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备课资源(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
资源ID:68062332
资源大小:15.8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书愤》(教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备课资源(选择性必修中册).docx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愤”的内涵。2 .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3 .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激发爱国情感。教学重难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是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你能想到哪些爱国文人和哪些爱国词句?你最喜欢的爱国文 人又是谁呢?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一李清照夏日绝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一辛弃疾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一文天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一岳飞二、作家常识及写作背景:(-)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绍兴)人。南宋文 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出生于1125年,靖康之难前一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 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二)写作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陆游已61岁,在 山阴闲居了 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 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三、整体感知。(一)诵读。1、听读全诗,有感情地进行诵读。(要求:一读读准字音;二读把握停顿、节奏、重音;听读联想想象,将自己代入诗境;三读 把握情感,感悟诗歌之美。)书 愤 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 楼船/夜雪/瓜洲1/渡, 塞上/长城/空/自许, 出师/一表/真/名世,中原/北望/气/如山。 铁马/秋风/大/散关。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2、诵读本诗,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诗眼: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 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二)疏通诗意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四、品读诗歌。1.诗人“书” 了那些事?首联: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颔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颈联:“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尾联:“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哪些事让诗人感到了“愤”?1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2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3、诗人“愤”的根源是什么?“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 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 而生“叹”,从而真实的体现了陆游的爱国情怀。这是英雄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五、鉴赏艺术手法。再次诵读诗歌,思考诗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来抒发情感的?1、对比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2、用典(借古讽今)(1)用南朝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写出了诗人以身许国但壮志未酬的感慨 和悲愤。(2)借用“出师表”的典故,表明了诗人对诸葛孔明的钦佩,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 南的愤恨和讽刺。3、虚实结合:(1)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雄心壮志;下句“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 “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2)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 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 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4、其他手法补充:赏析本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其意象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 是什么手法呢?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由六个纯名词的叠加(罗列),就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给人一种声势宏大、勇 猛进攻、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而且两次对敌作战取得胜利,说明国家有实力对抗,抒发了自 己对国家充满信心、自豪;对朝廷的不满。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全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构成了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 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作用: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和含蓄性,扩大的容量,达到了以少总 多的艺术境界。表面上看,造成意象间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 加了审美情趣。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诗句具有这一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 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六、课外拓展对比阅读。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比较书愤尾联和杜甫蜀相的尾联,两者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书愤侧重表达对诸葛亮出师表中的精神品格的赞赏和仰慕。蜀相对诸葛亮多次出师北伐,但未及成功就已身亡的无限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