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9).pdf

    • 资源ID:67732854       资源大小:1.54M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8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9).pdf

    地 理 研 究GEOGRAPHICAL RESEARCH第37卷 第7期2018年7月Vol.37,No.7July,2018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摘要: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演化经济地理学旨在通过分析企业进入、成长、衰退和退出等动态过程阐释企业、产业、集群、网络、城市和区域的空间演化,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遵循路径依赖,并决定于产业技术关联。然而路径依赖式演化理论过于强调内生发展过程,忽视了外生因素和制度变革带来的路径创造机会。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剧烈。技术关联推动了区域产业演化,显示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同时市场化、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经济转型过程为区域产业发展创造了新路径。外部联系、制度安排、行为主体的战略性行为等促进了路径创造。关键词:演化经济地理;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依赖;路径创造;产品空间DOI:10.11821/dlyj2018070011 引言区域发展是区域产业不断演化、转型与升级的过程1,2。现有研究对于区域产业演化路径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区位机会窗口”的理论认为,区域新产业发展独立于区域产业知识积累和既有产业结构,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资本具有高度流动性,导致了很多“松脚型”产业3。区域通过吸纳流动性资本引入全新产业,从而创造新发展路径。然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区域经济景观是历史活动的产物,区域经济发展遵循路径依赖4,5。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逐步兴起,学者们在分析企业的进入、成长、衰落和退出等动态过程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企业、产业、网络、城市和区域的协同演化规律6,认为区域产业演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一系列区位特定的资源条件发展而来,区域倾向于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存在较强技术关联的产业,因此,区域发展是一个由产业技术关联决定的路径依赖过程。源于发达国家的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产业发展演化是个内生过程,强调内生变量如知识创造与溢出、产业间技术关联等重要性。对于中国区域发展来说,内生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中国存在更多创造新发展路径的机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依托外生发展模式,“两头在外”,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主要依赖外部资本、知识和资源等,内部知识创造还不构成主要发展驱动力;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方针下,加之财政分权的制度背景,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可忽视,依托“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为区域发展引入新产业,创造新路收稿日期:2017-12-07;修订日期:2018-04-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3127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25001)作者简介:贺灿飞(1972-),男,江西永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产业与区域经济。E-mail:1253-1267页地 理 研 究37卷径;中国采取了区域渐进性的改革开放模式,造就了显著的制度性区域差异性,为创造不同的区域发展路径创造了制度条件。因此中国区域产业发展可能超越路径依赖,并创造各自发展路径。本文目的是梳理演化经济地理学及其主要研究进展,并以中国区域产业动态演化为例探讨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和路径突破,挑战基于内生演化路径,指出中国的外生性发展模式以及剧烈制度变化创造了更多路径创造的可能,推动区域产业多元化发展。最后讨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并结合文献展望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兴起自1980年代以来,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不断开拓创新,理论基础超越新古典经济学,并走向多元化发展。经济地理学一方面从非主流经济学如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吸纳营养;另一方面从非经济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等寻找理论的出发点7。经济地理学者对于区域发展的制度、文化和社会基础的关注,推动了经济地理学“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和“关系转向”。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强调“地理”的重要性,发现规模报酬递增与市场潜力的相互作用是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内生驱动力8。无论是经济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还是经济学的“新经济地理”,两者都没有引入时间因素,无法揭示经济系统随时间的演化。