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
资源ID:67597297
资源大小:18.2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上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藻荇()遂至()未寝() 2.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户:欣然起行欣然:行: 念无与为乐者念:遂至承天寺寻遂:至: 寻张怀民寻:怀民亦未寝寝: 如积水空明空明: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中庭: 但少闲人但:盖竹柏影也盖: 如吾两人者耳耳: 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子瞻,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蕴含了 的感情。 5.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默写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的句子是“。” (2)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而想到了与自己共同境遇的老朋友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5)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6)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的句子是“,。” (8)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9)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10)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9.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0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十二章中所言,? (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歌。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古来共谈共:共同高峰入云入:耸入 B.五色交辉交:交相四时俱备俱:都 C.猿鸟乱鸣乱:纷乱沉鳞竞跃竞:争相,争着 D.盖竹柏影也盖: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8.“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六)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8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连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觕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东坡食汤饼) 注释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南迁:贬谪到南方。梧、藤:梧州、藤州。鬻(yi):卖。觕(c):同“粗”。饮湿:指润湿嘴巴。 5.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共买食之饮酒但饮湿 6.翻译句子。(4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7.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8.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2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哺糟啜醨(chuòlí):吃酒糟,喝薄酒。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3)盖竹柏影也盖:()(4)皆可以饱饱:()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苟有可观,皆有可乐。 17.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3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8.乙文中说“凡物皆有可观”“吾安往而不乐”。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这两句话?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0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篮舆(yú):竹轿。天字开霁:天空晴朗。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月色入户(2)但少闲人 (3)以书邀余(4)谒辨才于朝音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濯足于惠因涧尝射于家圃 B.得支径上风篁岭横柯上蔽 C.殆非人间之境马之千里者 D.明日乃还乃不知有汉 7.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2分) 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8.甲、乙两文都写了月夜之景,但写景观察的角度不同,请作具体分析。(2分)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7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涂潦,泥沼雨水。畚锸,箕畚铁锹。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相与步于中庭(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诣武卫营(4)卒全其城 10.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译文: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译文: 12【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十)【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其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答案 八上第十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藻荇(xìng)遂至(suì)未寝(qn) 3.解释词语。 月色入户户:这里指门。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遂至承天寺寻遂:于是,就。至:到。 寻张怀民寻:寻找。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中庭:庭院里。 但少闲人但:只是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3.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填空。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共分三层: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记承天寺夜游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议论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了作者生活的悠闲,也包含被贬谪的悲凉感情。 5.B6.A 7.参考答案 (1)庭下如积水空明(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欣然起行(5)月色入户(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7)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8)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