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docx
2020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 得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省(xng)凫水(fú)旺相(xing)桕树(jiù) B.宽慰(wèi)偏僻(pì)羁绊(bàn)皎洁(jio) C.油馍(mó)脑畔(pàn)眼眶(kung)糜子(méi) D.亢奋(kàng)冗杂(rng)戛然(gá)晦暗(hu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脑畔晦暗躁热照例 B.凫水纠葛撺掇欺侮 C.骤雨涌跃明晰悠扬 D.蓦然束缚恬静缭原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他们的演奏戛然而止,但我的耳旁还回响着那美妙的乐声。 B.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C.电信诈骗团伙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令人叹为观止。 D.他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很会处事。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部门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新航线陆续开辟,使盐城南洋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我们应, ,。 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守住书院根脉 古为今用,去芜存菁 呵护书院历史 激活书院文化 A.B. C.D.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社戏选自呐喊,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B.安塞腰鼓是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C.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是贺敬之,诗人、剧作家。 D.灯笼的作者是吴伯箫,原名熙成,散文家、教育家。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共9分) 7.综合性学习。(5分) 习近平主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以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在他的文章、讲话、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经典名句,寓意深邃、生动传神,既具有启迪的意义,也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5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1)请同学们谈谈习近平主席引用辛弃疾词句对北京大学学生提出了什么样的希望。(3分) (2)下面这段话阐述了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2分)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 8.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4分) 宛转悠扬戛然而止 三、阅读理解(共43分) (一)(云南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9分) 中国古代灯文化 高蒙河 元宵节,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元宵灯会活动。灯会上既有现代高科技射灯,也有传统红灯笼灯彩,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亿万人的关注。 灯彩不是日常的实用性灯具,而是元宵节上专门使用的一种以装饰性为主的观赏灯具,它始于汉代,至隋唐宋元时期渐成社会风俗,广为流行于民间和宫廷之中。到了明清乃至近现代,各地仍保留着这一古老传统风俗,成为人们节庆期间的重要活动内容,形成了灯节文化现象。 灯彩是在节庆时才短时间使用的观赏灯,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则是实用性更强的照明灯具。所以,中国的灯文化自古以来就形成了日常实用灯和节庆观赏灯两个系统,并行演化,相映生辉,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灯具种类和体系,为我国乃至世界灯具史写下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 说起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灯具的国家之一,比如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洞遗址里,就发现了用来照明的松枝遗存,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据考古发现报道,在窑壁距居住面5130厘米的范围内,分布着50多个残留的圆形插孔,插孔上方有青灰色的火苗状烧灼痕迹,插孔里面留有松枝残迹,经鉴定,这些松枝应为松油含量很高的红松。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复原发现,在插孔中斜插上松枝,点燃后即可取亮,一根长20厘米的松枝可燃烧近1小时,若将50多处插孔内的松枝全部点燃,差不多就能达到100瓦电灯的亮度。 灯具是人类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的产物,它的发明和创新,无不凝聚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中国传统灯具素有设计合理、功能完善、结构科学、造型生动、装饰瑰丽等特点。