经济地理学与演化经济学的结合催生了演化经济地理学9-12。在1990年代中后期,经济地理学者开始将演化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引入到研究之中,探索区域经济活动本身的历史演化规律,逐步构建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这一历史视角有助于将时间与空间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揭示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渐进演化机制13。对此,学者们多从企业的进入、增长、衰退和退出及其区位行为入手,探寻企业、产业、网络和区域的协同演化规律,不仅关注演化过程本身对产业地理的影响,也关注经济系统对演化过程的影响7。演化经济地理学主要建立在四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反对完全理性人假设,支持“有限理性”;动态性和过程不可逆;演化结果非最优化;创新是自我转型的终极原因14。其理论的来源主要包括广义达尔文主义、路径依赖理论以及复杂性理论15。演化经济学大部分研究是基于广义达尔文主义现代进化生物学的理论与观点,特别是解释多样性、创新、记忆、变异和适应性时主要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广义达尔文主义的 提倡者引入多样化、选择等概念作为理解社会经济演化的核心定义,建立空间经济演化视角,研究产业如何在特定区域出现和发展、区域经济作为“选择”环境如何发挥作用、各种维持机制以何种方式导致特定区域模式的锁定、经济关系的空间网络和空间经济集聚的形式如何随时间变化等。路径依赖演化理论是演化经济学另外一个重要理论来源,代表性学者是Paul David和Brian Arthur,他们从历史视角解释经济增长,强调偶然性、自我强化和锁定的重要作用。这种将历史纳入到区域发展框架的路径依赖理论是演化经济地理学最受关注的理论框架。他们认为经济系统并不趋近于单一均衡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演化依赖于系统过去的发展路径,即使新路径也是源于已有路径的发展,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路径是内生过程。近年来学者从认知距离和技术关联角度解读区域经济增长路径、产业和创新路径的演化规律,对演化经济地理学利用区域、企业、专利等大样本数据进行系统实证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2547期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与广义达尔文主义和路径依赖理论相比,复杂性理论很少受到关注。受复杂性理论的启发,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倡导将集群、城市与区域等看作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将要素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微观相互作用的中观和宏观特征、系统自组织和适应过程纳入到分析框架之中,以创新和新奇为核心解释其与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共同演化16。与广义达尔文主义将创新、新奇、变异等看作是被动的和偶然的不同,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演化经济地理学突出的主体在一个可以实现自我转型系统中的战略选择行为和主动创造环境的能动性。3 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3.1 企业惯例空间演变演化经济地理学关注企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17。为了规避风险,企业行为一般受限于其惯例(routine),惯例是企业对每次决策的结果进行经验总结后所形成的历史记忆,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具有累积性质,不易改变,其他企业很难模仿。演化经济地理学从微观视角研究新惯例如何产生以及如何进行时空演变18。每个新企业都会在初期选择更适应市场竞争的惯例,这些企业就是“适者”,而一些不适应市场竞争的企业即退出市场。企业如何选择惯例,取决于市场和制度;当制度发生巨大变化时,企业惯例随之改变。企业家对于惯例的成败有很大影响,新企业选址会受到企业家籍贯、社会网络、经验与能力等因素影响。成功企业的惯例通过企业内部与企业间的学习与复制而得到传播。但是学习与复制并不是完全的,其结果会受到企业间地理距离、企业学习能力、企业认知相似程度、企业间关系等因素影响。企业惯例依赖地理距离扩散,属于传染扩散;当成功企业改变空间战略而发生位移时,其惯例也随之进入迁入地,这是迁移扩散,同时开启了迁入地的累积循环的过程。3.2 产业集群演化企业集聚可以在共享劳动力、供应商和专业知识中受益19,然而这种解释没能揭示产业集群的发生过程。产业集群的形成原因是企业进入,本地企业越多,新进入企业越多20。企业高进入率具有示范效应引导潜在企业家在本地创业21。衍生企业从母企业继承了优秀的能力,会比其他进入者更有竞争力。通过企业衍生,集群就会形成22。因此,产业集群源于成功企业的衍生过程。演化经济地理学还探讨集群的生命周期,尤其是研究成功集群如何衰落的内生变化过程。当一个产业集群形成后,企业能力异质性提高,但随后下降,因为企业参与竞争、企业间学习和网络构建,企业能力趋同。如果这种趋同一直持续,集群活力就会下降23。一个衰落的集群有几种方式实现再生:通过集群外信息的流入升级知识储备;整合本地知识库;以本地知识储备为基础向新产业衍生24。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动态变化也来源于企业区位选择的从众行为,企业聚集于产业集群,是因为“地理的魅力”25。一些产业集群的口碑很好,因为成功企业对于其他企业具有吸引力,与成功企业在一起会提高其知名度和区位选择的“合法性”。衍生过程与集聚经济是知识和惯例形成与扩散的两种机制。衍生将知识和惯例从母企业传播到子企业;而一旦产业集群出现后,集聚经济效应就显现出来。两种机制互补,一个区域的衍生过程会强化集聚经济的力量,反过来,集聚力量也会提高衍生过程的效率18。衍生与集聚经济两种效应在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影响力不同26。总之,演化经济地理学对于产业集群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挑战了马歇尔外部性对于集群产1255地 理 研 究37卷生和发展的权威解释27,认为即使不存在集聚效应,集群也会凭借企业衍生而出现。3.3 企业网络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网络的形成与演化17。