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docx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学好本节, 能为今后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加法简便运算做好知识上的准 备。二、教学目标.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深入理解加法运算定律。1 .通过自主探究,选择算法,能灵活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通过合作交流,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形成数学应用意识。三、学习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对口令。教师说一个数,学生对一个数,使它们的和是100。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76 + 18 = 18 + 7656 + 72 + 28 = 56+ (72 + 28)31 + 67+19 = 31 + 19 + 6724 + 42 + 76 + 58= (24 + 76) + (42 + 58)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已经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计算加法时,运用 这些运算定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加法运算定律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的练习和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运算定律,为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作好铺垫。】(二)问题探究1、由浅入深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有多少个圆?交流、汇报方法一:1+2+3+4+5+6+7+8+9=45 (个)(按加法的运算顺序来进行计算,感觉有点麻烦。) 方法二:1+2+3+4+5+6+7+8+9二(1+9)+(2+8)+(3+7)+(4+6)+5=10+10+10+10+5二45 (个)(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进行,结果又快又准确。)【设计意图:先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来进行10以内的数相加的计算, 然后再引入几百几十相加的计算,从而起到由易到难的过渡作用】2、解决问题:下面是李叔叔四天的行程计划,按照计划李叔叔一共是骑行多少千米?日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彳tS115千米132千米118千米85千米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四天要骑多少千米?)独立思考,尝试列式解决怎样列式呢?(生独立列式115 + 132 + 118 + 85)请你算一算,想一想,怎样算简便呢?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方法一:115 + 132 + 118 + 85= 247 + 118 + 85= 365 + 85= 450方法二:115 + 132 + 118 + 85= 85 + 115 + 132 + 118-加法交换律=(85 + 115) + (132 + 118)-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解决情境中的实际问题,通过 对不同算法的对比感受利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会应用价值,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分析总结学生可能对添加小括号的那一步计算有异议。教师可引导:加法中为了更清楚地体现运算定律,所以加上了小 括号。这道题我们运用了加法中的什么运算定律?既用到了加法交换律,也用到了加法结合律。总结:通常在简便计算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 的。3.巩固练习(1)先观察下面每个算式中加数的特点,再说一说怎样计算比较 简便。88 + 156+44 28 + 172 + 6991 + 34+109 + 366(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425 + 14+18675 + 168 + 25245 + 180 + 20 + 15567 + 25 + 33 + 75先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算一算,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运用加法运算定律时应注意些什么?(在计算加法时,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把和是整十、整百 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计算简便)4.课堂总结在计算加法时,要先观察数据的特点,看一看哪些数据可以凑成 整十、整百,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三)课时作业L根据运算定律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45 + 56 = 56+口78 + 96=口 +口(143 + 63) +37 = 143+ (口 +口)54+ (46 + 147)= (口 +口)+14778 + 48 + 152 + 22= ( + ) + (口 +口)2.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191 + 89 + 11168 + 250+232185 + 247 + 15 + 5397 + 189 + 11【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使用程度。】板书设计: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简便简便加法的交换律 a + b = b + a 加法的结合律 (a+b)+c=a+(b+c)教学反思: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创设 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同时我采用让学 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 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