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案全册.docx
九年级下教案全一册第一单元计划、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课文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下,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和生活经验,学习思考社会,思考人生,学会认识历史,认识现实,学习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激励志向; 培育人生态度。2、培养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勤于思考,在观察和了解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3、学习用具体事物来打发情感。二、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2、启迪学生的灵性,提髙其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自觉意识。三、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方式。 四、单元教学安排:家2课时石缝间的生命!课时废墟的召唤2课时更浩瀚的海洋!课时口语交际!课时单元小结!课时作文训练2课时单元检测2课时机动2课时1、家周国平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理解和把握课文中三个比喻句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探求“家”的真谛。2、情感价值:引导学生对家的理解,热爱自己的家。3,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交流,理解家的内涵,表达自己对家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对三个比喻句的理解。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课时(一)、导入:(放音乐我想有个家)每次听到这苜歌的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句的感动,我知道我的感动是对家的感受的共鸣。我不知道同学们对天家是怎样的感受,能谈谈吗?(二)、研讨课文我们一起去年年作家周国平对家的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1) 周国平认为家是什么时候?(家是只船)(2) 作者是如何将“家”与“船”联系起来的?明确:作者作出这判断的前提是对人生的感受:人生是种漂流。(3) 从表达方式看,这一部分有何特色?明确:作者没有生硬地提出结论,而是叙写情境,写出自己的感觉、感受,引领读者步步从感觉到思考,由形象感受到理性认识,一切顺其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4) 请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对“家”的感悟。2、运用对第一部分的探究方式,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家是温暖的港湾”“家是永远的岸”两部分。主要探究作者的心路历程,以及语言表达效果。3、作者的说法能引起你的共鸣吗?选你感悟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三)拓展延伸:每个人対家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你心中的家是怎样的呢?请听音乐回家,探寻自己的感受,能否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下一堂课交流。(播放萨克斯演奏的回家,让学生静静地感受。)(四)布置作业:I、收集中外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2、小组合作,选择适当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录音。第一课时()请学生推荐课文配乐朗读的录音(二)课文探究:作者把人生比作“ 种漂流”,乂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细读课文,说说这儿种比喻间的内在联系。明确:把人生比作河流,是把家比作船、港湾、岸的前提,是后边儿个比喻的基础。“家是只船”的前提是“人生是种漂流”,这个比喻是后两个比喻的基点。“家是温暖的港湾“是第个比喻的深入,乂是下个比喻的出发点。“家是永远的岸“是三个比喻所传达的思想的极致和完成,在逻辑上既是对两个比喻的承接,乂是对前面两个比喻的升华。(三)拓展延伸:1、分小组对所悼念到的有关“家”的文学作品和相关评述进行交流讨论。选择优秀的作品作全班交流。2、欣赏完了众多的有关“家”的作品,在你心中,人生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你心中的家?五、板书设计:家人生漂流船家(感悟)港湾岸五、教学后记:2、石缝间的生命林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思路,把握课文的主旨。反复诵读,揣摩语言的表现。2、情感与价值: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人生,领会文章对高昂的生命力的礼赞。3、过程与方法:采用讨论、交流与诵读的方法,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性格,勇于挑战的精神。三、教学课时: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i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结合课文后面“读读,写写”中的字词,查字典,边读边写。2、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文章第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的潸然泪下”,作者为什么会“感动的潸然泪下” ?该句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文中哪语段对题目作出了概括性诠释与理解?试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大意。3、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以上问题。4、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可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适当点拔、指导。(三)合作探究:1、揣摩语言:画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请把你喜欢的理由告诉大家。2、自主、合作、探究:进步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疑难问题,互相讨论。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题:L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这句话应当怎样理解?0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0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II.在“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 一句中,如何理解“规定” 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0 “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的限制、约束或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II.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中“发现”、“认识”、“锤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0四个词是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IV.文章结尾说“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从文中看,这种“力量”表现在哪些方面?V.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VI.第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0因果关系。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四)归纳小结: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五)联结生活,创造性学习:搜集。石缝间的生命旨趣相近的名言佳句和与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五、板书设计:野草油细瘦、薄叶)叶下生根感动石缝间的生命蒲公英改变形象惊叹柔韧、强固敬畏松柏伤痕累累盘根错节六、教学后记:3、废墟的召唤宗璞、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2、情感价值:激发同学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使命感。3、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与讨论,让学生自觉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使命。二、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自己身上的时代使命。三、教学课时:课时四、自学过程:(一)、生字识记廓(ku。)藻(zdo)瀛(ying)胄(zhbu)嗫嚅(ni© rU):形容想说话乂吞呑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迤通(yl II):曲折连绵。窸窣(xi su):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绮(ql): 1.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如:绮罗。2.美丽,美妙。如:绮丽。本文取此义。蘸(zhG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二)、词语识记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醒悟: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三)、预习效果反馈1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感觉?2 .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 .本文标题“废墟的召唤”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处吗?4 .你认为“废墟”召唤的是什么?(四)课堂跟讲1、宗璞,现代作家,原名。主要作品有。她的童话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2、段落层次第3段:»第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第1119段: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第 20、21 段:=(五)写作特点1 .描写、议论相结合,多种表达方式综合使用。2 .