网络演化源于网络中新节点的出现或进入,这些新节点与已有节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从而改变了网络结构28。产业集群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彼此相联,集群中一些企业之间的知识联系比其他企业之间更紧密,有较高吸收能力的企业在本地知识网络中占据核心地位29。这些企业能吸收来自集群内外其他企业的知识,掌握本地核心知识。这一发现挑战了马歇尔关于集群中企业同质性假设。相同的区位、相似的知识、规范和价值、相似的组织边界或相似的社会联系等有助于异质性主体形成合作伙伴或进行知识交流与集体学习,这些相似性分别被称为地理临近、认知临近、制度临近、组织临近和社会临近等30。临近性可以解释为什么集群内网络不是均质的,为什么一些企业可以与集群外企业有更多联系。然而,尽管临近性提高企业合作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提升合作质量,有时还可能有负面作用,这被称为“临近悖论”31。例如,认知临近有利于企业间交流和知识转移,但也缩小了学习范围,提高了不情愿知识溢出风险。认知距离太远或太近都不利于企业间知识溢出。高或低的社会临近有利于企业提高合作效果,因为一些关系需要较高信任,而另一些则需要保持距离。对于地理临近,研究强调本地和非本地知识的组合对于集群长期发展的重要性32以及企业通过会议和贸易展览会等临时临近交流知识的重要性33。3.4 制度与企业惯例协同演化演化经济地理学认为创新过程是根植于区域制度,本地制度与文化很难被其他区域模仿,区域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34。尽管如此,学者们仍然批判演化经济地理学对制度的忽略35,因为许多实证研究并没有讨论制度对演化过程的重要性。理论上,制度与演化的结合一直是演化经济地理学讨论的问题36。制度对于区域产业演化可能是激励,也可能是阻碍37。制度与企业惯例进行着协同演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新的产业38。新产业形成的机会依赖于支持性制度的时效性和方向性39,40。制度变化受到很多条件的影响,包括危机所带来的冲击、新产业对已有秩序的挑战和低水平的制度化。制度不能完全被视为是外生的,它会与企业惯例进行协同演化,尽管这一过程受到技术和市场制约41。一些研究关注私有或公共部门如何参与集体行动改变知识、资源和公共规范从而建立新制度,关注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42。各种制度往往表现出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在一个总体的制度框架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主的选择演化路径,即企业的演化路径并不是唯一43。区域制度变迁与产业演化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区域内的相关主体需要在不同情况形下主动调整制度体系,这有助于为新产业发展和成熟产业的再次突破创造条件44。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制度变量引入到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定量研究之中。如研究发现巴黎严格的设计职业管制严重阻碍了广告设计新企业的诞生21,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相比,自由市场经济相关的制度能给不相关行业更多的发展空间45。3.5 区域产业衍生与区域韧性演化经济地理学最近聚焦的区域如何通过发展新的产业来维持长期发展。熊彼特把创新灵感的来源归结为知识组合46,即已经存在的技术以一种新奇的方式实现部分重组,从而获得创新47。因此,一个区域产业的多样性是创新的前提条件,知识更能够跨产业溢出48。然而,产业的多样性必须具有关联性,知识更容易在具有关联性的产业间溢出13。12567期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区域产业发展演化是个区域衍生过程13。如果新产业与本地在位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则这个新产业获得比较优势的概率会很高,因为关联产业可以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其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潜在的企业家49。在国家层面那些在“产品空间”中与已存在出口产品高度关联的新产品更容易出现50;在区域层面、产业层面以及技术层面,技术关联的重要性也得到了验证51-53。区域韧性一般被机械地定义为对外界干扰的一种回应和自动恢复到稳定状态。演化经济地理学者基于演化的视角将区域韧性重新概念化为区域不断重构其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或者说是区域不断形成新的增长路径的能力54。当然这并非否定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而是在承认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性的基础上,挖掘路径突破的可能性与潜在条件。演化经济地理学者还提出了新的概念框架,试图将区域产业发展、网络联系和制度等维度统一起来,从而找出区域之间存在韧性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产业、网络和制度是影响区域韧性的重要因素,探讨产业结构、网络结构和制度结构中的冲击如何影响区域开发新增长路径的能力是理解“区域韧性”的关键。4 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路径依赖指某一事件是其自身历史结果的现象。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卡尔门格尔55对新制度演化的分析和Thorstein Veblen56对习俗和传统的累积循环机制的探讨。但路径依赖这个概念真正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是源于Paul David关于技术经济史以及BrianArthur关于非线性经济过程的研究。关于路径依赖的机制,经济学中主要有三个解释,即Paul David的技术锁定(technological lock in)、Brian Arthur的动态规模效应(dynam-ic increasing returns)以及 Douglas North 等的制度依赖性(institutional hysteresis)57。Paul David认为历史偶然事件对技术、组织和系统具有长期的影响,而技术、组织和系统可以被锁定在某个特定形式,技术锁定的原因包括技术关联性、规模经济以及投资不可逆转性等58。