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949-2018 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河南省).pdf
-
资源ID:68512123
资源大小:5.29MB
全文页数:17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DB41∕T 949-2018 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河南省).pdf
ICS 03.220.20R 85DB41河南省地方标准DB41/T 9492018代替 DB41/T 9492014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2018-01-03 发布2018-04-03 实施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 布DB41/T 9492018I目次前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24 缩略语.35 联网体系结构.45.1 多级多域联网.45.2 监控资源.55.3 SIP 网关.66 联网系统设备要求.66.1 信息采集.66.2 传输.76.3 视频切换.76.4 图像显示.86.5 网络服务器.86.6 用户终端.86.7 流媒体发布单元.86.8 存储设备.87 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要求.97.1 存储系统模式与架构.97.2 存储模式的管理.107.3 存储系统技术要求.118 平台功能.118.1 实时图像点播.118.2 录像查询功能.118.3 录像点播及回放.118.4 录像下载.118.5 云台控制.128.6 报警事件管理.128.7 设备管理功能要求.128.8 设备接入与发现.128.9 设备状态查询.128.10 应急指挥中心及远程终端支持.129 视音频编解码要求.129.1 编码设备技术要求.129.2 解码设备技术要求.1310 传输协议要求.1410.1 通信协议结构.14DB41/T 9492018II10.2 视音频流传输协议.1410.3 会话控制及录像回放控制协议.1611 SIP 协议接口要求.1811.1 SIP 消息定义.1811.2 基于 SIP 协议的控制、传输流程和协议接口.2012 对象编码及数据存储要求.4812.1 对象编码结构.4912.2 对象编码规则.4912.3 存储格式.5113 字符叠加格式要求.5113.1 叠加内容.5113.2 叠加字符集和字型.5213.3 叠加字符颜色.5213.4 叠加字符的设置.5214 视频编解码设备、存储设备联网测试.5214.1 测试目标.5214.2 测试系统.5214.3 测试内容.5214.4 测试系统结构.54附录 A(规范性附录)信令消息示范.56附录 B(规范性附录)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ANSCDP)命令集.129附录 C(规范性附录)媒体回放控制协议(MANSRTSP)命令集.157附录 D(规范性附录)基于 RTP 的视音频数据封装.159附录 E(规范性附录)SDP 定义.161附录 F(规范性附录)多响应消息传输.165附录 G(规范性附录)Subject 头域定义.166附录 H(规范性附录)基于 TCP 协议的视音频媒体传输.167附录 I(规范性附录)媒体流保活机制.168附录 J(规范性附录)路段、设备及用户编码表.169参考文献.175DB41/T 9492018I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DB41/T 9492014 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与DB41/T 9492014相比主要的技术变化如下:删除了一般规定(见2014年版的第5章);增加了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设备联网结构示意图(见图1);增加了星光级图像采集设备的技术指标和图像采集设备的画质要求(见6.1);修改了传输设备的要求(见6.2,2014年版的6.7);修改了流媒体发布单元满足的协议(见6.7,2014年版的7.7);修改了存储设备的文件导出格式(见6.8,2014年版的7.8);增加了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要求(见第7章);增加了平台功能(见第8章);删除了G.722/G.723/G.729音频编解码标准(见2014年版的8.1);增加了编码设备输出码流包格式的规定(见9.1);修改了解码设备解码的格式(见9.2,2014年版的8.3);增加了SIP信令字符集编码格式(见10.1);修改了通信协议结构图(见图7,2014年版的图4);删除了视音频TS存储格式(见2014年版的9.2.4);增加了视音频PS存储格式(见10.2.3);修改了会话控制及录像回放控制协议(见10.3,2014年版的9.3);修改了SIP协议的控制、传输流程和协议接口(见11.2,2014年版的10.4);增加了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ANSCDP)命令集(见附录B);增加了媒体回放控制协议(MANSRTSP)命令集(见附录C);增加了基于RTP的视音频数据封装(见附录D);增加了SDP定义(见附录E);增加了多响应消息传输(见附录F);增加了Subject头域定义(见附录G);增加了基于TCP协议的视音频媒体传输(见附录H);增加了媒体流保活机制(见附录I);删除了设备描述与控制协议(DDCP)元素说明(见2014年版的附录B);删除了SIP消息体元素名称及说明(见2014年版的附录C)。