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86).pdf

    • 资源ID:67735417       资源大小:347.63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86).pdf

    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摘要:本文把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发展历程联系起来考虑。具体从诗歌叙事的角度,探析王阳明诗歌大体包含的四个发展阶段:由物动心、心物相感、心统外物、由心统理,认为阳明诗歌与心学的发展历程基本契合。该问题对于全面深入认识王阳明文学与心学都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王阳明物情诗学心学王守仁(1472 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他对儒释道三家都有极高造诣,并在陆九渊宋明理学基础上创立阳明心学,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学术界早已关注阳明诗歌中丰富的内涵,理趣充实,意象巧妙,抓住了阳明诗学的重点和核心。本文从叙事角度出发来探析阳明诗歌创作与心学的联动关系。本文所谈的叙事含义广泛,并非指叙述某事物、事件或事件的发展过程,而是指诗歌整体的叙述表现,包括意象的选取和描述、叙述方式、叙述顺序等。诗人的诗歌叙述表现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与诗人的生活阅历、学养、诗才、思想观点有密切联系。王阳明一生共创作了 600 余首诗歌,真实记录了作者曲折而充实的生活经历,无论山水田园诗、宦游军旅诗,还是讲学析理诗,都蕴含精深的哲理思想。应该说,阳明诗歌在不同时期表达哲思所借助的内容与方式是有差异的,故笔者认为从此角度来探析王303杜梅(1989 ),山东聊城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古代文学。杨绪容(1966 ),四川井研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阳明诗歌与心学的关系是有必要的。目前学者们对王阳明诗歌创作的分期观点不同,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有学者将其创作过程分前后两期:“一是自成化十八年(1482)至正德三年(1508)初,也即诗人 11 岁至 37 岁二是自正德三年(1508)春至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诗人 37 岁至 57 岁。”有学者采用三分法:“从弘治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归越至正德三年赴谪至贵州龙场驿为第一阶段(1502 1508)。其诗集即从归越诗 35 首开始。这一阶段是他心学建立之前的诗作,总体风格为清新高豁。第二阶段是在龙场及滁阳、南都时期(1508 1516),这是他建构心学体系之时,其诗风格呈现精深渊穆的特色。第三阶段是在赣州及南征思恩、田州时期(1516 1528),这是他以 致良知总结自己学术时期,这一阶段的诗作风格气势沉雄,光明俊伟。”另有学者结合王阳明的仕途经历采取四分法:“一、早期诗歌创作阶段。二、贬谪龙场期间的创作阶段。三、在江西期间的创作阶段。四、晚期创作阶段。”然而,所谓的“早期诗歌创作”,也仅指“现今能看到的阳明早期诗歌事实上只有其归越诗 35 首,33 岁所作山东诗6 首,京中诗 8 首,共计 49 首”。以上分法都忽视了王阳明早前创作的诗歌,即未收录于全集的诗歌。故笔者据阳明个人经历,以及其全部诗歌创作与心学的内在联系,将王阳明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由物动心阶段,成化十八年至弘治十五年(1482 1502),此阶段诗歌未收录于 王阳明全集,但是仍有必要对此阶段诗歌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对王阳明诗歌及其与心学的关系有全面地认识。二是心物相感的阶段,大约弘治十五年至正德三年(1502 1508),此阶段诗歌开始被收录于全集中,且王阳明于正德三年在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的思想观点。