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docx
-
资源ID:68014503
资源大小:13.27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docx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古诗词中“月亮”意象“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象是文人借以抒 情的载体,亦是观赏者触摸诗情的有效媒介。“月亮”悬挂在古典诗坛的 上空,流转千年却永远熠熠生辉,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被摄取、咏叹频率 最高的意象之一,也是早自远古神话时便出现的最神秘、蕴含意蕴最多的 一个意象,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独具一份文化意蕴和文学魅力。月亮是一个寄托诗人感情的美好事物。千百年来,无数诗人都钟情于吟 咏月亮:“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的相思之情;“沧海月 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的玄虚美妙境界;“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的劫后荒凉之境;“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水调歌头)的豪迈之感。这些诗句无不凝结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 命体验,显示出中华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和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月亮不仅仅是光照人寰的特殊星体,更是通脱淡泊的一种文化象征。它在 诗人的笔下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客观物象,而已成为一个含有深厚文化底蕴 的载体。可以说,古诗词中的月亮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现在让 我们一起走进月色,观照月光的世界,感悟心灵的律动。一、月是乡愁怀人最无言的见证在古典诗词的长廊中,月亮以其独有的姿态,无一处不撩拨着离人的 情思。“多情自古伤离别”静夜思中思乡之情是由“明月”引起的,月 亮成为游子与故乡之间的中介,可以逾越空间的距离,寄予游子最深切的 人生体验。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夹岸 杨柳,参差拂动于凄凉晨风之中;天涯游子,黯然独守于残月之下。虚幻 的月色之中传递出抑郁伤感的基调。在外的游子,宦游的士人,贬谪的官 员,羁旅的商人都可能从此种生活情境之中,观照到自己的情感触点, 都可从“月亮”这一意象引发思乡怀人的共鸣效应。我们常用“闭月羞花” “花容月貌”来形容女性的美貌,月亮常成为 美人的代名词。”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 佼人阍I兮,舒忧受兮。劳心懂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劳心 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 月光皎洁明亮,“僚"、“修'、"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自诗经陈风 月出起,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好,寄托 相思。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蕴含其中的思 恋之情不言自明。“花前月下”是男女青年倾诉爱情的最佳场所,“月下老 人”是人们对美满爱情的企盼。月有盈亏,花好月圆更是成为人们的美好 愿望,“月满”而人不“圆满”,亦可引起人的相思怀人之情。“月有阴晴 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空明、澄澈的一轮皎月,跨越了时空距离,融入 绵绵不尽的情思,千里相共,流照情人、亲人和家人。一剪梅中,“云 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用她独有的女性视角和人 生体验感知月象,寄予相思之情。二、月可以烘托悠闲恬静的情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四 个意象组合成空明幽谧的意境,而“明月”则是其中的主意象一一正是有 “月”之明,方更见泉之“清”。诗中有画的境界映照出了诗人恬静闲适 的心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 在(竹里馆)所呈现的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价,给人以“清幽绝俗” 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 人是如此悠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表里俱澄清。诗人在描写周围 景色,选择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相一 致,亦物亦我,亦景亦情。“明月来相照”在诗中与“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亦增添一种宁静之美。确是情致娴雅,气象高华。三、月可以承载豪迈舒朗之情“月”亦可以拓展出大气磅礴豪迈壮阔的视野,于不经意间撩拨我们 的心弦,镌刻下文人的豁达与洒脱。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 天揽明月。”由此可见一个想象丰富、洒脱豪迈的诗仙形象。又如关山 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可 见李白心境开阔,他的月亮也随之开阔和雄壮。玉壶吟中写道“烈士 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这里的刀光 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迈 疏朗气概。苏轼在赤壁赋中看到“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的这种美景时,整个身心都陶醉了,感觉到自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 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学士以一种驰骋千里 深沉豪迈的气魄,奔腾瑰丽的想象,惊艳着我们的眼眸,激荡着我们的感 官,让我们为豪迈疏朗的情怀所折服。四、月中寄予时间意识,展现生命的永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以其独有的意象,点缀着古典诗词。这轮高 悬于天际的月亮,常会引发诗人们的哲学思考:明月虽有盈亏却能跨越时 空,亘古如斯。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 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在诗歌中,月亮这一 意象亦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情由景生,景由情变, 诗人绘景寓情,描绘出不同却又共性的吟月诗词。人生转瞬百年,短暂无常,而江山万古长青,明月永恒不变,面对它,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生发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 往也。”的生命体验。唐代诗人张若虚发出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 年照初人? ”的人生感慨。“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 月若如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旧时月”实亦“今 时月”,但是在敏感的诗人笔下,月亮却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把时间对 生命的掳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成功的组接了历史 时态和现实时态,传达出深沉的历史悲凉感。明月,就像一位历史的见证 人,目睹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于是,月亮在诗人笔端又有了吊古伤 今的含义。如刘禹锡的石头城里“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把对国运衰微的感慨寄托在这一轮“旧时月”中。用“旧时”修饰明月, 把历史与现实,昔盛与今衰巧妙自然地焊接成一体,消融了时空的距离。五、月是失意文人的心灵寄托月本无知,然而许多诗人却观月而愁,观月有感,只因诗人心中有愁。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翔溪。”多情 的月亮,陪伴着孤独的诗人。清高的诗人,邀约结伴。在那个喧嚣的世界 里,冰清玉洁的一轮明月成为了诗人的知己,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情怀。“春 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楼凄月,是亡国之君李煜演绎的生命绝唱。每个人都有对明月的解释, 也都有他对明月的祈盼。所以只能如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 遥遥祝愿和期盼;如白居易“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的无奈和渴 盼;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幽幽祈祷和祝福;如 张九龄“清迥江城月,流光万里同”的默默期许和冀望。“月亮”以它独有的魅力,承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隐化了人和 人之间的时空阻隔,沐浴着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流转在诗人广阔的心灵 空间。它已成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抒情达意、心灵栖息的文化符号,千 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鲜活的烛照着华夏子孙的心灵,既是人类心灵的参照, 又是人类精神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