本标准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监控收费通信服务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连东、吕培建、袁飞、彭强、李军锋、吴晓、白文娟。本标准参加起草人:李志高、项煜、朱岩、徐家骏、何俊彦、雷雨、王岩、王翀、高寒、樊少嵩、范杰、陈征、王一戈、陈明明、姜伟、张乾文、黄福咏、李欢、曹雪芹、李玄基、向重洋。本标准于2014年7月首次发布,2018年1月第一次修订。DB41/T 94920181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速公路数字化视频监控设备联网的术语和定义、缩略语、联网体系结构、联网系统设备要求、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要求、平台功能、视音频编解码要求、传输协议要求、SIP接口要求、对象编码及数据存储要求、字符叠加格式要求和视频编解码设备、存储设备联网测试。本标准适用于高速公路视频监控设备联网的实施及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于本文件。GB 23121980信息交换使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T 281812016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ISO/IEC 138181:2015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1 部分:系统(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Part 1:Systems)ISO/IEC 138182:2013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 2 部分:视频(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Part 2:Video)ISO/IEC 138183:1998信息技术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第3部分:音频(Information technology-Generic coding of moving pictures and associated audio information-Part 3:Audio)ITU-T Rec.H.2642017通用视听业务的先进的视频编码(Advanced video coding for genericaudiovisual services)ITU-T Rec.G.711 1988音频 信号的 脉冲编 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of voicefrequencies)IETF RFC 20301996简单网络时间协议(SNTP)第四版(Simple network time protocol(SNTP)version 4 for IPv4,IPv6 and OSI)IETF RFC 23261998实时流协议(Real Time Streaming Protocol)IETF RFC 29762000SIP INFO方法(The SIP INFO Method)IETF RFC 32612002SIP:会话初始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IETF RFC 32632002会话初始协议(SIP):定位SIP服务器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Locating SIP ServersIETF RFC 34282002会话初始协议(SIP)即时消息扩展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Extension for Instant MessagingIETF RFC 39842005H.264视频的RTP负载格式(RTP Payload Format for H.264 Video)ONVIF2012核心规范 版本2.2(ONVIF Core Specification Version2.2)DB41/T 949201823术语和定义GB/T 28181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用于省域高速公路网进行视频采集、传输、控制、显示、存储以及事件处理等业务的视频监测、管理调度和互联互通、交换共享的管理系统。3.2区域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网络化、数字化视频监控技术和 IP 传输方式构建的视频监控系统,提供高速公路各业务部门和信息系统所需的视频信息,实现管理分局或分中心所辖区域内视频信息资源共享。3.3视频接入点前端设备安装或监控的地点或场所。3.4监控资源指信息采集前端,包括前端摄像机、云台、云台控制编解码器、报警传感器、视频光端机、视频采集设备、视频编码设备以及本地视频和控制信号传输通道,监控资源信息的表现形式为图像、声音、事件数据、业务数据等。