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型制造项目环境分析.docx
制造业服务型制造项目环境分析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 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 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 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 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 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 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 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 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 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 端化创新设计服务。特大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优质产业资源、 高端人才团队,提升对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三、存在问题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对标高质量 发展要求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1、规模体量小工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整体规模偏小。工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7%降至2020年的 22. 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14. 4个百分 点,低于广东省12. 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由2015年的21. 3%降至2020年的16. 4%o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数量仅有4447家,位列全国第21位,约为浙江省的9. 54%、福建省 的23. 91%,湖南省的25. 34%,较重庆市少2392家,较贵州省少344 家。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日渐弱化,做大规模总量迫在眉睫。2、产业层级低制造业仍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烟草、有色金属、食品、钢铁、 建材五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65. 93%,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占比仅有15%左右,对制 造业增长尚未形成有力支撑。除烟草制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外,其 他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上游粗加工环节,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 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 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突出。3、创新能力弱制造业科技活动主要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28. 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2. 3%、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 9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 7、12. 9、 0. 4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新产品开发 项目数平均值4. 55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平均值0.1亿元、新产 品销售收入平均值0.76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 6%、 75. 1%, 46. 1%O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发明专利数仅 为全国平均水平1. 2件的48. 5%o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够,人才 资源不足,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4、集聚水平不高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园区承载能力不足,专业化集聚 水平不高,集群化进程缓慢,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园区数量不多,小散 弱问题仍然突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投融资模式单一,管理运 营水平不高。园区之间缺乏错位发展和协调联动机制,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间分工协作不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较低。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营商环境竞争优势不足,在软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 存在明显差距。民营经济支撑不足,全省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企业数、 民营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较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明显差距。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 物流运输成本高,货物运输环节的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平原地区。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基础薄弱。四、强化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围绕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进一步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 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各州、市聚焦主责主 业、强化担当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产业发展定位昆明市,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光电子 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命科学、 新一代营养及保健食品产业,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重点发展数字经 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发展,实现换道超车;重点发展先进装 备制造业,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加快推进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汇 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服务全省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将昆明市打造 成为全省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 兵和火车头,形成滇中崛起和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曲靖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 材料精深加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液态金属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以新能源电池、汽车轮毂、农机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 食用植物油、特色肉制品、酿酒、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新型煤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 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 曲靖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名副其实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力 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玉溪市,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以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高端铸造、高原电 力装备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粮油、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等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消费电子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 汰落后产能力度。将玉溪市打造成为国内烟草及配套产业重要聚集地、 全省先进制造基地、生物医药高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全省共同富裕 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楚雄州,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钛基金属新材料、先进帆 钛钢铁材料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等为 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核桃、野生菌、冬早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 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 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楚雄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 基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红河州,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 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及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以肉制品、蔬菜、豆制品等为 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成为泛亚铁路东线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 将红河州打造成为全省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高水平滇南中心城 市和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二)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保山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 精制茶、核桃、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珠宝玉器等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 品制造业。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保山 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三 张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文山州,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锢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制糖、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七等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子 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推动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文 山州打造成为全省三张牌示范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世界三七之 都。