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docx
-
资源ID:68119683
资源大小:46.76KB
全文页数:5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docx
2023年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锦集(教学设计方案包括哪些内容)教学设计方案 篇1一、设计意图:在生活中,我们小朋友对"一双"、"一对"的概念不太清楚,经常会说出一些笑言。现在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小朋友都戴起了手套,但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找到一只,丢了另一只,或者是找到的两只不一样。针对这种现象,我设计了双双对对这个数学活动,旨在帮助幼儿理解"一双"、"一对"的含义,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二、活动重难点:重点:知道"一双"、"一对"的含义。难点:能准确将物品进行配对。三、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双"和"对"的含义。2.能找出身边成双成对的东西。3.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四、活动准备:手套、鞋子、筷子、袜子、茶杯一对、耳环一对、小熊玩偶一对、操作材料、贴纸等。五、活动过程:(一)分类游戏,引出"双"、"对"的概念。1.教师展示手套、鞋子、袜子、筷子等。教师:请你们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好吗?把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2.观察分类好的物品,初步了解"双"、"对"的概念。教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分好的东西,说出分类的理由。教师:我们把他们叫做"一双手套"、"一双鞋子"、"一双筷子"。(二)分类游戏,进一步了解"双"、"对"的含义。1.教师展示茶杯、耳环、玩偶等物品。教师:请小朋友再帮老师整理一下这些东西,尽量将这些东西也配成一双或一对,并且说说分类的理由。教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双成对的物品都是有关联的,我们将这两样具有相同用途或造型的物品称作"一双××"或"一对××"。(三)找找身边成双成对的物品。1.教师:除了老师准备的东西外,我们身边还有哪些成双成对的东西呢?(比如:身体,教室环境等)请小朋友找找,什么东西可以成双成对的。教师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成双成对的东西,他们双双对对多漂亮啊!(四)幼儿动手操作,进一步强化本活动中所学经验。1.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操作材料,我们大家带动动手将它们进行成双配对。2.教师展示幼儿操作材料,分组进行操作。3.幼儿成果展示。教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可以成双成对的不仅仅是那些物品,我们人也可以成双成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去试一试吧!(五)结束部分游戏成双成对。六、活动反思:在"双双对对"活动中,幼儿掌握比较好,不但知道了鞋子,袜子,手套是成双成对的,还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也有许多是可以成双成对的,并能准确的用语言表述"一双××"或"一对××"。幼儿对于该活动很感兴趣,活动中表现的很积极。教学设计方案 篇2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2、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4、拓展: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二、教学重点: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逐步培养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关注。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五、教学内容: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一,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出示狼的图片,让学生对狼有一个先前的了解。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是什么动物?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真正的狼?或许我们更多的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了解过狼的形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有关狼的知识:如狼外婆、狼和小羊、以及有关狼字的成语等。(可让学生自由回答,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作品狼。仔细看一看,这一作品是作者是谁?学生回顾有关蒲松龄的知识。教师出示材料。(二)整体感知1、朗读并熟悉课文。(1)教师范读,创设情景:声情并茂,有急有缓,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阅读节奏。使学生初步解决阅读障碍。2、引导学生再自读课文,并解决下列问题(1)读一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3)好了,相信大家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现在,如果有同学还有对文章的内容及字词不理解的话,请自由提问。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老师可略作归纳,然后讨论解决。(教师完成指导)3、检查阅读。如果大家都对文章的内容没什么疑问了,我想考一考大家。出示材料574、看来大家都还解决的不错,请看下边的图片,你能用文中的语句复述课文吗?(1)复述:进一步理解,熟悉课文(2)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情节。出示材料8(三)研读与赏析1、赏析:1) 文中有两个形象,让学生自己选择并扮演其中的一个形象,以该形象的语气来说说当时的想法。这样可以深入的了解课文,加深对内容的理解。2) 让学生根据同学的自述,分别概括出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提示:可提示学生分析这些词语时从动作,神态或者心理方面表现狼的贪婪,凶狠、狡诈和屠户的恐惧、机智等3) 议狼:请学生多角度评价课文,并得出自己的启示。4) 你能说说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吗?或学习本文后懂得了什么道理?提示:对待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胜利。(答案不求一致,尽量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5) 课文最后一段在写法上与前面有何区别,它起什么作用?(议论,点明主旨。同时明确这类文体的写法: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明态度、观点)课文写的狼是否有别的含义?从而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揭示当时社会现实,有嘲讽的意味。然后抽读,看怎样才能读出讽刺的意味?(四)拓展1、从课文中,我们感受到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它还是反面形象,是坏人的象征,杀狼理所当然,顺理成章。那么狼真的是那么可憎可恶吗?抛开课文,联系社会,我们对狼还有别的认识吗?可以查阅相关资料,老师也可以提示探究方向,推荐书目,蒲的另一篇文章。2、我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狼了,从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狼?3、展开想象,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提倡求异思维,可以改变故事的结果。