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
资源ID:68074788
资源大小:240.10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质量调研试卷一、选择题(共38题,每题2分,共76分).我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对仰韶文化遗迹的考察。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A.辽河流域B.黄河流域C.长江流域D.珠江流域【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仰韶文化遗迹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B项正确;仰韶文化因 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濯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并非辽河流域的文化遗迹,A项 错误;仰韶文化分布在黄河流域而非长江流域,C项错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不在珠江 流域,D项错误。1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列历史图表中你能获取的主要历史信息是时间人物主要活动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给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公元前651年齐桓公首先称霸公元前356年进行变法A.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B.早期文明的多样性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D.开放与繁荣的时代【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特征是早期国家产生与社会变革,c正 确;材料未涉及早期原始人类,A排除;材料未涉及文明的多样性,B排除;D是隋唐时 期的特征,排除。故选C。2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亦是天下最大的宗子。在周人的观念里,君统与宗统合 而为一,再加上天子头上的天命光环,周天子便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王”之权威。这一权威 ()A.构建了中央集权体制C.适应了阶级分化需要A.构建了中央集权体制C.适应了阶级分化需要B.依托于宗法分封秩序D.催生了官僚政治雏形【解析】宋代设立转运使,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故B正确;盐铁、度支、户部为北宋三司,三司掌 管全国的财政,这是北宋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ACD不符合题意,排除。29.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 宋朝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知,当时人们非常崇尚读书,由“做 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当时人们轻蔑从军。由此可知,宋朝重文轻武。故D项正 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30.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每年给西夏银7. 2万两,绢15.3万匹,茶叶3万斤。这 笔财富在史书上被称为()A.岁贡B.岁赐C.岁币D.年金【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每年送给西夏的钱物,被称为“岁赐”,B项正确;南宋向金国称 臣,每年送给金国的钱物称为“岁贡”,排除A项;北宋送给辽国的钱物称为“岁币”,排除 C项;年金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福利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31 .辽代统治者为应对国内既有“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又有“渔猎而食, 车马为家”的契丹族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政治上实行A.定期迁徙行营B.猛安谋克制C.南北面官制D.四等人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稼而食,城郭以居'的汉族居民”“有渔猎而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 人民的社会经济状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辽朝在政治上推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负责 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c项正确;材料内容未体 现辽朝统治者定期迁徙行营的制度,主要体现了辽朝南北面官制,A项错误;猛安谋克制 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元朝统治者实行四等人制,并且材料未体现四等人制,D项错误。32 .宋史载,有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 坏则不更造也。”这表明此官员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A.支持变法,主张新制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C.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治天下譬如居室,敞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意思是治理天下如居室,能修则修,如果坏的不大就不必重新建造。表明此官员主张变法 应循序渐进。A与题干的意思相反,排除;B说法绝对,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故答案 选C。33 .空间观念是历史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素养。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 以治外。”从历史空间上来看,这里的“内”是指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答案】A【解析】元朝时期设立行省管理地方口中书省负责“腹里”管辖,主要包括的河北、山西、山东以及 大都附近,故A项正确;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主要是岭北行省管辖,故B项错 误;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主要是辽阳行省管辖,故C项错误;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主 要是江浙行省管辖,故D项错误。34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 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 种权力运作方式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分领制体现了分权,圆议连署制体现了制约,因此,这种权力的运作方式体现了地 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口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决策方式的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地方的行中书省,故B项错误;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中书一门下一尚书,很显 然材料和唐代三省运行机制是不同的,故C项错误。35 .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 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这说 明元朝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D.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A.对外贸易成为重要财政来源C.区域经济差异推动长途贩运【答案】B【解析】材料“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 南的粮食”体现的是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及开辟海运路线的目的是为了转运南方财富和粮 食,说明的是南方的经济地位显著,B项正确;材料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 区域经济差异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北方经济出现严重衰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 项。故选B项。36 .