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docx
-
资源ID:68225107
资源大小:243.36KB
全文页数:15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docx
【重要语文资料】初中统编语文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重要语文资料】七年级必考文言文重点知识梳理一、重要字词1 .【日中】2 .【舍】去3 .相【委】而去4 .去后【乃】至5 .下车【引】之6 .入门不【顾】7 .【尊君】在不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二、通假字尊君在【不】优u,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陈太丘与友期行重点知识正午时分丢下(他)离开。舍:舍弃。舍弃(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才拉,牵拉回头看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对别人的尊称,是“您”的意思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三、古今异义1 .【期】行2 .舍【去】古约定今日期(期行:相约同行)古离开 今到,往四、特殊句式(1)过中不至 省略主语“友”,应为“过中(友)不至”。(2)太丘舍去 省略宾语“之”,指“友”,应为“太丘舍(之)去”。(3)去后乃至 省略主语“太丘” “友”,应为“(太丘)去后(友)乃至”。五、重点句翻译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译】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2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朋友)过了中午还没有到,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3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己去。”【译】客人问元方:“令尊在不在? ”(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您很久您还没来, 已经离开了。”4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译】和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5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朋友感到很惭愧,(于是)下了车子想拉他(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房门。六、课文理解1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 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土大夫的言谈、逸事。文章写了陈元方 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言行进行反驳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做事要守约定、讲诚信、 懂礼貌,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2 .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 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析】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 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 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 的尊严。3 .你怎样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析】我赞成元方的做法:一个失信于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 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率真,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 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我不赞成元方的做法: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 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的不礼貌的方法待人。4.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敬辞类:抬高美化对方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惠惠顾、惠存、惠赠垂垂问、垂询、垂念、垂爱、垂青赐赐教、赐复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高足贤贤弟、贤侄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贵贵干、贵庚、贵姓其他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谦辞类:压低自己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舍舍弟、舍妹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小生、晚生、晚学愚愚见、愚见拙拙作、拙著、拙见、拙荆敝敝人、敝姓、敝校鄱鄙人、鄙见其他寒舍、见教、见谅一、重要字词1 .【子】日2 .人不知,而不【愠】3 .不亦【君子】乎4 .【吾】5 .【三省】6 .【为】人谋7 .为人谋而不【忠】8 .与朋友交而不【信】9 .【传】不习乎10 .三十而【立】11 .四十而不【惑】12 .五十而知【天命】13 .六十【耳顺】14 .七十而【从心所欲】15 .不【逾矩】16 .学而不思则【罔】17思而不学则【殆】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yCin生气,恼怒指有才德的人人称代词,我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w员替(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顺从意愿越多法度逾:越过矩:法度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反省命令18 .人不【堪】其忧1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20 .【饭疏食,饮水】2L【于】我如浮云22 .必有我师【焉】23 .择其【善者】而从之24 .【逝】者如【斯】【夫】能忍受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仁德者:代词,人吃粗粮,喝冷水(汤:热水)介词,对,对于=于此,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25 .【三军】可【夺】帅也26 .【匹夫】不可夺志27 .博学而【笃志】28 .【切】问而近思29 .【仁】在其中矣二、通假字1 .不亦【说】乎2 .十【有】五三、词类活用1 .【时】习2 .吾【日】三省吾身3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四、特殊句式不亦乎?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三军:指军队夺: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坚定志向。笃:坚定恳切仁德同“悦”,愉快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名词作状语,按时温习名词作状语,每天意动用法,以为快乐不也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五、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 .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心情。【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2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的态度是:人不知而不了,不亦君子乎。【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3 .曾子每天从以下方面来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 过了呢?4 .孔子强调应该循序渐进进德修业的语句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 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 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5 .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译】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6 .论语中孔子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7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呀! 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 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多么高尚呀,颜回!8 .孔子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的人。9 .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10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那么,怎样 学习呢?应该善于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o【译】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 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11 .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文于此类似的表述是: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2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 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3 .