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临沧市,重点发展以制糖、精制茶、坚果、酿酒、咖啡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 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推动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 绿色转型升级。将临沧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德宏州,重点发展以制糖、咖啡、粮油、肉制品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纺织服装、珠宝玉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 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摩托车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五金机电、新型建材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德宏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 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普洱市,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咖啡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 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积 极发展以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建材、化工等传 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普洱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0 亿元。西双版纳州,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 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日用 消费品制造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天然橡胶全产 业链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达到150亿元。怒江州,重点发展以天然食用香料、木本油料、特色果蔬、特色 畜禽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纪 念品、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林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 业。有序发展以铅、锌、锡、鸨、银、镯等高纯金属制造为核心的新 材料产业。将怒江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核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三)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产业发展定位大理州,重点发展以乳制品、坚果、果蔬、酿酒、饮料和精制茶 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工艺美术品、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 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先进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 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以及铅、锌、 铜、金、银、铝等金属再生及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加快 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 能力度。将大理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食品牌示 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昭通市,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以苹果、天麻、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石墨烯基新 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材料产业,以天麻等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 药产业。加快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将昭通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滇东 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丽江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木 本油料、食用菌、肉制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墙体 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为代 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将丽江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迪庆州,重点发展以特色畜禽、乳制品、木本油料、食用菌、酿 酒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镀、鸨、 专目、睇等高纯材料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 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将迪庆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 工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 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五、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紧扣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协调 发展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带、多点的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立足 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滇中地区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沿边地区为开放合作示范区、滇西和滇东北地区为联动发展承载区, 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合作互助、协同创新、共享 共赢,促进产业互联、业务互通、配套成链。(一)着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以滇中城 市群园区为载体,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创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 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 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 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 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 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一移交(B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BOO)、交钥匙工程(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 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 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一、市场营销的含义(一)市场营销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对市场营销的定义有上百种,企业界对营销的理解更 是各有千秋。美国学者基恩凯洛斯曾将各种市场营销定义分为三类: 新高地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抓手,以 产业集群化、产城一体化为着力点,以新兴产业群崛起为关键,重点 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食品加 工、烟草、有色金属、绿色钢铁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 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产业基础高 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带 动全省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到2025年,力争滇中地区制造业工 业总产值突破16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 9%以上。(二)加快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充分发挥沿边地区优势,以沿边州、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 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引领,以经开 区、产业园区等为支撑,以加快构建畅通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 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和战略纽带为核心,以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 国家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与 滇中地区协同,重点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绿色食品加工、特色消费 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绿色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面向南亚 东南亚及国内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等特色产 品专业市场、边境贸易采购中心和集散中心,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 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产业,不断提升引进来、走 出去双向开放水平。努力将沿边地区建设成为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核心纽带和重要节点。到2025年,力争沿 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13. 5%以上。(三)加快建设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以昭通市、大理州工业基础较好的开发区为引领,丽江市、迪庆 州的开发区为重点,建设全省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充分发挥滇东 北地区地处滇川黔交界、长江经济带上游、陆海新通道和紧邻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昭阳经开区、水富经开区和鲁甸产业园 区为重点,布局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绿色食 品加工等产业,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建设,成为滇东北开发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滇西地区地处滇缅、滇 川、滇藏通道,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水电资源、 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以大理、祥云经开区和洱源、 鹤庆、弥渡、华坪、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等为重点,布局发展绿色硅、 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及特色消费品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成为滇西一体化重要支撑。