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67824198       资源大小:31.98KB        全文页数:3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

    2023年氓教学设计氓教学设计共1氓教学设计东莞中学语文科曾维芬课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2、掌握“比兴”手法。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此处用了“比兴”手法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第二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平静。)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喻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氓:乖僻、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女子:纯真、热烈、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哀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矛盾斗争的过程:伤痛悔恨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如果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反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可贵精神的一种否定,也在无形当中削弱了对氓的批判力量,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氓教学设计共2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第二单元讲述了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而本课也是学生上高中以来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且高一学生已在初中时学习过诗经,可以说学习本课既承接初中知识,又拉开了高中学习古代诗歌的序幕。有助于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源流。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体裁上,氓是一首著名的感伤叙事诗,全诗以女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按照时间回忆了她由恋爱结婚到婚变被弃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烂漫天真不求回报,被抛弃后清醒坚强的弃妇形象,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本课有利于学生了解什么是叙事诗,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完善学生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在诵读中体味诗经四言诗的节拍。能熟练背诵氓。大致了解赋比兴的用法。体味对比手法的妙处。感知男女主人公形象。2、过程与方法: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的过程中初步获得学习古汉语的能力。在赏析的过程中获得领会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征的能力。通过讨论习得团队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握诗歌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思考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学情分析此时的学生经过必修一的学习,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熟悉度,自主学习能力有所养成且本课课文注释较多,学生能在结合注释的基础上大概理解诗歌的意思。但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学习,这是本课培养的重点。十七八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荷尔蒙萌动的时期,故此,对于这样的爱情诗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他们的人生观,爱情观正在形成之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正确对待萌动的情愫。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体味对比的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悟女子的情感。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韵律性和凝练性。 2,讨论法: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3,比较法:将课外知识与课堂内容比较阅读,延展课堂容量,发展学生思维。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学生参照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改编成现代诗歌上交。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2、联系初中所学关于诗经的内容,自主查阅资料,了解与诗经相关的文学常识。(二)导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同学们,这俩句话出自哪部著作?(同学们回答诗经)是了,就是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这俩首诗描绘的爱情是令人向往的,然而现实不总是美好。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诗经中更是有大量的反映现实的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中的氓,看一看,听一听他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三)介绍诗经简单介绍诗经的相关的文学知识、六艺。(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播放录音。在听录音中中进一步疏通文意,感受诗歌的重章叠句的韵律美。2、答疑,对同学们提出的不懂词句进行解惑。3、展示同学中改写的比较好的白话诗,若没有,展示余冠英先生的作品。(五)走进诗歌1、请一位同学简述故事情节。这个女子生活的幸福吗?是一开始就这么不幸福的吗?2、将女子的感情经历分期。参考:3个时期,恋爱(12段)、婚变(35段)、决绝(6段)3、在这三个时期中,女子分别做了什么事,她情感是怎样的?可以得出怎 么样的女子形象?参考:恋爱:在市场上与男子相遇,私定终身、送别男子、等待男子、占卜、做结婚前的准备。总体是兴奋开心幸福。 婚变:操劳家庭,伤心痛苦但仍旧恪守妇道。 决绝:决心与男子一刀俩断。愁苦怨恨,清醒 形象:热情、单纯、勤劳、刚烈4、与之相对应的,在这三个时期中,男子的又做了什么事?他对女子的情 感是怎么样的?可以的出怎么样的男子形象?参考:恋爱:抱布贸丝、相会女子、私定终身、分别女子、因没有好的媒人婚期拖延而责怪女子、归来、占卜、下聘礼。想要快速地得到女子。婚变、决绝:二三其德、辱骂女子、抛弃女子。厌恶女子 形象:不守诺言,薄情寡义、不负责任5、通过三个时期男子和女子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女子怎样的情绪?(对男子的谴责,凸显了愁苦怨恨的情绪)。6、如果没有写男子的事情,女子可以将这种愁苦的心情很好地表达出来吗?7、请找出“对比”这种写作手法在诗歌中的其他地方的运用并说明这种对比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女子前后生活的对比、“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男子称呼的变化之间的对比)(六)主题探究思考: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女子的不幸?请学生自由讨论并汇报结果。(尽量多角度、多层次的去思考)。教师总结如下主题:1、男子薄情寡义,不负责任2、封建社会男女地位的不对等3、女子无原则的让步,失去自我。方玉润诗经原始:此女始终总是为情 误。4、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封建礼教之间的矛盾(七)板书设计恋爱婚变 决绝女子 热情单纯 勤劳、坚强、忍耐 反抗、清醒、刚烈 男子 想要快速 厌恶女子得到女子(八)课后作业1、背诵氓2、给同学提供谷风的原文和注释。使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思考谷风在写作方法上与氓有什么异同。形成二三百字的文本并上交。(九)小结 氓是一首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叙事诗,但是相信同学们也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字里行间中女子的不平与哀伤。可以说氓是一首将叙事与抒情很好得融为一体的诗歌,其中对比手法和比兴的运用是其中的关键,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能很好地运用。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把握住深挚而复杂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恨,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有鲜明个性的女子形象。同时,我们也要以女子为戒,学会自尊,自爱,正确对待爱情。男孩子要有责任心和担当。