语句凝重沉郁,蕴意深远。3 .写作借鉴:描写、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用凝重的笔调,描绘了圆明园废墟。 通过这样的描绘,把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自然而然流露出来,与后文对此的议论相得益彰。五、板书设计:废墟的召唤整体描绘景情历史的回顾具体刻画现实的思考六、教学后记:4,更浩瀚的海洋纪伯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感受、理解作者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崇高境界,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品味作品继承法明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追求不止,战斗不息的精神。3、过程与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去交流。二、教学课时: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寓言式的表现手法。四、教学过程:(一)、生字识记:瀚(hdn)裸(lu6)镶(xidng)悯(mln)谧(mi)撇(pie)萋(ql)袒(tdn)虔(qidn)(二)、词语识记:浩瀚:形容水势盛大。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膜拜:合掌加额,伏地跪拜。苦行僧:用苦行的手段修行的宗教徒。安谧:安宁,安静。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心扉:人的内心。(三)、预习效果反馈:1 .作者写的七种人,代表了哪儿种人?2 .作者为什么要离开浩瀚的大海?3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四)、课堂跟讲:1、纪伯伦, (国)诗人、作家、画家,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用散文诗体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散文诗柒 ,以及小说、等。2,段落层次1 .第、2段:开篇 2 .第319段:描述了(揭示了。3 .第20、2I段:表达了作者 (三)写作特点1 .丰富的想象。本文通过对在海边所见的七种人的行为的描述,想象出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2 .优美的诗化的语言。本文用优美的语句描写大海,句式自由,节奏多变。3 .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本文的七种人的表现,象征着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4 .写作借鉴:本文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文中的七种人在海边的表现,各象征了七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在这几种人面前,作者毅然离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含蓄地表达出了诗人的人生观念我愿有追求而死,不愿无聊而生。六、板书设计扔糖f轻浮的乐天派勾画者沉溺于幻想的苦行僧听贝壳者庸人(所见)一人生角色(否定)一(逃离)撒盐f悲观者检死鱼一虚伪的慈善家撇泡沫者f空想家 .头埋沙子者懦夫_七、教学后记:第六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标:1, 了解本单元相关作家作品。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各篇内容及蕴含的哲理。4、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名篇名句。6、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7、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名篇名句。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三、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共安排课时。内容节数内容节数占文二则2与朱元思书2送东阳马生序1与妻书2诗词五首2 口语交际1作文及评讲2单元检测及讲评3机动2古文二则第俅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2、情感与价值目标: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 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 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入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 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三、讲解四知1、 杨震简介:杨震(? -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2、 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3、 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鹭听说杨震德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大,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 ”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 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4、 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5、 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井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四、讲解私心1、 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山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2、 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 也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 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 ”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3、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 ”)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4、 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5、 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五、拓展迁移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仔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和远见的事迹。板书设计:古文二则结构:、(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主题: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 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课后记:与朱元思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二)能力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通过诵读训练,进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三)情感目标: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教学重难点1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 .帮助学生理解“莺飞戾天”两句。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讨论回答。)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讨论回答。)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缥、湍、轩、邈、泠、嘤、莺、窥、柯三、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第一自然段:风烟:指烟雾。共色:同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 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第二自然段: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 不是“寒树”。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髙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淸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 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见:同“现”,显现,显露。(注意: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 “异”之特点。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膩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対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五、探究讨论1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归纳: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2 .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课文题目景物特点写景目的写景方法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三峡湖心亭看雪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布置作业1 .背诵课文。2 .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板书设计与朱元思书总奇山异水分异水清(夸张),急(夸张,比喻,对偶)视觉奇山山峰和树的高奇峻峭视觉山林中动听的声音听觉树的茂盛视觉教学后记: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的1、知识q能力目标:学习对照的写法。2、情感与价值目标: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3、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苦学方能成的道理。【重点难点】1、对照的写法。