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及反思.docx
-
资源ID:68057718
资源大小:14.12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及反思.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洞庭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2 .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 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3 .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第3课时课时目标1 .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磨北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 .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 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 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 动的天然山水画。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 一千多年前,唐朝 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 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 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2 .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相:相互。和:和谐。遥望:远望。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 像没有磨过的铜镜。3 .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1 .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 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2 .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 合注释,发挥想象。3 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4 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 “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清澈 而平静的湖水。)(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 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二(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 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师: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 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4)归纳诗意: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融 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课件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师: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它们成了 “白银 盘里一青螺”。(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 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 由发言)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洞庭湖)“青螺”又指什么?(君山)(6)(课件出示)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 觉读出来?(指名朗读)(7)归纳诗意: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愈显青 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4.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四、拓展延伸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 好吗?大家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还可以发挥 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教学板书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和.望洞庭水平如镜一静 银盘、青蝶美.想象非凡意境优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1 .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 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2 .品读诗句,欣赏美景。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 步理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 生想象、体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 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 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