正因为心学的关系,诗歌叙述表现不同于之前。三是心统外物阶段,正德四年至正德十四年(1509 1520),期间王阳明于正德四年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且仕途经历丰富,因此诗歌叙述表现又与心学发生了新的关系。四是由心统理阶段,正德十六年至明嘉靖七年403王学研究(第七辑)李月杰:王阳明诗歌研究,2008 年厦门大学硕士论文,第 15 页。武道房:道学与王阳明诗歌的心路历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 年第 1 期。朱海峰:王阳明诗歌研究,2010 年湖南大学硕士论文,第 3 14 页。朱海峰:王阳明诗歌研究,2010 年湖南大学硕士论文,第 7 页。(1521 1528),此阶段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完善了阳明心学,诗歌同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一由物动心的阶段王阳明早期诗歌的时间跨度从 11 岁至 31 岁,即成化十八年(1482)至弘治十五年(1502)。王阳明自幼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在祖父、父亲的教育和熏陶下,诗才并非在 31 岁之后才展现出来。阳明先生早年痴迷于仙、释,后对仙、释思想有所反思。阳明年谱中保留了一些早年诗歌。年谱载其侍宴诗 咏金山云:金山一点大入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又,蔽月山房诗云: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两首诗歌创作于成化十八年,是年王阳明11 岁。其父竹轩翁于成化十七年中状元,阳明随祖父入京。其父与客畅饮,阳明侍宴而赋诗二首,客皆惊其诗才。在前一首诗中,“金山一点大入拳”用比喻的手法将作者视野中的金山大小描摹出来,形象直观,符合一个孩童的叙述思维和表述方式,但又巧妙地蕴含了大小相对性的理趣。“打破维扬水底天”则自然而然地将人们的视线转移到悠悠河水之上,并用“打破”一词赋予了金山活泼的意蕴,山水之景清晰而和谐的展示出来。在这两句诗的基础上,作者又借助后两句诗将境界进一步提升,意境全出。在后一首诗中,“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此句同样可看出王阳明对物体相对大小的清晰理解和认识,而且他能够转化视角,甚至可以说从无我的视角来看待事物,得出“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的结论。这说明他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因此整首诗503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歌语言质朴,技法虽显得稚嫩,但是哲理意趣丰富。故这两首诗歌都通过叙述事物进行铺垫,体现出王阳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且能将事物的特性叙述清楚。弘治五年(1492),王阳明 21 岁乡试中举后随父来京。弘治六年(1493),王阳明 22 岁时会试下第,归余姚,于家结龙泉诗社,与友人唱和赋诗,全不以功名为念。所作 雨霁游龙山次五松韵二首其一透露出诗人洒脱坦然、豪情自如的心态。其诗云:晴日须登独秀台,碧山重叠画图开。闲心自与澄江老,逸兴谁还白发来。潮入海门舟乱发,风临松顶鹤双回。夜凭虚阁窥星汉,殊觉诸峰近斗魁。“晴日”“碧山”之景不仅起构成诗歌画面感的作用,而且给整首诗渲染了力量之美。因此,后两句诗歌中的“乱发”“飞鹤”,以及“星汉”“斗魁”无丝毫突兀、怪诞之意,而是使得诗歌更添豪情。此诗虽然表面来看哲理韵味不浓,但是诗歌的整体意蕴却传达出了无我豪放之感。这不是某个意象能传达出来的,它需要通过意象的组合,且与情感相协调才能阐释出来。弘治十四年(1501),29 岁的阳明先生奉命到江北录囚,事竣游九华山,故作五言组诗,分别描摹了九华山的双峰、莲花峰、列仙峰、云门峰,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他欲追寻仙人,寻求人生终极境界的愿望。其莲花峰诗云:夜静凉飙发,轻云散碧空。玉钩挂新月,露出青芙蓉。诗中通过叙述月夜之下的物象展现出了莲花山如仙境般的美,凉风夜袭来,云朵随之飘散,静谧的夜晚一弯新月如钩,照亮了莲花峰。王阳明借助白描的手法描述了莲花峰之美,自上而下的空间叙述顺序不仅能使全诗具有空灵感,而且也将诗人平和的心性外显出来。