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原料药行动计划.docx
特色原料药行动计划一、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在线新经 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方式升级为切入点,以 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数据赋能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 要素数字化升级再造为着力点,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转型步伐。推动 制造业营销互联网化一渠道互联网化一产品互联网化一运营互联网化 转型,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1、着力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广泛征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 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通 过低成本、模块化、集成化、云化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提升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 推广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企业典型案例,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发展质量。2、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施一批工业强基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促进制造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引导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软件企业和整机产品同步研发,实现工 艺、基础技术、基础软件协同突破升级,加快产业基础领域攻关成果 一条龙推广应用。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产品 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可靠性试验验证平台、新产品中试基地、检 验检测平台等产业基础技术服务平台。到2025年,实施工业强基项目 30个,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制造业重点领域基础再造实 现重大突破。(四)制造业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关键核心 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制造业创新力量布局和能力建设, 提升制造业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强化制造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瞄准战略性、引领性共性技术需求,加强省级研发平台、省级制 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布局,以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及重大设施 共建共享为重点,完善创新攻关机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对企业创新的 服务支撑能力。鼓励企业围绕产业链自主自愿组建关键共性技术平台, 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面向制造业基础性、前沿 性领域,研究建设若干省级研发平台。2、加强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为牵引,推动绿色食品、生物 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等重点产业实施关键技术攻坚, 梳理确定一批重大领域关键技术以及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急 需攻克的核心技术项目清单,有针对性地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着 力突破我省制造业瓶颈制约。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入滇、 揭榜挂帅等引进技术,推动有条件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 开展技术攻关。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重大项目布局,瞄准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未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前瞻性、战 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超强部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发,加强战 略性技术储备,强化源头技术供给。3、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和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研仪 器设备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对企业投入基础研 究实行税收优惠。强化企业在创新全链条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制 造业企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发,支持大企业建设研究院, 鼓励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积极开展国家技术创 新示范企业申报工作,树立一批创新标杆。4、加速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机制,大力发展云南技术市场,加 快成果转移转化和扩散。在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集聚区建 设新技术应用示范平台和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 用和迭代升级。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 首版次工业软件推广应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强化面 向制造业企业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深入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深化制造业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深入推动有色金属、钢铁、化工、建材、纺织、造纸、药品等重 点行业开展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淘汰老旧锅炉、电机、变压器 等低效设备,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环保综合改造。加快实施新一 轮电机、变压器等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行动、工业污水资源化利用 行动,开展节水工艺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钢铁、石化、建 材等流程型高耗能行业实施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开展企业工艺集 成与能量系统优化,实现高效用能设备与生产系统的优化匹配。推动 原料药生产基地集中布局,实现污染物集中处理和集中监管。在具备 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余能利用和工业绿色微电网 建设。对有条件的园区实施集中供热、能源梯级利用、园区能源系统优化改造。着力推动各行业加快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着力推进工业固 体废物源头减量。(二)强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继续深化绿色工厂、绿色低碳园区建设,打造绿色供应链,持续 完善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回收物流体系,增 加绿色产品供给。积极运用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制造 系统集成等专项,推动实施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壮大绿色工厂、 绿色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立完善高效、清洁、低碳的绿 色制造体系。强化现有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企业的动态监管,持 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在成为绿色工厂后,协同供 应链上下游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包括原材料采购、 生产、物流、销售、回收等环节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在硅、铝、 稀贵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等特色领域积极培育创建绿色企业,鼓励企 业积极实施绿色战略、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牵头制定绿色标准,打 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制造标杆,引领行业绿色发展。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支持企业开发绿 色产品。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加强绿色设计关键技术 研发和应用,围绕化工产品、机械装备、电子电器、汽车及配件、特 色食品等典型产品,突破轻量化设计、节能降噪、可拆解与回收等核 心技术,推广易拆解、易分类的产品设计方案。聚焦生态环境影响大、 消费需求旺盛、国际贸易量大的工业产品领域,遴选一批工业产品绿 色设计示范企业。扩大绿色产品种类覆盖范围,促进绿色设计产品供 给的扩大和升级,带动绿色消费。强化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搭建绿色制造服务平台,积极 培育专业化本地化服务机构,积极引导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创新绿色 制造评价及服务模式,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咨询、诊断、检测、评价、 认定、审计、培训等服务,提供绿色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围绕工业节 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低碳及绿色制造等领域,开展绿色制 造系统集成供应商培育行动,提升绿色制造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能源 审计、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 节水管理和第三方环境污染治理。(三)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制造全面落实能源、水、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快产业结 构调整,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能源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产业结构。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推 进传统行业和重点产业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开展工业企业能效领跑者创建。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 低碳清洁型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深入开展节能降耗行动,强化节能审查源头管控,严格节能监察,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与应用,对 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耗能行业实施更加严格的能效标准。 研究制定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推动 高能耗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企业节能减排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标准。推动企业 积极开展能效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引导企业清洁生产,持续降低能耗、 物耗和水耗。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倡导绿色消费,推动企业加快应用 绿色低碳、节水节材、减污降耗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 实施技术改造,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持续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推动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推进燃煤替代, 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和需求侧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可降解塑料、绿色建材等节能环保产品。(四)提高制造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打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加强产业协同利用,壮大资 源回收利用产业。以高值化、规模化、集约化利用为重点,推广一批 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引导产废企业主动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以绿色硅、绿色铝为引领,打造硅、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核心竞 争力。加快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 合开发利用和有价组分梯级回收。引导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进 绿色矿山建设,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探索尾矿在生态环境治 理领域的利用。围绕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轮胎、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旧纺织品等主要再生资源,加快 先进适用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及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循环式生 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开发园区循环式改造,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力。