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定风波》教学设计.docx
2022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定风波教学设计1一、复习、交流、检查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 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4、提示:(1)思想感情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3)语言风格方面: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六、布置作业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完成相关练习。七、板书设计定风波 苏轼事:苏轼遇雨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课后反思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定风波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请学生一读定基调。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明确:以小见大。请学生二读明态度。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斫:zhuó,砍。婆娑:pósu枝叶茂盛的样子。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请学生三读懂豪放。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教学设计3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风波。板书:定风波二、整体感知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三、背景穿插(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四、朗读指导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五、重点探究、拓展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定风波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6、问:词人想归哪儿?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六、温故知新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师投影: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念奴妖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七、个性阅读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八、学习评价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九、出题训练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定风波教学设计4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点拨: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他说风雨皆无。他化了所有的风雨。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方式:小议,然后作答。点拨: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方式:追问。点拨:(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三、重点探究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方式:自由讨论发言点拨: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板书:任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板书:无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点拨:“归”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方式:追问点拨:(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板书:归于心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四、温故知新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五、个性阅读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设例: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定风波教学设计5一、学习目标1、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2、把握“斜照”“风雨”“晴”等字词,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和不凡气度。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重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2、学习难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三、教学步骤(一)导入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整整两年了。东坡志林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年的农历三月七日,苏轼沙湖买田,打算终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东坡会如何应对这场突然到来的雨呢?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因遇雨而写出的小词定风波来一探究竟。(设计意图:背景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整体感知一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弄清事由。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明确: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交代了写作缘由。三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同行、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向来(预习检测)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披着蓑衣遭遇风雨。(解析重难点句子)(设计意图:所有的诗词,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词作。)四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1、思考: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如何?明确:洒脱、乐观、豁达。2、师范读,配乐。3、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注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轻重缓急)试读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设计意图:鉴赏诗词,诵读是基础,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体味其音韵美,并能让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三)重点赏析(过渡语: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说上阙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对此句的阐释。)1、自读上阙,结合苏轼对风雨的应对,紧扣关键词“莫听”“何妨”“谁怕”“任”,概括风雨中词人的形象。明确:莫听(不要在意)超然世外何妨(不妨)镇定从容谁怕?无所畏惧任(任凭)顺其自然,洒脱人物形象=行为+性格+身份一个()(行为)()(性格)的词人形象。(身份)(学生填空,并分享,师评价)(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品字,品词,结合文本还原风雨中词人的形象,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2、重读这些词:(四)背景穿插(过渡语:好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一句话道尽了万般洒脱。“蓑”,蓑衣,挡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这的“雨”到底指什么?)思考:苏轼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风雨?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命悬一线,九死一生)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粱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开荒种地,生活艰难)师归纳:沙湖道中的风雨人生的风雨。(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