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砥砺前行--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有感.docx
-
资源ID:68064085
资源大小:14.01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以史为鉴 砥砺前行--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有感.docx
以史为鉴砥砺前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有感张家港市鹿苑中学徐皓漪江苏苏州215616教育发展口新月异,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也口趋提高。然而许多教师却还是老旧 思想,总是利用十年如一口的教学设计或电子教案和课件来应对,教学设计不考虑学生情况,束缚了学生 思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又单调、呆板、空泛,令学生心生厌烦。而陶行知先生是我国伟大 的人民教育家,是教育的先进模范。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乡村教育、小先生制度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对现在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理论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价值。近来更是感到原有教育理论知识的贫 瘠,原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先学后教”完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就是完成任务了,就是做到所谓的 “教学相长” 了,这堂课就成功了,但实际上我发现教学成果一般,也许我们把教学想的太简单了,陶行 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也”,实践才是学习的开始,教学做合一才是我们应该确立的目标。一、悟一一存在问题的“教”一节课时间有限,“教”“学”“做”总要分个主次,而“学”应该是整个课堂教学任务中的重点。如 何“学” ?单调、呆板、无味的问题式自主学习丝亳不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的 自我认知上、知识储备上、切身感受上,“学”才有动力。古人认为知识的获得有三种:亲知,闻知,说 知。听到和看到的知识总比不上亲自感知到的知识来的深刻,而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这句话就是 对此最好的说明。在教学中,我发现“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少,但是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却是缺失的,“教” “学” 都有“做”却出了问题。问题出在哪?学生对生活、学习的观察感受太少,没有“行”的主观意识和能力? 还是我们的教学方式、问题引导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做不到亲自感知?陶行知说:“儿童的创造 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所以我认为更大 的问题出在“教”上,是我们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是我们的引导不够到位。二、改完善“教学做合一”既然问题找到了那么正确的方向也就找到了,但是如何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本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 下几个方面。(一)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特别是对社会和生活进行观察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行”做的不充分,如 何做到“学”。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1、充分给予学生课堂自由。这种自由包括思考的自由和动手的自由。不能这个不对那个不得分将学 生限制在条条框框里,没有说话的权力和自己操作的自由,摧残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曾道:“发明千千 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充分给予学生引导。包括课堂上的引导和课外的引导。学生很多时候不是没有想法而是不愿表达, 轻松的环境、适当的情景、鼓励的话语都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有所行动,主动参与学习。而课外时间 也可以利用起来推荐一曲趣味性的历史读物。比如现在盛行的趣味历史,将历史故事画成漫画等方式,内 容也很严谨却很好的贴近了学生,可以适当阅读提高知识储备,有趣又有效。(二)改进教学方式。现代的教育方式多如星辰,教师却还是老旧思想不是利用十年如一日的教学设计就是直接利用电子教 案和课件,从不创新。课堂提问单调、呆板、空泛,学生心生厌烦,不想听也听不下去。此外,现代教学 注重考试,答案都是标准的,束缚了思维,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每次上课面对问题绞尽脑汁却因总与参 考答案之间有差距而没有什么成就感,久而久之学习没有动力。改变势在必行。1、改变教学方法一节课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学生的基础如何?这些问题都要老师提前想好做好教学设计。教学 设置多种多样但是设计的主旨应该是学生的“学”,而且要有很好的情境创设,近可能的缩减知识和现实 之间的距离,引起学生共鸣,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亲知”。实际上现在网络上的资源很是丰富,利用别人 的资源不是不行但是要注意改变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能“亲知”而非“听知”,要将别人的东西转换成自 己学生需要的形式。也许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只需如此罢了。2、改变教学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美国心理学家威涌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 以赏识”。