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方案人教版教学案练习第2编专题1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Word版含解析.docx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一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核心价值阐释1 .通过对文言断句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 正确断句,反复朗读,发现文言文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目标。2 .从具有文化内涵的实词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 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文化视野。3 .通过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灵活性等思维 品质的提升。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历史隔膜,学习文言文中 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助于考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体现了对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 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 了解和文脉的把握。该考点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必备知识夯基必备一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 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 .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 “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 最初意义是“跑”等。2 .引申义古义:今义:十分,极。答案意外的变故。(8)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今义:颜料或色彩。答案容貌。(9)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古义:今义:请人担任某职务。答案问候。(10)虽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今义:保养身体。答案供养活着的人。(1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答案兽类的脚爪和牙齿。(12)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答案求学的人。(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答案小的方面进行学习。义,不译。考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颜渊)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斯 非其效乎!(节选自晋书虞溥传)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 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 的人。评注“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删略不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墨者有银子腹髀,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日:“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 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鹊对日:“墨者之法日'杀 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 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繇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2)五 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镇子可谓公矣。(节选自吕氏春秋)注钳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为“银子”。腹罅: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删减词语也(第一个)、夫关键词语所以、禁译文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银子可谓公矣。删减词语之关键词语私、忍、行、公译文答案(1)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2)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鹤可称得 上大公无私了。参考译文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路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 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 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繇回答道:“墨家的法令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 以刑罚。'(1)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 应该遵守)的大义啊。大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却不可以不按 照墨家的法令行事。”腹辞没有听从惠王的建议,还是杀了儿子。(2)儿子,是每个 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龌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五补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 .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 门宴)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 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2 .