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全册各章节课时知识点考点提炼归纳总结.docx
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63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114正午太阳髙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18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251岩石圈物质循环25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03力作用与地表形态364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41第三章大气的运动461大气的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46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523气压带、风带与气候564天气系统62第四章陆地水与洋流70!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702洋流753海一气相互作用82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87!自然环境的整体性872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92第一章地球的运动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自转1.概念: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在不停地旋转,这是地球的自转(如图1所示)。2,方向: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所示)。s图1侧视图3.周期旋转角度时间意义太阳日360° 59'24时分昼夜交替的周期恒星日360°23时56分4 秒地球自转的 真正周期4.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各地均为15° /时。(2)线速度:由于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为1670 km/h二、导致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光 瓦1 .图中甲为夜半球,乙为昼半球,电为晨线。2 .形成原因: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地球不停地自转。3 .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4 .晨昏线(圈)(1)概念: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2)意义: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分界线。5 .昼夜交替的意义: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生 物钟”)。温馨提示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 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1 .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X60°N837m/h赤道1 670 km/h(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 15° /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因素影响关系纬度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负相关海拔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正相关2 .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南北极来判断:从北极俯视地球为逆时针,从南极俯视地球为顺时 针。(如下图)(2)根据经纬度判断: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经度增大的方向与自转方向致,而西经度增大的方向则与自转方向相反。(如下图)小数值大数值大数值小数值西经度东经度东经度 06西经度180°东经度西经度图例 地球自转方向探究点(二)昼夜交替晨昏线的构成、特点及判断方法1 .构成2 .特点(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个大圆。(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 ,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 0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3 .晨昏线的判断方法晨线昏线自转法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入昼的分界线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入夜的分界 线方位法夜半球东侧(昼半球的西侧)的昼夜半球西侧(昼半球的东侧)的昼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6时的昼夜分界 时间法夜分界线经过赤道上地方时!8时的昼夜分界线图示线知识必背1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逆时针旋转,在南 极上空俯视地球为顺时针旋转。2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3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点外都相同,约为15° /时。线速度大体从赤 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线速度大。4 .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这样地球上就有了白昼和黑夜。由 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因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 形成昼夜节律。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和产生时差、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1 .原因:受地球自转的影响。2 .地转偏向: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的。(北半球:向左侧偏转3 .偏转规律南半球:向左侧偏转 【赤道:不发生偏转二、产生时差1.地方时(1)地方时产生球西东转地自向自同一纬度, 东边的地 点比西边 的地点先 看到日出东边的 地点比 功西边的地点时 刻要早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2)规律f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付1 经度每隔。,地方时相差纟分钟 分布特征: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2 .时区与区时(1)时区划分西经度区I东经度区西r/il区东一反东区 东四区 东三区东六万东山一区一产公儿H阑区80山西十二回西时区东时区原因:地方时的计时方法很不方便。时区:由图可知,全球共划为理个时区。中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向东西各跨7.5。;东西十二区以180。经线为中央经线。由中时区向东为东时区, 向西为西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为。(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时间,这叫 作区时,又称标准时。(3)区时的换算:位于同一时区的各地,采用相同的区时;位于不同时区的 各地,采用各自的区时;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在同一日期内,东早酉迟。温馨提示东十二区是从东经!72.5°向东到180° ,跨7.5° ;而西十二区是从西经 172.5°向西到180° ,跨7.5°。东西十二区合为个时区,都以180°经线上 的地方时为标准时间,时间相同,但东十二区比西十二区早一天。3 .日期和国际日界线(1)国际日界线: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2)作用旨在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的不同结果。为了确保180°经线上同一地区和岛屿的地方日期相同,故在有的地方改 用折线。温馨提示日期分界线除国际日界线外,还有自然日界线即零时时刻线(地方时为时 的经线)探究点(一)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探究感悟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原因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 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特 点地转偏向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 纬度越高,地转偏向越大友现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 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后具体示意如下:原理 野应防洪堤坝港!?北半球河流、用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方法技巧“左右手法”确定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方法:面向物体的运动方向,手心向上,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四 指指向运动方向,则拇指所指方向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探究点(二)产生时差、地方时的计算1 .计算依据: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2 .计算步骤:一定时,定向,三定差,四定值。太阳光(1)一定时: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 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上图为例: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时,如丽。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时),如丽。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就。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前。(2)二定向: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 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 在经线与而经度相差45° ,时间差为3小时。(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45045°00+丁 =15: 00, F 点地方时为 24: 0077二=21: 二、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1 .时区确定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 7. 