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29).pdf

    • 资源ID:67735300       资源大小:641.7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29).pdf

    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研究明代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摘 要:黔南是贵州境内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自明代中期开始,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得以传播,一百余年间,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地区崛起成为黔中王门的“五大重镇”之一。以阳明心学为主流的儒家文化促进了黔南教育文化的发展,使黔南成为贵州儒学文化最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关键词:阳明心学;黔中王门;贵州黔南;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B 2 4 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1)0 4-0 0 8 6-0 6 本文所指的“黔南”,是指今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包括都匀、福泉、荔波、贵定、瓮安、独山、平塘、罗甸、长顺、龙里、惠水、三都1 2市县,因其位于贵州省之中南部并与广西交界,故习称“黔南”。黔南位于省城贵阳的东部和南部,在地理上对贵阳形成半包围的形势,从湖南、广西分别有两条大驿道经过黔南(湘黔驿道、黔桂驿道交汇于贵定)而进入贵阳,故黔南的交通位置十分重要。王阳明和徐霞客进入贵州,都先经过黔南地区再到达贵阳。在明朝中后期,阳明心学在黔南布依族、苗族地区得到极大传播,使以都匀为中心的黔南地区成为黔中王门著名的“五大重镇”之一。一、王阳明两次经过黔南,播下阳明心学的种子王阳明往来贵州,两次经过黔南境内,都作有诗文,为黔南留下了阳明心学的种子。现将王阳明诗抄录如下:第一次,王阳明于正德三年(1 5 0 8)春天路过黔南的平越卫(今福泉市),登七盘岭,作 七盘 诗: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境多奇绝非吾土,时可淹留是谪官。犹记边峰传羽檄,近闻苗俗化衣冠。投簪实有居夷志,垂白难承菽水欢。按:平越卫,是明代贵州“东六卫”之一,西距省城贵阳1 8 0里,军事位置十分重要。洪武十四年(1 3 8 1),置平越守御千户所。十五年(1 3 8 2),改为平越卫。十七年,升军民指挥使司。领长官司五,属四川布政司,寻属贵州都司。七盘岭,在平越卫东五里,鸟道萦纡,地势险要。读史方舆纪要 载:“七盘坡在平越城东五里,官道经其上,高峻崎岖,折旋凡七,坡下有溪。一云以盘回七里而名。”王阳明 七盘 诗以“鸟道萦纡下七盘,古藤苍木峡声寒”,足见其险要。又有“近闻苗俗化衣冠”句,可知平越苗因接近湘黔驿道,故汉化程度较深。该诗又有“投簪实有居夷志”,表现王阳明决心“居夷”,并教化苗夷之志。第二次,正德四年(1 5 0 9)腊月,王阳明离开贵州,黔中王门弟子高凤呜等三人于大风雪中远送至龙里卫(今贵定),王阳明作 诸门人送至龙里道中二首。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闲关。溪云压帽兼愁重,峰雪吹衣著鬓斑。花烛夜堂还共语,桂枝秋殿听跻攀。