附:板书狼狼 缀行假寐诱敌打洞被杀:狡诈、凶残屠户 遇狼惧狼避狼杀狼:机智、勇敢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要求:1、能正确拼读课文,和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句子。2、说出海通和尚和石匠们凿乐山大佛的经过。3、能找出写乐山大佛的句子读一读。教学重点:由衷赞叹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教学时间:一教时教学过程:一、了解课文大概内容1、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己读通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老师纠正字词的读音乐山 一尊 石匠 凿成 雕像 脚趾 端坐情不自禁 赞叹 智慧3、齐读全文二、自学课文1、小组自学讨论,回答问题a 乐山大佛坐落在哪里?b 海通和尚和石匠们是怎么凿成乐山大佛的?c 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乐山大佛的大,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d 为什么说乐山大佛是祖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2、检查自学效果理解石匠、凿、世界奇景、情不自禁、赞叹在课文中的意思。3、检查指导课文朗读。三、学习生字扩充词语:拂尘奴隶四、延伸学习1、除了乐山大佛,我国还有很多驰名中外的古迹,你能说出几个吗?2、口头描写他们的雄伟和特点。3、按照本文的样子也写一篇有关的小文章。教学设计方案 篇4一、概述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人教课标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45分钟)。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反应等方面的定量关系时是广泛运用的物理量。它在高中化学计算里还是最关键的概念,可使计算较为简捷明了,非常重要。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在本课时教学中安排了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几个高难度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宏观领域,还涉及微观领域,难点集中,理解困难,为教学带来了障碍。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了解科学上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能够初步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2能够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并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及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所给资料,提高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养成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2通过物质的量的教学,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3在摩尔是堆量的教学中,提高迁移应用的能力及想象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宏观与微观间量的关系的探究,感受化学界的奇妙与和谐;能够对学习自然科学感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处于初三和高一的衔接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对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等物理量已非常熟悉,但对国际单位制中的“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非常陌生,而且易将“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与“物质的质量”相混。 学生的好奇心强,已具备了探究的意识;掌握了探究必备的相关知识,如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物质构成的微粒按一定的数量比进行,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质量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师引导探究,启发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对于抽象概念的突破,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如视频、动画等,变静为动,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自己建构新概念。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PPT课件概念动画实验视频相关图片多媒体教室六、教学过程环节一:提出问题(一)情境引入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视频引入(此处需常见的化学反应视频,如炭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看视频,从化学反应方程式出发,讨论分析其中包含的意义。C?O2点燃CO2微观粒子数 11 1物质质量12g 32g 44g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学生将这一反应中所包含的意义进行复习总结:(1)从质量守恒的角度,12克碳和32克氧气反应生成44克二氧化碳(2)从微观机理角度,1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结合生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二)提出问题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出发,提出引导问题: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是微粒按一定数目关系进行的,那可称量物质与微粒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系?我们有何办法能将微粒数量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想办法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这一概念的必要性打好基础。环节二:方法探究(1)从微观角度出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分组汇报所想出的办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将学生的认识过程与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联在一起,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一个某种原子为例,此处要标出1个原子的质量(用普通天平不可称量),为将微粒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将此种原子由一个开始不断堆积(此处需要媒体课件,展示微粒堆积的过程),同时质量随微粒数目的增加而相应的增长,直到有一刻该微粒集体的质量可称量。就可说某克的物质中微粒数目是多少。)学生体会,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其核心是一种化小为大的思想。(2)摩尔堆量教师以学生常见的物质为例,演示其粒子堆积的过程,并伴有总质量、粒子总数的同步变化。(如以碳原子为例,展示碳在堆积的动画课件)当堆积的微粒数为6.02?10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如以碳原子为例,6.02?10子。学生进一步的体会摩尔是联系宏观与微观数量的桥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表示量的名词与摩尔相似。学生思考,并回答常见量词的名称,如“双”、“打”,“公斤”等。