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 宴)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 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为判断 句,应译为“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2018全国卷ni)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考题 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范纯礼)对日:“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 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评注评注句中的“辜”是“辜负”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宾语“陛下”(徽宗)。省略 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一不通,语意不明。(1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2)转为蚊虻 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踝蹬而听。(选自弘明集,有删改)注踝蹬(die xi6):小步走路。(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增补词语(牛)伏食如故、(曲调)不合其耳也关键词语为、伏、合译文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踝蹑而听。增补词语(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踝蹑而听关键词语为、即、奋耳、踝蹑译文答案(1)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 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2)(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 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着听。六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 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 学会变通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 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坚固的城池环绕,牢 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 将“丝竹”“三尺”“纨绮”分别翻译成“音乐”“法律”“富家子弟”。对 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 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 “上厕所”。考题(2015 安徽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稹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 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 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答案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 评注句中的“蜂起”使用了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众人的辩驳和问难像蜜蜂飞 一样成群起来,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 译。而有的学生该变不变,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畅,语意表达不清楚。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 通法)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1)文 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 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 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节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1)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变通词语长揖译文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变通词语介胄之士、膝语、蛇行译文答案(1)徐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 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2)那时胡梅林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 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参考译文徐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总督胡梅 林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僚。徐文长与胡梅林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僚的话, 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自由出入。”胡梅林都答应了他。(1) 徐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 旁边没有人一样。胡梅林非常高兴。那时胡梅林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 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徐 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 没有畏惧顾虑。考向 5筛选信息文言文简答题的命题形式非常灵活,考查角度难以琢磨,虽然经常出新, 但唯一不变的是考查对文言文信息的筛选,仍是对文言基本能力的考查。所以对 此类题型,考生不必大惊小怪、遇题先怕,只要耐心读文、细心答题,智取满分 并非难事。一概括主要情节(人物事迹)情节是作品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就文言文而言,要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厘清相关人物在不同时段(或任职的 不同时期)依次做了哪些事情,按照题目的指向概括相关情节。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韩愈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举选。困于无资地,不能 自出,乃以干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志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 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上初即位,以四科募天下士。