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己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据此可知当时(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C【解析】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体现出海外贸 易的发展刺激了制瓷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沿海瓷业的发展,没有反映出内 陆制瓷业的状况,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财政收入的来源,故B项排除;瓷器是 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故D项排除。37 .北宋范仲淹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志在“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宋代儒家的终极目标是A.格物致知B.思想大一统C.匡时济世D.继承儒学正统【答案】C【解析】范仲淹的思想体现出忧国忧民思想,张载的思想体现出为民请命,为国思考,两者思想都受 到理学思想影响,可见其终极目标是匡时济世,故C正确。A是理学研究途径;B属于汉代 董仲舒思想特点;儒学正统思想强调的是“仁”和“礼”,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38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元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 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这说明元代杂剧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B.为民间艺术家所创作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D.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答案】D【解析】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说明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特征,故D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精练的艺术特 色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是否由民间艺术家所创作,故B选项错误;材 料主旨是说明元代杂剧的生活化,不是诗书的平民化,故C选项错误。故选D。二、材料解析题(共2题,每题12分,共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法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咸阳市场南门立一根三 丈长的大木杆,招募百姓中有能把它搬移到北门的,赏十金。百姓奇怪,没人敢移。又宣 布:“能搬移的给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了他五十金。材料二新法规定: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为私利争斗的,按情节轻重处 以刑罚。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国 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材料三新法实行了 一年,秦人到国都投诉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也 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 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 人都守法了。以上均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根据材料二,归纳“新法”的内容。根据材料三,概括商鞅变法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商鞅变法的意义。【答案】(1)目的:树立威信;取信于民。(2)内容: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奖励耕织;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特点:公正、严明;不畏强权。(4)意义:促进了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的基础;有利于发展经济;有利于军事强兵; 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解析】(1)目的:根据“怕老百姓不相信”得出树立威信;根据“于是有一个人搬移了木杆,就给 了他五十金”得出取信于民。内容:根据“立了军功的,按功劳大小升爵受赏”得出奖励军功;根据“为私利争斗 的,按情节轻重处以刑罚”得出严禁私斗;根据“努力务农,精耕勤织,因而获得粮食、 布帛丰产的,免除本人的徭役或赋税”得出奖励耕织;根据“国君亲属宗族不是立有战 功,经过评定,不得列入谱牒”得出废除贵族世袭特权。(3)特点:根据“将依法惩办太子”得出公正、严明,不畏强权。意义: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秦国的强大、奠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基础、促 进发展经济、有利于强兵、有利于社会稳定等角度分析总结商鞅变法的意义。3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宋朝设官之制,名号、品序一切袭用唐旧。然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 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荒(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奏考帐马端临文献通考卷47材料二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 率少兵则请,曾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足也;三司但知支办农粮,日日增添,不 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四者各为之谋,以至于此。若通而为一,则可以计较兵积多少, 财用有无,不致于。蔡忠惠公文集卷22材料三 真宗成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 可知也。赵翼廿二史札记(1)材料一中的宋朝官制有何特点?其目的何在?(2)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宋朝这种官制有什么弊端?(3)材料二中为消除这种弊端提出了什么建议?能够实现吗?为什么?【答案】(1)特点:分化事权,设立众多机构,互不统属。目的:加强专制集权。(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各部门都不了解全局,各行其是,遇事互相推诿,行政效率低下 朝政混乱;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官员臃滥。(3) “通而为一”,将各部门合并。不能实现。封建帝王为加强皇权,必然通过分化相权 来减轻对自己的威胁,这是封建社会专制集权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最大的宗子,“君统与宗统合而为一”,周天子拥有 “王”之权威,这一权威依靠宗法制与分封制,故本题选B项;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体制,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阶级分化的信息,故排除C项;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期形 成的,故排除D项。4.2021年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通报了四 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据考古研究发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 南偃师一里头遗址(学界长期以来寻踪夏文化的重点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中,都有玉质礼 器牙璋,在陶器方面都有封口蚕、敞口瓠、高柄豆等。据此推断,当时两地A.手工制作先进 B.文化双向互动 C.经济繁荣发达D.礼乐制度完善【答案】B【解析】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了相类似的文物,说明两地之间可能存在 文化联系甚至是双向的互动,故选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无法说手工制作的先进,排除 A;仅根据出土的手工艺品无法说明经济的繁荣发达和礼乐制度的完善,排除C、Do故选B 项。5 .孔子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下列观点中,属于孔子学说的有() 为政以德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有教无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A.B.C.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为政以德”和“有教无类”属于孔子的学说,所以B正确;“治世不一道,便 国不法古”属于法家的思想,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所以A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 古”属于法家的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C错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属于道家思想,不属于孔子学说,所以D错误。