(3)迁移应用教师将示例微粒改变,而微粒数目6.02?10232323时,个碳原子,我们就说这是1摩尔的碳原不变,引导学生回答此时这些微粒量是否为1摩尔?(此处需1摩尔不同物质的相关图片)学生回答肯定,并得出结论:将示例微粒改变,同样数目是6.02?1023时,我们说它是1摩尔。设计意图:围绕提出的问题,再现科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和方法;通过一种物质迁移至其它物质,使学生体会摩尔是一量的单位。环节三: “物质的量”概念(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教师进而指出“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就像“千克”是“质量”单位,“米”是“长度”的单位。(举例类比),摩尔简称“摩”,符号:mol学生理解,并细细体会摩尔与物质的量间的关系。(2)“物质的量”国际单位制7个基本单位之一教师展示有关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的信息(此处需要有关国际单位制方面的图片),物质的量是其中之一,记作n。学生看教材P12资料卡片,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建构新概念。(3)“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物质的量”是“物质的质量”吗?为什么?并结合教材P11图1-11给出结论。学生思考,讨论。(“物质的量”不同于“物质的质量”。如以炭为例,12克C-12含有6.02?10子,物质的质量12克,而“物质的量”是1摩尔。)(4)阿伏加德罗常数教师介绍:国际上规定,1摩尔任何微粒所含有的微粒数与12克C-12所含有的碳原子23个碳原。数相等。实验表明,这数目约为6.02?1023。6.02?1023mol。NA学生体会,记忆。 ?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设计意图:在摩尔堆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质的量”概念,降低了学生在理解这一抽象概念时的难度;通过将常见物理量,及易混概念对比分析,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完成了新概念的建构过程。环节四: “物质的量”的应用在初步了解了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后,教师让学生继续完善在环节一中做的分析,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微粒数联系在一起。学生思考、讨论做出总结:C?O2点燃CO2微观粒子数 11 11NA 1NA 1NA物质的量 1摩 1摩 1摩设计意图:通过将物质的量(摩尔)概念再次应用于化学反应,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物质的量”作为联系宏观质量与微观数量间的桥梁给我们研究问题带来的便利,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为以后进行相关的化学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七、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学习参与情况: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吸取其它同学在该问题中正确的地方,有根据的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张。自主学习情况: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反馈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1摩尔是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2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个微粒的集体就是1摩尔233NA的精确值为6.02?10,单位为mol23?1 41摩尔物质均约含有6.02?10分子2350.1molH2O中含有0.2?6.02?10个H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说明事理的方法。(二)重点掌握实词表中“上”、“法”等10个实词和“而”、“所以”等虚词的用法。(三)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不断变化发展的规律,懂得人的认识也应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道理。二、难点、重点分析(一)重点词义析疑(包括实词和虚词)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察己、察今:明察。古今一也:一致,一样。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日月之行:运行。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千有余人:相当于“又”。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所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是故:因此。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为其国:治理。时已徙:变迁。人问其故:原因,缘故。其父虽善游:虽然。(二)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分析: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是“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到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四)文章的层次怎样划分?分析: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第一部分。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五)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分析: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六)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分析: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七)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分析: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意。荆人袭宋夜渡澭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应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八)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分析: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九)请说出课文中有关说理、举例、设喻的段落,并谈谈这三者较完美地结合的好处?分析:第一部分(13段),重在说理,兼有设喻、举例;第二部分(46段),重在设喻、举例。这三者很好地结合,使文章的论据充足有力,深刻透彻。特别是文中的精譬设喻和寓言故事,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量。这种写作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十)本文的基本观点寓含着什么哲理?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寓含着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应随着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更新。这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在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的时代,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今天,这种思想,对于我们进一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加快四化建设步伐,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三、教学过程设计(一)板书课题:察今吕氏春秋(二)解题。