相思不用勤书札,别后吾言在订顽。.4J u l.2 0 2 1*收稿日期:2 0 2 1-0 1-0 1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2 1.0 4.0 1 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 0 X Z X 0 0 7);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招标课题(2 0 1 8 YWH 0 0 1);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重大课题(2 0 1 9 ZW 0 1 0 2)作者简介:张明(1 9 7 0-),男,贵州印江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大学阳明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夏威夷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中国思想史、区域史、阳明学、教育学。网络出版地址:黔中王门“五大重镇”,最早于 贵州阳明学派思想流变初探 中提出,后得到学界认同。详见张明:贵州阳明学派思想流变初探,贵州师范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 0 0 3年。雪满山城入暮天,归心别意两茫然。及门真愧从陈日,微服还思过宋年。樽酒无因同岁晚,缄书有雁寄春前。莫辞秉烛通宵坐,明日相思隔陇烟。按:龙里卫(今黔南龙里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 3 9 0)拨贵州卫之平伐等四长官司置,隶贵州都司。龙里卫西距贵阳6 0里,为贵阳东路门户。王阳明诗其一有“蹊路高低入乱山,诸贤相送愧闲关”“溪云压帽兼愁重,峰雪吹衣著鬓斑”句;其二有“雪满山城入暮天,归心别意两茫然”“莫辞秉烛通宵坐,明日相思隔陇烟”句,可知阳明离开贵州时,正值大风雪。镇远旅邸书札 有“高凤呜、何廷远、陈寿宁劳远饯,别为致谢”一语,可知高凤呜、何廷远、陈寿宁三位弟子于大风雪中将王阳明先生送至6 0里外的龙里卫,并在分别之际通宵座谈,依依惜别。师徒情深,由此可见一斑。王阳明贬谪贵州两年期间(1 5 0 81 5 0 9),不仅有龙场悟道,而且传道讲学,亲自开创了黔中王门书院讲学运动。1据嘉靖 贵州通志 记载,王阳明当年在龙场“龙冈书院”和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亲临听讲的贵州学子有数百人之多。王阳明在 居夷集中留下了2 0首左右与讲学有关的诗文。黄宗羲在 明儒学案 中称:“姚江之教,自近而远,其最初学者,不过郡邑之士耳。龙场而后,四方弟子始益进焉。”22 1 9在王阳明 镇远旅邸书札 中,一共记载了2 0多位有姓有号的贵州学生,这是王阳明留下的天下王门第一份弟子群体名单,对研究黔中王门具有重要作用。王阳明为黔南播下了阳明心学的种子。二、王门弟子在黔南的心学活动,使阳明心学在黔南生根发芽王阳明来到贵州之时,明朝已经建立1 4 0年(1 3 6 81 5 0 8),贵州已经建省9 5年(1 4 1 31 5 0 8),但贵州并没有书院讲学活动和单独的科举考试。作为省城的贵阳,也一直没有府级建置,属于黔南的程番府(今惠水县)管辖,1 5 6 8年,程番府迁往贵阳城内,次年(1 5 6 9)改为“贵阳府”,贵阳作为省城才有正式的府级建置,离王阳明流放贵州已经过去6 0年了。可见明代的程番府文化比较发达,因为它有一座著名书院 中峰书院和一所儒学学校,堪与贵阳的文明书院和贵州宣慰司学相媲美。王阳明的黔中王门弟子陈文学、楚中王门弟子蒋信就与程番府中峰书院和儒学学校有直接关系。他们在程番府留下重要碑记。陈文学(约1 4 8 5-1 5 6 1),字宗鲁,号娴移生,又号五栗山人,贵州宣慰司(今贵阳)人,黔中王门代表人物。年十余即能诗文。王阳明贬谪贵州龙场时,陈文学亲往请教,得阳明真传,莫友芝称其“得阳明之和”“承良知之派以开黔学”。王阳明离开贵州之际,赠陈文学诗一首 赠宗鲁。