6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 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打击 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诸侯国的变法和改 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并未起到遏制纷争的作用,排除 B项;战国时期的变法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对民族融合、华夏观念认同没有影 响,排除C项;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周朝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国势力强 大,诸侯国的改革与周王室衰亡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7 .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名动天下,对秦统 一全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从侧面说明秦统一 全国的原因是A.建立了三公九卿制B.克服了来自内外的挑战C.较早建立了官僚制D.得到了天下名士的拥护【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政治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之所以能够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在于秦国彻底实行了 统治机制转变,即较早实行了官僚制,用之取代了传统的贵族世袭政治,从而比较合理地利 用了人力资源,故选C项;三公九卿制是秦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来的中央官制,排除A项;材 料并未反映出秦统一过程中来自内外挑战的信息,排除B项;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夸 大了秦实行官僚政治的影响,故排除。8 .汉武帝时期,改革地方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出巡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工作 方式由常驻式改为流动式,刺史要严格遵循“六条问事”,其中第一条针对豪强恶霸,其 余五条都是针对两千石太守。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增强官员责任意识B.强化对地方有效控制C.削弱诸侯王的实力D.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制度,流动性的管理方式有助于避免刺史与地方官员勾结,而“六条 问事,主要针对地方大员,意在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刺史制度并 不能增强官员的责任意识,排除A项;材料所列的内容显示,刺史主要针对地方官员而非 诸侯,排除C项;D项与刺史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9 .他被誉为伟大的外交家、探险家,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 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 文明的交流。这里的“他”是()A.汉武帝B.董仲舒C.卫青D.张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故选D; ABC不 符合题意,排除。10 .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 “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 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开创统一格局B.实行郡县制C.废除分封制D.建立皇帝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的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 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得出作者强调秦朝建立的功 绩在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创了统一的格局,A正确;BCD项都不是其主旨,排 除。H.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行义闻于乡 里”就是在郡国乡里受到舆论好评的人物。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 了汉代A.郡国注重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C.选官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以看出,汉宣帝时地方举荐人才注重孝悌和行义,说明当时选官重视乡论与德 行,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举荐人才的标准,并不是激发官民的责任感,把不能说 明中央集权体制强化,排除AD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汉代地方独揽选官,排除B项。故选 C项。12.汉书刘辅传说到“中朝”一词,三国时期的学者孟康解释说:“中朝,内朝 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也。”以下关于“中朝”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皇亲国戚组成,是皇帝的咨询机构B.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C.牵制“外朝”,削弱相权D.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答案】C【解析】中朝并非由皇亲国戚组成,是中央决策机构,排除A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中朝位卑权重, 但没有取代丞相的权力,排除B;汉代时期,为加强皇权口皇帝任用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为中 朝口中朝的出现是为了削弱相权口加强皇权,故选C外朝沦为政令的执行机构,排除D口 13.光武帝刘秀曾两次下令度田(清丈土地,核实户口),但均告失败。特别是像河南、南 阳等地,度田官都知道“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根本不敢如实度田。据此 可知光武帝度田A.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B.加强了中央政治经济力量C.破坏了均田制度的顺利推行D.推动了田庄经济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近臣”、“近亲”都属于地方豪强式的人物,所以度田官不敢如实度田是因为不敢得罪这些 地方豪强地主,由此说明光武帝的度田触犯了地方豪强地主的利益,故选A;度田没有如 实进行,并不能加强中央政治经济力量,排除B;均田制出现于北魏时期,排除C;光武 帝度田是为了清丈土地,核实人口,不利于地方田庄的发展,排除D。14.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曹操刘备 孙权 司马昭A.曹操B.刘备C.孙权D.司马昭【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属于东汉末年的枭雄,A符合题意;BCD均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不符合题意。故选A。15 .两晋十六国时期,在朝廷的提倡下,佛教势力迅速膨胀,寺庙里有自定的法律一一僧 律;有自己的武装组织一一僧兵;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一一寺产;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 也不出劳役。这一状况A.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化B.为土族的崛起提供了机遇C.导致儒学丧失主流地位D.势必影响国家发展与稳定【答案】D【解析】两晋十六国时期,寺庙有自己的武装组织、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僧人不交捐纳税,不服兵役也不 出劳役,佛教的这一发展势必会影响政府的税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 D项;佛教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腐化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A项;佛教的发展不能为土族的崛 起提供机遇,故排除B项;佛教的发展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儒学的正统主流地位并未丧 失,故排除C项。故选D项。16 .金史写道:“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 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 A.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B.建立了猛安谋克制度C.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D.