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pdf
-
资源ID:68508346
资源大小:622.59KB
全文页数:37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61∕T 142-2021 造林技术规范(陕西省).pdf
ICS 65.020.40CCS B 64DB61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422021代替 DB61/T 142-2003造林技术规范Afforest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2021 08-12 发布2021-09-12 实施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61/T 1422021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原则.35造林设计.46造林分区.47造林树种.48种子和苗木.69造林密度.710造林作业.811未成林抚育管护.1212四旁植树.1413林冠下造林.1514造林地生境保护.1615造林成效评价.1816造林档案.20附录 A(规范性)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21附录 B(规范性)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24附录 C(规范性)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26DB61/T 1422021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替代DB61/T 142-2003陕西省造林技术规程。与DB61/T 142-2003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a)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 2 章);b)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第 3 章);c)增加了基本原则(见第 4 章);d)更改了造林设计(见第 5 章,2003 年版第 4 章);e)增加了造林分区(见第 6 章);f)更改了造林树种(见第 7 章,2003 年版第 2 章);g)更改了种子和苗木(见第 8 章,2003 年版 5.4)独立成章;h)更改了造林密度(见第 9 章,2003 年版 5.3)独立成章;i)更改了造林作业(见第 10 章,2003 年版 5.1、5.2、5.5、5.6、5.7);j)更改了未成林抚育管护(见第 11 章,2003 版第 6 章);k)增加了四旁植树(见第 12 章);l)增加了林冠下造林(见第 13 章);m)增加了造林地生境保护(见第 14 章);n)更改了造林成效评价(见第 15 章,2003 版第 7 章);o)更改了造林档案(见第 16 章,2003 版第 8 章);p)增加了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附录 A);q)增加了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附录 B);r)增加了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附录 C)。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陕西省林木种苗与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北调查规划设计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翟佳、尹华、徐干君、吴胜义、吴普侠、王飞、杨建兴、霍宁、马浩、杨锋、吴乐然、李响、熊鑫、刘强生、党禹杰。本文件由陕西省林业局负责解释。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B61/T 142-2003。本次为第一次修订。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林业局电话:029-88652113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关正街233号邮编:710082DB61/T 14220211造林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造林设计、造林分区、造林树种、种子和苗木、造林密度、造林作业、未成林抚育管护、四旁植树、林冠下造林、造林地生境保护、造林成效评价和造林档案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全省范围适宜造林地段的人工造林、更新及四旁植树,不适用于飞播造林。