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
资源ID:68015486
资源大小:43.08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202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混合默写1 .按要求填空。(1)故国神游,,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3)李白蜀道难在描写山势的高险之后,又以“, ”两句描写 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二、选择题组2 .按要求选择。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剧作者写剧本,常常为了合理运用偶然性的因素而费尽心思,犹豫苦恼:口构思中的许多戏剧性场面都难以实现口又怕遭到种种责难口偶然性的因素运用得多了口完全排斥偶然性的因素A. B. C. D. (2)学校拟举办以班级为单位的课本剧展演,小宁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班级的节目。以下 摘自他的宣传语,其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A.诸位同仁,本班兹定于周六上午八点整在大礼堂倾情演绎雷雨。B.没见识过高三(1)班的雷雨,有几个人敢说他看懂了雷雨。C.你将见证一场生命的悲剧,一次命运的反抗,绽放校园文化魅力。D.来吧,听高三(1)班艺术惊雷,共沐校园文化春雨,看人间悲欢。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文化的稳定性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 “在过去的掌心中''使用了比喻修辞,强调我们难以走出或摆脱旧有、过去,作答本题需要找 到本体。上文语境是“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即强调我们过着新的生活,”虽然却”标明了 转折义,结合“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分析,此处意在说明我们虽然过着新生活,但又 总是保留了一些旧有的习惯或者模式、传统,于是得出答案:新的生活内容仍保持着旧的模 式。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错,相关信息有“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 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从未停止过”,但传统的终止 与文明的发展进步未必能如影随形,选项表述属于无中生有,于文无据。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含义的能力。A.“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 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第四段 信息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 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一个 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并不频繁,而是具有稳定性。B.“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式“错,第二段信息是“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 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用,这就是传递。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持下 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可见选项表述无中生有,强 加逻辑关系,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传 统,即稳定性。C.“如果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持“错,第五段信息是“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 环境的互动过程,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 文化模式就会发生变迁、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结构思路的能力。第口段“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 性”,第口段"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说明文化模式的稳定性文化传统的持久 答案第2页,共13页性。第口段“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虽然每一代人 都会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 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可见这几段先论证了文化的稳定性可以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然后从传统的不易弃换与变化 中的不变因素两方面论证了传统具有持久性,以此来证明文化具有稳定性。