四、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但机遇和挑战都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 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新特征新要求,增强窗 期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奋发有为办好自己的事,以确定性措施应 对不确定性形势,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 趋复杂,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面临重塑,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不稳 定性增加;贸易和技术交流受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风险加大;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东南亚国家中低端制造分流加剧,给国内制 造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带 动全球产业组织变革和国内外产业梯次转移不断加速,为云南制造业 发展带来新机遇。不仅如此,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 局重构,为云南制造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时间窗口。从国内形势看,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 展的新阶段,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 期。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已成为持续优化和提升国内国际市场布局、产业结构、商品结构、贸 易方式、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基点和重要支撑,将为云南制造业发展 带来新的契机。同时,全国各地对发展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周边省份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我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从省内形势看,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在西部地 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现代物流枢纽体系、能源网络、信息网络等 建设加快推进,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关于建设产业 强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产业链重塑卷烟工业和有色金属产业新优势,打造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等系列安排部署,为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五、特色原料药重点发展箱族原料药、重酒石酸去氧肾上腺素、氢澳酸右美沙芬 等特色原料药,发展国际市场紧缺的中间体原料。发展省内企业急需 原料药及天然植物原料药,加强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联合发展。 引进原料药绿色制造先进技术与设备,构筑化学药高质创新发展新区 域。资料整理来源:云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提升网络化协 同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运 用互联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 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3、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互联网深度融 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 台,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 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4、着力推进制造业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 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 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 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业态模 式加快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二)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 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 业形态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分层次、分环节、 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普及。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 载体,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拓展数字李生、5G、人工智能、区块 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 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培育目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烟草、装备制造、 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智慧工厂、 无人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升级。 开展智慧供应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 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加快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型 进程。(三)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型制造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 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 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 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 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 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 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 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 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 端化创新设计服务。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 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 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 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 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一移交(B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BOO)、交钥匙工程 (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 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 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互 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 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 交通、安全、环境等城市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率先打造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示范 带动各类开发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部署应用5G、千兆光纤宽 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工业设施 信息化改造,建设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 制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升级企业 内网。(五)不断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工业软件研发创新,培育壮大传感器、 控制器、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 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深入贯彻国家智能 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示范和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 贯标。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 发和推广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成熟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探索网络化服务模式。加大智能制造网络与数据安全公共 服务供给,提升智能制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管理体系标准在重 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二、大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一)培育壮大制造业创新主体1、加快培育制造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加强部门间合作,加大政策衔接,瞄准全省各地尚未取得高新技 术企业认定的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补 短板、强弱项,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尽快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加快提升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工业总产值占比, 提升全省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着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办研发机构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完善专门从事 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研发与设计的企业办 研发机构,提升全省制造业产品和服务的研发水平。3、聚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创建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创建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 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支持大型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关 键共性技术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省制造业创新发展。(二)构建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以产业功能互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小企业互通,平台 及设施互用,人才和技术资源互助,政策制度互补为核心,推动构建 面向特色产业重点领域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等搭建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向企业开放大型科研 仪器和实验设施及科学数据、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为企 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环境。组建面向重点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面向全产业链 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构建完善产业创新生 态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联合科研机构搭建 开放式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入口、数据信息、计算能 力,通过资源开放、任务众包、协同支持等方式,积极支持制造业企 业开展技术创新。引导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新型 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和机构开展产研需求对接,加强 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增强共性技术研发、中间试验、工业 性试验、工程化开发等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深入推进制造业基础再造1、健全制造业技术基础体系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领域,推动构建工业基础研究平台,长期稳 定开展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究、转化推广和人才培养。推进动力、结 构、环境等重大实验设施和试验基地建设,推动重大实验设施、重大 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健全工业基础技术数据库和基础制造工艺资源环境属性数据库。完善质量基础设施,发展新一代检验检测和高端计量设备仪器,加大国产高端通用仪器和专业科学仪器研发应用力 度,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和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测 试评价平台,提升计量测试、标准研制、检验试验、认证认可、知识 产权等公共服务能力。2、加快制造业基础产品和工艺攻关突破整体提升装备制造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加快通用型基础零部件 和高端装备专用型零部件技术攻关,满足不同工况条件下应用需求。 加快集成电路、微型片式元器件等核心电子元器件的创新发展。开展 工业系统软件国产化应用突破,加快基础性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健 全基础材料产业体系,加快发展关键微纳电子和光电子材料、新型显 示材料等关键基础材料,以及新型碳纳米、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 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等发展方向,研发和推广应用增材制造、 特种成形加工、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制造基础工艺。3、实施制造业基础领域重点项目攻关落实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针对主导产业和优势基础产业的产业技 术基础、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关键基础材料等薄弱问题, 组织实施一批产业基础领域攻关项目,开展工程化、产业化攻关。建 立完善省级工业强基重点项目库,依托重点平台和骨干企业,组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