氓教学设计共3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课时1 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本梳理课时2 教学要点: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一整体感知 1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板书:恋爱婚变决绝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板书) 3学习“恋爱”部分。学生齐读(12章)(1)提问:在第一章最后的约期相别中,两人的性情已现端倪,请同学们仔细品味语言后概括一下两人的性情,详细一下他们的婚姻生活。 明确:“氓”急躁、任性,姑娘则温婉、体贴,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2)提问: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3)提问: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第二章) 明确:第二章前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姑娘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提问:“尔卜尔筮”等四句表明恋爱终于有了结果,这是一段怎样的姻缘? 明确:神灵显示,这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至此,一个完整的叙事段落结束。 (5)提问: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哪些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热情、幸福;性格:纯洁、善良、痴情、信守诺言。(板书) (6)提问:这一部分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赋,平铺直叙,叙述事情的经过。 4学习“婚变”部分。(男生朗读)(1)提问:第三章在全文中的作用?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2)提问: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引导第四章) 明确:“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3)提问: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她痛苦呢?(讨论) 明确:来自娘家兄弟的嘲笑,“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可以联想到可能母亲已去世,无人倾诉,从某个意义上说,也反映出哪个时代的人的爱情观。 (4)提问:再来看看,女主人公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验呢?女孩子们可要注意学习了。 明确:“于嗟女兮?”提醒女孩子不要被男人的花言巧语迷住,不要沉迷于男子的爱情。 (5)提问:第二段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这一段感情基调怎样的?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感情基调:怨恨、沉痛;性格:任劳任怨。(板书) (6)这两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比兴,以斑鸠与桑葚比喻女子与爱情的关系;先言斑鸠的故事,引起所吟咏的事物。4、研习“决绝”部分。(女生齐读) (1)提问:看来,还是孔子说得好啊,“过犹不及”,爱情也一样,接下来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讨论) 明确: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板书) (2)提问: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明确: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3)提问:纵观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时和作出清醒的抉择时,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思考)明确:直接陈述,叙事的过程,也就是运用了“赋”的表现手法。 五课堂小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六、布置作业。氓教学设计共4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两首是高中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氓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首次接触的诗经篇目,这是有其道理的:诗经是我们诗歌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源头学习最早期的诗歌,有利于从源头上把握住诗歌总体发展的脉络,从而学习诗歌能够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这样为以后的诗歌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能帮助学生弄清诗歌发展的线索以及诗歌的变化形式而且课文中所选取的卫风氓是国风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体现诗经中诗歌的显著特点,是诗经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作,同时选自于国风,诗歌中也反映了广阔的时代背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能力。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能力目标3.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4.深刻体会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情感目标5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积极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分析氓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设想:本诗为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叙事诗,不仅具有诗经韵律和谐的特点,更有着完整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所以本课抓住该诗的这两个特点,把感性地诵读和理性地品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作为教学的重点,形成鉴赏梯度,帮助学生总结叙事诗的鉴赏方法。本课字词的注释较为详尽,因此将重点字词的讲解贯穿在鉴赏之中。比兴手法在本课中也只是顺带提及,不做拓展,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升入高中以来的首次接触诗经,但是,在初中时学生有关雎的学习经历,对于诗经有一定的认识另外,本文的题材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因此,解决完诗歌的词语之后学习起来应该比较顺利。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古代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众多体裁、风格、流派则如众芳斗艳,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了解和继承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将进一步激发我们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诗歌知识 、诗歌起源:诗歌起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原始祖先的口头创作。 据说,周王朝有一种“采诗”制度,朝廷派人采集民间歌谣和乐章,借以了解民间习俗和政治得失。另有公卿列士向朝廷“献诗”制度,表达贵族阶层对政事的歌颂和批评。这些诗歌汇集至朝廷乐官“太师”手中,经太师整理编纂成书。一般把编定于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距今多年的诗经,看作是我国诗歌史上的起点。、简介诗经()地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大约年间的诗歌作品篇,又名诗三百。 ()分类: 按音乐内容分:、风:国风,共多篇,多是民间歌谣,富思想意义、艺术价值。真实反映了当时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真切地表达广大人民,自己的感受,爱憎和愿望。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因是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相传,作者已无所考。惟有鄘风 载驰为许穆夫子所作,她可说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女诗人。(雅颂中标有作者姓名有五篇) 、雅:宫廷乐曲,大雅:用于诸侯相会。小雅:用于贵族宴享。(另有观点:按产生先后:旧为大雅,新为小雅)、颂:用于周天子及诸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直陈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联想),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风雅颂赋比兴:六义) (5)形式特点:A、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多数为隔句用韵。