这一切的物象彼此呼应,它们的空灵之美令人难忘,因此物象对于展露诗人心境起着重要作603王学研究(第七辑)用,从读者的感受来看,这同样属于因物动心的诗歌创作状态。总之,据以上分析可看出诗人自少年时期不仅表现出道学家的境界和修养,而且能够通过叙述自己所观察体会到的外物创作意蕴丰富的诗歌。从读者的感受来看诗人笔下的外物不仅带动了读者的感受,更带动着诗人内心的感受,因此诗人的内心相对于外物来看是处于被动地位的,此阶段诗歌呈现出由物动心的状态。二心物相感的阶段王阳明 31 岁至 39 岁,即弘治十五年(1502)至正德三年(1508),此阶段结集最早的诗歌为王阳明于弘治十五年以刑部主事告病回家乡浙江余姚所创作的“归越诗”35 首。另有“山东诗”6 首、“京师诗”8 首、“狱中诗”14 首、“赴谪诗”55 首、“居夷诗”110 首。此阶段诗人的人生体验更为丰富,诗歌内容也比前期更为丰富。弘治五年王阳明“格竹事件”、弘治十五年阳明呵斥闭关三年的禅僧都对他逐渐转变对仙、释认识有影响,王阳明31 岁归越后,于阳明洞中经过静坐冥思。他不再痴迷于佛老之学,逐渐回归儒学,回归程朱理学的立场。对于其思想的转换,他不免在诗歌中有所透露。归越期间,王阳明登览了山阴名胜浮峰(浮峰,即牛峰),而作组诗游牛峰寺四首,以寄情山水。其一云:洞门春霭蔽深松,飞磴缠空转石峰。猛虎距崖如出柙,断螭蟠顶讶悬钟。金城绛阙应无处,翠壁丹书尚有踪。天下名区皆一到,此山殊不厌来重。该诗对牛峰景象特征进行了细致描述,诗人主要通过想象的手法和鲜少冷怪之语词来展露牛峰之峭立。“深松、石峰、翠壁”等意象与冷僻之703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五年壬子,先生 21 岁,在越。是年为宋儒格物之学。先生始侍龙山公于京师,遍求考亭遗书读之,一日思先儒谓 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官署中多竹,即取竹格之,深思其理不得,遂遇疾;先生自委圣贤有分,乃随世就辞章之学。”吴光、钱明等编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 1349 页。词相结合的叙事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奇险的山水和沧桑挺拔不屈的草木景态,这些意象无论从诗歌形式还是诗歌内涵都令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矛盾、激越、期待超越自我的内心相互碰撞,这就是心物平衡、映照的关系。弘治十七年(1504),王阳明归越病愈后返回京城,又踏上了仕途。途中登泰山,作有 登泰山五首,其四云:穷崖不可极,飞步凌烟虹。危泉泻石道,空影垂云松。千峰互攒簇,掩映青芙蓉。高台倚 削,倾侧临崆峒。失足堕烟雾,碎骨颠崖中。下愚竟难晓,摧折纷相从。吾方坐日观,披云笑天风。赤水问轩后,苍梧叫重瞳。隐隐落天语,阊阖开玲珑。去去勿复道,浊世将焉穷。诗人一开始就展示“穷崖、烟虹、危泉、云松”等意象,这既是泰山整体给诗人的第一印象,又是诗人内心对泰山最直接的感受,因此泰山的巍峨也展现于读者眼前。接下来诗人则叙述细致的局部之景,千峰紧密给人压迫之感、颠崖高耸、烟雾缭绕深渊几许令人惊恐,然而如此险峻、峥嵘的泰山对于诗人来说却是壮阔的,令诗人心胸畅快。因为,此时诗人已弃仙从俗,官场的尔虞我诈难免令他产生抑郁烦闷之情,而诗人见泰山之壮阔,内心也开阔许多。此诗歌前半部分颇费笔墨地叙述了泰山之景,整体之庄严,局部之险峻,然而后半部分却抒发了作者在崇山之间畅快自足的豪情意趣。诗歌前后差异较大,但是未给人丝毫突兀之感。笔者认为,这关键在于诗歌能真实、全面地详述自己登泰山的心态变化过程,并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用生动的意象、丰富的想象在诗句中展露出来。诗歌叙述过程中的外物与作者内心是相互感应的,因此诗歌意象的安排完全是诗人本心之流露,毫无遮掩与修饰,才使得此诗大气、厚实。此时诗人虽尚未明确提出心即理的思803王学研究(第七辑)想,但是诗人已经开始注意自己的本心,并能够反观自己真实的内心。正德元年(1711),35 岁的王阳明遭贬谪。在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基础上,他于正德三年在龙场终于“悟道”,体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观点,即心即理,这是对陆九渊心即理的进一步发展。心即理,认为心是身体的主宰,圣人日常生活都是根据心灵来主宰的。