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68518609
资源大小:254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统考试题含解析.doc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我们要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处理恶性事件,当氯气泄漏时消防队员应及时采取的措施是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有关情况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溶液处理过的口罩;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可解毒;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浸湿的口罩;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即可,不必走太远;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常温下氯气能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可以解毒。ABCD2、下列关于胶体、溶液、浊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胶体和溶液均是无色透明的B胶体与浊液的本质区别是胶体是均一透明的,而悬浊液是浑浊的C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鉴别三者DFe(OH)3既可以形成胶体也可以形成浊液3、当光束通过下列分散系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是A稀豆浆B淀粉胶体C氯化钾溶液D氢氧化铁胶体4、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和交叉分类,H2SO4应属于()酸氧化物含氧酸二元酸纯净物混合物无机化合物ABCD5、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移向阴极的原因是A铁离子带正电荷B氢氧化铁带负电吸引阳离子C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D氢氧化铁胶体吸附阴离子带负电荷6、下列实验现象与括号指明的新制氯水中的相关成分没有关系的是A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色后褪色(H、HClO)B新制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Cl)C镁粉加入新制氯水中,有无色气泡产生(H)D将有色布条放入新制氯水中,有色布条褪色(Cl2)7、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会由淡绿色(Fe2+)变为黄色(Fe3+)。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还原性B碱性C氧化性D酸性8、蒸发操作中必须用到蒸发皿,下面对蒸发皿的操作中正确的是()A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B将蒸发皿放置在铁架台的铁圈上,并加垫石棉网加热C将蒸发皿放置在三脚架上并加垫石棉网用酒精灯火焰加热D在三脚架上放置泥三角,将蒸发皿放置在泥三角上加热9、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石灰石与盐酸反应:CO32+2H+=CO2+H2O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C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离子恰好沉淀完全:Ba2+2OH+2H+SO42=BaSO4+2H2ODNH4HCO3溶液与过量HCl溶液混合:HCO3+H+=CO2+H2O10、下列关于离子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间的强烈的静电作用B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吸引C阴阳离子间强烈的静电作用D阴阳离子间强烈的排斥作用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CuAg=AgCu2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2Fe6H=2Fe33H2C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CO322H=H2OCO2D氧化铜溶于盐酸O22H=H2O12、美国科学家将两种元素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元素,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差为( )A57B47C61D29313、已知某一反应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则关于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H2CrO4中铬元素显+6价B该反应中的还原剂是H2O2,氧化产物是O2C氧化性:H2CrO4O2D如反应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1.68L14、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该溶液中( )A一定有SO42-B可能有SO42-或Ag+C一定无Ag+D还可能有CO32-15、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可制得AgI胶体,当它跟Fe(OH)3胶体相混合时,能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由此可知A该AgI胶粒能通过半透膜B该AgI胶体带负电荷C该AgI胶体进行电泳时,胶粒向阳极移动D该AgI胶体是电解质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向CuSO4溶液中加入金属钠:2Na+Cu2+=2Na+CuB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后褪色CNa2O2固体中阴、阳离子数比为1:1D区别NaHCO3与Na2CO3溶液,可用Ca(OH)2溶液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有A、B、C、D四种元素,A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一个电子;B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C元素的原子核内无中子;D原子核外电子数比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6个。(1)C与D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其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2)B离子的电子式_,A离子的电子式_。(3)B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D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18、有A、B、C、D、E、F六种物质,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图(反应条件略,有些反应的产物和条件没有全部标出)。已知A、B、E是单质,B在常温下为气体,C俗名称为烧碱,D为无色无味液体。(1)写出A、D的化学式_。(2)写出A和D反应生成B和C的化学方程式_。(3)写出E与C、D反应生成B和F的离子方程式_。19、下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装置A中玻璃仪器的名称是_,进水的方向是从_口(填字母)进水。(2)利用装置B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是_。(3)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应选择装置_(填字母,下同);从碘水中分离出I2,应选择装置_。20、过氧化钠常作漂白剂、杀菌剂、消毒剂。过氧化钠保存不当容易吸收空气中CO2而变质。(1)某课外活动小组欲探究某过氧化钠样品是否已经变质,取少量样品,溶解,加入_溶液,充分振荡后有白色沉淀,证明Na2O2已经变质。(2)该课外活动小组为了粗略测定过氧化钠的纯度,他们称取a g样品,并设计用下图装置来测定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A中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_。将仪器连接好以后,必须进行的第一步操作是_。B装置出来的气体是否需要干燥_。(填“是”或“否”)写出装置C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D中NaOH溶液的作用_。实验结束时,读取实验中生成气体的体积时,不合理的是_。a.直接读取气体体积,不需冷却到室温b.上下移动量筒,使得E、F中液面高度相同c.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读出量筒内水的体积后,折算成标准状况下氧气的体积为V mL,则样品中过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实验完成后E到F之间导管内残留水的体积会使测量结果_。