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文化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社会会在一个很长的时期保持着同一种 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文化 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约,一 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而在传统上 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 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 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一方面,生产 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 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 深山区地理上相对封闭,其社会往往有一种自动的“礼治秩序”,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因此当地人容易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里的乡土文化往往具有价值单一的特征。 相对封闭的环境不易改变,导致这里的文化模式就相对稳定,而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 了一个社会的生产发展样式和经济结构的原则框架。这就是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 化原因。6 .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交代了主人翁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揭示其再见李琼的热 切心理,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并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9.“灯 光大亮”“柔和的光”既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惊喜、甜美的心理。“细汗沁 满了手掌”生动地表现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可惜”则描绘出肖小茹“用力鼓掌”犹嫌掌声 不力的狂热心态。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 表现人物心理,巧妙而适切。10.答案示例一:我认为“舞台”更好。以“舞台”为题,可以 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从而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以“舞台”为题,还 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若以“偶 像”为题,虽然能凸显主要人物及其行为,但缺失了以上两个功能。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偶像”更好。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 的行为,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以“偶像”为题,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 为真实状况的揭示,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 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11.小说插叙了合影的起因、经过等重要情节。插叙 自然而不生涩,如第匚段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 起。通过插叙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与结局构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突出了 中心。这样写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感染 力。【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 合影的照片 开头写照片,交代了她对歌星李琼的喜爱、崇拜。“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的心房便 会剧烈地颤动: 这张照片为何会让她如此激动?原来这是她与最喜欢的歌手李琼的合照, 那么这张照片是怎么来的?自然引出对合影原因及过程的叙写。正因为她对李琼特别喜欢,而且两人还有过这么一张珍贵的合影,因此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 专辑出版了,“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直奔音像公司”,揭示其再见李琼 的热切心理,推动着主人翁去见李琼的情节发展。可见,照片是情节发展的线索。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画线句是“这时,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 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舞台灯光大亮,一束柔和的光”是环境描写,“灯光大亮”是舞台效果,同时也写出肖小茹突 然见到偶像李琼的惊喜之情;“柔和的光''是写实,又烘托出肖小茹意外遇到李琼时内心的甜 美感受。“啊,这不是李琼吗! “,是内心独白,直接描写肖小茹的惊喜心理,"啊''和感叹号强化了这 种惊喜之情。“异常激动”直接写出人物的心理。“很用力地鼓掌”是人物的动作,“用力”写出见到偶像的激动,“可惜”写出嫌掌声不力的狂热 心态。“细汗沁满了手掌”真实地写出肖小茹的“异常激动总之,画线部分综合运用环境烘托、内心独白、动作描写、心理概述等多种方式表现人物心 理,巧妙而适切。8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如认为“舞台”更好,可做如下分析:从情节上来看,主要写肖小茹和李琼的两次相遇,尤其是第一次,她们见面的地点就是“舞 台”,以此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舞台相遇的重要情节,当时“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快步走向 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嗡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 绍.”;而结尾“李琼好看的眉毛轻轻皱了一下:对不起,我记不起来了。