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GB 7908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T 14175林木引种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83主要造林树种林地化学除草技术规程GB/T 18337.3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000容器育苗技术LY/T 1557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LY/T 1607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 1880木本植物种子催芽技术LY/T 2083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技术规程DB61/T 37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3术语和定义GB/T 1577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造林forestation在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林冠下通过人工或天然方式营建森林的过程。注:通常还包括迹地人工更新和四旁(零星)植树。来源:GB/T 15776-2016,3.1,有修改3.2造林方法forestation methodDB61/T 14220212利用不同种植材料营建、恢复森林的途径。包括播种造林、植苗造林、分殖造林(包括扦插造林、地下茎造林)。来源:GB/T 15776-2016,3.2,有修改3.3集水造林技术water harvesting afforestation technology利用天然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集水进行造林的技术。3.4截干栽植stump planting利用苗木截去地上部分大部枝干后栽植的技术。3.5高杆造林high stalk afforestation利用树木主干或枝条栽植的技术。3.6容器苗container seedling利用容器加营养基质繁育的苗木。3.7纯林pure stand由一种树种组成,或虽由多种树种组成,但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65%(不含)以上的森林。来源:GB/T 15776-2016,3.43.8混交林mixed stan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树种组成的森林,其中主要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65%(含)以下。混交方式有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以及植生组混交等。来源:GB/T 15776-2016,3.53.9造林密度planting density单位面积造林地上的栽植(播种)点(穴)数,或造林设计的株行距。来源:GB/T 15776-2016,3.73.10整地site preparation造林前清理有碍于苗木生长的地被物或采伐剩余物、火烧剩余物,结合蓄水保墒需要,耕翻土壤和准备栽植穴的作业过程。来源:GB/T 15776-2016,3.8DB61/T 142202133.11树种配置distribution of species营造混交林时各树种的比例及混交方式。来源:GB/T 15776-2016,3.93.12种植点配置distribution of planting point播种点或栽植点在造林地上的间距及其排列方式。来源:GB/T 15776-2016,3.103.13造林模式silvicultural model在某一造林作业区,分别不同立地类型和培育目标,明确造林树种、种植材料、造林密度、配置方式、整地、栽植和未成林地抚育管护,以及成林后的生长预估等造林要素的设计。来源:GB/T 15776-2016,3.63.14造林成活率the survival rate of trees planted以小班为单元,造林一年或一个生长季后,造林地上成活苗木的穴数与作业设计的种植穴数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13.15造林株数保存率reserving rate of planting以小班为单元,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达到有效造林标准或成林验收标准的造林株数与造林设计总株数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23.16造林面积保存率reserving rate of planting area对于某一年度的造林面积,到成林年限或有效造林年限后达到成林验收标准或有效造林标准的面积与该年度造林总面积的百分比。来源:GB/T 15776-2016,3.134基本原则4.1坚持生态优先。造林活动不应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充分保护造林地上已有的天然林、珍稀植物、古树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4.2明确造林目标。