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

    • 资源ID:67732745       资源大小:1.97M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

    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与应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 410081;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摘要: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 2020 年 12 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 Citespace 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 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 3 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 3 大转向: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词关键词:文献计量分析;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农业地理;乡村地理;Citespace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K901.2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0690(2021)09-1634-11 通过对特定期刊载文的文献计量分析,读者可快速了解期刊或不同研究主题中最有影响的作者群、科研单位、重点研究领域甚至是热点研究议题和研究趋势。既往相关研究以单刊论文数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为主,对整个地理科学领域特定层次的研究动态具有较强的展现力,但对某一学科领域研究特征的分析有一定局限性1,2。但这些分析研究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科学分析思路。乡村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以期刊群为数据源回顾分析农业与乡村地理学领域的历史和研究动态,有利于更好的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21-02-12;修订日期修订日期:2021-06-25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224、41471145、41971191)、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地理学-5010002)建设项目资助。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41971224,41471145,41971191),The Construction Program for First-class Discip-lines(Geography-5010002)of Hunan Province.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吴国华(1979),女,湖南常德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从事乡村地理、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等方面的研究。E-mail: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周国华。E-mail:第 41 卷第 9 期地理科学Vol.41 No.92021 年 09 月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Sep.,2021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是公认的地理类国内高水平期刊。“四地”期刊创刊以来,累计发表了566 篇农业与乡村地理方面的论文,发展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在服务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公认的地理类国内高水平“四地”期刊所刊发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为代表,通过科学文献计量分析和可视化方法,对“四地”期刊的出版特征、热点主题和演变趋势进行评估分析,为后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提供相关数据与关联知识参考,并由此凝聚创新的思路。本文采用 Citespace 文献计量方法,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对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共现、突发性检验以及载文机构共现分析,系统探索“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机构发展,旨在为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者以及相关领域人员提供参考。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为“四地”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以来至2020 年 12 月间刊载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学术论文(不包含会议通知、报告及新闻等非学术类文章)共 566 篇。通过汇总成文献数据,主要包含论文的题目、作者群、机构名称、出版年、卷、期、关键词和摘要等信息。1.2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主题检索和关键词检索的方法,将关键词设置为“农业地理”“乡村地理”,分别对“四地”期刊创刊以来所有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整理。主要运用Citespace(版本:5.5R2)的TimeZone功能绘制了知识演进过程图谱,有助于梳理不同时期的研究脉络;关键词突发性检测功能绘制研究热点的更替变化,体现了时间维度的研究动态;机构共现分析功能绘制了主要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反映了不同阶段研究机构的结构和影响力的差异;最后结合 Citespace 和 Gephi 软件绘制了作者合作网络,能够研究相关领域的合作关系以及作者影响力。2 “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文量的变化“四地”期刊自创刊到 2020 年 12 月总发表论文 17 762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共 566篇,仅占“四地”期刊总发表论文的 3.19%。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各刊分别发表论文 4 490 篇、4 702 篇、4 711 篇和3 859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分别为124 篇、161 篇、135 篇和 146 篇,仅占各刊总发表论文的 2.76%、3.42%、2.87%和 3.78%。总体看,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占比偏少,1996 年前“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发文量只有 58 篇,1997 年才开始数量大幅增加。从地理学报不同时段看也有很大波动,19341980 年总发文量584 篇(农业地理论文最早发表在 1941 年),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21 篇,占 3.6%;19811996 年总发文量 815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6 篇,占 0.74%;19972007 年总发文量 1 074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14 篇,占 1.30%;20082020 年总发文量 2 017 篇,其中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 83 篇,占 4.12%。从“四地”期刊19412020 年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发文量变化看出,1980 年前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比较活跃,1978 年改革开放,国家工业化建设为重点,城镇和工业化研究比较热,农业农村研究步入低潮;1997年开始随着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特别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颁布,2004 年确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2005 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再次活跃起来;2017 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显著增加(图 1)。3 主题脉络与知识演进特征通过“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载文核心关键词共现的时间轴分析,得到可视化核心关键词共现网络图,从而分析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展载文核心关键词的演进过程及特征。3.119411980 年单一的聚落及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研究时期年单一的聚落及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研究时期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业与乡村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35 地理学研究主要包括聚落和土地利用(图 2),成果较少,仅王云亭3、陈述彭4、程潞5、刘恩兰6等学者的 4 篇论文发表在地理学报上。