2、倒装句和省略句。【教学设想】自读课。此课可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背诵其中重段落,领会方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并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指南录“序”送东阳马生序I 1 .书序(序跋)!太史公自序| 叙述著作旨趣!齐民要术序序II 2 .赠序!送孟东野序I写给临别亲朋的送薛存义序二、作者简介宋濂(1 3 1 0 1 3 1 8 0 ,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明初:受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诺(参与撰写朝廷重要文书)。因长孙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另二人是刘基和高启)。著有宋学士文集。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1 .逐段分析。全文包括3段(1 )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简析:家贫无书艰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求书借书学习勒手自笔录,弗之怠遍观全书无师与游艰趋百里外求师求师师勤 (对比)生夺走辛劳艰生活艰难从师余(对比) 同舍生略无慕艳意勤中有足乐者(侧写)正面写自己得到学习的最大快乐,侧写专心求学,刻苦勤奋。(2 )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简析:无冻馁之患无奔走之劳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有师可问有书可读(与上段处处对比)以今"开头,转入过去学习条件的对比,联结自然。然后作出有力的论断,勉励太学生德成亜精。(3)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简析:撰长书辞甚畅达(书面表达能力)马生“善学”论辩一言和而色夷(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一用心甚劳(原因)扣题。道为学之难以勉励马生。2 .归纳写作特点。(1)通过叙述自己亲身经历说明问题,令人有亲切感,易于接受。(有情节,选材典型)(2 )描写人物生动形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虚心好学,(3 )对比鲜明。师余生活师生同余生四、小结尊敬长者。前人昔昔昔书(生活、学习条件)今人今今今1 .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现实意义)。2 .对比手法的运用。五、作业1、整理课文字、词知识。2、书题二、三。板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文体赠序昔(余)今(太学诸生)求书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师无有师可问有书可读从师K对比自道为学之难勉励徳成精教学后记:与妻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2、情感与价值目标: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话的含义,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以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3、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意、至、语、书、身、禁”等多义词的用法,掌握“其”、“以”在句中的意义。教学难点、重点1、在这封遗书中,作者反复强调的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 中心思想。这中心思想是怎样贯穿全文的?2、“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指导学生自读,并用课时检查自读情况,解答疑难,讲评练习。(二)检查自读情况。1 .指名朗读“自读提示”,头归纳“自读提示”的主要内容。2 .解释词语;(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 (8)独善其身3 .掌握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3)汝泣告我(4)瓜分之日可以死(5)卒不忍独善其身(6)汝幸而偶我(7)当尽吾意为幸(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 .指导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二题。(三)学生讨论,教师解答疑难。1.要求学生在课文中逐一划出各段关键性句子,然后说说这些句子在各段中的作用, 以及怎样和全文的中心保持致。(讨论此题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全文7段,每段都有一些关键性的句子。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乂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 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进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第6段,“汝幸而偶我,乂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不幸”, 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参考人教社中语参高中第二册)2.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 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3.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讨论此题旨在了解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1)指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作者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感情浪涛。(2)指导学生理解第3段里对于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看似是儿女情深,缠绵俳恻,实质上正是对作者豪迈气概和宏伟志愿的烘托和反衬。写对妻子之爱愈深愈真,作者的舍爱就死、义无反顾的精神就更悲壮感人。(3)指导学生了解与妻书阐述道理的两个特点。在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纵观遗书的行文脉络,1、3、5段属于抒情,2、4、6段则是在抒情的基础上说理,层层推进,波澜起伏,既抒革命之情,又述革命之理。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宜说,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 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参考语言教学6/ 1982龙南:一片丹心照日月读林觉民的与妻书冲)(四)作业(课堂练习,未完成的可留到课后)。1. 口头翻译句子(“思考和练习”第三题)。2 .将课文中用到“其”、“以”两个虚词的句子找出来,并且掌握它们在句中的意义。3 .预习“单元基础知识”。板书设计重点内容图示。起始段(1自然):述说写信绦由和心情至爱勇于就死(2自然段)(说理言情)愿都成眷属充爱汝之心助天下之愛主体段(24自然段):忆至爱之情言“忍舍”这理(详写)(3自然段)(言情说理)(4自然段)(叙事说理)忆四、五年前先死留苦.不忍不忘 论生死交情J二忆初婚三四月 思密月钟情并肩携低低切切三忆六、七年前远行必吿既许 话短别深情思忆前十余日,即及又悲不生萬作死别之悲情且更.故j赢容诚愿第观.天灾 盗贼 瓜分 奸官污吏率性就死不顾汝不当死而死不当离而离不可数计叮嘱爱妻j (子、女)有我寄托后事吾、汝)灵依依结束段: 话后事, 尽吾意述未吿之因言不“独善”之志至爱汝百死不辞幸巾短情长恳请“尽吾意”J尽吾意(照应“察吾衷”) 頂幸教学后记:第七单元计划、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本单元相关作家作品。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理解各篇内容及蕴含的哲理。4、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5、背诵名篇名句。6、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7、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二、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名篇名句。2、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三、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共安排课时。内容节数内容节数庄子二则2出师表2周公诫子1答司马谏议书2诗词五首2口语交际1作文及评讲2单元检测及讲评3机动2庄子二则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2、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3、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教学重难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庄子与庄子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占代著名的思想家 (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书。庄子具有很髙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共33 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二、整体感悟1.结构分析(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2)结构图r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I浑沌之死T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卜好心办坏事L结局:日凿窍,七日浑沌死开端为王养斗鸡Ir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1呆若木鸡T发展一T疾视而盛气卜精神内敛I鸡虽有鸣,已无变1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2.1.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役人不能万物自然相处。出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圧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 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 凭实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三、问题探究1 . “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