造林活动应确定主导功能、生长、产出和生态经济效果。4.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别造林分区、造林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立地因子,划分立地类型,进行立地质量评价,以此作为适地适树的基础,提高造林效果。DB61/T 142202144.4坚持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立足造林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合理确定造林方式、造林树种和造林密度。4.5遵循森林植被生长的自然规律。根据造林目标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选择造林方式、造林方法,设计造林模式。4.6营造健康森林。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促进森林的健康稳定,优先选择乡土树种,乡土树种的使用比例不低于 80%,实行多树种、乔灌搭配造林,避免大面积集中连片营造纯林。4.7积极采用良种壮苗。采用优质种子或优质种子培育的优质苗木,尽量使用有性繁殖的苗木,实现人工林的遗传控制,保证人工林的生产力,提高林木的抗逆性。4.8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和推广成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材料,使用节水节地造林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5造林设计连续面积0.067 hm以上的造林应符合 LY/T 1607的规定。6造林分区参照 陕西省林业发展区划 三级区划体系,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将全省划分为陕北毛乌素沙地区、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黄龙山桥山林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秦岭北坡关山山地区、秦岭南坡中西部中高山区、秦岭南坡东部中低山区、秦巴低山丘陵区、汉中盆地区、巴山中山区11个造林区,各造林区自然条件及范围见附录A,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7造林树种7.1树种选择7.1.1一般原则树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根据水热条件和树种的生态学特性,选择与立地条件相适应的树种;b)根据森林主导功能选择适合于经营目标的树种;c)优先选择优良乡土树种;d)慎用外来树种,需要引进外来树种应选择经引种试验并符合 GB/T 14175 规定的树种;e)对容易引起地力衰退的速生树种,种植一、二代后,应更换其他适宜树种。7.1.2选择要点7.1.2.1 防护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a)根据防护对象选择适宜树种,应具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等优良性状;b)营造农田防护林及经济林园、苗圃和草(牧)场防护林的主要树种应具有树体高大、树冠适宜、深根性等特点,经济林园防护林树种应具有隔离防护作用、且与林园树种无共同病虫害或非中间寄主;c)风沙地、盐碱地和水湿地区应选择分别具有相应的抗逆性的树种;DB61/T 14220215d)旱区应优先选择耐干旱、耐盐碱的灌木树种、亚乔木树种;e)严重风蚀、水蚀地区,应选择根系发达和固土能力强的树种。7.1.2.2 特种用途林树种应具备特种用途的性状。7.1.2.3 用材林树种应具有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性状,以及符合用材目的、适应特定工艺要求等经济特性,优先选用珍贵用材树种。7.1.2.4 经济林应符合 LY/T 1557的规定。7.1.2.5 能源林树种选择要点如下:a)木质燃料林树种应具有生长快、生物量高、萌芽力强、热值高、燃烧性能好等特性;b)油料林树种应具有结实早、产量高、出油率高等特性。7.1.3主要造林树种各造林区主要造林林种和造林树种见附录B。7.2树种配置7.2.1一般原则一般原则包括以下内容:a)应控制营造纯林,发展混交林。b)优化造林地块空间配置,相邻地块宜采用有互助作用、无相互感染病虫害的不同树种。7.2.2纯林7.2.2.1 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可营造纯林:a)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的;b)生态学特性适宜单一树种栽培的;c)以景观营建、科学研究等为目的需要单一树种栽培的。7.2.2.2 配置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a)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 100 hm;b)同一树种或同一造林模式在同一造林年度集中连片面积不宜超过 20 hm;c)两片同一树种或品系造林地块间应有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形成缓冲,林地形成的缓冲区间不少于 50 m。