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doc
-
资源ID:67664484
资源大小:2.43M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4年高考历史一轮 第15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课时作业.doc
课时作业(十五)第15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 1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主管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2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是()A芍陂 B郑国渠C都江堰 D坎儿井3下列农业工具与历史时期结合错误的是()A战国铁农具B唐朝高转筒车C明清风力水车D汉朝耦犁4尚书·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A广泛使用铁器 B农业非常落后C重视精耕细作 D自然灾害严重5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C耕种 D冶铁6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 B落后性C脆弱性 D分散性7唐律规定:“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工匠各以所由为罪,监当官司,各减三等。”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政府对官营手工业管理严格 B唐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政府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在唐朝兴起8“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A筒车 B耧车C .曲辕犁 D水排9下图为出土于晋墓的戴鼻环的牛尊(青铜铸造),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该牛尊的出现表明()A青铜铸造工艺先进B农作物品种丰富C农用动力发生革命D牛是最主要的家畜10下图是甲骨文中三个字,依次是“丝”“桑”和“蚕”。能正确反映的历史信息是()中国的丝织业不晚于商朝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本材料可用来直接证明商朝已有种桑养蚕的历史商朝时人们的主要衣料是丝织品ABCD11杜甫诗中写道:“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赞叹的瓷器种类是()A青瓷B白瓷C青花瓷D彩瓷12下列所述手工业形态明显不同于另外三个引句所述的一项是()A“庶人食力,工商食官”B“商工皂隶,不知迁业”C“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D“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处工就官府”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中唱道: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材料三国语·晋语有“宗庙之牲,为田亩之勤”的记载,意思是说原来作为宗庙祭祀品用的牛,如今变成田亩耕作的畜力。春秋后期,人们取名命字,往往将“牛”与“耕”相连,如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犁,字子牛。引自林炳文著中国古代史上册请回答:(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你能说出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吗?(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国语·齐语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 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 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锄、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来。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3)据材料三,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课时作业(十五)【基础演练】1B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位的理解。土地和五谷的代表被上升到国家象征的高度,主要反映出当时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社会现实,所以选B。A项讲的重视祭祀,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讲的是农业与土地的关系,而题目强调的是农业与土地的重要性,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D项讲的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等特点,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2C解析 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水利工程。春秋时期孙叔敖在楚国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本题材料所指的水利工程是李冰兴修的都江堰。3B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铁农具战国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风力水车是明清时期的灌溉工具,汉朝推广耦犁。高转筒车是宋朝时期的,B项搭配错误。4C解析 从材料“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不正确;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塘坝圩田系统本身就说明了南方农业的先进,这是一种水利工程,反映了精耕细作,故正确答案为C。5D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铸为农器”,可见与冶铁有关,是水力冶铁鼓风工具。6C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及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及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以家庭为单位反映出封闭性、分散性,自给自足反映出落后性。题中四项均是小农经济的弱点,而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小农经济受外界天灾人祸冲击时的脆弱性。7A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结合材料中“诸工作(工匠工作)不如法者,笞四十”可知A项符合题意。【能力提升】8A解析 本题考查对农业生产工具的理解。A、B、C、D依次为灌溉工具筒车、播种工具耧车、耕地工具曲辕犁和冶铁工具水排。材料的意思是灌溉工具,所以只有筒车符合题意。9C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注意题干的“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A说的是手工业,排除;B、D结论无法从图片中得出。牛戴上鼻环,说明牛耕开始,农用动力发生革命,故选C项。10D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甲骨文中出现“丝”“桑”和“蚕”,反映了商朝时纺织业已发展起来。结合各选项,说法正确,说法错误,纺织业属于手工业,不能说明商朝的农业比较发达;商朝的普通百姓只有着麻、葛衣料。本题选D项。11B解析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由诗句“君家白碗胜霜雪”可推断出这种瓷器应是白瓷。故选B。12C解析 A、B、D三项描述的都是官营手工业,而C项描述的是家庭手工业,故答案为C项。13(1)生产方式: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个体农耕均可以)。特点: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基本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3)春秋时期牛耕出现并在以后得到推广。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开始崩溃或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解析 本题考查小农经济。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你耕田来我织布”,结合小农经济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回答,材料详细地说明了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在对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的基础上回答即可。第(3)问,根据“宗庙之牲,为田亩之勤”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其影响是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选做题】14.(1)主题: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材料是长沙出土的铁锄。理由:第一手材料;实物史料。(2)特点:发展较快;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相结合,以官营为主;有专门的官员管理。(3)城镇崛起,手工业、商业繁荣,运河经济文化带形成;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改变了社会习俗和生活观念。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第(1)问主要考查辨别史料的能力。根据图片和材料内容可知主题是关于铁器的使用,最有价值的是出土文物,属于实物史料。第(2)问主要考查手工业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答出其发展速度较快,根据“官府控制”和“工肆之人”可以答出官营和民间相结合,根据“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可以答出有专门的官吏管理。第(3)问主要考查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从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角度进行分析。-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