Arthur主要聚焦于不同类型的规模递增效应,包括大规模固定资产启动投资、动态学习效应、协调效应以及自我强化预期等59。正式和非正式制度随时间变化比较慢,制度与社会组织互为影响,制度演化具有路径依赖特征60。认为制度与经济共同演化。短期内,制度是经济系统的外生力量;长期而言,制度内生于经济系统,制度安排会锁定一段时间61。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也探讨了路径依赖对专业化和产业集聚的影响,突出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62。自1980年代以来,路径依赖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经济地理学者也陆续引入路径依赖的概念,经济地理学的文化、制度和关系转向以及演化经济地理学甚至认为经济景观的基本特征是路径依赖2。区域经济是历史活动叠合的产物5,产业区位受到历史决策的影响,即路径依赖63。解释经济景观需要借助路径依赖式的经济演化理论64。路径依赖的演化理论从历史维度解释经济增长,强调偶然性、自我强化和锁定的重要作用,认为经济系统并不趋近于单一均衡状态,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演化依赖于系统过去的发展路径,即使新路径也是源于已有路径的发展,因此经济系统的发展路径是内生的过程。区域路径依赖由诸多原因造成,包括自然资源,区域发展路径依赖于某种自然资源及其引致的相关产业;地方资产和基础设施的沉没成本;产业专业化引致的地方外部经济;区域技术锁定效应;集聚经济,如劳动力、市场规模、投入产出网络关系、供应商、服务业等;区域制度、社会习俗与文化传统等以及区际联系和区际相互依赖性2。1257地 理 研 究37卷路径依赖是经济地理学关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视角,但是有些区域能够突破现有路径,甚至创造新路径1,2。经典的路径依赖模型为四个阶段1:历史偶然性,由某个历史偶然事件或随机事件导致了企业最初区位;初始路径创造,自我强化的区位选择;路径依赖和锁定,规模效应递增导致锁定;路径解锁,不可预测、非预期的外部冲击导致产业衰退与消失。路径解锁以后,区域如何创造新路径?文献中关于路径创造有不同理论视角。其一、路径创造是纯粹的随机过程。阿瑟的路径依赖模型就强调历史偶然性,即企业随机区位决策决定了产业区位。其二、区位机会窗口理论认为基于新技术的新产业具有大量符合其发展要求的区位可供选择,具有一定区位自由选择权,即所谓的区位机会窗口3。新企业可以选择他们满意的任何地方,而这种选择受到偶然性事件影响18。其三、有针对性的战略性行动能够创造新路径65。这种战略性行动可能源于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决策者66。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创造有很多种方式,如通过本地创造培育完全新技术和产业;提升产业、技术与组织的异质性与多元性,促进创新和经济重组;从区域外部引进新产业和新技术,创造区域路径;基于核心技术的相关产业多元化;引入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升级现有产业等67。演化经济地理学基于认知邻近性开展了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探讨。在传统集聚经济中,企业地理邻近性促进知识溢出,特别是非编码的隐性知识的传播68。隐性知识的溢出需要通过交互式或面对面的学习,因此地理上邻近更有利于此类知识的溢出。然而地理邻近性不是知识溢出的充分必要条件,产业间的认知距离直接影响知识溢出的效应69。不同产业间存在认知距离,认知距离太远不利于产业间的相互学习,认知距离太近则没有新的知识可以学习,产业间的认知距离只有在合适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知识溢出。因此,技术关联性强的产业之间才会发生知识溢出,属于不同产业但却存在技术关联的本地企业之间更容易从知识溢出中获益6,30。技术关联也广泛被用于解释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和新集群产生。这些研究强调“认知邻近”的重要性,发现技术关联对于国家和区域产品演化具有显著影响70。Hidalgo等50认为关联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较为相识生产要素禀赋(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技术、制度等,因而国家新产业的发展往往跟当前已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相关。Hausmann等71、Hidalgo72进一步基于产品空间研究国家比较优势的演化,认为由于技术关联的产品对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以及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要求较为相似,因此产品距离会对国家或区域产业演变产生重要影响。Neffke等73发现瑞典的区域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性,即如果一个产业与区域现有生产能力有紧密联系,则它更可能进入该区域。5 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近几年来,新兴经济体的逐步崛起对路径依赖理论提出了挑战。经济地理学家发现新兴经济体的产业发展时常体现出路径突破的特点。一些外生的力量或突变为路径突破提供了很多机会,例如全球性或国家层面的技术革新、经济危机以及政府刺激性发展政策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了一条渐进式的转型之路,实现了市场化、全球化和区域分权。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经济转型也是经济决策权力从政府交还给企业和市场,经济管理权从中央政府下放给地方政府的过程,12587期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区域分权式威权体制。经济决策权还给了企业和地方,激励了市场竞争和地方竞争,构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转型中,地方官员有很强烈的动机支持经济发展。因此,经济转型改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决策主体和决策机制,通过建立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拥抱经济全球化,引入了全球力量和外部联系,强化市场力量的作用,而区域分权唤起了地方力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机制缺失导致要素无法自由流动,知识也没有渠道在行业间溢出。