7.2.3混交林DB61/T 142202167.2.3.1 适用条件下列情况应营造混交林:a)以防护为目的;b)以培育大径材为目的、需要长周期培育的;c)生物学特性宜混交、伴生的;d)单一树种栽培易引发病虫害、火灾等灾害的;e)造林地上有培育前途的天然幼苗、幼树较多的。7.2.3.2 配置要求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抗逆性和种间相协调的多树种混交,宜针叶树种与阔叶树种、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喜光树种与耐荫树种、固氮树种与非固氮树种、深根性树种与浅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等混交;b)根据立地条件、培育目标和种间关系等因素,选择点状、行状、块状等混交方式,也可与造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随机配置形成混交林。8种子和苗木8.1一般原则应采用具有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质量检验合格证书、产地标签的种子、苗木以及其他优良种植材料,遵循以下原则:a)优先采用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生产的优良种质材料;b)优先采用优良种质材料培育的优质壮苗;c)不应使用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8.2种子应满足以下要求:a)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按照 GB 7908 的规定执行;b)宜使用同一种子区的种子。跨种子区或大跨度调拨种子应先进行种源试验。由北向南调拨种子不宜跨纬度 3,由南向北调拨不宜超过纬度 2;东西向调拨经度不宜超过 16。8.3苗木8.3.1裸根苗应满足以下要求:a)使用 DB61/T 378 规定的、级苗木,优先使用优良种源、良种基地的种子培育的苗木以及优良无性系苗木;b)经济林苗木应符合 LY/T 1557 的规定;c)DB61/T 378 没有规定的树种,可参照相应的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造林作业设计中的用苗要求。8.3.2容器苗DB61/T 14220217应符合 LY/T 1000的规定。8.4种条8.4.1插条应满足以下要求:a)选用管理规范、质量可信的采穗圃、苗圃培育的插条;b)从优良母树根基萌发的幼化枝条上选取插条;c)根部容易萌生不定芽的树种,可从发育健壮的母树根部挖取。8.4.2插干宜选用1年3年生枝干。8.4.3竹蔸和竹鞭8.4.3.1竹蔸为带蔸并截去竹尾的母竹。8.4.3.2竹鞭为竹子的地下茎。8.5种子处理8.5.1种子消毒在病虫害比较严重的地区造林,特别是针叶树种子,在播种前可利用药剂进行拌种处理,或用药液进行浸种闷种;种皮厚的种子和小粒种子可用适度热水浸种。8.5.2种子催芽应按照LY/T 1880 的规定执行。8.6苗木处理裸根苗可采用以下处理措施:a)受伤的根系、发育不正常的偏根,可进行适当地修剪,截短过长主根和侧根;b)阔叶树种、毛竹,可在栽植前将根系蘸上稀稠适当的泥浆;c)越冬过程中容易失水的苗木,栽植前可用清水或流水浸泡;d)在病虫害危害严重的地段造林,可采用化学药剂蘸根;e)栽植后恢复期较长树种的苗木,或不易生根的种植材料,可采用促生根材料处理;f)可采用药剂或抗蒸腾剂进行喷洒处理;g)暂不造林的苗木宜采用假植、冷藏等措施保持根系湿润。9造林密度9.1密度确定因素9.1.1树种特性9.1.1.1慢生、耐荫、树冠狭窄、根系紧凑、耐干旱瘠薄的树种可适当密植。9.1.1.2速生、喜光、树冠开阔、水量消耗大的树种可适当稀植。DB61/T 142202189.1.2培育目的9.1.2.1防护林可适当稀植,护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9.1.2.2培育大径材且不进行间伐的用材林可适当稀植,以培育中小径材为目的的用材林可适当密植。9.1.2.3乔木经济林可适当稀植,灌木和矮化经济林等可适当密植。9.1.2.4木质能源林可适当密植,油料能源林可适当稀植。9.1.2.5特种用途林按特殊要求确定,风景林可以林木完全舒展的最大树冠为间距。9.1.3立地条件9.1.3.1立地条件好、土壤肥力高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9.1.3.2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好的造林地,可适当密植。9.1.3.3立地条件差、灌溉条件差的造林地,可适当稀植。9.1.4降水量9.1.4.1降水量多的地区,可适当密植。9.1.4.2降水量少的地区,可适当稀植。9.1.5经营水平9.1.5.1林区作业道路密度高、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经营水平较高的,可适当密植。9.1.5.2采伐周期长与采伐周期短的树种混交的,可适当密植。