正德十一年(1 5 1 6),陈文学中举,累官至耀州知州。后辞官归里,杜门治学,与黔中王门弟子数十人倡建“阳明书院”,刻 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年七十六岁卒。著有 耀归存稿 余生续稿 娴移闲录,门人统编为 陈耀州诗集,又称 五栗山人集。程番府修建中峰书院,陈文学作 碑记 云:三山陈公守程番之三年,田野既辟,仓廪告充,赋均役平,创作弊划,奸宄遁迹,野人归心,庶务聿修,百神献吉。君子曰:“可以知政矣。番其卧治口,诸生心罔惬过。”五栗山人陈文学告曰:“兹公之疏节也,而岂其大也乎哉。”公甫至,悼教驰,公余辄召诸生左右,亲相指授,尤汲汲去故取新、求放心是数言,诸生藉是而兴者居多。既而曰:政微本罔立,教向风罔动。予目孔庙,殿庑若斯,何以安灵?师生馆舍若斯,何以督业,厥咎在予。乃裒材鸠工图新之,壮一方之观。诸生闻风而来者云集,则又窘于无庐以居。乃以府治之西隙地构堂若干楹、斋若干楹、楼若干楹。楼以祠古今名宦,大门若干楹,额其门曰:“文明”,是故业有所矣,化有本矣,郁郁有章矣,番维新矣。愿碣之石,以永公风,动我邦之休。文学不佞辱公,知最不敢辞,僭言曰:“公观于番已俗,凡三变矣;国初草创,王泽覃矣,而礼乐衣冠之化尚未之丕变,是又一程番也;今公因旧为教,因略致评,因朴示文,因夷而进之中国,而所谓礼乐衣冠之化,沨沨乎遍八方矣,是又一程璠民也。孔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也。”以之治天下,斯天下文明;以之治国家,斯一国文明;以之治一郡,斯一郡文明矣。公之郭大之心,休休之量,正大光明之学,不鄙夷其民,而欲以三代之民望之,不其厚乎?诗云:“思皇多土,生此王国。”诸士济济然,儒道积德,固已昭文明之渐于今日。易 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文明之化,无不有觊将来乎?”蒋信(1 4 8 21 5 5 9),字卿实,号道林。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楚中王门代表人物。3王守仁谪龙场,与同乡冀元亨同拜门下。嘉靖间入京师,复师湛若水。正德十一年(1 5 3 2)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兵部员外郎,出为四川水利佥事,迁贵州提学副使,置龙场阳明祠田以供祀事,建正学、文明二书院,大讲阳明心学。坐擅离职守,罢官家居,建桃冈精舍讲学。其学践履笃实,学者宗其教,称“正学先生”,黄宗羲 明78第4期 张 明 明代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儒学案 将其列为“楚中王门”第一人。蒋信著有 古本大学义 道林文粹 道林诸集 桃冈日录 等。蒋信家居期间,作有 程番府改建儒学记:夫学,明伦而已焉者也。明伦,明道也。学宫美矣,而多士之心苟懵于道犹昔也,将不为虚舍乎?曷谓道?夫广大而善应者心,心即道也。曷谓懵于道?夫吾广大之心,其有吾耳目乎?有吾口鼻乎?有吾四肢百骸乎?其有物与我乎?其有富贵、贫贱、威武乎?其有元会运世、上下古今乎?其有皇帝王伯事业乎?是故有吾耳目则懵,有吾口鼻则懵,有吾四肢百骸则懵,有物与我则懵,有富贵贫贱威武则懵,有元会运世、上下古今则懵,有皇帝王伯之事业则懵。然则奈何?盖古圣人忧之也。是故为之学校焉,为之师儒焉。学校师儒,固所以讲明乎此,而发其懵也。夫今也,糟粕而铺馁之,臭腐而恒订之,粪土而藻绘之,则固不只足以增其心之懵焉也哉?是故学弗明,虽尧舜不能回天下之俗,志弗辨,则虽资如闵、冉,固终于懵焉耳。今夫天下美质者,何限踵俗而习,故出此而入彼,宁泯泯焉老死为裤中虱,而不欲见天地四方。其谁之咎乎?王生悚然曰:“是足以训矣。”请遂奉之归,敬镌诸石,以诏多士。