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学科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
其他论文之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摘要: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征询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阻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素。本文对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作了较为系统地梳理和综述。关键词:国外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研究一、老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场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答复如此一个征询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老师是有效老师(effective teacher)?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阻碍教学有效性的老师特征和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老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征询的技巧及对学生的阻碍等。斯蒂文思(1912)做了一项老师课堂提征询的研究,他觉察他所研究的老师们课堂上所提的66的征询题属于直截了当从教科书上提取的经历型的征询题。更有意思的是时隔54年以后,弗洛伊德(1966)的重复研究觉察他所抽样研究的老师们所提的征询题中77的答案要求的是详细的事实。i1 卡特尔(Cattell, R.B., 1931)要求254名被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行政官员、师资培训人员、学校老师和学生)“写出优秀成熟老师身上10项最重要的明显特征;优秀青年老师身上10个最重要的明显特征;以及区分青年男老师和青年女老师质量的特征。”他觉察被调查者们使用频率最高的描绘好老师质量的词依次为:个性与意志、才智、同情与机智、思想开放、幽默感。ii2 赖安(Ryan, D.,1960)和他的同事们也做了一项观察研究,区分出阻碍有效教学的三个主要变量,用确信和否认两极相对的方式表述为:1. 热情、理解与冷漠、无情2. 有组织、有效率与散漫、草率3. 有刺激、富于想象力与单调乏味、墨守成规一个老师的得分越是靠近每一要素确信的一端,那么他就比其他靠近否认一端老师的教学“更有效”。iii3总的来说,西方20世纪60年代往常的研究“只是将老师特征与教育结果机械相连,而几乎无视了课堂实际”,iv4 但却为后来的深化研究奠定了根底。目前的研究中,对老师特征的研究更加留意到了老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开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不只是从老师人格特征来看征询题。二、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整个60、70年代,西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拟爽朗,而且成果丰富。这时候研究的留意力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老师要素,尽管,老师是阻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要素之一。1. 关注学生的学习国外的研究说明,有效教学本质上取决于老师建立能够实现预期教育成果的学习经历的才能,而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施行有效教学的前提。20世纪以来,特别多心理学家就学生学习的心理情况征询题开展研究,提示了许多与学习本身和促进学习有关的心理概念、规律和过程。加涅(Gagné, R.M.)是比拟早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的人之一。1965年,他出版了阻碍至今的学习心理学著作学习的条件,应用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构成了一个能解释大部分课堂学习的学习论体系。特别是此书于1985年第四次再版时的修订,不仅说明了五类学习的性质、有效学习的条件以及它们的教育含义,还提出了一个以他的学习条件分析为根底的教学论新体系,从四个方面对有效教学做了讨论。这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此根底上,提出了一整套有效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技术,出版了教学设计原理(1974,1979,1988,1992)。在加涅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参与教育经历而产生的行为变化。除了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根本原理都能够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v5 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考虑,去探究未知,最终到达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的,学生必须亲身觉察它,并内化到本人的认知构造中。布鲁纳强调应该广泛应用“觉察法”,要求老师在教学中“尽可能保存一些使人兴奋的观念”,同时“引导学生本人去觉察它”。要求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考虑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考虑史学,亲身去觉察结论和规律,使本人成为一个觉察者。与布鲁纳相反,另一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尽管也强调学生认知构造开展的重要性,但就其促进认知构造开展的途径以及由此引出的教学理念来说,却并不一致。奥苏伯尔按照学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又按照学习所进展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觉察学习。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觉察学习,也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按照奥苏伯尔的观点,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本人原有的认知构造之间建立起本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络。学习者原有的认知构造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构造结合起来。因而,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主要内容根本上是以定论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而言,学习不包括任何觉察,他们只是被要求把教学内容加以内化,即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进本人的知识构造中,以便今后能够再现或作它用。