9.1.5.3未成林郁闭前需进行林农间作的,可适当稀植。9.2造林密度确定主要造林树种适宜生境及最低初植密度见附录C。10造林作业10.1造林方法使用条件10.1.1播种造林适用大粒种子,或者发芽迅速、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的中小粒种子,且种子资源丰富的树种,以及土壤湿润疏松、立地条件较好、鸟兽危害较轻区域的造林地。10.1.2植苗造林适用于各种立地条件以及可以人工培育苗木的各类树种。10.1.3分殖造林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a)易于获取分殖材料,能够迅速产生大量不定根、地下茎的树种;b)造林地水分、土壤条件较好;c)造林季节水分蒸发量小于降水量的造林地。10.2种植点配置DB61/T 1422021910.2.1种植行的走向应按以下原则确定:a)在平地造林时,种植行宜南北走向;b)在坡地造林时,种植行宜选择沿等高线走向;c)在风害严重地区造林时,种植行宜与主风向垂直。10.2.2配置方式10.2.2.1 正方形配置适用于营造商品林。种植点位于正方形的四个角点。10.2.2.2 长方形配置适用于平原地区造林以及机械化造林。通常行距大于株距,种植点位于长方形的四角点,有利于间种和机械化作业。10.2.2.3 品字形配置适用于营造公益林。相邻两行的各株相对位置错开排列成品字形或等腰三角形,种植点位于等腰三角形的顶点。10.2.2.4 正三角形配置适用于营造经济林。相邻植株的距离都相等,行距小于株距,种植点位于正三角形的顶点。本配置是品字形配置的特殊情形。10.2.2.5 群状配置适用于次生林改造或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营造公益林。植株在造林地上多以3 株20 株形成相对独立的群丛状分布,群之间距离显著大于群内植株间的距离。10.2.2.6 自然配置适用条件如下:a)在造林地上随机配置种植点,适用于公益林;b)依据造林地土壤分布条件配置种植点,适用于石质山地;c)依据林间空地情况配置种植点,适用于林冠下造林、沙区造林。10.2.2.7 行带式配置宜以1 行3 行为一带,可乔灌草、灌草结合配置,适用于旱区造林。10.3整地10.3.1一般原则根据立地条件、林种、树种、造林方法等,选择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应遵循以下原则:a)保持水土。采用有利于集水、节水、保土、保墒、保肥的整地方式;b)保护原生植被。山地不应采用全面整地、炼山等破坏原生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整地方式;c)利用已有植被。利用已有林木、幼苗幼树,创造有利于种子和苗木健康生长发育的生境;DB61/T 142202110d)经济实用。采用小规格、低成本的整地方式;e)禁止全面清林。除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严重等情况外,不应进行林地全面清理。10.3.2整地时间10.3.2.1植苗和直播造林,宜在造林前一年或半年进行整地。夏季整地,在伏天之前进行;秋季整地,在土壤结冻前进行。10.3.2.2有冻拔害的地区和土壤质地较好的湿润地区,可随整随造;旱区造林整地,应在雨季前或雨季进行,随挖随种;沙区人工造林应搭障蔽。10.3.3整地方式造林地坡度15 以下的,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坡度15 以上的,宜采用局部整地,需保护天然植被。各造林区主要整地方式如下:a)陕北毛乌素沙地区宜采用局部整地,整地方式以穴状和块状整地为主;b)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渭北黄土高原区宜采用带状、块状整地、鱼鳞坑整地;c)黄龙山桥山林区宜采用穴状或带状整地;d)秦岭北坡关山山地区、秦岭南坡中西部中高山区、秦岭南坡东部中低山区、巴山中山区宜采用穴状整地;e)关中平原区、秦巴低山丘陵区、汉中盆地区宜采用局部整地或全面整地,整地方式以穴状和块状整地为主。10.4播种和栽植10.4.1播种造林10.4.1.1 穴播在植穴中均匀地播入数粒(大粒种子)至数十粒(小粒种子),然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宜为种子直径的2 倍3 倍,粘性土壤宜薄,沙性土壤宜厚。10.4.1.2 条播在播种带上播种成单行或双行,连续或间断,播种入土或播后覆土镇压。覆土厚度宜为种子直径的3 倍5 倍,粘性土壤宜薄,沙性土壤宜厚。10.4.2植苗造林10.4.2.1 裸根苗栽植根据林种、树种、苗木规格和立地条件,选用适宜的栽植方法。栽植时应保持苗木立直,栽植深度适宜,苗木根系伸展充分。主要方法如下:a)穴植法适用于栽植各种裸根苗和带土球苗木。穴的大小应略大于苗木根系,填土一半后提苗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对于胸径 3 cm 以上的带土球苗木,宜采取支撑措施;b)缝植法适用于新采伐迹地、沙地栽植松柏类小苗。在已整地的造林地上开缝,放入苗木,不窝根,踏实土壤;c)沟植法适用于地势平坦、机械或畜力拉犁整地的造林地造林。将苗木按一定的株距摆放在开好的沟里,再扶正、覆土、压实。10.4.2.2 容器苗栽植DB61/T 142202111采用穴植,植穴应略大于容器规格。