19491966 年,聚落研究得到一定延续,侯仁之7、罗开富8在地理学报分别发表的“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包头的城址与建设”成果在服务国家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61966 年,特别是 1956 年,中国发布了1956196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了农业生产全面高产要求。为此,地理学报发表了系列农业发展与农业区划论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中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 9,地区农业区划及方法 1012,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13,以及地区农业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关系14等(图 2)。这些研究成果,为 20 世纪 80 年代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农业区划工作打下坚实的科学研究基础。19671977 年,受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学术研究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先后在京召开,国家科技与农业农村政策发生重大转向,科学研究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地理学报也于同年复刊,19781980 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15、农业区域发展、作物布局等有关聚落与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得到发表(图 2),开启了大规模农业区划工作的序幕。3.219811996 年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时期年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时期1981 年开始,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 图 1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发文量的变化Fig.1 Number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literatures in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41-2020 关键词所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线条代表关键词之间的联系,线条越粗联系越密切,颜色代表的是年份,由冷色到暖色代表的时间是由远到近;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在各自时期出现的总频次高低,即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其影响力越显著。下同图 2 19411980 年地理学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2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in 1941-19801636地理科学41 卷 学进展相继创刊,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成果开始明显增长(图 3)。这些论文围绕农村改革、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合理利用和开发各种资源、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乡镇企业发展等国家农业农村政策的变化,主要关注聚落与古村落16、农业区划与农业地理1721、乡村发展22以及城乡二元结构 23等方面,为农业与乡村地理综合研究奠定了基础。3.319972020 年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践行现代农业地理工程时期年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践行现代农业地理工程时期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2004 年确立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2005 年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13 年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72018 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行全面部署,2019 年部署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随着国家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的密集出台,农业农村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改革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20 世纪后期,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耕地与粮食地理24、乡村与聚落25,26、乡村工业化27、农业可持续发展28以及城乡一体化研究29等。进入 21 世纪,农业与乡村地理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古村落与聚落研究延伸到空心村整治30,农业地理31拓展到都市农业32、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33及新农村建设34,单一的城镇与乡村研究转向城乡一体化研究35,36。20082020年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者围绕国家政策的变化,继续深化聚落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3739,重点关注农民生计40、精准扶贫与乡村发展4145、乡村转型与乡村重构4649、乡村振兴与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发展5058、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地理工程59等方面的研究(图 4)。这些研究成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繁荣与蓬勃发展。3.4研究热点时序特征分析研究热点时序特征分析从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关键词突发性检测结果来看(图 5),19651966 年农业区划工作是实施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重要举措,农业区划研究成果比较多,也奠定了 21 世纪 80 年代大规模的全国农业区划工作的理论研究基础;聚落与新农村建设、乡村聚落与空间格局主要出现在 20092014 年,这与贯彻落实 2005 年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相关;200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修订颁布与实施,推动了 20102012 年耕地保护与土地利用及区域发展模式研究的发展;20152018 年城镇化及城乡融合发展 图 3 19811996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3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81-1996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37 成果比较多,与2014 年3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息息相关;20162018 年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72020 年乡村地域系统、乡村重构与乡村振兴等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成果大幅增长。由此可以看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学者紧跟国家农业农村政策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调整学术研究热点:由单一的聚落、农业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出发,由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综合的乡村地域系统的格局、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以及农业地理工程实践。4 载文机构发展及主要发文作者群 4.1载文机构发展载文机构发展Citespace 的研究机构共现分析能够反映某研究领域的核心研究机构及其合作强度2。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 关键词所处时间代表该关键词首次出现时间;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在各自时期出现的总频次高低,即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越高,其影响力越显著图 4 1997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知识演进过程Fig.4 Keywords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97-2020 图 5 1941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突变关键词Fig.5 Burst words intensity and life cycl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research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41-20201638地理科学41 卷 研究机构共现图谱(图 6),可以用来评价不同时期研究机构的学术影响力。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创刊的仅有地理学报,其发文的主要科研机构以研究院所为主,高校为辅,机构间的合作较少,研究水平差距较大。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是主要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贡献单位。