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docx
个案补充内容杜甫诗三首导学教案主备人:吴春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过程与方法:诵读一一赏析一一背诵【教学重点与难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和相关的知识。2.检查预习案的完成和整体感知课文。一.导语设计情景导入:杜甫曾评价李白的诗歌时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其 实他自己的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评论家胡应麟就曾称赞杜甫的诗说 “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律诗来体会一下 沉郁顿挫的风格,品味诗歌的意境。诗词导入: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 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 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 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 冷酷现实。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的忧国忧民积郁其中。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二.作者及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 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世 拾遗、杜工部。情。首先心中要有具体实在的体验。如读“万里悲秋常做客,要心中眷念着 家乡,“万 ”悲 ”常都要重读,如“万,开口要大,腔调要拖长,以 描绘迢遥万里之状;读“常做客,要倍感身世凄凉。“百年多病独登台, 要深感自己老病孤独,孤苦伶什,形单影只,无所依傍。“百 ”多 “独 都要重读,其中“独字要读得特别痛苦。思考: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 ”苦恨 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明确: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 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 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 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悲的含义:秋日肃杀、羁旅异乡、孤单一人、晚年多病、国难家愁、 重阳断酒、壮志未酬。(三)三轮诵读,知人论世:时代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 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 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 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 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单独登高望远, 纵目山河,无边落木,俯仰宇宙,不尽长江,可谓壮怀剧烈,慷慨悲歌。面对 着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自然,再看看自己沧桑的白发,老病的身躯。这里有 对漂泊生涯的感慨,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 著。从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与 人世沧桑的无尽感慨【四)四轮诵读,品味语言赏析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 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 的情怀。“无边 ”不尽,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 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 交融。诗的境界更加雄浑壮阔,能表达出深沉复杂的思绪。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甑走坂、“百川东注 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五轮诵读,吟咏诗韵小结: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常年飘泊、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常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风格却雄壮高爽,格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风天猿 渚沙鸟落木江水忱民抒情丽秋日肃杀、羁旅异乡、 孤单一人、晚年多病、 国难家愁、重阳断酒、壮壮志未酬。感时叹逝博大胸怀人世沧桑无尽感慨三、问题探究:怎么理解杜甫诗作中的“悲秋情怀?点拨:本课所选的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土易感。秋 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 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 郁厚重。四、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沉即深刻、深厚,“郁是凝重、含蓄。沉郁是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 而非消极或简单的忧愁。“顿挫是指语言的凝练,节奏的铿锵。五、作业:1、比拟赏析秋兴其一与登高2、背诵诗歌/六.板书设计:教后记: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 可以分为四期。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19岁一一33岁),漫游吴越和齐赵 一带。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又遇高 适,三人同游梁、宋。2、困居长安求仕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 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到达了新的高度。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44岁才获得参军的官职。一个 月后,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冒险逃出,做左拾遗。由于忠言 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瑁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47岁弃官漂泊到,定居xx。曾 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官参谋、检工部员外郎。53岁,严武死去,他打 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56岁,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58岁, 因长沙兵乱,举家南往投靠郴州的舅舅,行至耒阳时病死。综观杜甫一生,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穷年忧黎元,“致君 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 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 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淮 史。杜诗风格,根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 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 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有杜工部 集传世。三 .文体常识。1 .近体诗:.近体诗在 唐代 开始形成,是和 古体诗 (指唐代以 前的古代诗歌相对而言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 律诗。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绝句是四句,律诗共有八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 颔联 和 颈联 联,必须对仗。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近体诗押韵 的位置是固定的。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 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近体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 押韵的为偏格。近体诗中律诗的对仗是指颔联和颈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2 .古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 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 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 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方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 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四 .背景介绍。唐代宗永泰元年765) 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xx失去了依 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 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 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 一个顶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慨时事如棋局反复 “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王嫡(qidng ) 青冢(zhong ) 环珊.(pei)暮砧QzhOn)渚清(zhu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万壑% ) 千载zai 朔漠(shud )省识shQ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百年多病独登台1指晚年 ) 江间波浪兼天涌1连天) 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寒衣处处催刀尺1赶裁新衣)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白帝城高急暮砧(捣衣石)百年多病独登台1指晚年 ) 江间波浪兼天涌1连天) 渚清沙白鸟飞回(盘旋)寒衣处处催刀尺1赶裁新衣) 一去紫台连朔漠 艰难苦恨繁霜鬓 *画图省识春风面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 北方的沙漠)(极)1曾经)(失意,刚刚(秋天飘落的树叶).听录音,感知三首诗的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2 .请学生代表朗读。3 .学生诵读成背。第二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目标: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 感。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标题一一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 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二.整体感知,研读诗歌五轮诵读,达成诗歌欣赏目标)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 特点,把握诗的精神。)1、学生结合注解)试读。2、音律等指导后试读(指导:平仄、押韵、节奏等韵律感、音乐美)。“七言诗每句三顿,其主要是第五个字或第七个字可以一个字成为一顿3、录音范读后学生再读二二轮诵读,缘景明情:缘景明情:通过品味诗歌的意象一一或景 或物或人或事,连缀成画面,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感情。)自读诗歌,思考讨论: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 达了怎样的感情?意象一一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意境一一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感情一一抒羁旅之愁 悲家国之事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 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 的气象。