10.4.3分殖造林10.4.3.1 扦插造林10.4.3.1.1插条造林插条宜1 年2 年生,长度40 cm60 cm,直径0.6 cm1.2 cm,扦插深度以插条顶端高出地面2cm5 cm为宜。对于落叶阔叶树种,在旱区、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造林时,应深埋插穗,使其刚好被土覆盖。10.4.3.1.2插干造林插干宜3 年5 年生,小头直径3 cm以上,干长3 m35 m,插干深度0.8 m1.0 m。10.4.3.2地下茎造林10.4.3.2.1移栽母竹从竹林外缘或竹丛周围挖取1 年2 年生、保留有竹鞭的母竹。栽植时鞭根舒展,分层填土踏实,覆以厚层杂草。10.4.3.2.2移栽竹鞭竹鞭在造林前1个月挖出,尽量多带宿土,平埋在挖好的沟内,覆土约10 cm,略高于地面,并踩实。10.4.3.2.3分蔸造林将挖出的母竹竹竿自地表以上20 cm30 cm处截断,栽植竹蔸,利用竹蔸上的芽发育成林。10.4.4造林季节10.4.4.1播种造林季节主要为雨季和秋季。雨季适用于小粒种子播种造林;秋季适用于大粒、硬壳、休眠期长、不耐贮藏的种子播种造林。10.4.4.2植苗造林季节10.4.4.2.1除春季少雨、低湿的部分地区外,其他地区可进行春季造林。10.4.4.2.2雨季、秋季适合于各地造林。雨季造林宜选择蒸腾强度较小或萌芽能力强的树种,并掌握好雨情,以下过一、二场透雨、出现连续阴天时为宜。秋季造林可在树木已经落叶至土壤冻结前进行,宜选择落叶阔叶树种造林。10.4.4.2.3冬季造林适用于气温适宜、土壤不结冻的地区。10.4.4.2.4容器苗和带土坨苗木,可在土壤冻结期外的各季节造林。10.4.4.3分殖造林季节10.4.4.3.1插条和插干造林季节与裸根苗造林季节基本一致,随树种和地区不同,可在春季、秋季插植。常绿树种可随采随插,落叶树种可随采随插或采条后经贮藏再插。在水分条件不充足的地区,插条造林在充沛的雨季进行。DB61/T 14220211210.4.4.3.2地下茎造林,除寒冷以及酷热天气外,其他季节均可小规模造林。大规模栽植时,单轴型竹类可在生长缓慢的冬季和早春进行,合轴型竹类可在 1 月3 月进行。10.5造林辅助材料施用10.5.1肥料10.5.1.1施用原则10.5.1.1.1应根据培育目标和土壤营养条件,采用营养诊断配方施肥,或采用有关施肥试验结果进行施肥,做到适时、适度、适量。10.5.1.1.2在水源地、水体周边等特殊地段,尤其在坡地,需施肥时,应施有机肥,避免水体污染。10.5.1.2基肥土壤贫瘠的造林地,可施用基肥改良土壤。基肥宜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基肥在栽植前结合整地施于穴底。10.5.1.3追肥商品林可施用追肥。追肥宜采用复合肥和专用肥。追肥宜在栽植后1年3年施用。10.5.2防护材料使用防护材料主要包括网围栏、支撑材料、越冬材料、防虫材料等。网围栏主要用于人、畜活动频繁处,防止人畜随意进入造林地,损毁苗木。支撑材料主要指木(竹)杆等杆形材料,用于定植后固定苗木、防止苗木风倒。越冬材料主要为秸秤、草、塑料布等材料,用于包扎苗木,或铺于造林地起防寒作用。防虫材料主要指各种袋形、管形材料,套用于苗木基干部,可起到防虫、防旱等作用。10.6蓄水保墒措施10.6.1地表防蒸发措施10.6.1.1地表覆盖材料有地膜、草纤维膜、秸秆、地布和土面增温保墒剂,以及石块、瓦片等。10.6.1.2宜选用无色、透明的地膜。膜的厚度可根据使用方法选择;膜的大小可 1 m1 m 或 60 cm60cm。为既提高地温又蓄水保墒,宜选用较厚的膜,并将地膜直接铺设在表面;以蓄水保墒为主要目的,宜把地膜铺设在表土层下面,即把地膜铺设好后在上面压上 2 cm3 cm 厚的土壤。铺在地下的,可选用较薄的膜。10.6.1.3根据种子萌芽温度和播种时的天气确定土面增温保墒剂使用时间。春季播种造林较正常播期可提前几天使用,宜选在晴天上午,可仅用于树木周围也可用于全造林地,有条件时可在喷洒前浇水。使用土面增温保墒剂的区域地表应尽量平整。10.6.2土壤蓄水保墒措施10.6.2.1旱区造林,可适当大规格深整地。春季造林宜在前一个雨季前整地,秋季造林宜在当年春季或雨季前整地。10.6.2.2黄土高原地区造林,可在整地时施绿肥,或厩肥、过磷酸钙、锯末、土壤改良剂等的混合物。10.6.2.3沙区造林,可在深层铺设地膜,或在底层撒施防止水分渗漏的材料,如拒水粉、拒水土等,或在底层撒施土壤改良剂,与土壤形成阻水层。DB61/T 14220211311未成林抚育管护11.1未成林抚育11.1.1间苗定株与补植主要措施如下:a)播种造林在苗木出土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应进行间苗,在未成林期完成定株;b)植苗造林后一个生长季或一年内,应根据造林地上苗木成活状况及时补植,补植应在造林季节进行,补植苗木不应影响造林地上的苗木生长发育;c)对具有萌芽能力的树种,因干旱、冻害、机械损伤以及病虫兽危害造成生长不良的,应采用平茬措施复壮。11.1.2浇水注意事项及主要设施如下:a)造林时浇足定根水;b)造林后根据天气、土壤墒情、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等进行浇水;c)采用节水浇灌技术,限制采用漫灌方式;d)造林作业时根据造林地面积和分布、所在区域的地形地势、水资源等状况,建设蓄水池、水窖、水渠、提水设施、喷灌、滴灌等林地水利设施,配备浇水车、移动喷灌等移动浇水设备。