3.5视频编码设备具有对视频信号进行数字化采集、编码、网络传输功能的设备,并可具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报警信息传输、视频图像存储等功能。3.6视频解码设备具有对数字压缩视频流进行解码还原视频图像功能的设备,并可具有音频处理、设备控制、数据交换、视频图像显示等功能。3.7SIP 网关当各个区域视频监控系统汇集在一起,为省联网监控中心/路段监控分中心/基层监控单元提供互联互通时,应通过 SIP 网关实现不同系统结构、不同编码标准和通信协议的转换,以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交互。为实现区域视频监控系统之间的联网,SIP 网关具有统一数据格式、协议转换等通信能力,实现设备注册与查询、监控图像获取与控制、联网设备状态查询、云台镜头控制、报警信息传输等功能。3.8档次ITU-T Rec.H.264 视频编解码标准中规定的整个比特流语法的子集,描述了对比特流的限制以及满足该档次的解码器应遵从的算法特征和限制。3.9级别视频编码比特流中句法元素参数值的限制集合,一个档次可以包括一个或若干个级别。3.10前端存储域位于视频接入点的视频存储设备所构成的存储网络,能直接连接到摄像头等监控设备,一般用于存DB41/T 94920183储日常运营录像。3.11中心存储域位于监控中心或中心信令控制服务器的视频存储设备所构成的存储网络,通过监控系统联网和摄像头等监控设备连接,一般存储重点监控路段录像或者事故录像。4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AVS:视音频编码标准(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CIF:数字视频通用中间格式(Common Intermediate Format)D1:数字电视系统显示格式DDCP:设备描述与控制协议(Device Description And Control Protocol)DHCP:动态主机设置协议(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VR:数字视频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ES:基本流(Element Stream)IPC:网络摄像机(Internet Protocol Camera)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PSAN:基于IP的存储局域网络(Internet Protocol Storage Area Network)MANSCDP: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控制描述协议(Monitoring and Alarming Network System ControlDescription Protocol)MANSRTSP: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实时流协议(Monitoring and Alarming Network System Real-TimeStreaming Protocol)MPEG:运动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MS:微软媒体服务器协议(Microsoft Media Server Protocol)NAL:网络抽象层(Network Abstraction Layer)NTP: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NTSC: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制式(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NVR:网络硬盘录像机(Network Video Recorder)ONVIF:开放网络视频接口论坛(Open Network Video Interface Forum)PAL:逐行倒相制式(Phase Alternating Line)PS:节目流(Program Stream)RAID:独立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RFC:IETF请求评论的规范(Request for Comments)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eal-Time Control Protocol)RTP:实时传输协议(Real-Time Protocol)RTSP:实时流化协议(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SIP:会话初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URI:统一资源标识(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XML: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DB41/T 949201845联网体系结构5.1多级多域联网5.1.1一般要求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采用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监控单元三级联网架构,该视频监控系统应采用ITU-T Rec.H.264编码的数字图像进行传输。