边说边优雅地 摇着头”,这样的对比使结尾的情节逆转更有冲击力;从主题来看,“舞台”是人们表演的地方,与真实的现实有差距。而李琼在“舞台”上为了肖小 茹落泪,动情地为她歌唱,拉着她的手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这一切原来都是在“舞 台''上的“表演以“舞台”为题,还颇具象征意味,指涉社会生活中的真与伪,更能丰富作 品的主题、触发读者深思。如以“偶像”为题,虽能直接点明主要人物及其身份,也带有一定讽刺意味,但不能像“舞台” 那样具有以上两个效果。如认为以“偶像”为题更加,可做如下分析:从主要人物和内容来看,文章描写了肖小茹的“追星”行为,她的偶像就是歌星李琼,这样的 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因此以“偶像”为题,可以引导读者聚焦故事的主要人物和追星 的行为,贴近读者生活,能引起读者广泛的共鸣;从主题来看,“偶像”指的是李琼,但肖小茹最后却感至上为那台晚会害羞”,是因为她看到了 李琼的“表演”,这样的“偶像”值得追吗?以“偶像”为题,可以凸显作品对追星行为真实状况 的揭示,从而凸显作品反思现实、批判现实的意义。若以“舞台”为题,虽然意味深长,但在现实指向性上有所削弱。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叙事手法及写文学短评的能力。“叙事顺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等。作为文学评论,应当找到写的最精彩的部分。对 于这篇小说而言,最精彩的是“插叙”的使用。文章开头通过照片揭示肖小茹对李琼的喜爱,但却不说她们的合影是怎么来的,而是先写李 琼又出专辑了,“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 飞鸽,直奔音像公司”;然后写肖小茹“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自然引出回忆“这是车辆、 答案第5页,共13页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由行经之处自然插入这里发生过的事, 将不同时间的行迹交织在一起,使得插叙自然而不生涩。接着开始插叙事情的起因、经过等情节,她勇敢地与流氓搏斗,受了伤,受到了嘉奖,“参 加省,五一,联欢晚会,就是在这个舞台上,她见到了自己偶像李琼,李琼动情地讲述她的 故事,为她唱歌,还“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交谈着”,“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 不失时机地揪动了快门“,这样就交代了开头这张照片的来历,也写出了肖小茹对李琼的感 情,也就充分揭示了主人翁去见李琼的心理状态。同时这段插叙中李琼堪称完美的表现与结 局的冷淡,肖小茹在插叙中的激动幸福与结局的失落构成巨大的对比,突出了中心。而插叙手法的使用使小说情节更有波澜,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很有艺术 感染力。写文学评论时可从以上角度分析点评。10 . C 13. D 14.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都表达今昔盛衰之感,却同中有异。越中览古 先极力渲染昔日之繁华,与结句所写今日之荒凉构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思;苏台览古 着重写今日之荒凉,荒凉所折射出的人事变化、兴废无常与旧苑荒台中自然景物的今古常新 形成鲜明对比,意味深长。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 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很有感染力。【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体裁上,这两首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咏史怀古诗。A.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B.体裁是五言绝句,题材是写景抒情诗;C.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写景抒情诗;D.体裁是七言律诗,题材是咏史怀古诗。差距最大的是C项。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尾句 写几只鹏鸽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的画面,把盛衰的感慨蕴含其中, 风格含蓄蕴藉。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 答案第6页,共13页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 江明月由今溯古,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风格含蓄蕴藉。故选D。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题及写作技巧的能力。这两首都是览古之作,越中览古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 盛衰无常的主题。苏台览古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 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两诗主题一致。但写法不完全相同。越中览古二、三两句是诗人在越国历史画卷中有意摄取的两个镜头,浓缩了越国称霸一 方后的繁盛、威风,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尾句写几只鹅鹃 在荒草蔓生的故都废墟上旁若无人的飞来飞去,与前面两句形成对比,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 抹杀之,转出主意。