君笑日:“此非吾时 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事,可撼。乃踏门告日:“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 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 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钩致。君日:“狂子不足以共事。 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 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胡酷穷,一女怜之, 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 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若能令翁许我,请进 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 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之,得一卷书粗若告身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 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 与王氏。(有删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奇人”王适的四件“奇事”。答:答案喜欢读书,但不愿随着一般人那样去应举考试;应考时边走边歌 咏,对语惊人,却不被录取;拒绝“狂士”征召为官;虚拟官人身份骗婚。解析 题干强调用自己的话概括,即不能照抄原文。王适奇在“怀奇负气”, 未通达时“不肯随人后举选”;认为时来运转,他“缘道歌吟,趋直言试”,虽 然“对语惊人”却未中第;落第后,卢从史遣客邀其出来做官,王适却以“狂子 不足以共事”拒绝;最后叙写他虚拟自己的身份“骗娶”意中人。参考译文君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 加科举考试。但困于没有资格和地位,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 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各位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 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生硬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不 再让他进门。皇上刚登帝位,用四种科目考试的办法来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 说:“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 ”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书,沿路边走边歌咏,去 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考试时,他对答的话语惊人;结果没有考上, 从此更加困窘。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轻,喜爱多事,可以打动他。他就登门 报告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陈述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 从此王适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非常嚣张,鄙视那 些按照规矩办事的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君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 派人想办法招致王君。王君说:“卢从史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 刻谢绝了来客。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 仗判官,平时尽量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 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 “我因和人意见不合才不得志,一个女儿,应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 嫁给一般的人。”王君说:“我寻求妻家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人心意,而且 我听说他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明经及第,将被选 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用百金给你作谢 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来。” 王君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不要苦恼,侯翁不会怀疑别人会欺 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一卷书,我把它藏在衣袖内前往,侯翁见后, 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君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 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够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君。二概括形象(性格)特征形象和性格不可能截然而分。性格大体包括:(1)对现实和自己的态度特征, 如诚实或虚伪、谦逊或骄矜等;(2)意志特征,如勇敢或怯懦、果断或优柔等;(3) 情绪特征,如热情或冷漠、开朗或抑郁等;(4)智力特征,如思维敏捷、思想深刻、 推理逻辑性强,或思维迟钝、思想浅薄、推理没有逻辑性等。如果所选文本涉及 的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如果涉及的对象 是群像(多人合传),则要辨析出各对象的同中之异。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文先生者,初名璧,字徵明。寻以字行,更字徵仲。八九岁语犹不甚了了, 或疑其不慧,温州公独异之曰:“儿幸晚成,无害也。”先生既长,就外塾,颖 异挺发,日记数百千言。尝从温州公官于滁,以文贽庄郎中昶,庄公读而奇之, 为诗以赠。归为邑诸生,文日益进。年十六,而温州公以病报,先生为废食挟医 而驰,至则殁三日矣。恸哭且绝,久之乃苏。郡僚合数百金为温州公膊,先生固 谢不受日:“劳苦诸君,孤不欲以生污逝者。”先生服除,益自奋励,下帷读, 恒至丙夜不休。俞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念先生贫而才先生,欲遗之金,谓曰:“若 不苦朝夕耶? ”先生日:“朝夕食亶粥具也。”俞公故指先生蓝衫曰:“敝乃至此 乎? ”先生佯为不悟者,曰:“雨暂敝吾衣耳。"