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积极的评价,对激发学生进取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问题引不起学生兴趣,教师的语言更是引不起学生关注,如果教师还不会鼓励学生那么可以想象这节 课的效果有多差。3、注重课后课前反思。也许我们绞尽脑汁设想了许多教学方法,课上学生也学得很热闹,可是下课后,却发现效果似乎不那 么尽人意,所以课后反思很重要。但是为什么非要等到下课才发现问题呢?我们其实在设计教学时就可以 思考一下,是否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每一个活动学生都能参与,而不是为了让某节课花样多些、 热闹些只有善思,才能使课堂既不乏新意,又扎实有效。三、做一一实践“教学做合一”以前的教学没有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摧残学生的创造力,问题提问比较直白引不起学生兴趣。比如提 到汉和匈奴的和战一课时直接给出以下问题:1、谁在何时首次统一了蒙古草原?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2、统一对匈奴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有什么表现?3、面对匈奴的进犯,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4、什么是和亲政策?为什么要和亲?和亲政策的效果如何?5、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并取得胜利呢?6、汉武帝派谁去抗击匈奴的?他们把匈奴打败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是什么?说出他的时间和作用。问题非常枯燥,学生机械完成所谓的自主学习。之后换了个方式:一开始就说明民族关系有“战” 和“和”两种,然后假设学生是汉武帝底下的谋臣,分别支持“战”、“和”不同观点,需要说服皇帝。 之后布置以下任务并给出任务要求:主战派:1、了解敌人的历史,以过去的实例支撑你的观点。2、讲明与匈奴开战有把握取胜的原因?3、准备理由驳斥主和派的观点。主和派:1、了解匈奴的生活方式,从汉匈双方的亲密关系出发阐述你的观点。2、讲清与匈奴开战可能带来的风险。3、准备理由驳斥主战派的观点。通过引导他们身临其境的考虑对匈奴的态度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很感兴趣的主动收集匈奴的信 息作为自己观点的依据,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同样得到了消化,一节课上下来自主学习有了、学习效果有 了、笑脸也有了,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而在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这课时,只要抛出:“红楼梦为什么屡禁不止如此受欢迎?”这个问 题,学生就无从下手,课堂气氛很沉闷。但是改变策略后,询问学生什么样的作品会让你流连忘返时,学 生就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问答问题,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学生自然而然可以理解红楼梦的受欢迎之 处。在提到活字印刷术时,我让学生将白纸放在硬币上然后用笔涂出图案,学生感觉很有趣。既培养了学 生的能力乂掌握了相关知识,做到了教学做合一。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自由的课堂、趣味的引导、激励 的语言、灵活的方法、随时的反思构成了真正的“教”。四、小结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新中国之先决条件在培养好学的民众,继续不断地向新知识追求”。终身学习 是一个人必备的能力。他认为普及教育的内涵包括:“整个寿命现代化:不仅是四个月、一年、二年、四 年之义务教育。教育最重要的成就在使众人养成一种继续不断的共同求进的决心。我们要对众人养成的态 度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J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必须跟上课改的步伐,让大脑不 断得到滋养。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培养的重点,教师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教导学生,要跟学生共同成长。 教师不能简单上几节课而是成为研究者,要成为沟通现在与未来的桥梁。而在当今这个年代,高新技术迅 猛发展,教师的知识、视野,能力面临着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困难。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与困难赛跑, 要让教育追上困难的脚步把它解决掉。“不要被困难吓倒,如果一个教师因此停止学习,满于现状,他就 完全成不了一个新时代的引导者,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知识的海洋如此博大,没有人可以拥有海洋, 没有人可以一直是学生的“老师”,总有超过教师的学生,总有不了解的知识邻域,但这不是教师不学习 的借口,教师就要努力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因为你给学生的不应当仅仅是知识还应当是人生的态度。我 始终认为办法比困难多,终生学习需要教师自己的努力,落实到每一天,坚持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一 问 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 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 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 我 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一天的一点进步,日积月累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教学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在遇到困惑时重新阅读先辈教育家的相关理论和事迹总能让我有新的感 悟和方向,不断学习是解决困惑的最好办法,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