苏台览古前两句写诗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后两句则是借西江明月由今溯古。全诗着重 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杨柳新”“不胜春”写出当下的春景,勾引起诗人的无限 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 中的长夜之饮,都早已远去,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 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所以其 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越中览古到结句急转,而苏台览古转在第三句。这表现出了作者变化多端的艺术技 巧,很有感染力。15 . 昏昧 追逐(进攻、掩袭)16.(1) B (2) A 17.如今您又平定了蜀地,威 德扬名于世,百姓都尊崇您的功劳,晋王(言“主上”也给分)(必定会)担心您的谋略(言“功 高盖主”也可),您想在这种情况下安然无事地回朝吗! 18.因杀之以复蜀土/会事不捷/遂 至泯灭/蜀人于今伤之。19.姜维知道钟会"阴怀异图”,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 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想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 国的意图。20.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 起诈降再复国的消耗。裴松之则认为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 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反倒是诈降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 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Bi:昏昧。句意: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2)乘:追逐(进攻、掩袭)。句意: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扰攘:纷乱。句意: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邦。故选B。(2)差牙:差错。句意:不能够因为事情有差错。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定。平定;“高、意动用法,认为高,尊崇;“以此Z在这种情况下;“安归、安然 无事地回朝。17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 在为此事伤感。“杀之”的目的是“复蜀土",用"以''连接两句,中间不断开,在“蜀土”后断开;“事不捷”为主谓结构,意思完整;且“遂”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泯灭”是上句的谓语,“蜀人”是下句主语,中间断开。1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乃诡说会:今复定 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谋,欲以此安归乎!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 法陶朱公泛舟绝迹,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岭,而从赤松游乎? ?首先应该看到姜维知道钟 会“阴怀异图”,于是他先恭维钟会,说司马氏家族的兴盛全靠他,然后提出“功高震主”的观 点,并以韩信和文种的例子告诫钟会,故意劝他隐退。分析可知,姜维说这番话表面上是为钟会着想,劝其功成身退以避祸,实则是以退为进,想 推动钟会造反自立,从而实现自己分裂敌方以复国的意图。这就是“诡'的地方。19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主要观点的能力。孙盛认为“邓艾之入江由,土众鲜少,维进不能奋节绵竹之下,退不能总帅五将,拥卫蜀主, 思后图之计,而乃反覆于逆顺之间,希违情于难冀之会,以衰弱之国,而屡观兵于三秦,己 灭之邦,冀理外之奇举,不亦暗哉! ”,大意是: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 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退不能总率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 答案第8页,共13页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时候违背情谊,凭借衰弱之国,而多次在三秦之地观兵,已被 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举,不也太糊涂了吗!可见孙盛认为姜维主动进攻或退守都优于诈降,因为当时蜀国国力衰弱,禁不起诈降再复国 的消耗。裴松之则认为“于时链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 功,几乎立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以事有差牙,而抑谓不然”,大意是:姜维 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而责备姜维 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要全部坑杀魏将来发动叛乱, 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 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可见裴松之在当时军事形势下,姜维进攻取胜也来不及拥卫蜀主,领军回援又会被敌军所乘, 反倒是诈降还能博得复国之机。前者是立足于军力国力而评议,后者是立足于具体的军事形势而评议,分歧较大。