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生态学考研复习材料.docx

    • 资源ID:68223133       资源大小:338.89KB        全文页数:13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生态学考研复习材料.docx

    生态学考研复习材料生态学笔记第一章生态学是一门科学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生态学的定义1.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 Haeckel, 1866 )它包括4个层次的内容:生态学的定义还有很多: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怎样生活和它们为什么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学。(埃尔顿,1927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Andrenathes, 1954 )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E.P.Odum, 1956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生态学是综合研究有机体、物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科学。(E. P.Odum, 1997 )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理论上:概念上的提出一-论著的出版一学科的形成。时间上:萌芽时期一-近代发展:4大学派的形成一-现代发展:生态系统、人 类生存环境的研究.实验技术上:描述 11定性 1定量 1模拟。(1)生态学萌发阶段(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在我国:公元前1200年 尔雅一书;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公元前100年前后,农历确立了 24节气,同时禽经一书(鸟类生态)问世;本草纲目。在欧洲:公元前285年也有类似著作问世。(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一19世纪末)建立时期:17世纪后生态学作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1792年德国植物学家C.L.Willdenow出版了草学基础;1807年德国A. Humbodt出版植物地理学知识提出“植物群落”“外貌”等概心,1798年T. Mal thus人口论的发表;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66年Haeckel在他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态学中首先提出ecology 一词,并 首次提出了生态学定义。1895年E. Warming发表了他的划时代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 学( 1909年经改写成植物生态学)。(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一 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1)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著作与教科书出版。代表作:C.Cowels (1910)发表的生态学;F. E. Chements (1907)发表的生态学及生理学;前苏联苏卡切夫的植物群落学(1908 )、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 );A. G. Tams ley (1911)发表的英国的植被类型等;R.N. Chapman (1931)的动物生态学;中国费鸿年( 1937 )的动物生态学;特别是W. C. Alle ( 1949 )等的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被认为是动物生态进 入成熟期的重要标志。(2)近代生态学阶段(公元17世纪一 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2)学派的形成:主要有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代表人物:G. E. Du Rietz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代表人物是 J. Braum-Blanquet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Clements和Tansley俄国学派(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B. H. Cykayeb(三)现代生态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三.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深入到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渗入到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参考书目、杂志: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Richard.B等(中译本),保护生物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6.R. E. Richiefs 等,Ecology, NewYork, 1990.Manuel, c. Mol le,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 icat ions, Mcgraw-Hi 11 Companies.Inc,(生态学:概念与应用,科学出版社,影印版,2001)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Ecology), «Journal of Ecology。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概述 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一.环境概述.生态因子1、定义: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 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 )可调节(补偿)作用但不可代替性;(6)限制性作用一耐度限制及耐度限制的调节。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且阻止其生长、 繁殖或扩散甚至生存的因素.