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汉代皇室贵族使用的长信宫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件取宫女执灯之意而造型的铜质鎏金灯具,不但把人与灯融为一体,还设计出能调亮挡风的灯罩,并安装了能消烟除尘的排烟导管,在灯具发展史上最早解决了灯烟所带来的室内环境污染问题。 无须讳言,在几千年中一直以自身特色著称的中国古代灯具,在近代以来的灯具创新发明中,有些落伍了。当以电光源为标志的电灯从西方进入中国之初,人们一时还不能接受这一新鲜事物。 据清稗类钞记载,清光绪八年(1882年),英国人李德立提出在上海安装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诼纷传,谓为将遭雷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来,经过多方协调,才得以试装15盏英制弧光灯。据当时的申报报道,是年7月26日下午7时,15盏电灯同时发光,“其光明竟可夺日”“内外各物历历可见,无异白昼”“凡装电灯之处,观者来往如蚁”,试装成功后,上海这才开始陆续安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今,社会早已发展到了采用光声电等高科技手段举办灯会装饰家居的阶段。近年来,让建筑物亮起来的灯光景观工程,美化了城市的人文环境。各地推陈出新,举行各种灯会、灯节活动,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节假日生活,又把古老的灯文化推向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高度。 (选自科学画报第4期,原文有删改) 9.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年代汉代隋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当代 灯节文化的发展过程开始使用灯彩形成使用灯彩的社会风俗AB 10.第段为什么要专门介绍长信宫灯?(5分) 11.在第段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之与上下文内容衔接。(4分) 12.怎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成为当今的时尚?请根据选文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链接一:近些年,“故宫年轻了”的印象深入人心,无论是火爆一时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还是深受年轻观众喜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抑或是“故宫淘宝”上那些“萌萌哒”的“段子”进入网络时代,故宫仿佛开始了“逆生长”,不断以新的方式,走进公众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摘自人民日报) 链接二:在节日里,许多传统的年俗和文化元素换个形式、换个空间,成了人们热捧的对象,在国家图书馆,小读者们可以参与写“福”字、画门神、换脸谱、做画灯、剪纸等体验活动,在南京的一些老茶馆,不少人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苏州评弹”“扬剧折子戏”等传统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活动中放射出新的光芒。 (摘自人民网) (二)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故乡的风 杨俊文 锦州风大。 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他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故乡的风之所以气势恢宏,是其中的沙尘充当了风的武器。那时的风与沙尘,像是从未分开过。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人,在风里歪扭一阵之后,不得不屈尊下驾,吃力地推车前行。有时在教室里正聚精会神地听讲,风猛然用力,让玻璃飞出窗框,在书桌上和地上“哗”地破碎。 我和同伴们对风的防御,最早使用的是风镜。顾名思义,风镜就是防风的眼镜。玻璃镜片镶在细细的钢丝框上,四周有密织的布罩,两端用皮筋连接,套在头上拉至眼部,风便吹不着眼睛了。每副风镜五分钱,后来有了塑料的镜片,价格要高出很多。戴风镜并不完全是为了防风,重点是防风里的沙子。 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戴风镜了。与书包一样,风镜是每个学生的“标配”。走进教室,摘下风镜,两眼周围湿湿的,时间久了,眼部泛出两个浅白的圈圈。在风大的季节,走在上下学的路上,自然躲不过风的袭扰。风从对面来,尘沙吹打在风镜上,会有“沙沙”的声响,眼前的路变得模糊不清。不知道何为“能见度”,只觉得路不在脚下。当我习惯地背过身去,风会把衣襟高高掀起,裤子突然变得异常肥大。沙粒打在后背上,能听见密密的“啪啪”声,仿佛是一阵暴雨的吹打。 城南的小凌河岸,是放风筝的去处。小凌河在明朝开始有了好听的名字,称之为“凌川”“锦水”。童年时听老人说,锦州有“八景”,其一便是“锦水回纹”。我没看过有回纹的锦水,只看过它在雨季里咆哮,而雨季一过却干涸得滴水皆无。河的南岸几乎没有人烟,无水的河道与河岸连在一起,放风筝则视野开阔。我仅放过一次风筝,地点就在那里。记得那只风筝是用牛皮纸糊成的很大的“鹰”,父亲为之花费了半天多的时间。放风筝前,我找来好几个伙伴,想在他们面前炫耀一番。乘着晚秋的偏北风,“鹰”很快飞起来了,飞到河道的上空,颇有搏击长空的英姿,伙伴们开始欢呼。 年少不懂气象知识,也不知道其他地方,风是否也是这样的刮法。故乡在渤海湾处,气候本该沾个湿润才是,但在记忆中,却是年年风干、风大、风多。冬天刮大北风,能把厚厚的棉衣打透。好不容易盼来春天,万物复苏之时,却正是大风恣肆之日。夏季虽闷热,但风小,算是快乐时节。秋天一来,风比春天更甚。那时,没读过清代学者孙星衍的“莫放春秋佳日过”,要是读过并懂其意,定会说他胡言乱语。长大后,读“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便从心底仰羡江南,忽然觉得自己“生不逢地”。 原以为,故乡风的大小怕是不易改变了。但故乡人却不甘心,坚持数年植树造林。上小学时,老师带学生植树,边植树边说,树多了,长高了,风就跑了。 一种向往久了,便会跑进梦里。我多少次做过江南的梦,虽然是文字里的江南,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还有茂林修竹、碧水微风,着实让我兴奋一阵。