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一日, 过先生庐,而门渠沮测,俞公顾曰:“通此渠,若于堪舆言,当第。”先生谢 曰:“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有删改)注沮测低湿。堪舆:风水。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答:答案 安贫乐道,体恤他人,清守自持,不附权贵。解析 概括文徵明的形象特征,立足文本第二段的内容分析,“先生日:'朝 夕霞粥具也。'俞公竟不忍言遗金事”,可见其安贫乐道,清守自持;“俞 中丞谏者,先生季父同年也”“公幸无念渠,渠通,当损傍民舍”,可见其体恤 他人;“一日,过先生庐渠通,当损傍民舍”,可见其不附权贵。参考译文文先生,最初叫璧,字徵明。不久以字行(注:仅称呼此人的“字”代名),改 字徵仲。先生到八九岁时说话还不太清楚,有人怀疑他不聪慧,唯有温州公觉得 他奇特,说:“我儿也许年岁大了才有成就,没有什么妨害。”先生长大以后, 到外面的私塾去读书,聪慧过人,杰出超群,一天能记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曾经 跟随温州公在滁州做官,拿文章向郎中庄昶请教,庄公读了之后觉得他奇特,写 诗赠送给他。回家后做邑里诸生,文章日益进步。十六岁时,有人把温州公生病 的消息告诉他,先生为此顾不上吃饭带着医生骑马快跑,赶到时温州公已经死了 三天了。文先生痛哭,并且哭晕了过去,很长时间才醒过来。郡里的同僚集聚了 几百金为温州公办丧事(注:贿,以财物助人办理丧事),先生坚决推辞不接受,说:“辛苦各位了,我不愿意拿活着的人来玷污死者。”先生除去孝服以后,更加自 我发奋勉励,放下帷帐读书,常常到深夜也不休息。中丞俞谏,是先生叔父的同榜考中的人。想到文先生贫寒而认为文先生有才 能,想要送钱给他,对他说:“你这样每天不感到很苦吗? ”文先生说:“早晚 的稠粥都有。”俞公特意指着先生的破旧的衣服说:“(衣服)竟然破旧到这个样子 吗? ”先生假装不懂,说:“雨暂时把我的衣服弄破旧了。”俞公最终不忍心说 送钱的事情。一天,经过先生的房屋,门前的沟渠因为不通而低湿,俞公回头说: “把这个沟渠打通,如果从风水来看,科举考试应当高中。”先生谢绝说:“希 望您不要想这个渠的事情,渠打通了,会损坏旁边的民房。”三提炼作者观点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 而阅读时,把握文本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的关键。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礼论王安石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 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 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 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 为礼者,必遥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 长者让,擎踞曲拳,以见其恭。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 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 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 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 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 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 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 之欲也。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 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 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 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日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 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有删改)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答:答案 荀子认为“礼”是对天性的人为改造,王安石则认为“礼”来源于人 的天性(或顺应了人的天性)。解析 题目要求概括荀子和王安石对“礼”看法的不同,解答时,需要找出 有关荀子和王安石对“礼”的态度的语句,如“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 这是荀子对“礼”的看法,他认为“礼”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而王安石则认为“圣 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是“因其天资之材也”,“人生而有严父爱 母之心”是“顺其性之欲也”,即“礼”顺应了人的天性。参考译文哎,荀子不懂得礼啊!他说“圣人(用礼义法度等)去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即天 性),从而兴起后天的人为(使人具有崇高的境界)”,我因此知道他不懂得礼啊。 懂礼,贵在知道礼的本意,而荀子极力称赞法度节奏的美,至于说到教化,就认 为是后天人为的结果。又哪里知道礼的本意呢?礼仪从天性开始而通过人为完成,(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答案杰出、英俊。(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答案父母兄弟。(1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死而后私仇也 古义: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答案的原因。(17)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答案迎接。(18)俨修骅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古义:今义:走上路程,动身。答案高高的道路。(1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古义:今义:仇恨,怀恨。答案遗憾。(20)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知道天性却不知道人为就会变得粗鄙,知道人为却不知道天性就会强调后天人为 的作用。圣人厌恶人的粗鄙并憎恨后天的人为,因此礼就兴起了。现在荀子认为圣人用礼义法度去改造人的本性以兴起后天的人为,就是不能 辨别天性中的过错,虽然他也看见而且说出来了。凡是施行礼的人,一定要阻止 他的放诞傲慢之心,违背他贪婪欲念的天性。没有人不想逃逸却会为尊贵的人劳 作,没有人不想获取却会为长者谦让,拱手跪拜鞠躬行礼,来表现他的谦恭。百姓施行这些礼节,哪里都有乐于这样做的想法呢?是担心地位高的人厌恶 自己,而用刑罚紧随其后(责罚自己)啊。所以,荀子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就能胁 制百姓,而百姓只是在外表上遵守礼节罢了,这也是荀子没有考虑的过错啊。