最小因素定律(law of minimum ):能够影响生物的无数因子中,总有一个因素限制生物的生长、生存或 繁殖。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耐性(tolerance):指生物能够忍受外界极端条件的能力;指单 个有机体或种群能够生存的某一生态因子的范围。又称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 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 存。2.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一般规律)耐性限度(the limits of tolerance ):每个种只能在环境条件一定范围内生存和繁殖。也即生物种在其生存 范围内,对任一生态因子的需求总有其上限与下限,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该种对 该因子的耐性限度。生物种的耐性曲线(见图例):耐性限制用曲线表示,称为耐性曲线(tolerance curve )。广幅分布 生物与狭幅分布生物分布耐性曲线。耐度限制的调节通过下列主要方式:新环境适应:驯化培育休眠一一 “逃避”限制生理节律变化和其他周期性补偿变化调节的目的是对恶劣环境的克服,通过这些方式,使体内生理、行为达 到平衡,而抵抗恶劣环境。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光强的作用:生长发育、形态建构作用。典型例子一植物黄化现象(ei t iolat ion phenomenon )o(2)光质的作用:光合作用影响红、橙光能对叶绿素有促进,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辐射”。 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有影响。紫外光与动物维生本D产生关系密切,过强有致死作用,波长360nm 即开始有杀菌作用,在乃0nn:240nm的辐射条件下,可使细菌、真菌、线虫的卵 和病毒等停止活动。20(F30()nm的辐射下,杀菌力强,能杀灭空气中、水面和各 种物体边面的微生物,这对于抑制自然界的传染病病原体是极为重要的。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3)光周期现象一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定义:生物对昼夜光暗循环格局的反应所表现出的现象称之为光周期 现象。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 器和启动器。表1不同纬度地区的日照时间 单位:h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3)光周期现象一生物对光的生态反应与适应植物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日照中植物。(不同光照时间对开花的 作用而定)动物的光周期现象:鸟类的光周期现象最为明显,它的迁徙是由日照长短变化所引起的;鸟类及某些 兽类的生殖也与日照长短有关,如雪貂、野兔和刺猬等都是随着春天日照长度增 加而开始生殖(称为长日照兽类);绵羊、山羊和鹿等总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 而进入生殖期(称短日照兽类)。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温度与生物生长发育生长:"三基点"最低、最适、最高温度。发育:植物的春化作用(某些植物要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开花 结果)。(2)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对低温适应一一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的表现中国南北方几种兽类颅骨长度的比较: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说明了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 体大。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减少(贝格曼Begman定律)(表)。 阿伦(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为四肢、尾巴、外身等在低温环 境中有变小的趋势。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植物通过减少细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细胞中的糖 类、脂肪等物质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能力。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主要表现 在代谢率与温度关系中的热中性区宽,下临界点温度以下的曲线率小等几个方面 (图)。(3 )物候节律:物候又称物候现象(phenological phenomenon ),是指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季节变 化的反应现象。物候学(pheology)则是指研究生物与气候周期变化相互关系的 科学。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水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的作用:水分不足,使植物萎着;使动物滞育或休眠。某些动物的周期性繁 殖与降水季节密切相关,如澳洲鹦鹉遇到干旱年份,就停止繁殖;而某些龙脑香 科植物遇到干旱年份却产生“爆发性开花结果”。(2)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2 )生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植物依其对水分需求划分为水生植物、陆生植物两大类型。各类型下又分别划分 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等。(图解)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结构上的适应:以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使体内水分平衡。行为上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迁徙等。生理上的适应:“沙漠之舟”骆驼可以17天喝水,身体脱水达体重的27%,仍然 照常行走。它不仅具有贮水的胃,驼峰中还储藏丰富的脂肪,有消耗过程中产生 大量水分;其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氧的生态作用;(2)氮的生态作用;(3 ) C02的生态作用(对动植物个体潜在的影响);使植物气孔开度减少,减少蒸腾,提高水分利用。