参考译文:汉晋春秋说:钟会暗中怀有反叛的图谋,姜维看到这一情况,明白了他的用心,以 为可以运用离问计来造成混乱,慢慢再图谋着收复失地,恢复蜀汉政权,于是假意对钟会说:“听说你从淮南领兵打仗到如今,谋算从未失策过,晋王司马氏家族能够兴旺昌隆,全是你 的功劳啊。如今你又安定了蜀国地区,你的威名震动当今天下,百姓们都认为你劳苦功高, 主上已经对你的才智产生畏惧,你想靠这平安的回师吗?韩信在混乱的年代没有背弃汉王刘 邦,而在天下太平的时候被猜度;越国的大大文种不听从范蠢的建议没有去五湖归隐,最终 含冤自杀身亡。难道他们只是像人们所说的是昏庸的君主和愚忠的臣子吗?不是,而是由于 涉及自身利害而不得不那样做。现在你已经创立了丰功伟绩,德行已经显露于天下,为什么 你不效法陶朱公驾一叶轻舟在五湖上隐居保全自己的功劳和自身性命,或者登上峨眉山的山 岭跟随赤松子云游呢? ”孙盛晋阳秋说:我在永和初年跟从安西将军平定蜀地,见到了那些故老,以及姜维 投降之后密秘密给刘禅的表疏,说想要假装臣服钟会,趁机杀了他来恢复蜀国,正赶上事情 没有成功,于是到了灭亡的地步。蜀人到如今还在为此事伤感。我认为:邓艾进入江由,土 兵很少,姜维进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退不能总率五将,保护蜀主刘禅,思考后图的 谋略,而却在顺逆之间反反复复,希图在难有希望的时候违背情谊,凭借衰弱之国,而多次 在三秦之地观兵,已被灭王的国家,希望得到情理之外的奇伟之举,不也太糊涂了吗!我裴松之认为:孙盛讥讽姜维,是不恰当的。那时钟会聚大队人马已经到了剑阁,姜维 和诸将布列营阵守住险隘,钟会不能进入剑阁,已经商议回去的计划,保全蜀国的功业,几 乎就要成了。但邓艾通过捷径从旁边进入,出现在蜀军后面,诸葛瞻已经打了败仗,成都自 然溃败。姜维如果回军解救剑阁,那么敌军就会从他背后攻击。当时的形势,怎么可能两全? 而责备姜维不能在绵竹之战中英勇奋战,保护蜀主,这是不合理的。钟会想要全部坑杀魏将 来发动叛乱,授给姜维重兵,使他替自己冲锋陷阵。如果让魏将都死了,兵权在姜维手中, 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就不算难事了。功业往往在出于常理的地方建成,然后才算奇功,不能 够因为事情有差错,就贬抑认为不对。21. D 22. A 23. D 24.立身处世当以仁义为本。仁义当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 推至家国天下。要做到这些,就要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否把握了仁义。辨识并推广仁义的具 体做法,就是在任何处境下都要自省自己是否合乎仁义并坚持下去。【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请张履祥为书斋命名”错。“语溪董子,岁暮将归,以始学名其斋“,意思是董载臣用“始 学”给他的书斋命名,而“愿一言以志别”是想让张履祥为书斋作记。B.“不忍和张履祥久别,所以”错,应该是因为对张履祥敬重才请他作记。CF以表示对他归来的欢迎”错,原文是“一旦盛年之士怀抱美志,期于进德修业,能不喜溢 于中,亟述所闻以勖之”,可见张履祥为董载臣书斋作记是出于对董载臣志向品德的认可, 想要勉励他。故选Do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既贵于人人矣”与“可不求其所以贵于人人者,以无忝天地之心乎? ”之间是条件关系。A.表条件;B.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目的等;C表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D.相当于“何、表疑问。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若火之然,星星攸灼,至于燎原野而烈山泽;若泉之达,涓涓盈科,至于经川渎而放四海 也“意思是:如同火开始燃烧,以至于燃烧原野,点燃山川;如同泉水开始冒出,溪流充满 答案第10页,共13页沟坎,以至于流过河流而放归四海。这段话用比喻手法,说明施行仁义是从个人、小处开始,渐渐影响就会扩大。这与【丁】处 “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又自其 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已,以渐及于家邦之远”意思一致。故选D。23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勉之”是作者对董载臣的期许。结合段“窃惟天地之生,人为贵。仁义者,人之所以为心也L可概括出“立身处世当以仁 义为本”;结合段了其始,莫不自其一念不安于人人之所为,而守之不变,致知力行,以至于终其身, 又自其身推而达之。莫不始自一人独立不惧,勉焉不己,以渐及于家邦之远”,可概括出“仁 义当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己及人,推至家国天下”;结合段“揆其失,惟在辨之不早辨也”,可概括出“要做到这些,就要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 否把握了仁义”;结合口段“常内省诸己,孰为仁,孰为义。不表饰于大廷,不苟弛于幽隐,人知之惟是,人 不知亦惟是'“当其穷,入孝出弟,闲圣道以正人心。及其行,以不忍人之心遏恶扬善,正君 而定国,约困而不陨,通显而不盈”,可概括出“辨识并推广仁义的具体做法,就是在任何处 境下都要自省自己是否合乎仁义并坚持下去参考译文:语溪姓董的学子,年末将要回到家乡,用“始学”给他的书斋命名,并希望请我作记 来表达离别之情。我衰老糊涂没有声名,又能说什么呢?但是在教化风俗日渐凋敝衰退的时 候,有一天看到青壮年心怀美好的志向,在进德修业方面有所期望,能不因此由衷地感到满 满的喜悦,赶紧把我的见闻说出来勉励他?我私下里认为万物生于天地之间,人是最尊贵的。仁义,是人有心的根本。如今我与 您都处于天地之间,穿着衣服戴着帽子,背着书册,排在读书人的行列,那么已经比一般人 高贵了,怎么能不探求自己比一般人高贵的原因,以无愧于天地之心呢?曾子说:“读书人 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孟子说:“生于广大天地间”,“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 路上“。弘大的志向,是仁中最宽广的胸怀;坚毅的品质,是行路最需要的力量。开始施行 仁义时,没有谁不是从自己的不安于一般人的做法的念头开始,坚守它不改变,探求知识, 努力施行,以至于终其一生来追求,又从他自身开始,使之得到推行。