砍 伐树木把它制作成器具,驯服马匹让它成为座驾,这并不是(凭它们的)天性就能够 做到的。所以一定要用斧子去削减,用绳墨使木头变直,用圆规使木头变圆,用 直尺使木头变方,捆束,连接,用胶水粘黏它,用油漆涂饰它,这样之后做成的 器具就适于使用了。先用马嚼子、马笼头的控制,再用马鞭的威胁,快慢舒缓,(马) 就不能获得自由,而全都听命于人,这样以后马就适于驾驭了。由此看来,没有 人不是在外被胁迫而因武力服从的。然而圣人舍弃树木不把它做成器具,舍弃马 匹而不让它成为座驾,本来也是顺应了它们的天性。现在人生下来就有尊敬父亲 热爱母亲的本心,圣人顺应他们天性的欲望而却又加以限制,所以他们的限制虽 然有强迫的地方,但仍旧是顺应了他们天性的欲望啊。圣人如果不施行这些礼节,那么天下大概将会有怠慢自己的父亲和痛恨自己 的母亲的人了。这也可以说是失去了它的本性了。如果把遵循本性当作人为,那 么失去本性就可以当作是真实吗?这是荀子没有考虑的原因啊。那猿猴的形状,不是不像人的,如果想用尊卑来规范它们,用揖让来节制它 们,那么它们就向深山大麓逃跑了,即使用威严使它们畏惧,用教化使它们驯服, 难道就可以让它们驯服了吗?认为天性中没有却可以通过教化以形成后天的人 为,那么也可以让猿猴讲究礼节了。所以说礼从天性开始而在人为上完成,天性 中如果没有这些,却想要做成,全天下的东西,我大概还没有见到过。四探寻事件原因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 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 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文言文,考生应引起重视。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黄州安国寺记苏轼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 过而自新焉。得城南精舍日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 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 落,表里脩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选自苏东坡集卷三十七,有删改)请根据文章第段,概括作者“乐之”的原因。答:答案 安国寺雅致脱俗;静坐安国寺无人打扰;身处安国寺可忘记尘世纷扰; 身处安国寺可去除人生杂念。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关键点,如“文章第段”“作者'乐之' 的原因”;然后到文章的第段,通读全段,筛选表现作者“乐之”原因的相关 内容。根据文本阅读分析,相关内容应该在“私窃乐之”的前面,如“有茂林修 竹,陂池亭榭”“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 “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脩然, 无所附丽”等,然后用现代汉语将这些内容整合概括即可。参考译文元丰二年十二月,我任职吴兴的地方太守,由于得罪了权贵,皇上不忍心 责备我,所以把我降职为黄州的团练副使,让我改过自新。探得吴兴城南边有处僧人居住的处所,名为安国寺,那里有茂盛的树林和 高高的竹子,还有池塘和亭台楼阁。过一两天就去烧香打坐,深深地自我反省审 察,心灵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身心皆空,寻求罪过产生的原因是不可得了,但心 灵清净,杂念全无,烦恼自然消除,身心超脱自由,没有什么可依附的,心里暗 自觉得快乐。早去晚归了五年的时间。五概括情感态度情感态度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 阅读中的重点、难点。文言文中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述常常借助文言虚词来表达, 如“耳、耶、焉、岂、其、哉”等,或批判,或赞赏,或质疑,考生要结合具体 的语境用心揣摩。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送方希则序(节选)欧阳修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 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彳来俊良, 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持 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 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 罢。措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 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 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 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埋者,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 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 蜕,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详言之 哉?作者在文中对方希则流露出哪些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答:答案 对方希则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感慨;对方希则看淡得失、胸襟 豁达的赞赏;对方希则一展所学、志气得伸的期盼(祝愿、安慰)。解析 方希则以茂才入官,然而三举进士不利,作者感慨其“命乎数奇”。 方希则落第后,“摺绅议者咸伤冤之”,而“君方澹乎冲襟”,说明方希则轻去 就,看淡功名利禄。最后一段是赠序的常规内容,表达作者对方希则的期盼、祝 愿、安慰等。参考译文方希则以秀才的身份步入仕途,三次参加进士考试都不顺利,命运多么不好 啊。在当时不被重用,他适时地坦然拂衣而去,充满自信,从讯息的多少来推断 好坏,不在乎事物的去留,是一个修养深厚的高雅君子,几乎就像古代的贤者啊!我从上都来,寄居在客栈,往来于金马门,再次见到方君已经是第二年春天。 恰逢天子正在推崇儒学,招徐俊良,开设了选拔贤良的考试,命令从乡里举荐人 才,而四面八方怀揣荐举的公文来京应试的杰出人才,就要用几百几千来计数。 我虽然是后进晚辈,却也牵着衣服、磨着脚背、捋袖露臂交往于他们当中。交往 的人原本就很多了,晚些时候才遇到他。我们的车盖遮蔽道路,快乐地交往,外 表随意自适,内心敞亮豁然,即使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梁时的交往也不会像这样美 好啊。不久,他在中台应试,因主管官吏冤枉了他,他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停止 了考试。官员们谈论都为他感到伤心委屈,但他内心恬静,竟然使人不能察觉其 内心的不平。过了几天,他带着行装,准备了船只,飘然东下。向我这个愧对友 情的人,索要几句话作为临别赠言。那些广泛了解宇宙世界的人见识就会长远,完全懂得祸福相依的人就会知道 命运的无常,这对见识浅薄、听闻少寡的人是说不清楚的。方希则,是一个通达 事理、出类拔萃的人,可以跟他说这一道理。过去,公孙弘曾经退隐,乡里人又 推举他,在策试中最终取得第一名,又写了几十份奏章上报皇上,每次都要得到 回复才肯罢休,最终成为汉朝的名臣。