C02浓度相对提高,使C3植物光合作用不断增加(C4植物达到饱和点后则不 随C02浓度提高,光合作用增加)。C02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一一植物生长速率随全球C02浓度的提高而增加。高浓度的C02能改变植物形态结构一一幼苗分枝增多,叶面积指数加大等。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4)大气污染与植物;大气主要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影响)二氧化硫(S02 )对植物的影响:伤害阈值为0. 250. 55ppm, 2飞小时;典型症 状一一叶片脉间呈不规则的点状、条状或块状坏死区。氟化氢(HF)对植物的影响:伤害阈值40ppm;典型症与一一叶尖和叶缘坏死。 臭氧(03)对植物的影响:伤害阈值0. 05飞.15ppm 0.5飞小时;典型症状一一 叶面上出现密集的细小斑点。乙烯对植物的影响:伤害阈值lOlOOppb;典型症状一一 “偏上生长”致使叶片、 花、果脱落。植物对大气的净化作用吸收C02,放出02 :造林绿化与人类维系呼吸;吸收有毒气体:吸收二氧化硫(S02 )及氟化氢(HF)最优;驱菌杀菌作用:有些植物分泌杀菌素,如Iha松柏林24小时分泌34kg杀菌素; 阻滞粉尘:针叶林阻粉尘量32一34吨/年,阔叶林68吨/年;吸收放射性物质:吸收中子Y-射线。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4 )大气污染与植物;大气污染监测一一指示植物a.作为指示植物的基本条件:能够综合反映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强度;能够较早地发现污染(对大气污染敏感);能够同时检测多种大气污染物;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污染历史(基本年轮的化学分析)。b.常见(用)的指示植物:地衣最敏感,0. 01510. 105ppm二氧化硫下无法生存 (但反应慢).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形态及生长量观测:IA=Wo/Wm;群落生活力调查(见城市生态学一一孟德政等译,1986 );现场盆栽定点监测;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一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气孔开放度,细胞膜透性,叶液 PH值变化,植物体内酶体变化等。三.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 土壤化学性质与植物的关系PH值3或9对根系严重伤害 矿质营养元素与植物(2)植物的盐害和抗盐性植物的抗盐方式:排除盐分一一泌盐植物;稀盐植物(稀释盐分);富集盐分;拒绝吸收(3)植物对土壤适应的生态类型对PH值的适应一一嗜酸性植物、嗜酸一耐碱植物、嗜碱一耐酸植物、嗜 碱植物。钙土植物、盐生植物、抗盐植物(4) 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土壤污染一一重金属污染、如汞、镉、种、化学农药污染等。监测:植物群落调查,蔬菜及作物调查,实验分析第三章 种群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与调节种群生活史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定义(population)种群是占据特定空间(地理位置)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的某个种的个体总和(Friederich, 1930 )某一特定时间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有机体(Merrile, 1981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种群是 一种特殊组合,具有独特性质、结构、机能,有自动调节大小的能力。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同种生物个体群数量动态、特性分化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种群生物学population biology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种群的定义(population)种群生态学历史发展概况及主要代表作:J. L. Harper, 1977, Population Biology of Plant. Academic press, London and New York.J. W. SiIvertown, 1982. Introduction to plant population ecology.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王伯荔等,1995,植物种群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种群的基本特征(1 )分布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 )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图)均匀分布(uniform distribution)随机分布(random distribution)集群分布(contagious distribution)种群分布格局最简易的判断方法,通过公式S2=E (x-m) 2/n-l 计算其中:n调查时样方数m每个样方中个体平均数x一样方中的个体总数 S2 一方差(分散度)根据S2的值可判断:当S2=0即S2VM时,为均匀分布当S2= m时为随机分布当S2>m时为集群分布2.种群的基本特征(2)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 )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 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见图)增长型种群(increasing population )年龄结构成典型金字塔型,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老龄个体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稳定型种群(stable population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平衡,种群稳定。下降(衰退)种群(declining population )倒金字塔型。种群中幼体减少,老体比例增大,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特别是优势种)年龄结构,直接关系着其本身及其所在群落的发展趋势, 是种群及其所在群落的动态趋势的主要指标。测定种群的年龄结构,便可分析它 的自然动态,推知它及其所在群落的历史,预测它们的未来。2.