3、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 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 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 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 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 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 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时局不安,阴沉郁闷思乡不归,无奈凄伤 无家可归,惆怅凄凉(三)三轮诵读,知人论世:1知人论世:就是为理解某个人的作品,而了解这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时代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寓居 xx,依靠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 去依凭,于是离开XX,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 其中的第一首。明确:秋兴八首(其一)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衬 托出萧瑟阴森、动乱不安的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同时也抒发了 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四)四轮诵读,品味语言提问1:从炼字的角度对“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进行赏析一。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借一个“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 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 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五)五轮诵读,吟咏诗韵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 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诗美: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总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 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 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慨“悲哉!秋之为气也 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 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第二课时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 情,领会诗歌主旨。2 .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 . 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一、导入: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 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 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 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 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 术魅力。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土之情)。明 人王嗣爽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 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 者,千古有同感焉。三、解读诗歌一一五轮诵读,达成诗歌欣赏目标(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1、学生结合注解)试读2、音律等指导后试读对此试读可稍作点评)3、录音范读后学生再读二)二轮诵读,缘景明情:1 .自读诗歌,思考讨论: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王昭君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一一怨恨3 .昭君怨恨什么? 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琬【空归夜月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土的幽怨。“画图省识春风面一一-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4 .思考: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 成的呢?画师吗?明确: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5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怨恨有何作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 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衬托昭君的 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似又响起 了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三)三轮诵读,知人论世:思考: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 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 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作者因上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琳I空归 千载怨恨)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琳I空归 千载怨恨)疏救宰相房帮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诗人借古咏怀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漂泊西南,有家难归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 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 君以自悲也(四)四轮诵读,品味语言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群 山万壑赴荆门,描绘了一幅图画。为什么?明确: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 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通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从侧面衬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 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 强的性格的象征。2、赏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 达效果。明确:“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 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3、“环琼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 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 养她的故土,可见其思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 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五)五轮诵读,吟咏诗韵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 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 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土,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 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借古咏怀。四、方法总结:咏史怀古诗鉴赏内容:写历史事件、历史古迹、历史人物目的:感慨兴衰、借古讽今、寄托哀思方法步骤: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2、体悟感情: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五、作业:第四课时登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根本方法。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一、导入据粱朝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人,神通广阔,能 呼风唤雨,遣神捉鬼。有一天,他对徒弟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里将有灾祸 降临,须早作准备。桓景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免除这场灾祸?"长房告诉 他:“这天,你全家人各做一个红色布袋,装上茱萸,挂在胳膊上,再带些菊 花酒到高山上去饮,即可防止这场灾祸。从这 段记载来看,汝南人桓景听 从了师父的劝告,在九月九日率家人登高避灾,结果幸免于难。所以,后来人 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人 们普遍把重阳节当作''老人节,重阳节就是一个登高节,它与端午节吃粽子、 中秋节吃月饼一样,登高成了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标志。今天我们就来学杜甫的登高诗,看看他是否也饮菊花酒,祈求长寿? 二、阅读诗歌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1、学生结合注解)试读2、音律等指导后试读:这首诗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什么?明确: 凄楚、悲伤、悲愤、孤独、沉郁、顿挫3、录音范读后学生再读二)二轮诵读,缘景明情:思考讨论:(1诗歌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点拨: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 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 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 凄凉的秋景。2)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 象?猿鸣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凄凉悲苦飞鸟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自己漂泊孤独无依,也是百姓流 离失所的写照。落木一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长江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也可以感到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意象景物)仰观 风天猿(绘形绘声)俯察 渚沙鸟(绘色绘动)仰观 落木俯察 长江意境雄浑高远肃杀凄凉情感:孤独沉郁悲凉(3)思考: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哪些字眼可以充 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答案:万里一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多感慨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慨单独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4提问: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 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 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 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 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一罗大经鹤林玉露我们读的时候,要努力传达出杜甫老人那种沉郁顿挫的深层次的内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