造就了 “大定之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 治规”,说明金章宗延续了金世宗的功业,A项正确;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确立了猛安谋克制 度,B项排除;南北面官制度是辽朝的政治制度,C项排除;大定之治是指金国在金世宗 完颜雍在位期间出现短暂的稳定繁荣的局面,D项排除。故选A项。17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推动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北魏实现北方统B.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C.改革措施全面易行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答案】D【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其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顺应了历史发 展潮流,取得成功,D项正确;北魏实现北方统一为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只是其成功 的条件之一,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促进了改革的成功,是其 主观原因,但并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比较全面,体现全面汉化,但 有些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阻力,并非易行,排除C项。故选D项。18.780年,唐政府开始推行两税法,规定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的数目为标准,划分等 级,规定税额”,税额“先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两税法的实施反映出A.唐代地租出现货币化的倾向B.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日趋减弱C.人民的赋税负担大幅度减轻D.商业税已成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A【解析】“税额'先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虽然两税法折合成实物征收,但这反映出唐代 已经有了从实物地租逐渐走向货币地租的趋势,故A正确;虽然征税的标准发生变化,但 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可能减弱的,故B错误;两税法只是征收赋税的制度发生改 变,百姓的负担不会减轻,故C错误;D项与两税法无关,排除。19.对下面两图解读正确的是隋朝大运河元朝大运河都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都使后来王朝短命而亡A.B.C.D.【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和元朝的大运河都贯通南北,成为交通动脉,都促进南北 经济文化交流,但同时都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故口口正确,A项符合题意;隋朝灭亡的 根源是隋炀帝的暴政,不是大运河的修建导致的,故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0 .唐代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作诗以表达其欣喜之情(下图)。这可以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袭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唐代”、"考中进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代选官实行科举制,科举制中设 进士科,应考土人通过考试进行选拔,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故选D; 世袭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中没有考试做官的做法,与“考中进士”不符,排除ABC。21 .唐太宗说:“炀帝岂不以下无忠臣,身不闻过,恶积祸盈,灭亡斯及!若人主所行不 当,臣下又无匡谏,苟在阿顺,事皆称美,则君为喑主,臣为谀臣。君暗臣谀,危亡不 远。”为此,唐太宗的做法是A.轻徭薄赋,劝课农桑B,居安思危,戒奢从简C.知人善任,虚怀纳谏D.大兴文治,改革兵制【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唐太宗认为隋炀帝不听劝谏,由此导致国家灭亡,因此唐太宗吸收这一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唐太宗虚怀纳谏,ABD都不符合这一主 旨,排除。22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从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 土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AB项是在汉朝 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2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某同学设计了如图,请你根据所学 知识判断这段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答案】B【解析】从魏蜀吴到北朝南朝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阶段多个政权并立,民 族融合加强,所以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项正确;A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内 容,排除A项;C是秦汉时期的内容,排除C项;早期国家是在夏商时期,排除D项。故 选B项。24 .“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 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轻赋省刑B.开明的民族政策C.广开言路D.提高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 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可知天可汗主要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 强调的是民族政策,故唐太宗被搦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是开明的民族政策,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共存共荣,不是内政,排除ACD。故选B项。25 .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作出决策。这一制度A.降低了行政效率B.削弱了皇帝权力C.减少了决策失误D.破坏了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唐代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三省长官协助皇帝做出决策”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唐代的政事堂宰相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政事堂议事有利于提高行 政效率,排除A;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加强了皇权,B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D。26 .某同学在研究古代亚洲法律时发现,八世纪初日本在制定大宝律时,吸收了唐律“八 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A.唐律对日本法律影响较大B.中日文化交流频繁C.唐律与日本法律差别较大D.日本不重视内部稳定【答案】A【解析】日本制定法律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六议”,将“十恶”改为“八虐”,说明唐律对 日本法律影响较大,故选A;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吸收了唐律“八议”中的 “六议”并有所改动,无法体现“差别较大”,排除c;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7 .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 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 为北宋制度设计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 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 困弱,面对金军侵扰无力还击。因此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故 D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错误;材料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故B 错误;C项错在“根木”,说法过于绝对。28 .宋代某一机构“掌一路财赋之入,按岁额钱物斛斗之多寡,而察其稽违。”这一机构 最有可能是A.盐铁司B.转运司C.户部D.度支司【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