种群的基本特征(3 )性比(sex ration ) 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受精卵的3/辛大致是50: 50,这叫第一性比。由于种种原因,&/?比继续变化,到个体成熟时为正的&/?比例叫第二性比。 最后还有充分成熟的个体性比,叫第三性比。性比对种群配偶关系及繁殖潜力有很大的影响。2.种群的基本特征(4)生命表(life table) 一一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 活比率的一张清单。同生群(cohort) 同时出生的个体种群。类型:图解生命表(diagrammatic life table )以图解来表示生物一个世代的历程。常规生命表 (conventional life table)动态生命表(dynamic life table)真实记录生物个体存活情况。静态生命表(static life table) 一记录某一特定时间获得的各龄级个体数情 况而编制成的.作用(意义):综合记录了生物体生命过程的重要数据;系统表示出种群完整生命过程;研究种群数量动态必不可少的方法。二.种群的增长与调节1 .种群增长的模型(1)马尔萨斯(Malthus)方程:又称指数增长模型。Nt=N0ert 指数增长;In Nt =ln NOtrt 对数增长(2 )逻辑斯蒂增长(Logistic growth )模型:是比利时学者Verhulst 1838 年创立的。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密度相关 的增长方式。Nt=k/1+(1- Nt/k)e-rt(3) LeslieLefkorich 矩阵模型:nt+l=MtntMt是m、p、i的距阵,nt和nt+1分别是在t和t+1时种群各阶段个 体数的列向量,从中计算入值。当入=1,表示种群稳定;当人1,表示种群正在 增长;入1,种群趋向衰退。2 .种群大小的调节(population regulation )种群大小的调节是指种群大小的控制或者是指种群大小所表现的作用限度。调节种群大小的因素非密度相关一一外界(物理)因素,如降水、温度、土壤状况等。密度相关(密度依赖)一一内部的生物因素.自疏(self thinning)与-3/2 定律:自疏一一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程。-3/2定律一一植物种群自疏过程中,其个体平均重量与种群密度成-3/2直线 斜率的变化。W=Cd-3/2 logw=logc-3/21ogdW-平均单株重量(T为常数d 一种群密度(植物个体重量与密度说:密度降低,重量增大)3 .人类种群的增长与调节(1)世界及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见图)(2)我国人口的调节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的特点:面临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出生高峰;人口老化趋势出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我国人口的调节:总方针一一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目标一一2000由力争把中国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 5%。内,期望下世纪 中叶稳定在1516亿;措施一一坚持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三、种群生活史(-)种群在其生活史中表现的特征()繁殖格局(reproduction patterns )(三)繁殖策略(reproduction stratagem)(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 ion )三、种群生活史(-)种群在其生活史中表现的特征1 .生活史的定义个生物从出生到生物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lifehistory )或生活周期(life cycle )o2 .表现的主要特征个体大小:是生物的遗传特征,与生活周期长短有很好相关性。生长与发育速度:呈“S”形生长曲线,包括停滞期、指数期、静止期。3 .表现的主要特征繁殖: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是生物形成新个体的所有方式的 总称。包括: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 ):是指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 殖方式。无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抱子生殖(spore reproduction )是指生殖细胞即独子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 育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 ion )繁殖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关系极密切,它是生活史中的核心问题。4 .表现的主要特征扩散: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植物的扩散(繁殖体的传播):扩散形式一一水力、动物(包括人)、风力。各自有特殊的适应性。动物扩散(主动扩散)扩散形式一一迁出、迁入、迁移迁出(emigration)分离出去而不再归来的单方向移动。迁入(immigration)进入的单方向移动。迁移(migration)周期性的离开和返回。(回游、迁徙)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与生态学意义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 扩大种群分布区。(二)繁殖格局(reproduction patterns )1、一次繁殖和多次繁殖在生活史中,只繁殖一次即死亡的生物称为一次繁殖生物(semelparity ). 一生中能够繁殖多次的生物称为多次繁殖生物(iteroparity).2、生活年限与繁殖植物可划分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三种类型的生活年限;动物也分别划分为 短命型、中等寿命型和长寿型三种类型的生活年限。有机体的生活年限(life-span )或寿命(lifetime )既具遗传性,也具有较大 的生态可塑性,通常前者为生理寿命,后者为实际寿命或生态寿命。短命型可视为提前繁殖,长寿型视为延迟繁殖。繁殖格局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它主要视生境条件决定的。(三)繁殖策略(reproduction seratagem)繁殖策略是表示生物对它所处生存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MacArthur (1962)提出的r-K选择的生活史策略。1. r-选择一一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选择。