没有不是从一个人独 答案第11页,共13页着同一种生存方式,即使生活的实际内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式上却保持着原来 的样子。而且,新的生活内容也被“纳入” 了旧的模式,并被赋予了 “旧的”意义。正 因为如此,我们总是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中看到“反复”和“重现”。文化的稳定性通过文化传递来维持。一种文化特质一经产生,就要被人模仿、利 用,这就是传递。文化传递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即世代相传和相互传播。世代相传, 是一个文化模式得以形成和保持的机制,文化的稳定性也因此而获得。在这种意义上, 可以把文化模式理解为传统,一定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他各种社会群体世代保 持下来的特定传统,而文化模式的稳定性就体现为传统的持久性。传统不是我们想抛弃就可以抛弃的。真正的传统,不是一种学说、一种理论、一 种思想,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理结构、一种民族性格。人们不可能像对待某种自 身的“异物”那样对待它,更不可能像对待旧衣服那样将它任意换掉。传统不是某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围绕一定主题的一系列变体。通过每一代人 创造性的活动,传统得以发展和改变,所谓稳定只是相对的。但是,虽然每一代人都会 对前人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方式有所修改和创新,但模式化的东西却很难改变。传统 的保持过程是一个在传递中创新、在创新中传递的过程。传统惯性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 突从未停止过。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并创造着明天,却又总是“在过去的掌心中”。传统是使文化模式保持其稳定性的一种力量,但这种力量本身也是被决定的。文 化传统的保持首先与一个群体世代处于同一生存环境有关。由于受同样的环境条件的制 约,一个民族群体或一个社区社会往往会因为缺乏改变其社会结构和精神生活的动力, 而在传统上显示出一种不变的态势。改变传统的动力来自群体社会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一旦一个群体社会与环境不能保持有效的互动,传统的稳定性就会被打破,文化模式就 会发生变迁。这意味着文化改变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有来自外界的干扰。生存环境的改变, 是这种干扰最基本的形态。从古至今,人类文化变迁的速度一直以一种恒定增加的速率 发展着,这说明,外界干扰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之所以在同一生态环境中 文化传统会保持持久的稳定性,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社会群体为应付他们所处环境中的 问题和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如果问题和挑战是相似的,解决问题和应 对挑战的方式也是可以继续沿用的。不管怎样,环境的相对一致性对于文化传统的保持, 至少是一种重要条件。文化的稳定性也是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造成的。一个社会文化模式的发展与其 经济结构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治关系的改变,始终都保持着有差异的同一。这种差异 就表现在:一个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结构在根本上与这个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合;而一 自施行无所畏惧开始,不断努力不停止,来渐渐推及到家国这么远大的目标。所以说:“内心存仁,行事循义,有德行的人的事就齐备了。”然而想要心存仁义, 一定要满心都是不害人的想法;想要行事循礼,一定要满心都是不非分占有的想法。不这样 的话,最终不会免于成为那些辛勤早起,追求利益之徒,白天的所做作为,已经失去了他本 来就有的良知罢了。揣测他的过失,只在于没有尽早学会辨识自己是否把握了仁义。早早辨识仁义会如何?今天,感慨于民生艰难,内心为他们哀怜、感伤;见到人和事 不好,极其憎恶其寡廉鲜耻、道德沦丧。常常在内心反省自己,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不在 大庭广众之下夸饰,不在背后隐蔽之处苟且松懈,人们了解他是这样,人们不了解他也是这 样。当他处境艰难时,入则孝顺父母,出则友爱兄弟,熟习圣人之道来使人心端正。等到他 有所行动,就用恻隐之心惩恶扬善,匡正国君安定国家,在困境中不丧失志向,在显达时不 过分张扬。几乎不丧失责任重大、路途遥远的大义,然后不辜负于人的尊严和学识,堂堂正 正处于天地之间。从前之时,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的就是这样。我后悔自己开始不用尽心力去做,渐渐 地衰老了,不能再做什么了。你一定要努力啊。24 .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主要探讨“知识”“经验”与“成事”之间的关系。前一句是说很少能在知识 和经验兼备的情况下做事,但仍然能做成很多事,这说明知识经验储备固然是成事的前提和 基础,但行动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后一句是说事情没有做成的时候,我们习惯从知识和经 验方面找原因,这说明行动受挫在经验和知识上找原因符合常情常理,这是人宝贵的反思意 识,有反思才会有改进,但“习惯于”说明我们在反思的同时还有思维的惯性,这种惯性 显然会阻碍我们的认识和发展,会形成僵化的思想,被当作固守的陈规,就会阻碍人类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所以这种做法显然有利有弊。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思考“知识”“经验”与 “成事”之间的关联,也可以思考从“知识'”经验方面反思失败的利和弊。