孔子对于时间流逝感慨的句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译】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14 .孔子强调要坚守志向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15 .孔子认为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思考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六、课文理解1 .论语,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 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 .论语中的传统文化核心观念(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所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 问的人。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里用第二义(2)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臣对君而言,也包括其他人。例: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义:即“宜”,是行为的尺度。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的本体。仁义相连,仁是发端,义是体现。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3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修身”的论述及观点(1)人不知而不怪,不亦君子乎?对人宽容理解(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在 其位谋其政,认真负责;和朋友真诚以待,言而有信。(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循序渐进的提高个人的修养(4)子曰:“贤般,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裁, 回也!”安贫乐道,不攀比,不拜金主义,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和个人修养(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 一安贫乐道,不攀比,不拜金主义,不断提升自己的本领和个人修养(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海。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端正态度, 虚心向他人学习(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一坚定志向,不怕困难(8)子夏日:“博学而驾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坚定志向,不怕困难,广泛 学习,多发问求教并思考当前自身做的够不够4 .论语十二章中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论述及观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及时复习(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一一及时复习(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时复习(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兼备;独立思考,举一反三(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一要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学习的 意义(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经常和同学 互相切磋交流,虚心学习(7)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努力学习5 .论语中的成语(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2)不耻下问:是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比喻谦虚好学,不介 意向学识或地位不及自己的人请教。(3)诲人不倦: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4)后生可畏:青年人有更多的发展可能,令人期待(5)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6)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7)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8)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北极星。天上众星拱卫北辰。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 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9)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10)见贤思齐: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诫子书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诫】子【书】诫:告诫、劝勉书:书信2.【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4.【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以:拿来5.【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6.【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7.【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8.【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9.【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10.【险躁】轻薄浮躁险:轻薄11.【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12.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14 .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的15 .夫 fil(1)【夫】君子之行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2)逝者如斯【夫】语气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二、理解性背诵及翻译1 .诫子书的中心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译】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2 .对“静”的价值进行阐发,说明“静”与志向关系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译】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3 .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 “才” “志”关系的语句是:夫学须布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4 .从反面说明不“静”的害处,实际彰显“静”的价值的语句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译】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的句子是: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 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三、课文理解1 .诫子书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 被称为“卧龙”,后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出师表等。2 .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关系是如何理解的。【析】文中关于“志”的语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志无以成学”。“志”与“学”的关系:重视“志”的作用,(1)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2)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析】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 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一、重要字词1 .【缀】行甚远2 .一狼仍【从】3 .两狼之【并】【驱】【如故】4 .屠大【窘】5 .【受其敌】6 .【顾】野有麦场7 .【积薪】8 .【苫蔽】成丘9 .【弛】担释刀10 .【径去】1L【意】【暇】甚12 .屠【暴】起13 .止露【尻】尾14 .【假寐】15 .【盖】以诱敌16 .狼亦【黠】矣17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18 .【止增笑耳】19 .【眈眈相向】20 .目似【瞑】21 .【少shdo时)22.1顷qing刻】23.【久之】狼重点知识紧跟着走了很远缀:连接、紧跟跟从并:一起驱:追随、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处境困迫,为难遭受它们的攻击看,视堆积柴草覆盖、遮盖解除、卸下径直离开 径:径直 去:离开神情很悠闲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突然屁股假装睡觉寐:睡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狡猾变诈:巧变诡诈几何:多少,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瞪眼朝着屠户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闭上眼睛一会儿一会儿24.