陈文学、蒋信对黔南书院讲学和儒学教育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进入黔南的第二波,使儒学文化在黔南得到良好发展,表明阳明心学在黔南已经生根发芽,为后来阳明心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贬谪黔南的王门学者弘扬心学,使黔南成为黔中王门“五大重镇”之一黔南位于贵州、广西交界地区,民风彪悍,气候恶劣,历来是朝廷流放犯人的地方。明代中后期,一些官员被流放到黔南地区。他们在此建立书院,弘扬心学,事上磨练,知行合一,推动了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使黔南成为黔中王门著名的“五大重镇”之一,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代表人物:(一)陆粲陆粲(1 4 9 4-1 5 5 1),字子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嘉靖五年(1 5 2 6)进士。选庶吉士,七试皆第一,迁工科给事中。劲挺敢言,曾下诏狱,廷杖三十。还职,又劾张璁、桂萼专权植党,帝感悟,罢璁、萼相。而詹事霍韬又力诋粲是被其师杨一清所唆使,竟召还璁、萼,而罢杨一清相,谪陆粲为贵州麻哈州都镇驿丞(今麻江县)。驿当都匀、平越之交。粲于九年(1 5 3 0)至都镇驿舍。粲往来两卫间,并在平越题额“礼斗亭”,且作 礼斗亭记。居驿舍时,为平越诸生金凤、刘奇等讲阳明之学,闲时考诵经史,并著 春秋胡传辨疑 四卷。十年(1 5 3 1)二月自作 序。在其驿舍又作 边军担夫谣 述驿役之苦,深得古诗之遗。后迁江西永新知县。寻以母老乞归,不出。陆粲在黔南弘扬阳明心学,为地方文化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其培养的著名弟子有土司金鳌、金凤兄弟和刘奇。金凤,字梧冈,平越卫(今福泉)诸生,平越杨义土司副长官金鳌之弟。嘉靖八年(1 5 2 9),陆粲谪都匀都镇驿丞时。驿舍废,无可居,常寓平越城。平越诸生争相从问业。金鳌为供束修、薪米。陆粲喜卫士多质悫,惜其见闻之狭也,举所携 三苏文粹 授读以资文法,金鳌刊刻而传焉。陆粲精于 春秋。诸生授 春秋 学者,金凤为之冠;其同学生有刘祥、刘奇、徐濂、马章、彭遵、欧阳世雍、徐柯等。金凤父杨义土司副长官金洪卒,陆粲为之铭墓。陆粲离开平越,与弟子有赠别唱和诗。金凤诗云:送陆子余先生次留别韵先生来几时?忽忽到别觞。明发一挥手,顿成山水长。先生有明教,毕世岂能忘?渐觉侏离风,换作诗礼乡。我学苦未精,中夜起傍徨。安得从一笈,卒业称所望。此愿定遂未,宛转愁中肠。附:陆粲 留别金生诗去年杨山宿,悬灯照华觞。今年发杨山,灯影如旧长。黯黯照离人,恋恋情难忘。岂不念良朋,客子怀故乡。感子礼意勤,援手徒彷徨。后会焉可期,一别永租望。愿言僮加餐,慰我愁思肠。刘奇,平越(今福泉)人,秀才。陆粲贬谪麻哈州都镇驿丞。常至平樾讲阳明之学,刘奇师事之。作有 呈陆子余先生 一首:万里柱蒲路,欣来君子行。文章传震泽,经训续阳明。道在忘迁谪,山荒起俊英。翻愁肠环去,术业骤难精。(二)赵大洲赵大洲(1 5 0 8-1 5 7 6),名贞吉,字孟静,大洲是其号,内江(今四川内江)人,泰州王门代表人物。嘉靖十四年(1 5 3 5)进士,历官编修、徽州通判、南京吏部主事、户部右侍郎。明英宗时,蒙古俺答攻北京,漫书求贡,赵大洲昌言抵抗,与权相严嵩相抵牾,被廷杖五十,贬谪荔波典史。国榷 载赵大洲贬谪荔波始末云:贞吉时任左谕德兼监察御史。贞吉前廷88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1年议,见严嵩于两苑,辞焉。贞吉怒,叱阍者。右通政曰:“公休矣,天下事当徐图之。“贞吉骂曰:”尔权门犬,何知天下事?“嵩大恨之。俺答纵掠近郭,京师戒严,贞吉劳仇鸾军,语鸾进兵,鸾不应。贞吉报命忤旨,杖五十,谪荔波典史。按,赵大 洲 谪 荔 波 典 史,时 在 嘉 靖 二 十 九 年(1 5 5 0)。大洲之学,李贽谓其得之泰州王门徐樾(波石)。徐樾是王艮(心斋)门下最著名的弟子。徐樾之后,为赵大洲。大洲之后,为邓豁渠。嘉靖二十四年(1 5 4 5),徐樾督学贵州,黔中王门孙应鳌4与四川赵大洲就学于徐樾门下。