11.1.3松土应在苗木周围50 cm范围进行,并做到里浅外深,不伤害苗木根系。11.1.4除草应除去苗木周边1 m以内的杂灌杂草和藤蔓。采用化学除草剂除草的,应符合GB/T 15783的规定。11.1.5以耕代抚11.1.5.1适用于实行林农间作的新造林地。11.1.5.2以林为主方式。造林后 3 年5 年,通过间种农作物或牧草,以耕代抚,促进苗木生长。林木郁闭后,停止间作。间作不应影响苗木正常生长。11.1.5.3以农(牧)为主方式。可长期实行间作。郁闭成林后,可间作高杆作物。11.1.6抚育次数根据造林地苗木生长发育状况、立地条件、天气状况等确定抚育时间、抚育措施和抚育次数。每年可抚育1 次3 次。用材林、经济林抚育次数根据经营管理强度确定。使用针叶树种营造的其他林种可酌情减少抚育次数。实行林农间作的造林地,结合间作作业进行抚育。有冻拔害地区的造林地,第一年以除草为主,减少松土次数。11.2未成林管护11.2.1综合管护为防火、防人畜干扰等毁坏新造林地,应采取以下综合管护措施:a)采用专人、专兼职或集中管护等方式;DB61/T 142202114b)人畜干扰风险较高的地段宜在造林地周边设置网围栏、篱墙、防护沟等设施;c)设置管护碑等明示造林地管护范围、面积、目标、责任人等信息;d)加强对森林防火通道保护,按照森林防火通道规划、建设要求,完善、健全森林防火通道,维护、建设生物防火林带;e)林地清理的灌草、抚育剩余物等宜及时清理,减少林地可燃物。11.2.2有害生物防控应采取以下措施:a)开展造林地及周边林地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可设置病虫害预测预报样地、测报点等定期监测;b)及时隔离、处理病虫危害木,减少病源;一旦发现检疫性病虫害,应及时伐除并销毁受害木;c)病虫害发生后宜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或综合防治方法,避免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方法。大规模造林宜配备诱虫灯、喷雾器、病防车等防治设备。11.2.3兽害防控应采取以下措施:a)在苗木基干部涂(刷)白、涂抹驱避剂等材料进行防护;b)在苗木基干部捆扎塑料布、干草把、芦苇等材料,或套置硬质塑料管、金属管等管状物,或设置金属围网栏等防护物;c)对苗木进行预防性处理如施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等。11.2.4自然灾害防控应采取以下措施:a)因地制宜采用地膜覆盖、栽后树盘盖石板或盖草保墒、喷洒塑料或树脂制成的泡沫剂或成膜物质的水乳液、铺撒地表后形成薄膜层等多种措施,实现保水保墒;b)在洪涝灾害易发地段可设置排水沟,提高造林地的抗涝能力,防止苗木受淹;c)风大、干燥、严寒地区或冻拔害严重地区,冬季可采取覆土、盖草(秸秆)、包裹等防风防寒措施;d)风沙区可采取设置风沙障,或在林缘迎风面挖壕等措施,防止风蚀沙埋造林地,并保护苗木。12四旁植树12.1树种选择四旁植树宜根据栽植目的、四旁空间状况和当地乡风民俗等选择树种;并遵循以下原则:a)宜选择具有抗性强、适应性好、寿命长等特性的乡土树种,优先选用濒危、珍贵树种;b)景观或绿化树种宜选择树型优美、观赏价值高的树种;c)用材树种宜选择生长快、干形通直、冠幅较大、枝叶繁茂的树种;d)经济林树种宜选择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树种;e)立地条件优越的四旁栽植地段,应发展珍贵树种,提高四旁植树综合质量。12.2树种配置12.2.1单一型DB61/T 142202115单一型配置方式有单一乔木树种型、单一灌木树种型;或单一观赏树种型、单一用材树种型、单一经济林树种型等。12.2.2组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型在同一栽植地段上的配置,如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用材树种组合型、观赏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组合型等。12.2.3立体型利用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生活型不同,形成栽植地上部乔木、下部灌木和地被草本植物的立体配置。12.3种植点配置宜充分利用城乡废弃地、边角地和房前屋后等见缝插绿,自然或不规则配置。同时,种植点之间的距离应充分考虑树木成熟后的树冠舒展空间。12.4苗木宜采用多年生规格适度的苗木。12.5整地宜采用大规格的穴状整地方式,穴的规格略大于苗木根系的伸展范围,或带土树蔸的规格。土壤条件差的栽植地,可采用客土。可提前整地或栽植时整地。12.6栽植主要措施如下:a)栽植方法宜采用穴植;b)栽植时应使苗木根系充分伸展,苗干垂直于地表;c)回填时宜先回填表土,再回心土和底土,分层将土壤压实。栽植的深度以覆土略高于苗木原土痕为宜;d)栽植后应浇足头水,以后根据苗木缺水情况及时浇水;e)对于大规格、易风倒的苗木,可采用木竿等材料固定苗木;f)四旁植树以春季为宜,旱区可在夏季或秋季造林。13林冠下造林13.1伐前人工更新13.1.1适用条件适用于天然更新等级不良或更新树种不符合培育目的,且郁闭度在0.70(含)以下的成、过熟林(伐前3年5年)。13.1.2造林方式伐前人工更新宜以植苗造林为主、播种造林为辅。