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x
-
资源ID:67961765
资源大小:12.85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忆读书(第一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认识“舅、斩”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传、卷”,会 写“舅、津”等13个字,会写“舅父、津津有味”等14个词语。2 .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 作者对“好书”的看法。3,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交流对“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 命中最大的快乐”这句话的体会。4 .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过程与方法:1 .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2 .交流梳理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读书的快乐,激发读书的兴趣,懂得“读书好,多读书, 读好书”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1 .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2 .概括事例,理清记叙的顺序。【教学过程】一、名言导入。1 .出示课件:名人名言。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J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2 .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 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 运我们从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设计意图:由熟知的读书名言导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 很快地走进了文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 .出示课件:学生根据初读要求读文。(1)朗读。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 书弄清字音和词义。重点词语:舅父 津津有味一知半解 勉勉强强兴亡盛衰朦朦胧胧真情实感多音字:jchudn(传统)(传播)传|Izhudn(左传)(自传)士fjudn(画卷)(长卷)卷|Ijudn(卷帘)(卷尺)(2)主要内容:课文通过回忆作者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多年 来的读书经验、选书的标准及读书的方法,勉励青少年“读书好, 多读书,读好书”。2 .作者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设计意图: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中心句,为后面的进 一步学习做铺垫。三、提取信息,概括要点。1 .出示课件:围绕课后练习,梳理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 并抓住关键词,概括第2至第10自然段的内容要点。(多读书)作者告诉我们,她从七岁读三国演义起,陆续读了水浒 传红楼梦、书刊、西游记,这些内容体现了 “多读书”这一中心。2 .出示课件: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回忆童年时期的读书经历? 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明确:时间顺序。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我在十二三岁时”“1980年到日 本访问回来”。设计意图:这一步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快速筛选信息的能 力。四、课堂小结。作者读了许多书,但读书的好处是重点,我们下节课继续讲。【板书设计】26忆读书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教学反思】.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主要内容。教学时我首先通过交流明确要梳理的主要信息,有梯度地引 导学生对作者读书时间段和书目进行圈画,并整理成表格,接下 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梳理作者的读书感受,然后在小组内 交流讨论,遇到疑惑时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明白梳理信息必须 做到准确无误,意在让学生精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1 .展示交流,学以致用。针对学生展示的不同梳理方法,让他们互相学习,了解每种 方法的优缺点,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梳理方法来解决文中“读书 方法和读书感悟”的主要信息的梳理,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 支撑自己的观点,把理由说清楚,对其他同学的观点有积极回应。2 .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梳理作者的“读书感悟”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 历,理解“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让学生深深感悟读书 带给自己的快乐与美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梳理作者的“读 书方法”后,让学生围绕作者的读书方法进行讨论,结合自己平 时的读书方法,说说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使学生明白读书还需要 寻求方法,启发学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