观孙应鳌与赵大洲之论,与徐樾之论中暗合,孙、赵两人共传王艮、徐樾之学,共践师门,渊源可溯也。赵大洲谪荔波典史时,带其同乡弟子邓豁渠到黔南;赵大洲另一弟子何心隐也前往荔波陪伴老师。赵大洲师徒三人在荔波一带的活动,进一步加强了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范围和影响。(三)张翀张翀(1 5 2 5-1 5 7 9),字子仪,号鹤楼,广西柳州人,“柳州八贤”之一。嘉靖三十二年(1 5 5 3)进士,授刑部主事。时权相严嵩父子专柄朝政,张翀深恨之,因上书弹劾严嵩,被下狱,谪贵州都匀。嘉靖四十五年(1 5 6 6),穆宗即位,始被召入京,复召为吏部主事,历任大理少卿、湖广巡抚、大理卿、兵部右侍郎。张翀贬谪都匀有十余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修建“龙山书院”“都匀读书堂”,潜心读书,研究学问,与黔中王门共传心学,著有 鹤楼集 传世。张翀 龙山道院记 略云:余居都匀,每吟味少暇,即与诸生司子推辈搜奇于山水间,见隔河有峰,雄峙崔嵬,其高插天。遂杖履跻其顶,山势逶迤数十里,群山俱出其下。徘徊四望,南尽交广,北极湘汉,西连滇蜀,皆在目前。时有霁川司君抚、月泉刘君镗,二人殊好奇者,乃各捐金募工,即其山之傍取材,得巨材若干楹。工既成,鹤楼张子负甑而来,以习静其间清平孙子亭访予于山中,见其景而悦之,欲得记其事。按:龙山道院,在贵州省都匀市西四公里的龙山上,建于嘉靖年间。龙山亦称“宾山”“蟒山”,张翀易名为“龙山”,龙山道院是都匀士人为张翀所建的读书的地方。张翀另作有 都匀读书堂记。张翀还在龙山悬崖上题写摩崖一处云:仁智之情,动静之理。栖此盘谷,饮此泉水。大明嘉靖四十年鹤楼 张翀书此摩崖长1.5 1米,高0.7 5米,共2 8字,阴刻草书,字体刚健清俊,表达了张翀对阳明心学的体悟,后来成为黔南地区著名的名胜古迹。张翀在黔南期间,与黔中王门学者结下深厚友谊。黔中王门孙应鳌与张翀同年中进士(1 5 5 3),有“同年”之谊,孙应鳌作有 张子仪买鹤行 一诗相赠:鹤楼山人买鹤行,日日相对双眼明。羡君嵇绍早同调,为吏实有沧洲情。还须买琴同宦游,冰壶碧海清风流。功成倘叩赤松术,骑此一访蓬莱邱。九转丹成定入帐,真诀茅君期好修。张翀离开贵州时,对黔中王门也作有 别贵竹诸友 一诗相赠,表达与黔中王门共传阳明之学的“知音”之情:十年与君游,千里与君别。把袂意不言,含杯气欲绝。渐隔潇湘云,空留夜郎月。一曲瑶琴弹,知音时谁说?(四)邹元标邹元标(1 5 5 5-1 6 2 4),字尔瞻,号南皋。江西吉水人。江右王门后学、东林党著名领袖之一。万历五年(1 5 7 7)进士。因弹劾张居正而被贬贵州都匀。其在都匀六年,首访黔中王门孙应鳌、李渭,讲学必称“二先生”,并为李渭 先行录 作序。邹元标还在都匀重修张翀“读书堂”,大讲阳明心学,培养众多著名弟子。都匀城内有观音寺,邹元标每旦与学生静坐其中。邹元标曾作有 观音寺诗。邹元标离开都匀后,弟子建立“南皋书院”继续讲学,都匀成为贵州五大“王学重镇”之一。邹元标在都匀培养的著名弟子有吴铤、陈尚象、余显凤、艾氏父子兄弟(世美、友芝、友兰、友芸)、陆氏兄弟(德龙、从龙)等,简要介绍如下:陈尚象(1 5 6 21 6 1 3),字心易,号见羲,贵州都匀卫(今都匀市)人。有气节,能文章,闻名于乡。万历初,邹元标谪都匀,乃师事元标,朝夕谈经。万历七年(1 5 7 9)中乡举第一;次年,中进士。官中书舍人,擢户科给事中。分阅礼闱,典试四川,奖挹人才,得士最多。转刑科给事中。因力言建储、奏减光禄经费、劾锦衣不法事,被廷杖,削籍为民。二十二年(1 5 9 4),为纪念邹元标并振兴桑梓文教,恳请得贵州提学徐秉正于都匀建“南皋书院”。二十八年(1 6 0 0)诏复故官,以母老坚辞,“杜门扫轨,惟以兴起学术为事”。应贵州巡抚江东之聘主修 贵州通志,是为黔书善本。黔诗纪略 载:“见羲一介不妄取。在志局,土酋安国亨夜持千金,欲有所关说,历色麾之。晚岁笔耕蔬食,有寒峻所不堪者,处之怡然;而恤乡里,急师友,罄其力,无所吝”。四十一年(1 6 1 3),在贫困中“赋诗谈笑而终”。