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6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三)写作背景、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简介。1.吕氏春秋是在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期间编写的。吕不韦开始任丞相是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罢相在始皇十年(前237),正是秦统一全国的前夕。当时秦的变法已有百年历史,但六国中反对变法的大有人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焚书”,就是由齐人淳于越提出“师古”引起的。这篇文章就是针对“师古”的主张写的。2.吕氏春秋是杂家代表著作,其编写经过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目的是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四)分析文章结构。说明:这里只要求作粗略的分析,目的是便于诵读分段。在学生基本上达于成诵后,再作比较详细的解释。1.先划出各段的关键语句。(用讨论方式进行)第1段:“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第2段:“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第3段:“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法之”,“岂不悲哉”。第4段:“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第5段:“时已徙矣,而法不徙”,则难治。第6段:“以此任物,亦必悖矣”。2.提出下列问题,要求学生简答:作者对“先王之法”是否持绝对否定的态度?(不是,他认为不能照搬“先王之法”,但要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文题是“察今”,这跟学习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有什么关系?(先王制定法令的精神和原则就是从当时人们的实际状况出发的,学先王就要学习这一点,所以必须察今。)据此可见,第1、2段为第一部分,论述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道理,提出“为法”必须“察今”的观点。第36段大部分是设喻分别以人、事、物设喻,这些设喻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可见,这四段可合并为一个部分,大意是:嘲笑不知察今者的迂阔悖谬。(要指出各个设喻的角度不同,喻意也有细微差别,要放到下面去分析。)(五)诵读第1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注意对设问的回答:前一答形式上是否定句,实质上是解释;后一答“为其不可得而法”是正意所在,二答顺序不能颠倒。“损”“益”是固定的反义词,类似的有“徐疾”“优劣”“虚实”“浮沉”等。既有“损益”,自非原法,故“不可得而法”。“虽”,这里表示假定,相当于“即使”。这是退一步的说法。为什么“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呢?这要留待下文作解释。(以上内容也可以采用提问形式使学生了解。)2.学生自读三四遍后进行检查。(六)诵读第2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也可采用提问形式,下同)“要”,求也,引申为需要。“有要于时”就是时代的需要,这是推论的前提。“凡先王之法犹若不可法”是解释上段末句的,“法虽今而在”呼应上文“虽人弗损益”。由“不可法”引出新命题:“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即不学条文学精神之意,已伏“察今”二字。为了突出先王为法的精神,用设问方式,又重复了“问点”(即“先王之所以为法者”)。“故察己人与我同耳。”水到渠成地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古今一也”应读为“古今/一也”,意思是,古今的道理是一样的,指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贵”,这里是“以为贵”的意思。这句话也可以写成“贵乎以近知远”,可译为“贵在”。“日月之行”“天下之寒”“鱼鳖之藏”的“之”,都是助词,只有调整音节的作用。2.学生分层练习诵读。第一层:凡先王之法而己亦人也。”第二层:“故察己则可以知人一鼎之调。”3.检查背诵。重点是第二层。如果学生背不好,可以这样提示他们:本层有三组排比句,第一组采用“察则可以知”句型,是总提;第二组采用“以知”句型,是分提;第三组采用“而知”句型,是举例。(七)诵读第3段。1.提示和疏通文义。“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孔疏:“袭者,重衣之名。倍道轻行,掩其不备,忽然而至,若披衣然。”“水已变”:指水位变化。下文“益”,仍用本义。“益多”,就是上涨了许多。“此其所以败也”:判断句,代词作主语,其后不加逗号。意思是“这就是它失败的原因”。“亏”:历来有多种解释(如“亏”通“诡”,“诡”训“异”)。课本注释用的是引申法,“亏”则不合,训“不适应”是正确的。“以此为治”的“治”:指治国,不指治军。2.学生讨论本段行文层次。步骤是:齐读这一段;复述“循表夜涉”的故事;分析这个故事,指出荆人失败的原因(不顾情况变化,仍按早先划好的路线行军);这件事对治国有怎样的启示(不能用老一套的法令来对付新的情况)。最后划层次如下:叙述故事分析故事推及“先王之法”表之时可导(要于时)变益多则不可导其时已亏,不可法之3.逐层练习背诵。4.归纳本段大意。问:“循表夜涉”的荆人和“法先王之法”的当代国君的共同点是什么?(泥古不变,不察今。)指出大意:不察今,泥古不变,其结果是可悲的。这是从反面论证“察今”的必要性。(八)讲析课文46段。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成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作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的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的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九)总结全文。(见“难点、重点分析”)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见“课堂教学设计”)二、难点、重点分析(见“课堂教学设计”)三、教学过程设计(一)讲评梦溪笔谈作业,强调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对学好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二)解题(作品介绍)。1.指名朗读课文注释和“预习提示”第2段。2.教师补充讲解:从课文注释及“预习提示”的说明我们可知,吕氏春秋是一部由秦相吕不韦集合其门客集体编撰的秦代以前各派学说的论著汇编。全书由12纪、8览、6论三个部分组成,共26卷,约20万字。当时秦国行将统一中国,百家争鸣的局面渐告结束,思想界也需要总结百家争鸣的成果。吕氏春秋便是适应这一时代需要,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而产生的。吕氏春秋作为诸子散文,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各篇往往以议论发端,然后举例说理,设喻为证,最后回复到原来的立论,首尾呼应,条理分明,语言简练,富于形象,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是我们学习课文时应细加品味的。(三)检查预习情况。1.通假字。“脟”通“脔”释义:切成块状的肉。“益”通“溢”释义:涨水。“有”通“又”释义: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亏”通“诡”释义:差异,不适应。“契”通“锲”释义:刻。2.指名口述三则故事。(故事内容见课文3、5、6段)要求讲述之后,口译作者议论的句子。(请三位同学分别讲述,教师补正。)(四)词句讲解。1.第1、2段中,“法”出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