只要人能开显本心、放下私欲则可以成为圣人,而本心人人都有,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因此,只要人立下成为圣人的志向,尊崇天理,去私欲、净其心则可有望成为圣人。此心即是理,理是至高无上的,是万物之本,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具体实在,即是伦理道德规范。龙场“悟道”无论对心学还是诗学都是一个重要的升华。年谱载,“正德三年戊辰,先生三十七岁,春至龙场”。龙场生存条件极其艰苦,又与当地人交流不便,处境十分艰难。而正是这样的困境中对先生的开悟起到了帮助作用。他在此涤荡内心至于纯澈,思想反而得到本质的升华。在龙岗山洞之中,王阳明因怀念起家乡的阳明洞,便将此山洞命名为阳明小洞天。并作 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一诗云: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虽无綮戟荣,且远尘嚣聒。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诗人从童仆的视角来表达其对洞居的态度。其实童仆不嫌山洞苦,跟其主人有很大关系。诗人在开头即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盘托出,其内心想法并非受外物影响。山洞自然而成无丝毫斧凿痕迹,清泉缓缓向山林延伸而去,这些天然之物的可爱都是与诗人内心相符的,与其说山洞是自然的,不如说诗人的内心是纯净的、本真的。因此,诗人的本心与外物相碰撞,诗人将自己的哲思注入于外物自然之中。总之,此阶段诗歌叙述中的意象不仅是诗人情感表达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且意象的叠加组合更增强了诗人情感、思想,也可以说诗人能够尊崇自己内心,将实际内心与所叙述的外物呈现出平等、相感的关系。这与903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诗人开悟有直接关系,心即理的观点正是王阳明思想体系的根本基础。诗歌的哲思不是由外物而引发,而是源自诗人之本心,是对心即理思想的具体实践。三心统外物之阶段正德四年(1509)至正德十四年(1520),此阶段创作的诗歌占了王阳明全集中诗歌的一半,包括庐陵诗 6 首、京师诗 24 首、归越诗 5首、滁州诗 36 首、南都诗 47 首、赣州诗 36 首、江西诗 120 首。此阶段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吟咏唱和、咏怀说理等诗歌。正德四年(1509),阳明 38 岁,于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始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是指实践行动与意念行动具有同时发生的统一性,在领会心即理的基础之上,则要领会到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将无形转化为有形的关键之处。受其影响,此阶段诗歌的叙事不同于之前,表现出心即理与知行合一思想相结合的创作状态,诗人能够遵循本心之意,以天理为主导对外物进行叙述,即是心统摄外物的叙事风格,从而使诗歌整体透露出自由、圆融的风格状态。阳明先生任职于滁州时,与弟子遨游山水,作 山中示诸生五首,其一云:路绝春山久废寻,野人扶病强登临。同游仙侣须乘兴,共探花源莫厌深。鸣鸟游丝俱自得,闲云流水亦何心?从前却恨牵文句,展转支离叹陆沉!该诗借助清丽的山中之景而启示弟子领悟心学思想。诗中“春山”“野人”“鸣鸟”“闲云流水”等意象已不再是具体实在的意象,因为这些意象若单独出现则无法传达出诗歌的哲理,所以诗人从本心出发主动选取意象并将其汇集于诗歌中。首先,诗人借助那鸣鸟游丝、闲云流水等来说明天理正如这些意象具有自足、自由、自在之态。其次,诗人经过精心的叙述逻辑安排来更进一步传达出“寻源问道”亦是要做到顺其自然、遵循天理。故全诗说理精深却不呆板,雅致而有理趣,也可以说此诗是知行合013王学研究(第七辑)一主张的具体表现。另,阳明先生作 送德观归省二首,其一云:雪里闭门十日坐,开门一笑忽青天。茅檐正好负暄日,客子胡为思故园?椿树惯经霜雪老,梅花偏向岁寒妍。琅琊春色如相忆,好放山阴月下船。该诗为送别诗,但是少了许多伤感,却充满了通脱达观之情。开篇诗人闭关静坐,这一静态形象的展示就流露出静心之态,而“笑”字一词,体现出诗人内心之境也应如青天一样纯澈、广阔。诗人如此无私之心境在面对离别之时,自然能够洒脱面对。