当然,故乡是变不了江南的。故乡的人也许和我一样,少不了做江南的梦。 梦做着做着,故乡竟然有了梦里的轮廓,大概是经过了四十年的光景,那轮廓渐渐清晰,渐渐现出了树,现出大片大片的密密的林,覆盖在城的周围,漫过山峦,漫过村庄,一直漫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数不清的风筝,还在空中飘飞。河岸,确切地说是河的两岸,已被装点出缤纷的色彩。弯曲的小路,顺着河流蜿蜒伸展,间或有大片的绿草和好多种树。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看得出来,流水不再是河道上的匆匆过客。鳞次栉比的高大楼宇,被纵横交错的黑色路面,分割成鲜亮的组群。 梦里有的,连连飞来眼底;梦里没见过的天鹅,竟也成群飞来,栖落在城区偏北一座新建水库的上游。因此,那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天鹅湖。灰鹰、苍鹭、鸥鸟、秋沙鸭、赤麻鸭追逐着从水库里流淌出的小凌河的浪花。 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选自8月4日人民日报) 13.文章以“故乡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14.删去第段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4分) 风力助推沙尘漫天席卷,掀翻了街口摆着糖果的摊板,刮跑了老爷爷头上的帽子。 15.简要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5分) 16.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子。(5分) 河水很是平静,像是过去的一切都不曾发生过。波光微微泛动,明亮而安谧,倒映的绿荫加重了几层水色。 17.概括选文主旨,并探究其中反映的时代精神。(5分)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种情思永不改变,它沉淀在你的灵魂深处,流淌在你的血液之中,它是一种情感,一种品质,或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它已经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要求:(1)以永远不变的情思为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第一单元评价检测 1.B解析:A项“相”应读“xiàng”;C项“眶”应读“kuàng”;D项“戛”应读“jiá”。 2.B3.C 4.D解析:A项两面对一面,“能不能”包含两个方面,“成功”仅包含一个方面;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上“的行为”;C项滥用否定词,去掉“不要”。 5.C解析:阅读文段可知,此题是有关“书院”的文段。句具有逻辑关系,句首先从“根脉”的角度论述,故置于首位。然后是“呵护”“激活”。句承接上文,表明书院的继承和发展。句“让”是提示性信息,对以上文句进行总结。所以正确顺序应为:。 6.A解析:社戏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 7.(1)希望北大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让中国更加繁荣昌盛。 (2)人才学校 8.略 9.A.形成灯节文化现象B.将灯节文化推向新高度 10.示例:长信宫灯是中国传统灯具的典型代表;它身上集中体现了传统灯具的特点;写长信宫灯使文章的说明更加具体、真实。(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角度作答亦可) 11.示例一: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无害,反而有益 示例二:人们发现电灯非但没有引来雷击,反而与日光一样明亮 12.示例:现代高科技和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创新技术助推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和体验相契合。以新形式、新创意提供更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 13.点明文章的写作对象;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作者情感寄托的载体。 14.“漫天”表示风沙范围的广泛,“席卷”展现风势的恢宏,突出了故乡的风强劲有力的特点。若删除,不能表现出故乡的风沙个性十足、生猛异常(汪洋恣肆、气势恢宏)的特点。 15.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写故乡风大,引出下文写故乡的治理。内容上:为下文写故乡经过治理发生巨变做铺垫。 16.示例一:(表达方式)景物描写。这两句描写了波光泛动、绿荫倒映的小凌河河水,反映出故乡的人们通过对风沙的治理,环境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二:(表现手法)对比。“过去的一切”指第段中记忆中小凌河河水的“干涸”“咆哮”,与现在小凌河河水的“平静”“安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故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示例三:(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泛动”“倒映”和“平静”“安谧”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小凌河的美景图,表达了作者欣喜自豪的心情。 17.主旨:作者通过“风”这一特有的元素,展现出故乡的变化,歌颂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巨大成就。 时代精神:改革开放带来福祉;绿水青山就是(胜过)金山银山;绿色环境带来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抓住其中一点,连贯表达,言之成理即可) 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