与私有企业追求利润和效率最大化不同,国有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企业管理人员同时又是政府官员74,需要承担大量社会责任75。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资本和劳动力在中国得以更加自由的流动,产业间联系不断增强和企业家精神不断发展,这些推动了企业间知识溢出以及新产业产生76。研究发现,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更容易吸引新产业进入或衍生出新产业77。而在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新产业的产生往往需要政府干预78。中国经济转型为区域路径创造提供了机会和制度环境。全球化过程加强了区域与外部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带来了新知识,是区域产业发展出新路径的重要渠道2。外商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是建立全球联系的重要手段,它们有助于为区域带来新的产业知识,打破现在产业发展路径,创造新产业演化路径32。外商直接投资往往包含了一个技术扩散过程79,东道国可以获得先进技术80。国际贸易还可以促进产业间和产业内国际分工,这有助于为本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促进本地产业演化。中国经济转型还伴随区域分权过程。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分税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极大改变81。区域权力下放一方面扩大了地方政府自主决策的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的地方政府间的激烈竞争。以GDP为导向的官员晋升评价体系和财政激励制度相结合,使地方政府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盲目建设,倾向于引进中央产业政策鼓励发展的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分散布局82。此外,地方政府往往通过税收减免和低价土地等手段吸引企业入驻,而不充分考虑区域的现有能力和知识基础,导致区域产业发展偏离了自身的比较优势。因此,政府干预会弱化产业关联的作用,促进新产业进入政府干预强的区域。近年来,我们针对中国区域产业发展演化发表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回答了几个问题。中国区域产业演化是否受制于技术关联,是表现出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的特征?什么产业更依赖技术关联而进行区域拓展,什么产业可以创造新路径?什么企业更容易在区域内引入相关或不相关新产业?什么区域制度激励路径创造?区域如何突破技术关联的约束?借鉴Hidalgo等50的产品空间方法,绘制了1999和2007年的地级单位的四位数产业空间83(图1)。在1999-2007年间,更多产业进入了中国产业空间,新产业与原有产业的联系十分紧密,表明随着区域产业演化,产业关联得到强化,区域产业演化具有一定路径依赖特征。进一步分区域考察发现,沿海地区的产业演化更加依赖于产业关联强度,而西部地区出现的一些新产业则与现有产业关联性不大,说明西部地区创造了新路径。基于中国海关贸易产品出口数据,绘制了2001年和2013年的四位数产品空间84(图2)。结果再次表明中国的产品关联性得到了显著提升,新出现优势产品与现有产品关联性较强。2001-2007年四大区域的出口产品空间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著影响,2008-2013年间,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产品空间演化仍然受到技术关联影响,西部地区则技术关联不重要。因此总体上,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发展受到原有产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路径依赖。但是这种路径依赖发展模式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建立计量模型探讨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因素。无论是产业层面还是产品层面,1259地 理 研 究37卷模型统计分析都发现区域转型产业或者新产业都与现有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关联性,验证了区域产业衍生过程,即区域倾向于发展与原有产业关联性较强的产业,显示中国区域产业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83,84。路径依赖强度还取决于产业特征和区域制度,如市场化程度、参与全球化程度等85,并且与区域现有产业关联性较弱的产业退出市场的概率也较大86。但同时也发现,中国区域有很多机会发展不相关产业。Guo和He83发现企业贷款、企业补贴以及中央财政支持等能够催生不相关产业;贺灿飞等发现“十一五”规划中对特定产业的支持也能够推动其发展壮大87。He等88发现在模型中控制产业技术关联后,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贸易能吸引新产业进入。新产业更容易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财政状况较好以及土地财政活跃的区域89。Zhu等90,91则直接探讨中国区域在产业演化上图11999年、2007年中国产业空间演化83Fig.1 The production space of China in 1999 and 200783图22001年、2013年中国产品空间演化84Fig.2 The evaluation of the production space of China in 2001 and 20138412607期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如何能够跳得更远,摆脱技术关联的约束,发现政府补贴支持对区域路径突破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区域对外联系强度和广度,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人力资本、研究开发投入以及培养开放的社会制度环境都有利于区域实现路径突破。