不管如何样,这时候的研究已经把留意力从老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但有一点必须指出,那确实是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并没有否认老师的作用,相反,不管是加涅的教学设计,仍然布鲁纳的“觉察学习”,或者是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都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关注交往与沟通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阻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要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教学不再被看成是由老师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比方,单纯的赞扬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一致的关系。而且,“在班里运用表扬与奖励的最大弊端是一些人能够经常获得表扬,而另一些人却特别难获得。更可怕的是,没有得到表扬与奖励的学生开场认为本人不够好,这会给一部分学生带来潜在的损害。老师认识到这一点转过来对全体给予过分大方的表扬和奖励,但是学生们能看出本质,他们能把不自然的、不应得的表扬与奖励或华而不实的奖励与真实的事情鉴别开来。”vi6 因而,研究的视角也对准了课堂内外的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近年来的研究已经强调了合作、交流、“共同体”对教与学的作用,强调文化与社交对学生学习的阻碍。此外,社会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也扩展了教与学的定义,以强调教与学的社会、语言、文化和政治环境。 在这些理论中,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存在于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存在于教室的社会构造之中,存在于学校的更大的机构之中。交往与沟通是,而且永远都是教学的核心,但是,老师们所面临的一个两难境地确实是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以便使学生学得更好,与此同时,老师还要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置身于如此的两难境地,老师们面对一系列的征询题:运用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有效性有多大?能否做得更好些?通过互相对话学生们能学多少?谈话特别重要,但是,我们如何才能明白谈话是正确的?我们如何使谈话更有效?我们掌握提征询的方法有多好?全班性的讨论值得吗?什么是最好的组织小组讨论的方法?毫无疑征询,所有这些征询题都涉及到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英国朗曼出版公司于1993年出版了一套有效老师丛书,共16本,其目的是为那些将要从事老师职业或在职的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老师提供综合性的、可读性较强的读物。其中的一本确实是教学即沟通(Teaching as communication),书中提出师生交往、沟通的方式阻碍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倡导一种健康的、富有创立性的、既能表达老师权威与纪律,又能表达平等与关爱的师生关系。3.关注老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迄今为止,所有的有效教学著作中都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有效教学策略,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教学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人们普遍认为,相关于听、说、读、写、算的“根本技能”(basic skills)来说,高层次的学习策略,如处理征询题的策略、选择方法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合作学习的策略、科学利用时间的策略、原理学习的策略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vii7 从老师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多的人觉察,仅仅掌握零碎的教学技能是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有效性的,必须将详细的方法、技巧上升为策略。到底有多少种教学策略,这难以统计,仅以艾伦·C·奥斯丁(Allan C. Ornstein,1990)所著的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为例,就有11种之多。viii8 假设将每一种策略扩展开来阐述,则能够集册成书,比方数不尽的老师课堂提征询策略、观察策略、决策策略,学生学习的预习策略、练习策略、解题策略等等都是以专著或教材的方式出现的。坎贝尔(Campell, 2003)则为老师和学生总结出101条已被证明是成功的教与学的策略。ix9三、教学环境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实际上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到达预期的最正确效果。在预期所能到达的最正确效果中,除了老师、学生、内容等的要素外,还有环境的阻碍。考虑到课堂教学活动的环境,特别显然,教学情境的特别多方面都与教学成功与否有关。学校中的教学环境能够是位于乡村的一所小学中的混合才能班中的一节任意主题的课,也能够是为城市中一所综合中学的五年级优秀小学生开设的化学课。关于老师来说,他所面对的任务是要决定需要考虑哪些环境要素对学习活动是适宜的。而且,对教学环境研究的难度在于:每一项研究在某一时间内只能考虑环境的某些方面,另外,有证听说明一种环境的某个方面可能有不同的阻碍,取决于这一环境的其他方面是否同时出现。比方学校规模对富有社区的阻碍和对贫穷社区的阻碍是不一样的。沃勒芮(Wolery,1988)等人认为把握环境的阻碍或者为所有学生设计有效的环境应恪守以下几条原则:x101.轻松温馨。比方灯光的亮度不能太暗,“阅读区的灯光能够亮一些,而讨论区的光线可柔和一些”xi11 再比方温度、空气、色彩、学惯器具和家具等都要适宜学生的年龄和班级人数的多少。2.有益于教与学。有明显区分的学习区,不拥堵、不互相关扰、易于老师指导与监控。整个环境要组织得整齐有序,便于拿取和放回学习的材料。关于噪音的大小意见比拟分歧,有人认为,应不惜任何代价降低噪音,但魏司藤(Weinstein,1979)的研究说明迄今为止还没有结论性的证据来证明以上观点。相反,老师与学生大概已习惯了噪音,尤其是对哪些习惯性的和事先就已预见到的噪音。不经常出现的,不可预见的噪音会干扰和分散学生的留意力,阻碍教学的有效性。3.宽畅、有足够的学习材料。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说明,在任何环境下,人们都需要有本人的私人空间,当空间狭小的时候,人数越多,发生进犯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座位的摆放要宽松,由于座位太挤容易造成偏离任务的行为。