5° )/15° , 所得商即为时区数。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 5°單7.5。E为中时 区;172.5° E-172. 5° W 为十二时区)。2 .求时区差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 则时区数相加。3 .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X15° ,如西三区中央经线为3X15° = 45° Wo4 .区时计算(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土两 地区时差。(注意“土”符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三、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时经线。如下图所示:180°向东)昨天- 今天 昨天(7月6日)(7月7日)(7月6日)0时经线国际日期变更线(自然界线)(人为界线)经线展开图,:履糸施谈自转方向可以判定中心点:/现怒勿 为北极点:过。A向东期自然加:天,则OA为地方时时经线 : 統施谈g声务而沆函麻魚 为北极点:过OB向东口期人为减: i天,则OB为国际期变更线 极地投影图1 .自然界线(不断变化):即时所在的经线,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地方时 为时的经线不停自东向西交替,其速度大约每小时西移15个经度。自西向东 过O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如 上图所示)。2 .人为界线(固定不变):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0经线为国际日期 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 日期要加一天(如上图所示)。从下图中可直观地看出某时刻地球表面分属于不同日期所跨的经度范围。3 .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0经线地方时为点时,此时, 全球处于同一天;当时经线在东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当 时经线在西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知识必背1 .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 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转。2 .经度每隔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 ,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3 .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统时间,这叫作区时,又称标准时。3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公转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3 .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真正周期4 .速度位置公转位置时间公转速度A点近日点丄月初最快B点远日点月初最慢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道面黄赤交角,目 前约是23.5,1黄赤交角(1)定义: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2)角度关系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垂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约为66.5° ,与黄赤交 角二者互余。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 黄赤交角度 数。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D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分日(9月23日前后)春分日(3月21日前后) Z 0-Z-23.5°S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2)周期: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温馨提示数字法记忆黄赤交角示意图的面和角“轴”指地轴。“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 为66.5° ;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二分二至日的光照图示1 .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2 .昼弧、夜弧(1)形成:晨昏线将所经过的缆线分割而成。(2)特点:除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昼弧和夜弧不等长。(3)意义:表示昼夜长短。若昼弧比夜弧是,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 夏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 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1中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 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3中北半球各纬度昼长达到 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 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秋分日图2代表的时间是每年的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全球各 地昼夜等长温馨提示(D昼夜现象、昼夜交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分: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 有关,产生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 转。(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 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 亦是同样道理。(3)太阳直射的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探究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 .黄赤交角的特点黄赤交角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轴、两面、三角度”和“三个基本不变”。其含义如下:含义轴两面三角度轴地轴(自转轴,与赤道面垂直)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平面,与地轴垂直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 5°地轴与黄道平 面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为66. 5°地轴与赤道平 面夹角90°三个基本不变地轴指向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 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大小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目前保持23.5°运动方向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2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N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23.5°0°23.5°S9月23日前后3月21日前后 次年春分日和季节移动可用下图来表示:3月21日前后 、秋分日春分日 1兩22日前后冬至日3 .在公转轨道图上判断二分二至日的方法在高中阶段对公转轨道图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基本上左右两个被固定为夏至 日和冬至日这两天;上下两个被固定为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因此判断的时候 可根据此特点进行判读。第一步: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 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第二步:在图中过球心作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第三步:作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第四步: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北半球夏至日,即图3中的A; 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至日,即图3中的C。第五步: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图1图2图34 .在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图上判断二分日的方法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若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此时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 进入南半球,此时为秋分日。春分日秋分日探究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 .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要点应主要抓住 “两看”。(1)昼夜长短分布看“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 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 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图所示:此图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纬线上先弧均大于 夜孤,故北半球各地均是外长夜短,而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此图表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各地纬线上昼孤均大于: ,夜孤,故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而北半球则是昼短夜长(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 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 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太阳直射点北移过程,北半球各纬度会变长,在变短冬至日!=> 春分日 !=> 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过程,南半球各纬度会变长,夜变短方法技巧巧记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1)对称规律:同一纬线上各地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 昼夜长短相反。