凭借方希则的资质才能却幽居匿迹被埋没, 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反反 复复地像这样呢?好的工匠晚完成的是大器,出发晚却先到达的是良马。他的才 华就像那奇异的日子彩虹垂挂,就像在银河里洗濯头发,使各位儒生后辈仰慕不 已,这原本就是方希则胸中所积累的才华,难道还要借助我详细地说出来吗?六探究写作意图写作目的是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即作者通过写作活动来实现文章的社会价值。 这种题型多见于带有议论色彩的阐释类文言文本。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新序目录序刘向所集次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者十篇 而已。臣既考正其文字,因为其序论曰: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 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 数十,作者非一,而其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 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 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 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 峰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短,矜其所得而讳其失,天下之士各自为方而不 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先王之遗文虽在,皆细而不讲, 这至于秦为世之所大禁哉!汉兴六艺皆得于断绝残脱之余,世复无明先正之道以一之者。诸儒传记百家 之言,皆悦而向之。故先王之道为众说之所蔽,暗而不明,都而不发。而怪奇可 喜之论,各师异见,皆自名家者,诞漫于中国。一切不异于周之末世,其弊至于 今尚在也。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扬雄氏而 止耳。如向之徒,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孟子曰:“待 文王而兴者,凡民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之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 一之者哉?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 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要在慎取之而已。故臣既惜其不可见者, 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亦足以知臣之攻其灾者,岂好辩战?臣之所不得已也。(选自曾巩集,有删改)注一偏:一个方面。方:方术,学说。断绝残脱:散落佚失,残缺 脱漏,指记载经术的竹筒破碎残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答:答案肯定新序的价值,指出其有不足之处。呼吁天下学者学习先王之 道、调和中正,从世俗中崛起。解析 题干是“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考查学生 把握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出“自斯以 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扬雄氏而止耳”“如向之徒, 皆不免乎为众说之所蔽,而不知有所折衷者也”“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汉 之士岂特无明先王之道以一之者哉?亦其出于是时者,豪杰之士少,故不能特起 于流俗之中、绝学之后也”“盖向之序此书,于今为最近古,虽不能无失,然远 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来,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故臣既惜其不 可见者,而校其可见者特详焉”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 即可。参考译文刘向汇集编排新序三十篇,目录一篇,隋唐年间还是全书,现在能见到 的只有十篇而已。我已经考证了它的文字,因而为它作序论道:古代治理天下的人,总要使道德标准统一,让风俗相同。九州,地域广大, 万民,人口众多,千年,时间久远,那么教化已很明白,风习已经形成之后,所 遵守的就是一个思想,所传承的就是一个学说而已。所以诗经尚书等经典 文字,经历了几十世,写作的不是一个人,但他们的言论未尝不是前后一致,教 化到这种境地,也达到了顶点。在那个时代,行为不同的人有人谴责,言论不同 的人有人禁止,防范他们又是这样完备。所以二帝三王时代,以及中间曾经经历 衰败变乱,但余留的恩泽尚未消亡的时候,百家众派的学说没有能够在此过程中 涌现出来的。到了周代末期,古代圣王的教育感化法则已经被废弃,余留的恩泽 已经消亡,世上研究学问的人,各自收获某一个方面(的学说)。因而充分发挥个人 智慧的人,崇尚私人办学的流派,像群蜂飞舞一样在中原地区兴起,都张扬自家 的长处而掩盖自家的短处,自夸他们所了解的而避忌他们所缺失的。天下的读书 人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而不能互相沟通,世上的人不再知道先王先圣思想学说有 一个正规的传继系统。古代圣王遗留的文章虽然还在,都被废弃不讲,何况等到 秦朝,先圣学说被统治者大加禁止了!汉代兴立,儒家六经都是从散落佚失、残缺脱漏的遗编中得到的,世上再也 没有了解先王的学说并拿来统一思想的了。各位儒者如果见到解释诸子百家的文 字,都高兴地趋向它。所以古代圣王学说被百家杂说掩盖,昏暗不明,文采不能 焕发光华。而稀奇古怪令人发笑的言论,各个效法异端邪说,都自我标榜一家, 在中原大地蔓延传播。这一切与周代末年没有不同,它的弊害到现在还存在啊。 自从汉兴以来,天下学者知道像圣人那样调和中正,而能够在道德美方面保持纯 正的,只有扬雄一人罢了。像刘向一类人,都免不了为众学说所蒙蔽,而不了解 有调和中正的学说。孟子说:”等待文王出世而后奋发的,是一般民众。才能出 众的人,纵然没有文王也能奋发。”汉代的读书人,难道是偏偏没有了解先王学 说并用来统一思想的吗?也不过是生在这个时代的,出色的人才太少,所以不能 特别地从世俗之中、圣王之学失传之后崛起啊。刘向编排这本书,在今天来说是最接近古代的了,虽说不能没有偏失,然而 远到舜禹,其次到周秦以来,古人的精妙言论、美好行为,也往往显现在那里了, 关键是要慎重地择取它罢了。所以我可惜它散失不可见的篇章,而校订它能够读 到的就特别详尽,(这)也充分说明我批评它缺失的地方,哪里是偏好辩驳呢?我是 有不得已的地方啊!核心素养养成2020年山东模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 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展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县知表下 厄塞巴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程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XZZZZ/ZXZZXZSZZXZWZXZWZZXZZXZZZZZZXZWZSZZZWZZZZZZZZZSZ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