到2025年,力 争联动发展承载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 以上。六、基本原则坚持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突出规划引领重要性,加强顶层设计 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以规划引领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各地制 造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共享共赢。以规划引领产业体系建设,统 筹推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前沿产业协调发展。以 规划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 快形成全省制造业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的发展格局。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完善创新生态,推动产业链、 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以更完善的要素市场化 配置体制机制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为制造业创新发展注 入强大动力和活力。着力推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深化制造业与互 联网、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 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坚持重点发力、集群发展。坚持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各地特 色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作、互惠共 生,加快形成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坚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为核心,加快培育产业竞争实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包容程 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坚持生态环保、绿色发展。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 和要求,完善源头防控机制,筑牢生态环保底线。深入实施可持续发 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培育绿色发展 新动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低附加值的行业产能总量,遏制两高 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深入开 展节能降耗,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构建绿色制造 体系,推动创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绿色产品, 推动绿色制造与绿色能源深度融合,打造绿色制造标杆。坚持内外联动、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高水平承 接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吸引发达省份与周边国家生产要素在我 省集聚,推动我省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间战略纽 带。不断拓宽我省制造业内联外通的渠道,着力打通堵点、痛点和难 点,努力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高层次推进产能合作,充分利用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七、二。三五年远景目标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 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高地。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地培育形成大量市场前景好、成 长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 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持续涌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百亿级标志性企业。 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普遍完成,绿色集约安全体系全面形成,企 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 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 费品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 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现代 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 域,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企业,建成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大批省 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前5位。八、加快实施制造业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一)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顺应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型信息消费模式不断涌现、在线新经 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方式升级为切入点,以 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为核心,以强化数据赋能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全 要素数字化升级再造为着力点,加快全省制造业数字转型步伐。推动 制造业营销互联网化一渠道互联网化一产品互联网化一运营互联网化 转型,加快培育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1、着力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广泛征集一批技术力量强、服务效果好的数字化服务商,培育推 广一批符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平台、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通 过低成本、模块化、集成化、云化等方式,推动企业加快提升研发设 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数字化、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 推广一批数字化赋能标杆企业典型案例,带动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数字 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提升敏捷制造和精益生产能力,增添发展后劲, 提高发展质量。2、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协同制造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鼓励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紧密衔接,提升网络化协 同设计与制造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服务,拓展产品价值空间,实现 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升级。3、着力推进制造业互联网+高效物流支持构建物流信息共享互通体系、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 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鼓励物流、快递企业通过互联网深度融 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环节,持续推进降本增效。 促进工业互联网在物流领域的融合应用,推动建设物流工业互联网平 台,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 推动提高生产制造和物流一体化运作水平。4、着力推进制造业线上线下融合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 转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高效融合、大中 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更多数 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等新业态模 式加快营销互联网化、渠道互联网化。(二)加大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和企 业形态变革,抢占竞争制高点。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推进路线图,分行业、分层次、分环节、 分步骤开展智能制造应用普及。面向装备、单元、车间、工厂等制造 载体,开展智能车间/工厂建设,拓展数字李生、5G、人工智能、区块 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智 能制造试点示范,大力推动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 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智慧园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培育目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推动烟草、装备制造、 有色金属、绿色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实施智能化改造,鼓励智慧工厂、 无人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推进制造过程、装备、产品智能升级。 开展智慧供应链建设,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打造数据 互联互通、信息可信交互、生产深度协同、资源柔性配置的供应链, 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加快云南制造向云南智造转型 进程。(三)深入推进制造业服务型制造以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供给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加强产 需互动、拓展价值空间为导向,以营造良好生态为支撑,以创新设计 模式为桥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服 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积极利用工业互 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全省制造业积极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引导企业 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 解决方案转变,推动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 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制造强省提供有力支撑。1、强化制造业创新设计引领推动建设贯穿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引领服务型制造发展。 不断深化设计在企业战略、产品合规、品牌策划、绿色发展等方面的 作用。探索发展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协同设计等新型 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设计能力。