其中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中应包含管理平台、解码器、显示屏、存储设备、流媒体发布单元、用户终端等设备,监控单元应包括管理平台、视频存储NVR等设备,外场监控设备如网络摄像机(IPC)等应通过数字方式接入监控单元。各级监控中心与监控单元管理平台应采用SIP协议与MANSCDP协议作为控制接口,采用RTP协议作为码流传输接口,采用MANSRTSP协议作为录像回放控制接口。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设备联网结构见图1。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视频业务通过IP数据网承载,基于非IP网络监控资源视频信息应通过具有平台接入功能的管理平台或设备转接至IP网络才能接入监控系统。各监控单元应通过承载网络集中接入所属监控分中心,各监控分中心最终汇聚接入省级联网监控中心。各级视频节点之间均应以管理平台为核心,进行监控数据和监控信息上报以及控制命令下发等操作。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各级视频节点的管理平台应采用SIP协议为平台间管理通信协议。管理平台内采用非SIP协议或不符合本标准规定的监控资源、用户终端等,应通过SIP网关统一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后接入监控系统。图 1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设备联网结构示意图5.1.2联网结构多级多域联网采用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监控分中心、监控单元三级联网结构。省级联网监控中心是监控系统的省级管理节点。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管理平台通过IP网络应能访问任意监控分中心管理平台中的任意监控视频与数据,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网的综合监控和管理,宜配备存储设备,存储重要地点或重大事件的图像数据。DB41/T 94920185监控分中心应通过SIP网关与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管理平台互联,监控分中心管理平台应通过IP网络向省级联网监控中心管理平台上传辖区内的监控视频与数据,并接受或转发设备控制指令,应能通过IP网络访问所管辖的任意监控单元管理平台中的任意监控视频与数据,宜配备存储设备,存储重要地点或重大事件的图像数据。监控单元通过SIP网关与监控分中心管理平台互联,监控单元管理平台应允许数字图像传输方式。数字图像传输方式应包括编码器、NVR、IPC等设备,将采集并压缩编码后的数字图像信号通过IP网络方式传输。监控单元管理平台应为监控分中心平台提供所需要的图像数据,并接受其设备控制指令。对于网络摄像机(IPC),需使用ONVIF协议接入SIP网关。5.1.3工作状态互联结构下的级联模式见图2。信令流、媒体流均应逐级转发。图 2级联模式示意图5.2监控资源5.2.1基于 SIP 协议的监控资源基于SIP协议的监控资源应在设备级支持第9章、第10章、第11章规定的联网接口(包括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能通过SIP协议直接接入所属视频节点的管理平台。5.2.2基于 ONVIF 规范的监控资源网络摄像机(IPC)功能应符合ONVIF Profile S Specification所规定功能;控制接口应符合ONVIF核心规范(ONVIF Core Specification)规定,且规范版本不低于2.2;应通过ONVIF官方标准测试工具(版本不低于12.12)测试。网络视频录像机(NVR)功能应符合ONVIF Profile G Specification所规定功能;控制接口应符合ONVIF核心规范(ONVIF Core Specification)规定,且规范版本不低于2.2;视频解码能力应符合7.3规定;应通过ONVIF官方标准测试工具(版本不低于12.12)测试。管理平台应具备ONVIF接口,接口功能应符合ONVIF Profile S Specification与ONVIF Profile GSpecification所规定功能。控制接口应符合ONVIF核心规范(ONVIF Core Specification)规定,且规范版本不低于2.2。管理平台内基于ONVIF规范的监控资源应通过SIP网关接入监控系统。基于SIP协议的控制接口和基于ONVIF规范的控制接口之间转换方式本标准不做规定。注 1:ONVIF Core Specification 可从以下网址获得:注 2:ONVIF Profile S Specification 可从以下网址获得:注 3:ONVIF Profile G Specification 可从以下网址获得:DB41/T 949201865.2.3基于非 SIP 协议的监控资源基于非SIP协议的监控资源应通过SIP网关统一联网接口后接入监控系统。前端监控设备IPC及NVR存储设备可通过ONVIF协议接入SIP网关,IPSAN应支持iSCISC协议接入,DVR应提供SDK用以接入监控系统。基于非SIP协议的监控资源联网方式见图3。图 3基于非 SIP 协议的监控资源联网5.3SIP 网关SIP网关是监控中心监控系统联网共享接口的逻辑实体,可以独立的设备形式存在或内置在区域视频监控系统内的监控平台中。