r-选择的物种称为r- 策略者(r-strategistis).r-策略者是新生境的开拓者,但存活要靠机会,所以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机 会主义者”,很容易出现“突然的爆发和猛烈的破产”2. k-选择一一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选择。k-选择的物种称为k- 策略者(K-strategistis ).k-策略者是稳定环境的维护者,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保守主义者,当生存 环境发生灾变时,很难迅速恢复,如果再有竞争者抑制,就可能趋向灭绝。3. r-选择和k-选择的相关特征(见表)在动物中,大分类动物间比较时,昆虫可视为r-选择,脊椎动物为k-选择;在 分类单位之内比较时,体形大,生育力低,对幼小个体有良好保护的为典型的 k-选择,体形小,生育力高,对幼小个体优育时间短的,为典型的r-选择。 在植物中,一年生植物如农田杂草,原生和次生裸地的先锋草种属于r-选择, 大多数森林树种属于k-选择。生物种群的繁殖策略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1 .植物的选择受精选择受精(selective fertilization )是指具有特定遗传基础的精核与卵细胞 优先受精的现象。选择受精主要表现为生理生化和遗传上的特征,包括自交不亲和性、远缘杂交、 不亲和性、多个花粉精核间的竞争等现象。植物的选择受精的生物学意义:(1)可保证最适应的两性细胞的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后代的存活能力;(2)限制异种之间的自由交配,使种间生殖隔离,从而保证各个种的相对稳定 性.(四)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2 .动物的性选择(1)动物性选择形式:动物的性选择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异性的外表和行为 作为选择的依据。通常表现为修饰(ornamentation ).色泽(coloration )、求 偶行为等方面,形成明显的雌雄二形(sexual dimorphism )现象。在动物中,绝大多数物种是由雄性作出求偶行为,往往表现在颜色修饰和 声音上有许多差异(特别是鸟类),有的做出各种各样动作,显示自己的魅力。(2)雌性动物的婚配选择:精心选择那些携带最好基因型的雄性个体交配,来 获得高质量的后代,提高其繁殖成效。为此,雌性动物往往对雄性个体有敏锐的 洞察力,特别对色彩和声音有较高的鉴别力。此外,对雄性的体态、行为特征(如 争斗、给饵等)等也有一定的鉴别力,从中择优选择,才能保证后代健康。第四章生物群落(1)一.生物群落的特征二 生态彳立三.生右群落内的种间关系四.生物群落的演替五.生物群落的分类六.生物群落主要类型及其分布一.生物群落的特征1、定义: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 )是指在一定地段或一定生境里各生物 种群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所构成的组合结构单元.植物群落(plant community, phytocoenosium, phytocommuni ty )是指由一些 植物在一定生境条件下所构成的一个相互影响、互为关联的总体。植被(Vegetation )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活的植物覆盖。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群落中的所有物种在生态上有相关性植物群落中的种类成分组成一一调查方法:标准样地法(确定最小面积)、点一 四分法(中点象限法)(见另图)。各物种的相关:竞争、共生、附生、腐生、他感等。(2)群落与环境不可分割性(3)群落中各物种的重要性有各异性植物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特征:单一数量特征综合(数量)特征单一数量特征:* 密度(Density)D=N/S* 多度(Abundance) 一指种类的丰富程度M=F/A x 100%F一样地内该种的个体数A所有个体数* 频度(Frequency) 一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百分比F=LS/Nx 100%“F”也称频度系数Raunkier植物频度定律:共分5级A(1 -20%), B ( 21-40%), C(4150%)、D(51 -80%), E(81 100%)A>B>C<=>D<E (这一定律并非符合所有群落类型)综合(数量)特征:* 存在度(presence):指一种植物在一个群落中出现的程度P=n/Nn一一某种植物出现的群落数N一一同一类型群落总数* 恒有度(Constance):在一定面积内物种的存在度* 确限度(fidelity): 一种植物在一个群丛中的集中程度:具体分5个确限度等级:奇偶种、随偶种、适宜种、偏宜种、专有种或确限 种。* 优势度(dominance):表示某种植物在群落中所占的优势程度。由多度、频度、 显著度和立木级比例综合评定。确限度等级:奇偶种(stranger)偶然发现或入侵的或残遗的种;随偶种(indifferent)对任何群落都没有显著的亲缘;适宜种(preferent)在若干群落中发现,但在其中一个群落中成为优势种或 生长最好的种;偏宜种(selective)一特别在某一群落中出现,但也在其他群落中偶尔出现的 种;专有种或确限种(exclusive)完全或几乎只出现在某一群落中的种。优势度(dominance )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 ) ( IV ):以综合数值表示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 要值。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IV) RD% RF% RP%相对多度=某个种的个体数/所有种的个体数X 100%相对频度=某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X 100%相对显著度=某个种的胸截面积/所有种的胸截面积X100%(4)群落有其空间和时间上的结构空间结构一一分层(地上分层、地下分层)。森林群落空间结构地上成层(分层) 现象用剖面图解表示。分:乔木层(一般三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图) 时间结构(季节性周期变化)一一指那些与季节性气候变化相关联的明显周期现 象。主要表现在:叶子的生长变化:新叶生长、变叶期、落叶期;开花和结实(5 )群落结构的松散性和边界模糊性二.生态位1 .生态位(niche)的概念Grinnell (1917)最早使用这个术语,指出生态位是“每个物种由自身结构上和功 能上的限制而被约束在其内的最后分布单位”。Elton(1927)认为“生态位是说物种在生物环境中的位置及它的食物和敌害关 系”。Hutchinson (1957)定义生态位是“一种生物和它的非生物与生物环境全部相互作 用的总和。Whittaker (1975)的概念较科学及明确。“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 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2 .