二分日前后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反。二至日前后 间隔时间相同的两日期,昼夜长短相同。(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 半球相反。(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 90°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越多。2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和夜弧的弧度代表昼夜长 短(如下图)。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晨昏线北极昼半球和夜半球分布图(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昼长时数=(12一日出时间)X2=(日落时间 12)X2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X2=(24一日落时间)X2(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 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知识必背1 .地球公转轨道是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个焦点上。2 .地球绕日公转的方向和自转方向相同,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所 需要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即个恒星年。3 .地球绕日公转在1月初过近日点,速度最快;7月初过远日点,速度最慢。4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叫作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约为23.5°。5 .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其范围最北 到达北纬23. 5° ,最南到达南纬23. 5°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纬23. 5° ,之后 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太阳直射南纬23.5°。 之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北返。春分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夏至日,太阳再次直射 北纬23.5。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作一个回归年。7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 昼越长,夜越短;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 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到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 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北极点附近, 出现极夜现象。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极夜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8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均为12时。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的更替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1)概念: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 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1所示)。图1太阳髙度角示意图(2)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虬;在晨昏线(圈)上,太阳高度 为(3)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2所示)。早良 太阳图2正午太阳髙度图2,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 递减。60°-亠.or130r ar离 南冋赤北回右爵归线道归线 ®0°9CTN正午太阳高度90,130°-23.5°'0°S90°正午太阳髙度 -90°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30° 23.5°(2)季节变化北半球 节气太阳直射 点位置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夏至日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 度直半球各纬度冬至日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二分日赤道赤道南北两极点温馨提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正午太阳高度是某地区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但不一定是90°。个区域 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该地的纬度、所处的季节等因素有关。二、四季的更替1 .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2 .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夏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2)气候四季:北温带国家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11月确定为秋季,丝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恰好相反。探究点(一)正午太阳髙度的变化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D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 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 日前后)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 区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 日前后)南、北回归线之间(除 赤道外)一年有两次最大值(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值(南半 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赤道地区一年有两次最大值(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值(夏至、冬 至)递变规律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 增大,移去则减小)(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南、北回归 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至47° ),赤道上为23.5° ,回归线上为47°回归线至 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极圈以内 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至23.5° ),极圈上为47° ,极点上为23. 5°(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和南、北两极地区的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23.5°。0°到南、北纬23.5°之间的地区(或热带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从23. 5°增大到47°。南、北纬23.5°到南、北纬66.5°之间的地区(或南北温带),年正午太 阳高度最大差值均为47°。南、北纬66. 5°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或南北寒带),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 值从47°减小到23. 5°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D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 时。(2)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 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 背向太阳。(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 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5)确定楼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 为例,见如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 为:L=h cot Ho(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 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 +h = 90° 太 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倾角=两点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正午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如下图)。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 两点纬度差。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 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 N)时,A点(40° N)正午太阳高度:H=90° 一AB 纬度差=90° -(40° -10° )=60° 点(23.5° S)正午太阳高度:H=90° BC 纬度差=90° -(10° +23.5° )=56. 5° 注:在南(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出现时,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 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探究点(二)四季的更替1 .四季更替的形成原因四季更替2 .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号秋分日欧美的传统四季划分秋分日北温带些国家采用与气候相结合的四季划分3 .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判断季节的方法(D根据光照图判断季节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线与经纬线的位置关系不同,根据某时 刻地球的光照状况,或晨昏线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判定季节。