20 世纪 80 年代初开始,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相继创办,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科研实力进一步提升,单位间的合作增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以及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也发展成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贡献的核心科研单位。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开始,期刊扩容,载文量大幅增加,研究机构数量也大幅增多,研究实力普遍增强,合作度也显著增加。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实力雄厚,成为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和核心刊文贡献单位。此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南宁师范大学、衡阳师范学院等是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产出的核心高等院校。总体而言,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研单位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实力和单位间的合作度不断增强;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引领的中国科学院系列研究机构是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文献的主要来源单位,且其知识产出优势不断增大;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山大学等中国传统地理学著名高校持续贡献大量具有影响力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成果;近年来不少拥有地理专业的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师范院校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刊文数量也显著提升。4.2主要发文作者群主要发文作者群根据 Citespace 的运行结果,使用 Gephi 软件绘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 7)。结果表明,在19412020 年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研究中,从发文数量以及合作密度来看,影响力最大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其中刘彦随、龙花楼、李裕瑞等形成了密切的合作网络,是目前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5 结论与展望 5.1结论结论“四地”期刊(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农业与乡村地理学历年载文 图 6 1980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载文的主要发文机构Fig.6 Main publications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1980-2020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39 所体现的主题脉络及知识演进特征、研究热点交替以及载文机构和作者群的变化,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过去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四地”期刊创刊以来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的论文数据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3 个阶段。2)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 3 大转向: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3)从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机构发展与主要作者合作群体来看,科研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实力和单位间的合作度不断增强;主要作者合作群体以刘彦随、龙花楼、李裕瑞等形成的合作网络为代表。5.2讨论与展望讨论与展望1)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持续推进,农村发展也从解决温饱到小康社会建设再到实现富裕的新阶段,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研究相应地呈现出由单一型农业系统和聚落研究、多功能型乡村系统研究、再到融合型城乡系统和乡村振兴的“三转型”特征。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关系破解中国“三农”问题、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大领域。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58,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2)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议题。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从地理科学的视角将乡村作为地理单元人地系统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3)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学科目标。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应基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功能性特征,基于城市地域系统与乡村地域系统的融合和耦合发展趋势,重视与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在科学支撑新时代城乡关系、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同时,提升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水平与学科地位。参考文献(参考文献(References):):钟赛香,曲波,苏香燕,等.从地理学报看中国地理学研究的特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方法J.地理学报,2014,1 同一颜色表示研究期内合作关系较强,圆圈越大表明发文数量越多图 7 20002020 年“四地”期刊农业与乡村地理学主要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分析Fig.7 Main authors cooperative network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geography in the four geographical periodicals in 2000-20201640地理科学41 卷 69(8):1077-1092.Zhong Saixiang,Qu Bo,Su Xiangyan et al.Progress in Chinese geography research reflected from ActaGeographica Sinica during 1934-2013:A bibliometrics analysis.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8):1077-1092.何书金,刘昌明,袁振杰.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特征J.地理学报,2019,74(11):2209-2229.He Shujin,Liu Changming,Yuan Zhenjie.Development ofgeographical research in China through the lens of publicationin th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between 1934 and 2018.ActaGeographica Sinica,2019,74(11):2209-2229.2 王云亭.昆明南郊湖滨地理J.地理学报,1941,8(0):29-46.Wang Yunting.Lakeside geography in the southern suburbs ofKunm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41,8(0):29-46.3 陈述彭,杨利普.遵义附近之聚落J.地理学报,1943,10(0):69-81.Chen Shupeng,Yang Lipu.Settlements near Zunyi.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43,10(0):69-81.4 程潞,陈述,宋铭奎,等.云南滇池区域之土地利用J.地理学报,1947,14(2):12-33.Cheng Lu,Chen Shu,Song Mingkui etal.Land use in the Dianchi Lake Region of Yunnan.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47,14(2):12-33.5 刘恩兰.川西之高山聚落J.地理学报,1948,15(2):27-29.Liu Enlan.Alpine settlements in western Sichuan.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48,15(2):27-29.6 侯仁之.北京海淀附近的地形水道与聚落首都都市计划中新定文化教育区的地理条件和它的发展过程J.地理学报,1951,18(1-2):1-20.Hou Renzhi.The relief,drainage andsettlements in the environs of Hai-tien,Peki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51,18(1-2):1-20.7 罗开富,楼同茂,罗来兴,等.论包头的城址与建设J.