SIP网关负责实现联网过程中的控制消息和视频数据的传输和转换,联网接口采用IETF RFC 3261和IETF RFC 3265 SIP协议。并且应能接入基于不同通信协议和数据格式的监控资源或用户终端,将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分别转换为符合第9章、第10章、第11章规定的SIP协议和ITU-T Rec.H.264编码的视频图像。SIP网关的内部接口和各级平台内部联网所需的功能本标准不作规定。6联网系统设备要求6.1信息采集信号采集的范围宜包括图像、声音、报警信号,应根据不同的组网模式(前端接入方式)选用相应的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a)声音采集设备的性能(灵敏度、探测范围)应与监测范围相适应;图像采集设备宜支持 AAC宽频采集;b)报警设备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并经检验或认证合格;c)信息采集及相关的前端设备应具有防破坏、防水、防雷电、防锈蚀和抗易损等防护措施,安装应符合现场环境要求,并满足相应防护等级要求;应支持 6 kV 防雷设计,25%宽压设计;d)图像采集设备应能清晰有效地采集到现场的图像。图像采集设备应能适应现场的照明条件,环境照度不满足视频监控要求时,应配置辅助照明,或采用微光红外类摄像设备;e)枪型星光级图像采集设备在不加辅助照明情况下,应能在最低光照强度为 0.002 lx 和在最低光照强度为 0.0002 lx 条件下,分别进行清晰的彩色和黑白摄像;f)球型星光级图像采集设备在不加辅助照明情况下,应能在最低光照强度为 0.005 lx 和在最低光照强度为 0.0005 lx 条件下,分别进行清晰的彩色和黑白摄像;g)图像采集设备应支持 ONVIF 协议,宜支持 GB/T 28181-2016 中规定的 SIP 协议;DB41/T 94920187h)图像采集设备镜头应具有高动态、防眩光、强光抑制、自动调节光圈等功能;i)图像采集设备输出的视频压缩码流应在 2 Mbps 10 Mbps 之间;j)信息采集设备应提供开放的控制接口。k)采用的摄像头必须至少为百万像素镜头:1)对于分辨率最高支持 720p 的摄像机,其解像能力应不低于 130 万像素;2)对于分辨率最高支持 1080p 的摄像机,其解像能力应不低于 200 万像素,宜不低于 300万像素;3)使用镜片材质必须为非球面玻璃镜片;4)普通摄像头光圈性能应不低于 F1.8,星光级摄像头光圈性能应不低于 F1.5。l)IPC 在画质方面需满足的要求如下:1)分辨率:本次项目规定的 IPC 分辨率为 200 万像素。2)解析度测试:水平解析度和垂直解析度均需930LW/PH。3)色彩还原度:总色彩还原误差需14。4)灰度等级:灰度等级测试采用 20 级灰度测试卡,测试等级需19 级。5)画面延迟:读取 3 组延迟结果并取平均值,平均延迟需200 ms。6)宽动态:在强暗光照下拍摄一张图片,宜看清图像细节。7)画面流畅性:拍摄 30 s 视频,视频应保持流畅。8)画面清晰度:拍摄 30 s 视频,宜看清视频中物体的细节。9)画面噪点:在暗室中拍摄 30 s 视频,视频中只有少量的噪点。6.2传输传输设备应符合:a)数字视频传输通道采用 IP 方式,传输协议符合第 11 章规定;b)信息传输可采用有线或者无线传输方式。传输网络可选用高速公路专用网络、自建监控网络或公共通信网络。采用无线或公共通信网络传输时,传输设备应有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具体传输方式的选择按 GB/T 503482004 中 3.11.1 的要求。传输设备的选型按 GB/T 503482004 中3.11.3 的要求;c)应优先保证报警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d)前端设备与信号直接接入的监控中心相应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2 s;e)前端设备与用户终端设备间端到端的信息延迟时间应不大于 4 s。6.3视频切换视频切换设备应满足:a)图像切换应能通过手动或编程实现。图像信号应能在指定的显示设备上进行固定显示或时序显示;b)应采用模块式结构,容量应按系统规模确定,并留有冗余;c)应具有视频丢失检测报警和系统自诊断功能;d)应提供 RS-232 或 RS-485 数据通道,可用于支持常用控制协议;e)宜支持本地键盘、网络计算机双重控制方式;f)应具有报警联动功能。6.4图像显示图像显示设备应满足:DB41/T 94920188a)应按需选择合适的显示器或大屏设备;b)应能清晰显示现场实时图像;c)分辨率指标应高于系统对编解码设备的分辨率指标,最高显示分辨率不低于 19201080;d)应支持各种标准视频信号的输入,能驳接各种常用视频信号源,包括复合视频(NTSC/PAL/),HDMI 高清视频信号以及计算机输出的 RGB 信号;e)一体化背投单元显示设备应满足:对比度5000:1,镜头输出亮度800 lx;f)等离子拼接屏显示设备应满足:对比度30000:1,亮度1700 cd/m2;g)液晶拼接屏显示设备应满足:对比度3000:1,亮度700 cd/m2,响应时间5 ms。6.5网络服务器网络服务器设备应满足:a)支持的服务程序应包括数据库、视频分发、视频存储、认证、注册、设备代理等;b)基本功能和性能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规定,并经检验或认证合格;c)服务器的 CPU、硬盘、网络接口等部件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本标准及监控联网系统的其他相关技术的要求;d)数据库、视频分发、安全认证等服务器宜采用双机备份的方式。