推动创新设计在产品、系统、工艺流 程和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强化创新设计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 的服务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大对设计的投入和应用,带动产学研 用协同创新。加快培育第三方设计企业,面向制造业提供专业化、高 端化创新设计服务。2、加快发展制造业定制化服务鼓励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电子终端、机械装备和 汽车等制造业,综合利用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 真系统,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发展个性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 交互设计,推动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智能化、柔性化改造,增强定制设计和柔 性制造能力,发展大批量个性化定制服务。3、积极拓展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制造业企业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开展总 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发展建设一移交(BT)、 建设一运营一移交(BOT)、建设一拥有一运营(BOO)、交钥匙工程 (EPC)等多种形式的工程总承包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依托核心装备、 整合优质产业资源,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的集成系统,为客户提 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四)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互 联网、广电网骨干网络IPv6互联互通,推进5G网络规模化部署。构 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推进工业互联网国家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项目建设。推进开发区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城市规划建设、 交通、安全、环境等城市管理平台互联互通。推进以电子信息、高端 装备制造等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率先打造数字园区、智慧园区,示范 带动各类开发区智能化转型升级。推动企业部署应用5G、千兆光纤宽 带、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现有工业设施 信息化改造,建设适用于工业互联网高可靠、广覆盖、大带宽、可定 一是将市场营销看作是一种为消费者服务的理论;二是强调市场营销 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三是认为市场营销是通过销售渠道把生产 企业同市场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复杂性。实际上,伴随营销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营销的概念在不同时 期有不同的主流表述。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在1960年的定义 是:“市场营销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达消费者或用户所 进行的一切企业活动”,而到1985年,该定义则变成为“市场营销是 个人和组织对理念(或主意、计策)、货物和劳务的构想、定价、促 销和分销的计划与执行过程,以创造达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的交 换。” 2007年AMA公布市场营销的新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创造、传 播、传递和交换对顾客、客户、合作者和整个社会有价值的市场供应 物的一种活动、制度和过程。”著名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教授认为,市场营销可以区分其管 理定义和社会定义。市场营销管理的定义是:“选择目标市场并通过 创造、传递和传播卓越顾客价值,来获取、维持和增加顾客的艺术和 科学。”而市场营销的社会定义则是:“市场营销是一个社会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可以通过创造、提供和与他人自由交换有价值的产品与服务来获得他们的所需所求。”制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支持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升级企业 内网。(五)不断强化智能制造支撑能力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工业软件研发创新,培育壮大传感器、 控制器、智能物流装备等智能制造核心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 关键装备、核心工业软件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深入贯彻国家智能 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智能制造标准示范和推广,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 贯标。加快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 发和推广一批融合新兴技术的成熟解决方案。推进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建设,探索网络化服务模式。加大智能制造网络与数据安全公共 服务供给,提升智能制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加快管理体系标准在重 点领域和优势产业全覆盖。九、顾客忠诚高度满意是达到顾客忠诚的重要条件。不过,在不同行业和不同 的竞争环境下,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之间的关系会有差异。所有市场 的共同点是,随着满意度的提高,忠诚度也在提高。但是,在高度竞 争市场(如汽车和个人电脑市场),满意的顾客和完全满意的顾客之 间的忠诚度有巨大差异;而在非竞争市场(如管制下的垄断市场一一 本地电话市场),无论顾客满意与否都保持高度忠诚。尽管在某些场合,顾客不满意并不妨碍顾客忠诚,但企业最终仍会为顾客的不满付出高昂代价。企业如果没有赢得高水平的顾客满意 度,是难以留住顾客和得到顾客忠诚的。除了简单地吸引和保留住顾客,许多公司还希望不断提高其顾客 占有率。他们的目标不再是赢得大量顾客的部分业务,而是争取现有 顾客的全部业务。例如,通过成为顾客购买产品的独家供应商,或说 服顾客购买更多的本公司产品,或向现有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交叉销售 别的产品和服务,以获得所属产品类别中更大的顾客购买量。十、绿色营销的兴起和实施(一)绿色营销的兴起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毁坏自 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大自然的报 复促使人类猛醒,绿色需求便逐步由潜在转化为现实,消费需求的满 足,转向物质、精神、生态等多种需求与价值并重。有支付能力的绿 色需求,是绿色营销赖以形成的推动力,并决定了绿色市场规模的形 成与发展。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的罗马俱乐部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并不 等于GDP的上升。1972年6月,联合国首次召开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全球性环保行动计划和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 发出呼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家纷纷推出以环保为主题的“绿色 计划”。20世纪80年代前,由于我国粮油食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出口产品 因保护臭氧层的有关国际公约而受阻,因此,对实施绿色营销开始有 紧迫感。中国的绿色工程始于绿色食品开发,1984年在广州出现了全 国第一家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992年H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 “中 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制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开始实 施绿色食品标志制度。1993年5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 “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除绿色食品外,我国绿色产品的研制与 开发也已扩展到其他领域。1990年研制成功了高容量,胶体电池; 1994年研制成功绿色农药苦参烟碱乳剂,获得日内瓦博览会金奖。 1994年,农业部提出了发展绿色食品的三项基本原则,并正式决定采 用由太阳、植物叶片、禧蕾构成的绿色食品标志。1994年3月25日, 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 白皮书,是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环境与发展的总体出发,提出的促 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人口、教育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总体战略和政策措施方案。1995年年初,全国已有28种绿色食品的生 产和开发,除食品外,其他绿色产品也不断研制成功。随着绿色产品 的开发,绿色商店已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建立。从绿色意识的觉醒、绿 色需求的发展、绿色产业的形成、绿色体制的建立到绿色理论的创建, 中国21世纪议程在行动中。(二)绿色营销的实施绿色营销实施的步骤,一般包括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收集绿色信 息、分析绿色需求、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绿色营销组合。下面主要简 述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和营销组合。1、制定绿色营销战略在全球绿色浪潮兴起的时代,企业应基于环境和社会利益考虑, 在搜集绿色信息、分析绿色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能够体现绿色营销内 涵的战略计划,以便有利于长期发展。绿色营销战略应明确企业研制 绿色产品的计划及必要的资源投入,具体说明环保的努力方向及措施。 绿色营销战略应以满足绿色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满足现有与潜 在绿色需求,还要促进绿色消费意识和绿色需求的发展。绿色营销战 略要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争取获得绿色标识,制定绿色企业形 象战略。绿色营销将带来更高的边际收益,实现合理的“绿色盈利”, 从长远看这是绿色营销战略实施的必然结果。2、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绿色营销强调营销组合中的“绿色”因素,首先要重视绿色消费 需求的调查与引导,产品的开发和经营不仅对社会发展或环境改善有 所贡献,而且能有效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冲破人为设置的“绿色 壁垒”,适应“环保回归”热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主要考虑在产品 生命周期各阶段产品与包装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力求在生产、 消费及废弃物回收过程中降低公害,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 境的污染。正确有效的绿色渠道是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不仅要慎选 绿色信誉好的中间商,而且要选择和改善能避免污染、减少损耗和降 低费用的储运条件。绿色价格应反映生态环境成本,包括产品消耗及 环境改善支出,确立环境与生态有价的基本观点,贯彻“污染者付款” 原则,促进生态化、低污低耗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绿色促销要 利用传媒和社会活动,传播绿色企业及产品的信息,为企业的绿色表 现作宣传。通过赞助、捐赠等对有关环保的组织及活动,给予经济上 的支持。广告要突出绿色产品的特点,突出环保靠全社会的力量,靠 每个人的贡献。广告投入和广告频率要适度,防止因广告而造成资源 浪费和声、光等感官污染。绿色管理是融环境保护观念于企业营销活 动过程中的管理方式,通过全员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自觉地实 施绿色营销,切实做好环保工作。十一、营销部门的组织形式具体的营销部门可有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