中国是转型发展中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也认可“有为政府”的重要性,在制度上政府积极介入经济发展创造了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其产业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土地政策以及地方化的国家经济政策,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成为区域新产业的落脚地,也是区域路径创造的催化剂。中国经济转型得益于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发展外生主导型发展模式,开拓了国际市场,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为区域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乃至新产业,创造了新的路径。6 结论与讨论演化经济地理学借鉴演化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空间经济活动不均衡分布的历史演进问题,将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视为一个历史进化过程92。演化经济地理将区域发展视为内生发展过程,强调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源于发达市场经济的演化经济地理学具有显然的局限性。区域,尤其是后发达区域,实际上存在很多路径创造的机会。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过于重视内生因素,忽略了外生因素。目前演化地理学还处于创立和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广泛而分散,相互联系不紧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演化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没有实现多尺度交互作用和企业在演化框架中的嵌入性,从企业的微观行为切入点解释中观和宏观层面的空间经济结果,忽略了其他空间尺度的影响。过分强调企业作为经济变化的原动力,忽略其他主体作用,例如国家、劳动力、公民社会组织,进而无法识别企业在更大网络中的定位,例如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嵌入35。但实际上企业和制度在多个尺度上强烈地相互作用,一方面,企业合作或区位决策离不开地方外部性、国家或国际规则和国际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制度本身也存在于多个尺度上。目前演化经济地理对多尺度交互作用在理论上有一些讨论,但是仍然缺乏实证研究手段和方法。虽然制度一直没有离开演化理论的视野,许多经济地理学家都承认制度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52,93,但是当前演化经济地理学者还没有很好的将制度纳入自己的研究框架。在实证研究中,学者们通常把制度看作为一个影响因素,但制度其实是个人和组织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上层建筑,同时它又通过向下的作用力影响和限制社会中各个主体的行为,尽管制度对微观异质性个体和企业的作用并非完全相同。所以需要一个更宽的视角来理解制度,既要强调它对微观个体的重要作用94,又要注意到多尺度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仅仅将组织惯例和制度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线性化35,95。鉴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局限性,一些学者建议加强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地理政治经济学的融合35,95;另外一些研究认为制度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可以完善演化经济地理学96。最近全球生产网络研究也引入了动态观,试图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结合97。德国学者Hassink等96梳理了演化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指出了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图3)。地理政治经济学探讨资本主义与政府、劳动力和资本的关系如何导致区域不平衡性。通过与地理政治经济学的融合,演化经济地理学可以强化外部投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不对等权力关系、劳资关系和政府管制35,95。路径创造和路径依赖嵌入在区域制度中,通过与制度经济地理学的结合,演化经济地理学可以强化区域中个体能动性的分析,制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化,包括内生和外生制度因素,强调不同地1261地 理 研 究37卷理尺度的差异性52。关系经济地理学能够更综合地讨论制度、权力、行为主体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互动关系98,99。关系经济地理学认为企业是嵌入在不同尺度的社会关系和制度安排中,进而探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对产业演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98。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对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研究,融合地理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是非常重要的拓展方向。目前演化经济地理学实证研究主要基于案例研究和基于产品、企业和产业的定量研究,将来需要强化质性研究与定量模型研究的结合。为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的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提供系统深入的解释,需要在几个方面深入讨论,包括:企业和政府的能动性和战略性行为。企业有目的的行动包括创新行为、产品多元化战略、空间市场拓展和衍生过程等是区域产业演化的微观机制,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度会给企业和政府创造经济激励和政治激励。