6.6用户终端用户终端设备应满足:a)应具有远程登录功能;b)应具有远程浏览、控制等功能。6.7流媒体发布单元流媒体发布单元应满足:a)应支持 MANSRTSP 和 RTP 协议,宜支持 MMS 等主流实时流媒体协议;b)应具备广域网接入能力,应至少具备一种接入方式(DHCP,DDN,ISDN,ADSL,VPN,光纤接入等),宜支持多种接入方式;c)应支持单播和组播点播方式;d)局域网内接入带宽应采用千兆网;e)应具有客户端接入身份认证能力;f)应具备转码能力,可将实时流视频重编码为不高于原始分辨率的低码率视频流并发布。重新编码后输出的码流应满足 9.1,a)项规定;g)应具备自适应带宽能力;h)应至少可同时支持 30 路视频频道对外发布,并且应至少可支持 500 个用户终端并发访问;i)宜支持服务能力扩展,可通过设备集群方式扩展负载能力。6.8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应满足:a)无事件时录像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30 天,一般交通事故录像文件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90 天,重大交通事故录像存储时间应不少于 1 年;b)NVR/DVR 设备支持的最大存储容量应不低于 16 TB;c)单台 IPSAN 设备支持的最大存储容量应不低于 16 TB,应支持容量扩展。DB41/T 94920189d)省级联网监控中心存储设备应使用 RAID 技术存储数据,RAID 级别应支持 RAID 0、1、5,宜支持 RAID 6、10;e)IPSAN 设备应具备全局热备及局部热备配置能力;f)核心部件宜具备冗余备份;宜具备通信链路冗余,NVR/DVR 设备通信接口速率应不低于 100Mbps 以太网,IPSAN 应不低于 1000 Mbps 以太网。g)宜支持构建虚拟化存储方式,构筑集群、容灾、流式直存、虚拟化动态存储扩容的模式。7视频监控存储系统要求7.1存储系统模式与架构存储系统网络架构使用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或者SAN(Storage Attached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存储模式进行存储系统的构建,符合监控系统需求。NAS存储模式与SAN的存储模式分别见图4与图5。其中NAS模式以NVR为例,SAN模式以IPSAN为例。本标准规定的存储系统架构见图6。要求存储系统分为前端存储域和中心存储域两部分。前端存储域一般由基层监控单元和其所辖外场监控设备中的存储设备组成;中心存储域一般存在于监控分中心或者省级联网监控中心。存储模式优先使用前端存储,建议侧重使用NVR。以下分别描述两种存储模式:a)前端本地存储模式中,监控视频图像数据直接存储于本地,当中心存储域需要调阅前端存储的录像时,由前端存储域向中心存储域发送回放流;b)中心存储模式中,在存储时中心存储域需要向前端存储域中的摄像头等数据采集设备请求回放流并集中存储于本地,当中心用户需要回放时可直接在中心存储域本地访问存储数据。图 4NAS 存储模式DB41/T 949201810图 5SAN 存储模式图 6存储系统架构图7.2存储模式的管理7.2.1存储资源管理存储设备的存储空间信息应当能集中至中心域进行管理分析,前端域设备应当主动上报存储空间信息或者出错时的报警信息,包括:最大存储空间和当前可用存储空间、设备运行状态灯信息、磁盘空间满、磁盘错误等。同时中心域能统一查询所有设备配置录像计划的相关信息。7.2.2录像回放管理DB41/T 949201811前端域和中心域应能够以统一的回放接口调阅存储设备上的录像文件,具体支持:录像文件按时间查询、获取录像文件回放地址、录像回放控制。中心域(上级)有权跨域回放前端域(下级)设备存储的录像文件,但前端域(下级)无权回放不属于其存储域内的所有存储设备上的录像。7.3存储系统技术要求7.3.1存储策略存储策略应采用属地集中存储、上级选择备份、异常事故逐级备份。对于正常运营时的图像,仅在对摄像头直接管理的基层监控单元进行本地存储。上级平台可调阅下级录像,或者选择性存储部分摄像头录像。对于重大交通事件、异常事故时,录像应逐级存储,备份。7.3.2录像计划宜支持录像任务自动检测功能,对录像任务的执行计划与执行结果进行自动比对,筛选出缺失录像,自动连接具有本地存储功能的前端设备将缺失录像下载到中心存储系统中。8平台功能8.1实时图像点播平台能够通过下级平台调取实时流,实现多路点播,多分屏,实时图像,并且进行抓图操作。8.2录像查询功能平台能够直接调用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根据时间、路段、摄像机查询录像。8.3录像点播及回放平台能够直接调用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执行录像回放的操作。其中录像回放应满足以下要求:a)根据查询结果,在存在录像的前提下,实现任意时间点回放;b)预览功能:预览显示视频参数配置,预览画面叠加字符和图像,预览时解码效果的参数控制;预览时播放声音控制,预览视频抓图;c)录像回放应支持 2X/4X/8X/16X 倍速和 0.5X/0.25X/0.125X 倍速回放;d)录像回放应支持多路、多分屏同时回放。(多分屏要求同实时图像点播部分)。8.4录像下载平台能够直接调用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将录像下载到本地。