生态位理论的基本要点(1)生态位宽度(广度)(niche breadth, niche width).定义:一个有机体单位(物种)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综合的幅度。一种生物或生物类群所表现出来的资源利用的多样性。可利用的少生态位宽度增加,促使生态位泛化(generalagat ion)资源:丰富,可选择性大生态位宽度减少,促使生位特化(specialigation)(2)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 )定义: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是说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对资源位和 资源状态共同利用。生态位重叠是竞争的必要条件但并非绝对条件,而决定于资源状态。丰富,供应充足,生态位重叠也不发生种间竞争。资源贫乏,供应不足,生态位稍有重叠,即发生激烈的种间竞争。(3)生态位分离(niche separt ion )定义:两个物种在资源系列上利用资源的分离程度。又称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ve exclusion priciple )或高斯(Gause, 1934 )原 理: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的环境,他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存在某种 生态学差别(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的生态位内永久地共存。(4)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 )定义: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这是环境胁迫或者竞争的结果。3 .用生态位理论解释自然生物群落:(1)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终究要灭亡; 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 避免直接的竞争,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稳定。群落是一个相互起作用,生态位分化的种群系统。这些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 时间、空间和资源利用方面,以及相互作用的可能类型方面,都趋于互相补充而 不是直接竞争。大家配合共同生活,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从而保证了群落在 一个较长时间有较高的生长力,具有更大的稳定性。竞争可以导致多样性而不是灭绝,竞争在塑造生物群落的物种构成中发挥着 主要作用。竞争排斥在自然开放系统中,很可能是例外而不是规律,因为,物种 常常能够转换它们的功能生态位去避免竞争的有害效应。三.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互惠共生)(mutual isum )两种生物或两种中的一种,由于不能独立生存而共同生活在一起,或一种生活于 另一种体内,互相依赖,各获得一定利益的现象2、寄生(parasitum)某一物种的个体居住于另一种物种个体的体内或体表从中吸取营养而生活的现象。3、腐生(saprophytic )些生物有机体只利用腐朽有机物生存的现象。4、竞争5、他感三.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4、竞争(competition) 一同种或异种的两个或更多个个体间发生对于环境资 源和空间争夺,从而产生的一种生存斗争现象。种间竞争一一近缘种围绕着共同的资源(食饵、空间等)而斗争,其结果是一方 或双方种群的生长、生存、分布和增殖都受到不良影响。种内竞争一一种群内各个个体间为争夺资源与空间所产生的生存斗争现象。竞争是对抗性的。其结果:排斥、淘汰、抑制、共存,导致多样性,而不是灭绝。决定竞争胜负的因素:种间竞争一一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度状况等种内竞争一一个体的生长状况,体积小(强弱),年龄大小状况等。三.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5、他感(化感,他感化学作用)(allelopathy )定义:由生物体分泌到体外的化学物质对别种或本种其他个体发生影响的现 象。他感作用的主要类型植物与微生物间的他感植物间的他感:他感与自毒植物与草食者间的他感作用植物与动物(人类)的他感作用一些植物他感作用的具体途径水淋溶、根分泌、挥发物、残体分解、不同植物具体途径不同(见表):表:已被证实的10种植物的他感作用途径(4)他感作用的几个问题他感作用对象作用部位差异性问题:他感对不同植物有不同的作用(敏感度不一 样)。例如对柠檬核水抽提物和挥发油对萝卜等6种受体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 影响,其中6种受体对水抽提物抑制敏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萝卜玉米水稻 柱花草黄瓜豆角。对挥发物的敏感顺序是:萝卜柱花草玉米水稻)黄瓜 豆角。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例如,柠檬枝挥发油在0. 005%低浓度下对萝卜幼苗生长 起促进作用,当浓度超过0.08%又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他感作用与环境因子关系:不同月份(季节)水抽提物的他感作用不同;各月份 水抽提物的他感作用与降水量明显相关。(5)他感作用的机理生物体化学生理活性物质(他感作用物)的作用。如木麻黄的他感作用有5 个黄酮衍生物和一个阿魏酸衍生物;螃蟆菊的地上部分他感作用物有2个倍半菇 内酯类化合物;茶树他感作用及自毒作用的主要物质是茶多酚及咖啡因。他感作用物主要是对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影响。如使细胞壁变宽、弯曲;高 尔基体变形,内质网和核糖体数量减少;致使整个细胞液泡化。(6)他感作用在群落中的作用(要深入探讨此关系)对种群在群落中形成一一干扰邻近植物的生长,保持种群地位。在群落演替中的作用一一 “自毒”使本身衰退,加速更新演替;干扰邻近及入侵 物种,保持自身优势地位,保持群落的正常运作。(7)他感作用在农林业中的作用防止经济作物“自毒”衰退,保持高产。“以草治草”、“以草治虫”,并合成他感化学活性物质,选择新一代无污染农药。第四章生物群落(2)一 .生物群落的特征二 .生态位三 .生物群落内的种间关系四 .生物群落的演替五 .生物群落的分类六 .生物群落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四.生物群落的演替L演替的表征、原因及类型定义、表征、原因、类型

    注意事项

    本文(生态学考研复习材料.docx)为本站会员(文***)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