不同行为主体的权力关系。包括企业与政府的权力关系,跨国公司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博弈,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的权力关系,这些权力关系对区域产业演化有重要影响。内生的和外生的区域制度。企业嵌入在区域社会文化制度中,其行为受到制度的规制,内生的制度与企业惯例共同演化,外生的制度对企业带来冲击。行为主体与区域环境互动模式。区域环境包括市场环境、产业集聚、制度环境以及社会网络等。来自不同地理尺度的资源、资本、知识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影响。参考文献(References)1 Martin R.Roepke lecture in economic geography:Rethinking regional path dependence:Beyond lock-in to evolution.Economic Geography,2010,86(1):1-27.2 Martin R,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6(4):395-437.3 Storper M,Walker R.The Capitalist Imperative:Territory,Technology,and Industrial Growth.New York:Blackwell,1989.4 ScottAJ.Geography and Econom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5 Massey D B.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r:Social Structures and the Geography of Production.London:Psychology Press,1995.6 Boschma R,Frenken K.The emerging empiric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1,11(2):295-307.7 贺灿飞,郭琪,马妍,等.西方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地理学报.2014,69(8):1207-1223.He Canfei,Guo Qi,Ma Yan,et al.Progress of economic geography in the West:Aliterature review.Acte Geographica Sinica,2014,69(8):1207-1223图3演化经济地理学与其他理论框架的联系96Fig.3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and other theoretical frameworks9612627期贺灿飞:区域产业发展演化:路径依赖还是路径创造?8 潘峰华,贺灿飞.新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对话:回顾和展望.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18-1524.PanFenghua,He Canfei.The dialogues between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 and economic geography:Past and the future.Progress in Geography,2010,29(12):1518-1524.9 刘志高,崔岳春.演化经济地理学:21世纪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科学战线,2008,31(6):65-75.Liu Zhigao,Cui Yuec-hun.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Economic geography of 21 century.Social Science Front,2008,31(6):65-75.10 刘志高,尹贻梅.演化经济地理学:当代西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国外社会科学,2006,29(1):34-39.LiuZhigoa,Yin Yimei.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A new direction of western economic geography.Social SciencesAbroad,2006,29(1):34-39.11 苗长虹.欧美经济地理学的三个发展方向.地理科学,2007,27(5):617-623.Miao Changhong.Three approaches incontemporary economic geographies.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7,27(5):617-623.12 颜银根,安虎森.演化经济地理: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第二座桥梁.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788-796.Yan Yin-gen,An Husen.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The second bridge between economics and geography.Progress inGeography,2013,32(5):788-796.13 Frenken K,Boschma R A.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Industrial dynamics and ur-ban growth as a branching process.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7,7(5):635-649.14 Metcalfe J S,Foster J,Ramlogan R.Adaptive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6,30(1):7-32.15 Boschma R,Martin R.Handbook on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注意事项

    本文(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9).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