突得以发生,让后续“送画”、答谢、菱花壶双双摆上货架等情节有了可能。“梅花图”中的梅花孤寂清冷,暗示了徐恺铮的形象。从主旨角度说,讽刺赵儒珍的虚伪,讽刺吴子奇为了利益背叛友情。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难得清静,可以静下心来,做自己的事,看书,绘画或者写字”,可见其喜欢清净。“整天跟书画打交道”“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他的职业,他在书画方面的素养都能看出其情趣高雅的特点。 “突然间记起不久前另一位朋友曾说过,赵儒珍的女儿恋上了吴子奇的儿子”与人说话掏心掏肺,不会仔细思量别人的关系,“你看我这里,需要什么,尽管说”自己东西放心让人挑选,导致完全被动。“几天后,徐恺铮去赵儒珍的古玩店,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菱花壶出现在货架上”可见,赵和吴是预先设计好的圈套,而他对此毫无察觉,可见他胸无城府,内心单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主要从人物、情节、环境方面考虑。 人物方面,本段的主要内容“徐恺铮心里还在想着顾宇平的那幅梅花图。他知道”为人物心理描写,这段心理描写介绍了顾宇平的生平以及作品特点。“他知道顾宇平能诗善画,却一生未仕,居于乡间”这是生平。“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风格雄奇隽永,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这是作品特点。徐恺铮能有这样的心理活动,说明他对梅花图念念不忘,很想得到。 情节方面,有了本段的铺垫,正因为主人公很想到“梅花图”,后文徐恺铮爽快地以菱花壶交换这幅“梅花图”的情节也就水到渠成了。可见,本段内容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