同样,学习材料和器具不够用时容易造成争强或等候。总之,丰富的物质环境,有助于学习。然而,近年来的研究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注重。凯得斯维特(Kindsvatter, R., 2000)将课堂气氛(classroom climate)作为有效教学的动力之一,xii12 足见其重要性。布兰思福特(Bransford, J. D. et al.,1999) 在人是如何学习的一书中对有效教学环境的文化要素做了更为全面的阐述,认为建立一种学习共同体是有效学习的保证条件之一,老师要为这个共同体建立起一些“能够表达理解学习价值的班级标准,使学生能够在这种文化中无拘无束地讨论他们不明白的征询题。”xiii13 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技能、态度、信仰带到其中,这些学习者带来的东西在这里都必须得到足够的留意。老师试图觉察学生对所面临的征询题的看法,小心翼翼地讨论他们的错误概念,给他们制造一种情景,使他们能接着考虑,重新调整他们的看法。老师承认学生带进教室的观念和文化知识对学习的重要性。即学生一开场就将他们的信念、理解、文化实践带进学习中,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建构本人的意义。四、教学媒体与教学的有效性1.斯金纳(Skinner)的奉献1953年,斯金纳去他女儿的学校参观,在算术课上,他觉察,特别多小孩都愿意答复以下征询题,但并不是每个小孩都有时机表现,而学生每次答复以下征询题后老师也不一定及时给予反响,老师本身的教学水平、心情等等对课堂质量阻碍特别大。关于持行为主义观点的斯金纳来说,这是特别不好的,由于他十分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只有在反响发生后立即予以强化,行为才有可能得以保持,下一次在类似情境中才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反响。但课堂上却完全不是如此,因而,斯金纳认为,他在课堂上看到了许多“被摧残的心灵”。从此,他开场致力于教学改革,希望能够对学生的反响及时提供反响并予以强化。首先,他按照本人训练鸽子和老鼠的经历,提出了一套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将一个复杂的课题按照逻辑顺序细分成特别多组织起来的小课题,学生学习这些小课题的时候会被提征询,而且能够被立即告知本人的答复是否正确。然而,这种方法在传统的课堂里却无法施行,由于一名老师不可能同时为教室里的所有学生提供强化,因而必须编制新的教科书,在书中一对一的列出征询题和答案,每个征询题都是为了到达理解整个课题而设置的。为了使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效的施行,斯金纳参照以往别人制造的教学机器设计制成了程序教学机。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本人的才能为本人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响信息,机器按照学生学习的程度自动调整征询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这种机器在当时十分红火,尽管后来特别少再有人使用,尽管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被批判为“直线式”的,“单向”的“刺激反响”式的机械学习,但其思想却保存了下来:即便用教学技术延伸人的感受器官,代替一部分人的功能。今天以计算机为根底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2.微格教学六十年代初,发端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的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为培养、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实际操作才能而设计的。通过选取短小精深的教学片断,在导师(老老师)的指导下,一般名学员(青年老师)一组,同组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共同备课,施教时一位成员执教,其他学员扮演学生,让受训对象就某一教学片断施行分钟的教学,并将教学实况录像。完毕后,导师与学员一起对教学进展总结,反复观看录像,评议教学情况,屡次反复,到达提高受训者教学才能的目的。微格教学技术不仅提供了在操纵条件下的练习,防止了在真实教学环境中由于新手经历缺乏而带来的教学失误,而且为教学反响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它缩短了新手老师成长的周期。至少,从老师的角度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极大的促进作用。3.新技术与教学的有效性从19世纪末期开场到20世纪上半叶,多媒体教学技术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开展而来:一条是以模型、图表及基于视听技术的投影、幻灯、录音、录像等视听媒体及其组合(复合媒体)为特征的视听教学,它尽管强调以“视听”取代“静听”,但从根本上说,这种视听教学是认同传统课堂教学的;另一条是在程序教学根底上开展而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其初衷是施行个别化教学,克服班级授课中不能照顾到每个儿童的需要的弊端。开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显示出其它的优越性,比方扩大受教育面、减少教学难度、便于及时稳定、提高教学速度,扩大新知识容量等。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如今我们能够更容易地创立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响和不断地改良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新技术也能够协助人们把难以理解的概念直观化,例如区别热度和温度。学生能够使用校外环境中使用的类似工具直观性软件和建模软件,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并促进学生从学校环境迁移到校外环境。利用这些技术,我们能够从数字图书馆、用于分析的数据,以及其它能够提供信息、反响和启示的人那儿获取大量的信息。技术还能够促进老师、治理人员和学生的学习,增加学校和社区(包括家庭)间的联络,能够把“令人激动的、基于真实世界的征询题引入课堂;提供促进学习的支架和工具;给学生和老师提供更多的反响、反思和修正时机;建立包括老师、治理人员、学生、家长、实践科学家和其他有兴趣的人在内的本地共同体和全球共同体;拓展老师学习的时机。”xiv14 但他同时又指出:“但是技术并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不恰当地使用技术会阻碍学习例如,假设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为多媒体报告选取字体和色彩,而不是把时间化在设计、撰写和修正观点上。人人都明白学生在网海冲浪中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技术的许多方面仍然使人们更容易地创立与本报告讨论的学习原则相一致的教学环境。”xv15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但那种“机器能够替代老师”的预言不断仍然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