天启初年(1 6 2 1),追赠光禄卿。著有 诗文集 若干卷、疏草 四卷(有邹元标98第4期 张 明 明代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序),惜已佚。余显凤,字德翥,独山州人。当时独山未设州学,显凤即寄都匀府学,为诸生。邹元标贬谪都匀,即与陈尚象同师事焉。二人同中万历七年(1 5 7 9)举人。次年未中进士,遂归里复事邹元标。莫友芝称:“见羲通籍,德翥下第归。复与吴金廷先生铤同事忠介(邹元标)。忠介居匀六年,从学何啻百数,而闻道者推三先生。显凤又从最久,所得尤深官某县教谕,升知河南巩县(或云四川硔县)。州人讲正学有科名,并自德翥始。”5 卷1 1余显凤曾作有 过观音寺有怀南皋先生追次其韵示同游 云:夫子谈经处,林岩皆教思。言归舍我辈,过此同君稀。东望邈难逮,索居无所施。澄观悟心理,千载若相期。吴铤,字金廷,都匀卫人,父母早丧,在伯父家长大,常中夜独坐,每坐必至鸡鸣,书声琅琅达旦。邹元标谪都匀,见其试卷,称其“浸浸不作经生口吻,神知常 溢 笔 端”。5 卷1 2目 为“黔 第 一 士”,万 历 十 年(1 5 8 2)果中乡试第一。后追随邹元标,研习阳明心学。邹元标离开都匀后,吴铤“下惟自励。匀士多从其游,铤亦毅然以师道自任。”5 卷1 2因思父母,常泪涔达旦,病呕血而卒。邹元标为其作 墓志铭。艾世美,字尊五,号桂楼,麻哈州(今麻江)人。隆庆末,由选贡为马湖训导,升庐陵教谕,擢知广西上林县。未及上任,丧母。服阕,知湖广松滋县。所至皆有声。因见直道不行,遂拂衣归里,课农训子以终。“天性和蔼,遇人至臧获,无疾言遽色,虽有褊心夙怨,对之立消。孝慈温恭,门以内读者、耕者,少长承顺,无一座谇语。”5 卷1 0万历初,邹元标谪戍都匀,常至尊五家,子友芝、友兰、友芸皆受业焉。世美谒选北上,邹元标饯于碧波桥。艾友芝,字野史,麻哈州人。麻哈州未有学,故率诸弟讲学于州之静晖寺,后寄学都匀。邹元标戍都匀,率诸弟师之。万历二十五年(1 5 9 7)中举人,授漷县知县,升知广西横州。告归养母,辟怡园于州城东,讲学以终。艾友兰,字幽谷,友芝弟。万历末由选贡授郧阳府竹山知县。艾友芸,字桂阁,亦友兰弟。万历中岁贡,崇祯初官至云南府云南县知县。致仕后,携宝珠茶植之宅后,百年以来,枝干扶疏,荫可数亩,花时照映城阙,桃李为之失妍,乡人遂称其为曰“宝珠”,后人亦名其堂为“宝珠堂”。陆德龙(?-1 6 2 2),字钟阳,都匀人。邹元标谪戍都匀,与兄从龙同师事焉。许以道器。兄从龙于万历十六年(1 5 8 8)乡举,官教谕,有文行。德龙于二十八年(1 6 0 0)乡举。邹元标与之书,勉以淮海、同野。德龙益自刻励,不以俗学小就自安。授新化知县,治术媲古儒吏。天启二年(1 6 2 2),土司安邦彦反,围贵阳城。德龙方致仕家居,抚按以蜡书召援省。德龙毁家募兵,得千人以赴,与新任巡抚王三善同遇害。黔诗纪略 称其“以讲学人见危授命,本不以吟咏重。怀存素 一律,又格韵不凡乃尔,益足珍矣。”附:邹元标 愿学集答陆钟阳孝廉书:吾弟青年英英,宜以古人为必可学,愿取胸中所最喜者上嘉下乐,若只从今世人眼目过日,虽容易过,亦可谓负天之与我矣!世间科名不少,究竟与草木同朽。吾弟开此眼目,举足再无了期。贵地孙淮海、李同野当时在,人争易之,今为贵州人品。吾弟辈有一人向此路行,吾志遂矣。自爱自立。”此外,在黔南新添卫(今贵定县)的邱氏家族,还有明末黔中王门著名的心学世家。他们与天下王门交游讲学,集明代黔南心学之大成,为黔南心学传承画上完美句号,其代表人物是为邱禾实。邱禾实(1 5 7 0-1 6 1 4),字有秋、登之,号鹤峰。贵州新添卫人。新添邱氏先祖邱安于明洪武三十年(1 3 9 7)因军功除贵州新添卫百户长。至邱禾实祖父邱瑚,不尚武而好文。时王阳明弟子蒋信、徐樾先后提学贵州,邱瑚深受赏识,后以岁贡授四川长宁训导,改 云 南 昆 明 府 训 导。父 邱 东 昌 中 隆 庆 元 年(1 5 6 7)举人,授四川营山县教谕,历官北直隶阜城知县、大名府开州知州、四川泸州知府,以清廉著称于世,告老回乡,建书楼“虚白堂”,以著述课子为乐,著作多种,精心培育三子邱禾实、邱禾栗、邱禾嘉,俱有建树。