(2)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判断季节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为1月初,即北半球的冬 季。地球公转至远日点时速度最慢,太阳直射北半球,为7月初,即北半球的夏 季。(3)根据日出日落的时间判断季节日出时间为6时,日落时间为18时,是春分日或秋分日;日出时间早于6 时,日落时间晚于18时,则白昼长于12小时,是夏半年;日出时间晚于6时, 日落时间早于18时,则白昼短于12小时,是冬半年。(4)根据日出日落的方位判断季节太阳从正东方升起,在正西方落下,表明昼夜平分,为春分日或秋分日;太 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南半球白 昼短于黑夜,为冬半年;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表明北半球白昼短于 黑夜,为冬半年,南半球白昼长于黑夜,为夏半年。知识必背1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2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3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4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5 .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6 .夏季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白昼最长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正午 太阳高度最小、白昼最短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7 .北温带国家把3、4、5月确定为春季,6、7、8月确定为夏季,9、10、H月确定为秋季,12月和次年1、2月确定为冬季第二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矿物(1)概念: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矿产I矿石化学元素I" 矿物I"如岩石我四地壳I(2)特征:矿物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 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 .岩石(D概念: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 圈的主要物质。(2)类型: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成因分类形成过程典例岩 添 岩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花冈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玄武岩、安山岩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 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被破坏, 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 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经过 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 岩有两个突出特征:是具有层状纹 理,称为层理构造。二是许多沉积岩 中常含有化石砾岩、砂岩、页岩、 石灰岩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豈浆 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响,在一定片麻岩、大理岩、 石英岩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 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形成 的种新的岩石二、石"石转化与石"石圈物质循环1岩石转化(1)沉积岩的层理构造和其中的化石告诉我们,它们曾经是松散的沉积物, 经过成岩作用变成坚硬的岩石。(2)在岩浆岩地区,岩浆岩风化后的碎屑物质成为沉积岩的“原料”。(3)在变质岩中,总能够找到它的“前身”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 些痕迹。2.岩石圈物质循环(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 规模的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推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 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 能。(3)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B变匣岩c岩浆岩温馨提示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不能直接相互转化。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沉积 岩、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为岩浆岩。探究点(一)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及成因1.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点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成特点用途M-I 石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 力作用下,侵入岩 石圈上部,冷却凝 固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 观的建筑材料;多 种金属矿是业生 产的原料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内部压 力作用下,沿地壳 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细 小,有的有流纹或 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 用下受到破坏,形 成碎屑物质,被搬 运到低处沉积、固 结而成的岩石层理构造,常含有 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 和化工原料,钾盐 是化工原料;煤、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 重要的能源变质岩岩石受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等影响, 在一定温度、压 条件下,使原来矿 物成分、结构发生 改变而成的岩石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 料;铁矿石是钢铁 工业的重要原料2.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 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位于岩层之上,则 岩层比岩层晚形成。(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侵入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和 岩层都为侵入型岩石,且都在岩层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岩层 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故岩层形成晚于岩层。探究点(二)三大类岩石之间的转化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在岩石圈循环中,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 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了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号码原物质地质作用生成物质岩浆冷却凝固作用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 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 质岩变质作用(温度、压)变质岩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重熔再生作用岩浆方法技巧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方法(1)关键是判断岩浆与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 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 指向的就是岩浆。(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 大类岩石均可熔融形成岩浆。知识必背1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具有相 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确定的晶体结构,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保持稳定,是组 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 .绝大多数矿物以固态形式存在。自然界最多的矿物是石英。3 .岩石是在自然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岩石 圈的主要物质。按照成因,岩石可分成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4 .岩浆岩是由炽热的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侵入岩是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 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流 纹岩、安山岩。5 .沉积岩是裸露在地表的各种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 下被破坏,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后沉积下来,再 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沉积岩一般有层理构造,常含 有化石。6 .变质岩是已经生成的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或者陨石冲击的影 响,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等发生改变而 形成的一种新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 岩,砂岩变质形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形成片麻岩。7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 物质循环,称为岩石圈物质循环。推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 部放射性物质的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