止时间长了(1)【止】有剩骨(2) 一狼得骨【止】25 .敌(1)恐前后受其【敌】(2)盖以诱【敌】26 .意(1)【意】暇甚(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27 .乃(1)屠【乃】奔倚其下(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8 .之仅,只停止敌对,这里是动词,胁迫、攻击的意思。名词,敌人神情、态度意图、打算于是、就才(D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3)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例:久【之】(4)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o例:又数刀毙【之】(它,指狼) 学而时习【之】29 .以(1)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来。例:【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2)介词,把。例:投【以】骨【把骨头投给狼。】(3)介词,用。例:【以】刀劈狼首<4)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0 .其(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他、她、它”例:恐前后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屠乃奔倚其下【指麦秸垛的下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的大腿】(2)其中的 例:其一犬坐于前【指两只狼的其中一只】二、词类活用1.名作动例:(D狼不敢前1名作动,向前】(2) 一狼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洞,洞穴,名作动,这里指挖洞】2.名词作状语例:(1)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意将隧入【从通道进入。隧,通道,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三、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投以骨状语后置,应为“以骨投(之)”2 .省略句(1)场主积薪其中省略介词,应为“场主积薪(于)其中”(2) 一狼洞其中省略介词,应为“一狼洞(于)其中”四、翻译1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译】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2 .屠惧,投以骨。【译】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3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译】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4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译】屠户处境很困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译】(屠户)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6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译】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7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译】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8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9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译】时间长了,那只狼的限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10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译】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11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 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12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译】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了。13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译】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14 .狼亦黠臭,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 料罢了。五、课文理解1 .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本文写了 屠户回家途中遇狼杀狼的故事。2 .“狼亦黠矣”,狼的“黠”体现在哪里?【缀行甚远】初遇屠夫的时候狼已经表现出了 “黠”的特点。狼在天色已晚的情况下遇到独自行走的 屠夫,两狼对一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狼并没有直接攻击,一下子把人吃掉,而是 先“缀行甚远”。“缀”是紧跟的意思,这个“缀”字不仅写出了狼对屠夫穷追不舍的贪婪; 而且也写出了两狼在试探屠夫有没有反抗的能力,尾随跟踪,寻找机会吃掉屠夫。【并驱如故】在屠夫扔出骨头想要让狼放弃追击的时候,狼的表现能体现它们“黠”的本性。两只狼 面对骨头的诱惑是“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后” “前”这两个 词区分了两狼,特别具有空间感。“一狼止” “一狼从” “后止” “前至”体现两狼相互配 合,交替吃骨,紧追屠夫,使屠夫完全没有脱身的可能,这两只狼真是狡猾!【眈眈相向】狼的“黠”体现在相持阶段它们不仅不冒进,还和屠夫打起了心理战。在屠夫已经找到 有利地形,背倚柴草堆,卸下担子,手持钢刀,准备和狼决一死战时,狼的反应是“不敢前, 眈眈相向”。“不敢前”说明狼对屠夫手中的钢刀是畏惧的,它并没有贸然攻击,而是“眈 眈相向”,瞪着眼看着屠夫,说明狼仍不肯放弃,继续用眼神向屠夫施加压力,既贪婪又狡 猾。【兵分两路】狼的“黠”最突出的表现是它们兵分两路,前后夹击屠夫。在双方陷入僵局的时候,狼 很快改变了策略。文中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少时”是很短的时间,说 明两狼很快想出了对策。两个“一”写出两只狼分头行动,也可见其狡猾。“径去”说明狼 毫不犹豫地离开,可见它另有图谋。前狼是“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是指很长时间,这写出了前狼 假寐,为后面的狼争取时间。而且“似瞑”和“暇甚”都在描写狼假寐时的状态,强调狼悠 闲放松状态的逼真。这些都是狼刻意表现出来的,目的是迷惑屠夫,可见其狡猾。在前狼假 寐诱敌的时候,后狼则是“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洞”写出刚才直接离开的另一 只狼在柴草中打洞的动作,它的目的是“隧入” “攻其后”,而且它“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马上就能和前狼形成夹击,吃掉屠夫了。这两只狼一静一动,诱敌偷袭,分工合作,狡诈阴 险。3 .狼如此狡黠,却在与屠夫的交锋中“顷刻两毙”。请你默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角度一:狼的失败因为遇到了更强的对手屠夫(1)屠夫的冷静果敢使他战胜了狼。屠夫在狼紧随其后,腹背受敌时,“顾野有麦场" “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说明屠夫在这样紧急关头还能冷静地观察四周,利用有利地形扭转 劣势。(2)屠夫的细心谨慎让他成为最终的胜利者。“转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屠夫转身看 向柴草堆时小心翼翼、谨慎的样子。“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的“亦”承接了上文屠夫出 其不意杀死前狼的行动,也写出了他砍断后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的果断,体现出屠夫勇 敢且细心,不给狼任何反击的机会。(3)屠夫很有智慧。因为两只狼前后夹击,不仅摆出悠闲自得“假寐”的姿态来迷惑 屠夫,还在屠夫视线不及的柴草堆之后打洞来攻击屠夫。屠夫却识破了狼的诡计,完全没有 被迷惑,才能杀死两只狼。(4)屠夫能正确认识狼,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最初屠夫晚归,天色已暗,四面无人, 他独自面对两狼,孤立无援,心里自然会产生一种怯懦。从屠夫“惧”并向狼投骨可以得知, 屠夫此时并没有意识到狼的贪婪,把希望寄托于狼的放弃。而在骨投完后,两狼还是紧跟不舍,屠夫的情绪由“惧”转变为“大窘” “恐”,这时 屠夫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毫无效用。于是他立刻四面观察,寻求方式自保。他勇敢地拿起刀, 不畏与狼正面对抗。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认识到狼阴险狡诈的本性。屠夫看见狼似乎放松了 之后,没有放松警惕。而是选择“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他不为表象所迷惑,也 不对自己的敌人仁慈,当机立断地解决面前对手。最后,屠夫在杀死一狼之后,并没有想也 不想直接离开,而是保持谨慎。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了狼的狡诈。于是他“转视积薪后”,识破 了狼的奸计,杀死了打洞的狼,斩断了潜藏的危险。这样他才获得了胜利。角度二:狼的失败恰恰是因为它自己(1)狼因为贪婪而送命。最初屠夫是畏惧狼的,并没有想和狼对抗,只是想尽快脱身。 而两只狼已经从屠夫那里得到了他所有的骨头,却仍然穷追不舍,逼得屠夫和自己生死相搏。 最后才会双双毙命。(2)狼因为狡黠而送命。狼自以为自己聪明,它们分兵两路。一只犬坐于前,假装睡 觉,牵制屠夫;一只在后面打洞,准备攻其不备。但是屠夫恰恰抓住了狼力量分散的机会, 将它们逐个击破,才战胜了它们。如果两狼从正面攻击,屠夫不一定能够取胜。3 .找出能概括文章中心的语句,这则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析】中心句:“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妥协让步,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胜利。对待阴险狡诈的恶势力,要善于识破他们的假象。除恶务尽,要像屠夫齐毙两狼那样不留后患。4 .