长子邱禾实于万历十九年(1 5 9 1)乡试第一;二十六年(1 5 9 8)进士。官庶吉士、授检讨,迁左庶子。旋告归家居,瞻仰黔中王门孙应鳌墓,作 雨中望淮海先生墓 孙文恭公传;又与阳明后学、贵州巡抚江东之、郭子章交游讲学,有 送江中丞致政归歙序 寄怀江耽翁中丞分得贵筑清风。郭子章著成 黔记,特请邱禾实作 序。邱禾实一生“唯嗜诗文”,乐善好施,病逝之日,“棺木未克具,一切仰赖诸同乡及门弟子为筹措。”万历四十二年(1 6 1 4)卒,次年葬于新添卫北宣家坪,朝廷诰封议政大夫,赐“鸾波凤藻”进士坊。邱禾实著有 循陔园文集 八卷、循陔园集类编 十二卷、诗集 四卷、经筵进讲录 邱氏家乘 等。其弟禾嘉(献之)、子懋朴(若木)、懋素(若水),并能文章,皆一时名士。四、阳明心学在文化教化与民族融合上的影响黔南是贵州境内以布依族、苗族为主体的少数09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1年民族聚居区,历史上被视为民风野蛮、文化落后的地区,因而长期作为朝廷流放犯人之所。但从以上史实考证和梳理可以看出,在明代中后期一百年时间之内,阳明心学在黔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极大传播,书院讲学活动蓬勃兴起,地方人才辈出,大有邹鲁之风,这主要得力于王阳明及黔中王门弟子的大力宣扬。同时一些著名外籍王门弟子和一些信奉心学的官员流放黔南,他们建立书院,弘扬心学,使黔南成为黔中王门“五大重镇”之一。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大大加强了儒学对少数民族的教化功能和作用,使黔南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向心力,不仅促进了民族融合,同时也促进了黔南民族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如都匀艾氏家族,从明末到有清一代都传承阳明文化,该家族的艾茂(1 7 2 2-1 8 0 0)曾担任贵山书院(即明代的阳明书院)山长,著有 易经人道 五经类纂 贵山新草文集 古文聚精录 贵山四书集讲 宝珠堂诗集 等,他还将黔中王门代表人物孙应鳌的 学孔精舍诗钞 保存下来。清代黔南独山布依族文化世家 莫友芝家族的出现,就与明清以来儒学文化在黔南的长期传播和积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莫友芝家族集数十年之艰辛,编成大型文献丛书 黔诗纪略 黔诗纪略后编 孙文恭公遗书,收录了王阳明与黔中王门的大量珍贵史料,不仅对贵州地方文献有莫大之功,而且对黔南王学的保存也作出重大贡献。此外,与艾氏、莫氏家族有姻亲关系的麻江夏氏家族也是贵州重要的文化世家,该家族的夏同龢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 8 9 9)考中状元,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儒学教育的杰出代表。回顾和总结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其对黔南少数民族的儒学教化与教育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能不给予十分肯定的评价。参考文献:1 张明.王阳明与黔中王门的书院讲学运动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4(2):1-7.2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浙中王门学案一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2 2 0.3 杨学慧.正学之道:楚中王门蒋信心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 0 1 9.4 张明,关春红.