录像下载至本地,根据录像的查询结果进行下载:a)用户根据实际查询结果,下载指定摄像机、时间段的录像;b)录像文件下载、锁定及备份;c)图片的查找、回访及备份;d)手动录像及配置录像计划;e)录像下载支持多路并发下载(根据接入的 NVR/IPSAN 的实际支持情况决定并发路数);f)录像下载支持断点续传功能;g)录像下载支持手动合并/分割下载功能;h)下载的录像文件若超过一定大小(为兼容 32 位系统,文件大小应限制于 4 GB 以内),能够自DB41/T 949201812动分割为多个文件下载。8.5云台控制平台能够直接控制直连本级平台的(具备云台的)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控制接入下级平台的(具备云台的)前端设备,具体应具备以下功能:a)支持在预览窗口中控制云台;b)预置位的设置和调用;c)支持云台优先权控制管理,可根据用户的优先级进行。8.6报警事件管理平台对前端设备和下级平台的报警事件通知进行处理:a)若报警事件仅为本级平台订阅,则将该报警事件存储至后台数据库,并通过邮件、短信等方式通知相关管理人员;b)若报警事件为上级平台所订阅,则将报警事件上报至上级平台,同时在本级平台进行保存,但不需通知本级平台相关管理人员。8.7设备管理功能要求平台能够直接管理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进行录像控制、报警设备的订阅/取消订阅等操作。8.8设备接入与发现平台前端设备或者下级平台接入后能及时发现,下级单元注册成功后,需要发送设备目录信息。在发送的设备目录中,应携带设备健康信息。8.9设备状态查询平台能够直接查询前端设备或者通过下级平台查询设备的状态信息。可以通过发送信令查询设备的状态信息:a)查询 IPC 布防/撤防状态;b)查询 IPC/NVR/IPSAN 设备信息。8.10应急指挥中心及远程终端支持路网监控应急指挥中心以远程连接的方式接入省级监控联网中心平台,取得省级监控联网中心平台的监控权限,可调用系统内监控资源。可通过远程终端连接至省级监控联网中心平台,对实时视频和历史图像进行调阅。桌面远程终端应支持Windows7及以上版本的桌面客户端。移动远程终端应支持Android及IOS系统。Android版本应为4.0.3及以上版本,IOS系统应为IOS7及以上版本。9视音频编解码要求9.1编码设备技术要求视音频编解码标准要求:a)视频压缩编解码标准采用由 ITU-T VCEG 和 ISO/IEC MPEG 联合制定的国际视频编码标准 ITU-TRec.H.264(MPEG-4/AVC),宜支持 AVS 标准;b)音频编解码标准应采用 G.711。DB41/T 949201813ITU-T Rec.H.264制定了不同的档次和级别以适应各种应用,省内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的编码设备的编码参数技术要求如下:a)标清视频编码设备应支持 H.264 的 Constrained Baseline Profile 的 Level 3.0 档次和级别,配置要求如下:1)编码图像分辨率应支持 352288(CIF)、704576(4CIF)或 720576(D1)分辨率,在信道带宽允许情况下单路视频画面应优先采用 4CIF 或 D1 分辨率;2)输出码率应在 64 kbps6 Mbps 之间自适应调整。在带宽不足情况下,应支持图像质量优先(清晰度优先)或帧率优先(流畅优先)可调;3)编码帧率应不小于 25 fps,并可调整,支持跳帧编码;4)应支持逐行扫描编码;5)熵编码方式应支持 CAVLC,宜支持 CABAC;6)参考帧数量不超过 2 个;7)GOP 格式应支持 IPPP 方式,宜支持 IBBP,其中 IPPP 方式中的 I 帧间隔应可调整;8)应提供编码参数调节,例如,设置图像大小,设置帧率,设置 I 帧间隔等;b)高清视频编码设备应支持 ITU-T Rec.H.264 的 Main Profile 的 Level 4.0 及以上档次和级别,配置要求如下:1)编码图像分辨率至少应支持 1280 x720(720P)、1920 x1080(1080P)两种分辨率。在信道带宽允许情况下,单路视频画面的分辨率不低于 720P;2)输出码率应在 2 Mbps 10 Mbps 之间自适应调整。在带宽不足情况下,应支持图像质量优先(清晰度优先)或帧率优先(流畅优先)可调;3)符合 9.1,a)3)至 a)8)要求。c)应支持 H.264 视频的 RTP+ES 流输出,输出视频流中不包含非 H.264 语法元素的私有数据;d)编码设备应支持 H.264 视频的 ES+RTP/RTCP 包输出,宜支持 PS+RTP/RTCP 包输出,RTP 包的载荷数据中不能包含非 H.264 语法元素的私有数据;e)编码设备对音频编码支持为可选,宜尽量支持音频编码和 RTP 传输;f)高清网络摄像机应支持 ONVIF 协议。具体要求请参考 5.2.2 节内容;g)应支持 TCP/IP、UDP、RTP/RTCP、HTTP、IGMP 网络协议,提供单播(宜支持)、组播两种传送方式;h)编码设备硬件输入/输出接口最低要求:1 个 100 Mbps 或以上的自适应网络 RJ45 接口,1 路RS232/RS485 串口(云台、镜头控制);1 路数字报警信号输入(可选),1 路音频输入(可选);宜支持光纤接口。i)宜支持计划截图、手动截图、报警截图,并且能通过 FTP 协议(IETF RFC 959)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功能。9.2解码设备技术要求解码设备的技术要求:a)标清视频解码设备应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