与狼有关的成语,据此分析“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狼狈为奸: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 比喻互相勾结做坏事。狼奔豕突:像狼和猪东奔西撞一样。形容成群的坏人到处乱窜破坏。如狼似虎:像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狼心狗肺:形容人凶险狠毒或忘恩负义。狼子野心:比喻凶暴的人用心狠毒,野性难改。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含贬义)。引狼入室:比喻把敌人或坏人引入内部,招来灾祸。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鹰视狼步: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狼烟四起:四处有报警的烽火,指边疆不平靖。【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狼是罪恶的代名词,它贪婪、凶狠、残忍、阴险、狡猾。 与狼有关的成语大都是贬义词,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六、拓展阅读:狼另外两则+狼子野心(-)有房人货肉归,日已暮,欺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 刃,少却;及走,又从之。房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 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 十余金,屠小裕焉。绿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三)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 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 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狼子野心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 主人条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 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欲言。 狼子野心,信不诬我!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呢,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 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注释:畜(xtl)养。 厅事:住所地堂屋。 俟:等待。信不诬哉:确实不虚妄啊。诬,虚假、虚妄。 遁逸:逃跑。 贻患:留下祸患。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待,等到挖掘,开凿讲述应答,回答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如例:宋【之】丁氏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例:闻之于宋君(表被动)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例: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使动用法,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穿井得一人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 .【溉汲】2 .【及】其家穿井3 .【穿】井4 .国人【道】之5 . 丁氏【对】日6 .得一人之使7 .【不若】无闻也8 .之(1)的(2)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例:有闻而传【之】者 国人道【之】9 .于(1)表被动(2)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向。(3)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从/在。二、古今异义古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今 指一个国家的人民1.【国人】道之三、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四、特殊句式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结构后置,“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五、重点句翻译1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译】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送过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六、课文理解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析】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 播未经证实的传闻。杞人忧天重点知识一、重要字词1 .身【亡】所寄2 .因往【晓】之3 .【其】人日4 .【只使】坠5 .奈何/奈何(1)【奈何】忧崩坠乎?(2)【奈地坏何】6 .因(1)【因】往晓之(2)未若柳絮【因】风起7 .人称代词(1)【吾】穿井得一人(2)【若】屈伸呼吸wii,无,没有告知,开导指示代词,那纵使,即使怎么,为什么怎么办副词,于是,就趁、乘我你二、古今异义亦不能有所【中伤】古伤害;今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三、通假字 【舍】然舍,同“释” shi,解除、消除 消除疑虑的样子(形容词+然:的样子)四、重点句翻译1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译】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2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译】那个杞国人消除疑虑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消除疑虑放心了,非常高兴。五、课文理解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析】1 .讽刺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在和、徒然自扰的庸人。2 .对一种事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3 .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 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父吟:“白 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 文天祥赴阙:“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和这 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孙权劝学重点知识对说当道,当权辞:推托 以:用务:事务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但:只,只是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谁于是、就及:到,等到过:经过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一、重要字词1 .权【谓】吕蒙曰2 .卿今【当涂】掌事3 .蒙【辞】【以】军中多【务】4 .【治经】5 .【但】当【涉猎】6 .【见】往事7 .【孰】若孤8 .蒙【乃】始就学9 .【及】鲁肃【过】寻阳10 .【今者】【才略】 1L【非复】吴下阿蒙重新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知晓事情12 .【更】刮目相待13 .更【刮目相待】14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15 .以(1)【以】军中多务(2)自【以】为大有所益。16 .文言文中的语气词用与“为”连用译为“认为”邪耳乎哉 )12 3 4 (z(x (17.文言文中的称谓语(1)自称 【孤】常读书(2)他称1)爱称 【卿】今当涂掌事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施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止增笑耳。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相当于“啊”。例:幸甚至哉。观沧海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古时王侯的自称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2)敬称 【大兄】何见事之挽乎!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子】日古代对男子的尊称18.成语积累(1)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2) 土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比喻即使多日不见,别人已有进步,即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人。二、古今异义1 .治经为【博士】古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学位名称2 .见【往事】耳古历史今过去的事三、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四、翻译1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如今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2 .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3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4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5 .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6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7 .蒙日:“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五、课文理解1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