B、多采用赋比兴手法。C、以四言诗为主,而又灵活多变。三、朗读诗歌四、疏通字词1、正音 氓 愆 垣 载 筮 咎 陨 隰 2、多音字渐 jian(1)浸湿(渐染)流入(东渐于海)将qiang(1)愿,请(将进酒)靡mi(3)倒下(望旗旗靡)mi(2)奢侈(奢靡)载zai(4)一边一边(载歌载舞)装载 充满(怨声载道) zai(3)一年半载 记载刊载登载 3、通假字匪:非 于:吁 说:脱 泮:畔五、理顺思路1、按表达方式分这是首什么诗?按第几人称叙事?采用了什么手法? 叙事诗 第一人称 对比用第一人称“我”回忆追述婚恋生活。2、讨论本诗思路情节是怎样的?恋爱(第一二章) 婚变(三至五章) 决绝(六章)六、学习“恋爱”部分1、重点字词2、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3、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 真诚热烈 氓:急躁 任性 (没有男子汉的胸怀,不大度)热情 向往 明确:第二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可见其用情之深,思念之诚。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尔卜”句,神灵显示是一段天赐良缘。“以我贿迁”娘家以丰厚的嫁妆祝佑着女儿的幸福,姑娘带着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嫁给了男青年。4、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七、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由前两章的叙事转入这一节的抒情和议论,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了明显的停顿和隔离,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结合三四五章考虑,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自己婚姻失败的原因,她的思想感情如何?悔恨、沉痛、但是不哀伤。 集体朗读这部分。八、学习“决绝”部分(六章)自由朗读,注意感情基调:悔恨但不哀伤。提问: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从中反映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反映其清醒 刚烈的性格特征。九、从文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教师强调概括人物 性格特点,要从课文出发。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加以总结)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十、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十一、板书设计氓(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课后作业: 试把氓改变成剧本或小小说。 教学反思氓是选自诗经的一首关于男女婚恋的诗,诗歌通过一个妇女的哭诉,生动地叙述了这个妇女从恋爱、结婚直到被遗弃的完整过程,抒发了她的悲愤与怨恨,而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诗经,但是对诗经的相关知识并不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重视强调学生们要掌握诗经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鉴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以及从中分析人物形象并有所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整首诗的价值意义应体现在能让学生有所思考,从中思考诗歌对现代女子的启示应是要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这些学生都能有所体会,而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和掌握得不是很深入和牢固,因此也很难感受到诗歌本身的美感,也就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归于我自身的能力局限,不能深入透彻地分析和引导,日后我应该注重增加自己的知识底蕴,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让自己教得踏实,学生学得轻松。氓教学设计共5氓编制李荣刚2018 03 23 预习案一诗经介绍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 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二熟读、背诵课文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探究案一检查字音二通译全文三整体感知1大家都预习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梳理课文的结构示意图,体会他们的感情基调和写作手法 ?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1 ?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2你认为诗中男女主人公各是个怎样的形象?3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 (4探究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5 人生启示四课堂小结。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巩固案一、通假字1、匪来贸丝2、于嗟鸠兮3、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24、隰则有泮二、古今异义1、送子涉淇2、至于顿丘3、秋以为期4、泣涕涟涟5、以我贿迁6、三岁食贫7、士也罔极8、总角之宴三、词类活用1、其黄而陨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四、一词多义其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士贰其行咥其笑矣以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尔车来之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言载笑载言体无咎言静言思之遂言既遂矣无往而不遂夫间有随,遂上有径遂不得径靡靡室劳矣望其旗靡左右皆靡虫尽靡徒靡弹药五、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六、氓情景默写1、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2、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33、桑葚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爱情是美好的,但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是:4、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5、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6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8.女主人公自嫁氓为妻,多年来所有的家庭劳作一身担负无余,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9.女主人公在婚前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幻想,深深地沉溺在爱情之中,纯真、热情,能够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是:10.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11、自豪地表明对爱情的忠贞,而以无比怨愤的心情,痛斥那个男子的负义行为的句子是:12、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13.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14.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15、卫风?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句是:16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7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1、诗经?氓中开篇表现了男子求婚时的敦厚的诗句是:2、诗经?氓中写出女子对爱人的深切依恋及对婚姻的渴盼的六句是:。3、诗经?氓中表明两人顺利成婚的四句是:。4、诗经?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寓意、借物言情,以“桑叶”由鲜嫩而至枯黄的景物变化来比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分别是:5、诗经?氓中用斑鸠起兴,女子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女性的四句是:6、诗经?氓中描写出女主人公婚后辛勤劳作的诗句是:4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氓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ylj18****41534)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