地理学报,1952,18(3-4):167-176.Luo Kaifu,Lou Tongmao,LuoLaixing et al.Discussion on the site and construction of Baotoucity.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52,18(3-4):167-176.8 周起业.中国农业区划基本问题的探讨J.地理学报,1957,23(2):127-144.Zhou Qiye.Fundamental problems on the 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region of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57,23(2):127-144.9 宋家泰,张同铸,苏永煊,等.江苏省淮阴专区农业区划J.地理学报,1959,25(2):120-134.Song Jiatai,Zhang Tongzhu,SuYongxuan et al.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Huaiyin District,Jiangsu.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59,25(2):120-134.10 程潞,杨万鐘,金家相,等.江苏省苏锡地区农业区划J.地理学报,1959,25(3):180-200.Cheng Lu,Yang Wanzhong,JinJiaxiang.Agricultural regions of the district of Soochow andWusi,KiangSu Provice.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59,25(3):180-200.11 萧俊城.广东省东莞县综合农业区划工作方法J.地理学报,1965,31(4):277-286.Xiao Juncheng.County comprehensive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work methods of Dongguan Guang-dong.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65,31(4):277-286.12 周立三.试论农业区域的形成演变、内部结构及其区划体系J.地理学报,1964,30(1):14-24.Zhou Lisan.Explore for13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regional evolution,internal struc-ture,and its regionalization system.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64,30(1):14-24.严重敏,刘君德,孙大文,等.试论苏锡地区农业发展与中小城镇的关系J.地理学报,1964,30(3):234-247.Yan Chong-min,Liu Junde,Sun Dawen et al.The growth of cities andtowns a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oochow-Wusidistrict.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64,30(3):234-247.14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学报,1980,47(1):14-23.Chen Qiaoyi.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of the settlements of Shaoxing area in historical periods.ActaGeographica Sinica,1980,47(1):14-23.15 金其铭.中国农村聚落地理研究历史及近今趋向J.地理学报,1988,55(4):311-317.Jin Qiming.The history and currenttrends of research on rural settlement geography in China.ActaGeographica Sinica,1988,55(4):311-317.16 吴传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逐步发展中国农业生产的地域专业化J.地理学报,1981,48(4):349-357.Wu Chuanjun.Pro-moting areal spe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through developingareal predominance.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81,48(4):349-357.17 周立三.农业区划问题的探讨J.地理科学,1981,1(1):11-21.Zhou Lisan.Some problems o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81,1(1):11-21.18 邓静中.全国综合农业区划的若干问题J.地理研究,1982,1(1):9-18.Deng Jingzhong.Some problems on the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regionalization of China.Geographical Re-search,1982,1(1):9-18.19 竺可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工作方向和任务的初步设想(在1965年中国科学院地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地理研究,1984,3(1):1-7.Zhu Kezhen.A preliminary plan for thedirection and task of the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Geographical Research,1984,3(1):1-7.20 周立三,佘之祥.中国农业地理和土地利用的近期研究J.地理学报,1990,45(2):146-153.Zhou Lisan,She Zhixiang.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land utilization.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0,45(2):146-153.21 石忆邵.乡村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地理学报,1992,59(1):80-88.Shi Yishao.Development of rural geography:Retrospect and prospect.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2,59(1):80-88.22 杨开忠.二元区域结构理论的探讨J.地理学报,1992,59(6):499-506.Yang Kaizhong.On theories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dual regional structure.Acta Geographica Sinica,1992,59(6):499-506.23 刘兴土,佟连军,武志杰,等.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与预测J.地理科学,1998,18(6):501-509.Liu Xingtu,TongLianjun,Wu Zhijie et al.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northeast region.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8,18(6):501-509.249 期吴国华等:从“四地”期刊载文审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发展特征1641 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65(4):365-371.Zhang Xiaolin.On discrimination of rural definitions.ActaGeographica Sinica,1998,65(4):365-371.25 刘沛林,董双双.中国古村落景观的空间意象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1):31-38.Liu Peilin,Dong Shuangshuang.Studyof landscape-image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GeographicalResearch,1998,17(1):31-38.26 苗长虹.乡村工业化对中国乡村城市转型的影响J.地理科学,1998,18(5):409-417.Miao Changhong.New rural spaces:The impact of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n rural-urban transition in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1998,18(5):409-417.27 刘慧.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2):21-25.Liu Hui.Indicator system and ap-praisal method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gress in Geography,1997,16(2):21-25.28 冯健,张小林.苏南小城镇发展与现代乡村社区变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222-229.Feng Jian,Zhang Xiaol-in.A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township and changes ofmodern rural community of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Pro-gress in Geography,1999,18(3):222-229.29 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Liu Yansui,LiuYu,Zhai Rongxin.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10):11

    注意事项

    本文(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3).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