在此心境的统摄下又将能够抵抗严寒的椿树、蜡梅作为叙述对象,从而揭示四季轮回不变,春天自然到来的自然之理。顺应自然之道是天理,亦是人之本心。总之,此阶段诗人将心即理、知行合一的理学思想主张紧密结合,从而内心不仅顺应天理,而且在诗歌叙述创作中也能如此,从而创作出蕴含达观、洒脱韵味的作品。四由心统理之阶段正德十五年(1520),王阳明在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思想发生了进一步飞跃。于是,王阳明结合心即理、知行合一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良知”说,次年则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这标志着王阳明思想体系基本完成。王阳明认为“良知”不再单单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规范,而认为它本身就是“心之本体,也就是天理”,是人之善,具体实在即伦理道德规范。因此,“致良知”就是要在实践行动上顺应天理,去除恶念私欲,回归本然纯良之心。正德十六年(1521)至明嘉靖七年(1528)期间创作了居越诗 40 首和两广诗 21 首,数量虽不多,但是艺术境界却极高。再游浮峰次韵云:113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吴光、钱明等编 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 1425 页。廿载风尘始一回,登高心在力全衰。偶怀胜事乘春到,况有良朋自远来。还指松萝寻旧隐,拨开云石翦蒿莱。后期此别知何地?莫厌花前劝酒杯。弘治十五年,王阳明 31 岁时曾游浮峰寺,并作 游牛峰寺四首。再游浮峰寺次韵是嘉靖元年阳明居越城时所作,故诗云:“廿载风尘始一回,登高心在力全衰。”此诗虽是山水游记诗,但是诗歌叙述内容和叙述方式明显与早年之作不同。此诗开篇就感慨时间匆匆,人世沧桑之感自然而生。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诗人不再像年轻时候细致的叙述山水景色,但其叙述内容却仍带有对往事不尽的记忆与感叹,这明显是诗人内心思想在统摄全诗。尤其是“后期此别知何地?莫厌花前劝酒杯”,此句则显现出诗人顺从自己内心,尊崇自然天理,表现出五十而知天命的平淡心态,因此诗歌带给人回味和咀嚼的意味更加丰富。嘉靖三年(1524)中秋,王阳明与亲朋门生赏月论道,作 月夜二首与诸生歌于天泉桥,其一云: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此诗有超凡脱俗之境界。作者虽然在少年之时就曾写过与月相关的诗句,如“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但此句仅仅是对月进行了物象外在形态的描写和叙述,而 月夜对月的形态叙述完全淡化,完全被诗人赋予了理学思想,因为月之明朗不单是中秋之夜的景象,诗人还将其作为致良知的存在意义,它能够带给人光明,即使它一时被浊雾云烟遮蔽,但清风吹过,它依然能皎洁如新。该首诗歌的艺术性在于其深厚的哲理意蕴,诗人巧妙借助当时之情景,表达了对致良知的赞美。随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建立,此阶段诗歌的叙述艺术更加成熟,哲理与艺术性浑然天成,艺术意境更加突出。这跟诗歌中的叙述物象有很大关系,因为此阶段诗歌叙述中出现的外物已不再是具体实在的物象,它往往213王学研究(第七辑)完全被诗人赋予了理学思想,甚至可以说此阶段诗歌叙述中的内容其实就是理。因此,诗人内心统摄的并不再是物象,而直接是理学思想。正是基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学说的完全建立,王阳明诗歌的叙事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和升华。综上所述,王阳明诗歌的叙事是阳明心学思想的外显,随着阳明心学的不断发展直至完善,诗歌在叙述表现方面也悄然变化着。从诗歌叙述的角度来看,我们探究出王阳明诗歌经历了由物动心、心物相感、心统外物、由心统理四大阶段,深刻地体会到阳明心学对其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313王阳明诗歌与心学的联动

    注意事项

    本文(王阳明与贵州文化 (86).pdf)为本站会员(奉***)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