13.1.3树种选择DB61/T 142202116除了应按照7.1的规定选择树种外,还应选择幼龄耐庇荫、有价值的树种,能够在林冠下正常生长发育,并与林地上已有的幼苗、幼树共生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13.1.4种子和苗木应符合8.2、8.3和8.4的规定。种子和苗木的处理应符合8.5、8.6的规定。13.1.5栽植密度与种植点13.1.5.1栽植密度参照第 9 章的规定,根据天然更新幼苗幼树数量和分布状况综合确定。单位面积人工栽植的株数和已有的目的树种幼苗幼树的有效株数之和见附录 C。13.1.5.2应根据林地上的林木、幼苗和幼树的分布情况进行种植点配置。同时,宜预留集材通道,防止林木采伐对苗木的大面积损害。13.1.6整地伐前更新造林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不宜超过50 cm。在穴状整地前可在穴的周边适当清林。13.1.7栽植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或缝植。栽植时间应符合10.4.4的规定。13.2乔木林地补植13.2.1适用条件适用于郁闭度在0.40(不含)以下且依靠自然力难以提高郁闭度并需改善林分结构的中幼龄林。13.2.2补植方式宜采用植苗方式。13.2.3树种选择应符合7.1的规定,且宜选择耐庇荫的珍贵树种,并能与已有林木形成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13.2.4种子和苗木种子和苗木应符合8.2、8.3和8.4的规定。种子和苗木的处理应符合8.5、8.6的规定。13.2.5补植株数与补植点补植株数应根据已有林木的树种、培育目的、株数、年龄、立地条件、林隙以及补植树种的特性确定。根据已有林木的分布确定补植点,宜配置在林间空地、林木分布稀疏处。13.2.6整地宜采用穴状整地,穴的深度、宽度根据苗木规格和树种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确定。穴状整地前可在穴的周边适当进行林地清理。13.2.7栽植植苗造林方法采用穴植或缝植。栽植时间按照10.4.4的规定执行。DB61/T 14220211714造林地生境保护14.1一般原则14.1.1积极保护。对造林地实行全方位生境保护,禁止改变景观格局的造林活动。14.1.2全过程保护。生境保护理念贯穿于造林全过程的各个环节。14.1.3保护与恢复相结合。在保护生境理念指导下,通过造林措施恢复森林。14.2缓冲带管理缓冲带设置原则和主要措施如下:a)在湖泊、沼泽地、水库周边及河流溪沟两侧、山脊线或临近自然保护区、人文保留地、自然风景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科研实验地等地带,应留出一定宽度的缓冲带;b)缓冲带内应以封山育林、自然恢复森林植被为主;c)缓冲带自然恢复植被困难的,可采取人工造林措施恢复,但不宜采用高强度整地。14.3造林作业保护措施14.3.1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造林应先设置沙障。14.3.2整地、除草、施肥等应按照第 10 章的规定执行。陡坡地段应禁止全面清林,减少整地作业面积,并将割除的杂草藤本沿等高线铺垫或在穴周围覆盖,避免土壤裸露。14.3.3山地挖穴时,穴面宜与坡面持平或稍向内倾斜,以便更好地蓄水拦土。挖开植穴的表土均要回填。对于换填客土的,被替换的、未填完的土壤应妥善处理。14.3.4不宜在雨季整地,缩短整地与栽植间隔期。对于整地后暂不造林的,整地后应覆盖挖出的表土。14.3.5在山地,未成林抚育过程中的松土、扩穴、施肥应在植穴周边进行。14.3.6施追肥时,不宜直接施于林木(苗木)根部,也不宜超过树冠投影的外缘。施肥深度应到林木(苗木)根系的密集部位,并覆土压实。14.4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设置截水沟、蓄水池、集水坡、植物篱等水土保护设施,具体要求如下:a)截水沟:在山地的山体坡面沿等高线布设,截水沟间距可根据坡度、土质和暴雨径流情况综合确定;b)蓄水池:布设在山顶或山体中部低凹处。山顶蓄水池与引水设施终端连接;山中蓄水池与一个或多个截水沟终端连接。蓄水池位置应根据地形有利、岩性良好、蓄水容量大、工程量小、施工条件便利等原则确定。蓄水池容量根据地形、坡面径流量、蓄排状况、水浇面积和修建省工、使用方便等原则确定;c)集水坡:利用植株行间地建造微型集水坡面,提高集水点接收的实际径流量。植株行下沿等高线用土或石块筑埂拦蓄径流,行间集水坡表面采用不同方法或材料处理以减少雨水渗漏;d)植物篱:在陡急坡岸、水土流失严重地段,沿等高线每隔一定距离密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灌草带(植物篱笆)。14.5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14.5.1保护栖息地DB61/T 142202118应注意对区域内古树名木生态环境、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保留鸟巢、兽洞(穴)周围、野生动物隐蔽地的林木。营造纯林时,应适当保留天然植被作为生态廊道。不提倡以大规模砍灌的方式进行整地。14.5.2外来物种控制优先使用当地乡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