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引题,引出“知识”“经验,的话题;接着列举事例分析“知识”“经验” 在我们行为过程中的价值,此处可以分析对“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作用,还可以分析拘 囿于知识经验的弊端,正反对比,明确正确对待“知识"经验”的态度以及如何发挥经验知识 答案第12页,共13页的积极作用;最后收束全篇,再次点明观点。立意:1 汲取经验,不困于经验。2 .成功要有不断累积的知识和经验。3 .用好经验,是一门学问。4 .莫让固有的经验知识成为行事的绊脚石。个社会的文化模式,虽然与该社会的生产力有关,并且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相联系, 但这种关联相对比较特别。一方面,生产力及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对文化模式的影响由于 间接性而显得迟缓和不确定;另一方面,文化模式在不同程度上塑模了一个社会的生产 发展样式、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原则框架等等。总之,我们特殊的生存方式以及相应 的社会形态是由我们的文化模式所塑造的,然而,也正是由于我们作为这种生存方式生 生不息的担当者和传递者,文化模式才得以保持其稳定性。文化的稳定性是与群体成员自发反应的一致性相联系的。在一个价值单一的内向 型封闭社会中,所有人往往都以同一方式对外部世界作出反应,这种反应不是理性自觉 的,而是一种自发的本能,也就是所谓文化本能。当一个群体成员的这种自发反应保持 着一致性时,个人或者某种来自外部的力量要想冲破文化习俗是很难的,而文化就由此 获得了一种稳固性。如果是在一个多种价值并存的复杂社会,自发行为改变的可能性会 高许多。(有删改)3 .第段加点的“在过去的掌心中”在文中的意思是 o4 .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持久性能反映出文化的稳定性。B.传统在保持过程中并不完全排斥创新。C.传统的终止往往意味着文明发展进步。D.传统的保持总是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5.不能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如服饰等的改变可能是频繁的,但其文化模式变迁通常是缓慢 的。B.不同民族正是由于其传统的保持和传递功能,其文化才得以保持它们各自的独特样 式。C.如果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或者人们放弃了与环境的互动,文化的稳定性就难以保 持。D. 一种文化中的个体自发地按照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规则行动,这于人于己都是好 的。6 .分析第至段的论证思路。7 .在全面脱贫之前,我国贫困农村有很多分布于深山区。请结合本文及费孝通乡土 中国中“礼治秩序”(或其他)的相关内容,分析这类农村脱贫困难可能存在的文化原因。四、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连日来,她的心情一直难以平静,只要一瞥见床头柜上那幅装帧精美的照片,她 的心房便会剧烈地颤动。她是一个刚过二十岁的纺织工人。同许多青年人一样,她喜爱唱歌,让她最着迷、 最崇拜的,是清纯派歌星李琼。眼前,她看着的正是她与李琼合影的照片。她自己不会相信,那天,著名红歌星李琼会拉着她的手,同她出现在同一个正在 直播的晚会现场,从而,成为她的家人、朋友反复品味的一个永恒的电视画面。她怎么 也不会想到,她会拥有一张出自青年报名记者之手、留下她与最崇拜的人合影的照 片。她努力不想这事,好让自己平静一点。可那印象太强烈了,事情虽已过去两个多 月,一切就像在昨天、在眼前。当她听说李琼的又一专辑出版了,她又禁不住激动起来,骑着她心爱的红飞鸽, 直奔音像公司。她觉得人与人相识、相处、相交、相知都是缘分,不在于地理位置的远近、结识 时间的长短以及社会地位的悬殊一边想,一边骑,不知不觉到了街心绿岛。这是车辆、行人绕道拐弯的地方,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件事,她一直觉得挺平常、挺普通。你想想,一个流氓对一个晚归的女中学生 施暴,她遇到了,能装作没看见?她记不清是她抓住那个坏蛋,还是那个坏蛋抓住她, 直到那家伙拔出匕首,狠狠地捅了她三下,她也没有搞清楚。她只感到她用尽了全身的 力气抱住了一样东西。直到警察来了,她还抱着那只鞋。后来到医院看她的公安局领导 告诉她,正是根据这只鞋,他们很快抓到了那个家伙,并破获了三年内类似的十起大案。 她也知道,正是这只鞋,把那个比她大两岁的青年送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绕过绿岛,她的心情掠过一丝不安。就是这么件普通的事,她和她的家庭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荣耀。住院期间,市长亲自去看望她,后来,她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 “三八红旗手”,再后来,她被有关领导通知,参加省“五一”联欢晚会。那天,她刻意打扮了一下,被安排坐在前排的中间位置。当晚会快要结束时,只 见一位身材修长、身着白色连衣裙的演员款款地走向舞台中央。这时,舞台灯光大亮, 一束柔和的光照在这位演员脸上。啊,这不是李琼吗!她异常激动,很用力地鼓掌,可惜细汗沁满了手掌。她还没有完全从兴奋中醒悟,女歌星已泪流满面:她在动情地向人试卷第4页,共8页们讲述关于她的故事。只见她快步走向她,所有灯光随之移动。李琼牵着她的手,慢慢走回舞台。她嚼着泪,满怀深情地向观众介绍:“这就是我们故事的主人公”观众 席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李琼仍然牵着她的手:“下面,我要为我们的英雄演唱一首新 近创作的卫士赞歌。”她声情并茂的演唱,感染了所有在场的观众,晚会的气氛达 到了高潮。演唱结束后,李琼牵着她的手回到原来的位置,与她并肩坐在一起,开心地 交谈着。摄像机的镜头不时转向她俩,那个机敏的青年报记者,不失时机地撤动了 快门一别两个多月,想必她一直都好吧。她一面骑,一面为李琼祝福。不知不觉中, 已到了音像公司。巨大的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歌星李琼最新专辑首发式”。她忙乱地架好自行车, 直往里赶。只见大厅内人头攒动,无数种嘈杂声好像在重复一句话“给我签一个”。英 非她在这儿?她不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