黔中王门弟子孙应鳌研究综述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7(5):2 3-3 0.5 唐树义,莫友芝.黔诗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 9 9 3.T h e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a n d I n f l u e n c e o f Y a n g m i n g s T h e o r y o f M i n d i n M i n g D y n a s t y i n Q i a n n a n A r e aZ HAN G M i n g(C o l l e g e o f H i s t o r y C u l t u r e,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G u i y a n g 5 5 0 0 2 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Q i a n n a n i s a n 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y s e t t l e m e n t a r e a d o m i n a t e d b y B u y i a n d M i a o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i n G u i z h o u.S i n c e t h e m i d-M i n g D y n a s t y,Y a n g m i n g s t h e o r y o f m i n d h a s s p r e a d i n Q i a n n a n a r e a.F o r m o r e t h a n 1 0 0 y e a r s,Q i a n n a n a r e a w i t h D u y u n a s t h e c e n t e r h a s r i s e n t o b e c o m e o n e o f t h e f i v e i m p o r t a n t t o w n s o f t h e k i n g s o f G u i z h o u.T h e C o n f u c i a n c u l t u r e w i t h Y a n g m i n g s t h e o r y o f m i n d a s t h e m a i n s t r e a m p r o m o t e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c u l t u r e i n Q i a n n a n,m a k i n g Q i a n n a n o n e o f t h e m o s t d e v e l o p e d e t h n i c m i n o r i t y a r e a s i n G u i z h o u.K e y w o r d s:Y a n g m i n g s t h e o r y o f m i n d;W a n g Y a n g m i n g s c h o o l i n G u i z h o u;Q i a n n a n;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19第4期 张 明 明代阳明心学在黔南地区的传播及其影响

    注意事项

    本文(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129).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