(填“偏大”、“偏小”或“不影响”)21、(1)H2 + CuO Cu + H2O 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3S + 6NaOH 2Na2S + Na2SO3 + 3H2O NH4NO3 + Zn=ZnO + N2+ 2H2OCu2O + 4HCl=2HCuCl2 + H2O上述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_(填序号)(2)用双线桥法表示下述反应的电子转移MnO2 + 4HCl(浓) MnCl2 +Cl2+ 2H2O_(3)在反应 KIO3 + 6HI=3I2 + KI + 3H2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4)若反应 3Cu + 8HNO3(稀)=3Cu(NO3)2 + 2NO+ 4H2O中转移了3mol电子,则生成的NO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是_L。(5)配平下面两个反应 _H2O + _Cl2 +_ SO2 =_H2SO4 + _HCl,_ _KMnO4 + _HCl=_KCl + _MnCl2 + _Cl2 + _H2O(系数是1的也请填上),_根据以上两个反应反应,写出由KMnO4、K2SO4 、MnSO4 、SO2、H2O、H2SO4 这六种物质组成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方程式并配平。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解析】及时转移疏散人群,同时向有关部门如实报告事故有关情况,故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被转移人群应戴上用浓NaOH溶液处理过的口罩,烧碱具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捂住口鼻,故不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含碱性物质的水溶液可解毒,氯气与碱性物质反应,故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浸湿的口罩,小苏打和氯气反应,用肥皂水(小苏打水)浸湿的口罩可防止吸入大量氯气而中毒,故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氯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和空气混合时,氯气在下方,空气在上方,因此人群不能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故不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水源和食物等是否被污染,故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常温下氯气微溶于水,所以只要向空气中喷洒水就不能解毒,故不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因此符合及时采取的措施,故B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B。2、D【解析】A. 胶体和溶液均一透明,但不一定无色,如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A项错误;B. 分散系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为溶液,大于100nm为浊液,1100nm为胶体,与是否透明无关,B项错误;C. 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但不能区别溶液与浊液,C项错误;D. Fe(OH)3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是以胶体形式存在,而大于100nm时形成浊液,D项正确;答案选D。3、C【解析】丁达尔效应是指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性质,据此解答。【详解】A稀豆浆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A不符合;B淀粉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B不符合;C氯化钾溶液是溶液分散系,不是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符合;D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D不符合。答案选C。4、A【解析】硫酸是纯净物,且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且为无机化合物;该化合物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都是氢离子,因此为酸,一分子硫酸可电离两个氢离子,故为二元酸,因为分子中含有氧原子,故为含氧酸,因此答案选A。5、C【解析】由于氢氧化铁的胶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荷,因此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氢氧化铁胶体粒子移向阴极,而氢氧化铁胶体是不带电的;故答案选C。6、D【解析】A. 向新制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先变红色说明含有H,溶液褪色说明含有HClO,故不选A;B. 新制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与Cl有关,故不选B;C. 镁粉加入新制氯水中放出生成氢气,与H有关,故不选C;D. 将有色布条放入新制氯水中,有色布条褪色与HClO有关,与Cl2无关,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氯水的成分及氯气的化学性质、次氯酸的化学性质,明确新制氯水的成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氯水中各微粒的性质来解答即可,注意氯气没有漂白性。7、A【解析】Fe2+变为黄色Fe3+,该过程中铁元素被氧化,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发生,说明维生素C可以防止铁元素被氧化,说明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答案为A。8、D【解析】蒸发皿可直接加热,不需要放在石棉网上,但铁架台的铁圈和三脚架上没法放置蒸发皿,故在三脚架上放置泥三角,把蒸发皿放置在泥三角上加热。本题答案为D。【点睛】蒸发皿可直接加热,加热时用三脚架和泥三角固定。9、D【解析】A. 石灰石难溶于水,不能用CO32表示,A不正确;B. 该离子方程式没有配平,电荷不守恒,B不正确;C. 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SO42离子恰好沉淀完全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O42=BaSO4+H2O,C不正确;D. NH4HCO3溶液与过量HCl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D正确。答案选D。10、C【解析】离子键是相邻的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详解】A项、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A错误;B项、离子键不仅包含吸引力还包含排斥力,故B错误;C项、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故C正确;D项、离子键不仅包含排斥力还包含吸引力,故D错误;故选C。11、C【解析】A电荷不守恒;B生成Fe2+;C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生成CO2和水;D难溶物写化学式。【详解】A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发生Cu+2Ag+=Cu2+2Ag,选项A错误;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发生Fe+2H+=Fe2+H2,选项B错误;C向碳酸钠溶液中加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2H+=H2O+CO2,选项C正确;DCuO是难溶物要写化学式,则氧化铜与盐酸反应:CuO+2H+=H2O+Cu2+,选项D错误;答案选C。【点睛】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运用,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并从守恒的角度认识,易错点为B,注意反应要遵循反应的实际,难度不大。12、A【解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8 , 则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175-118=57,所以A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13、D【解析】A、H2CrO4中氢为+1价、氧为-2价,则铬元素显+6价,选项A正确;B、反应中O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H2O2为还原剂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氧气,而Cr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对应的产物Cr(OH)3为还原产物,选项B正确;C、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量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反应中H2CrO4为氧化剂,O2为氧化产物,故氧化性:H2CrO4O2,选项C正确;D、由2H2CrO43H2O22Cr(OH)33O22H2O可知,生成3mol气体转移6mol电子,则转移了0.3mol电子,则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15mol,其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0.15mol×22.4L/mol=3.36L,选项D错误。答案选D。14、B【解析】某溶液中滴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沉淀可能为硫酸钡,也可能为氯化银,则原溶液中可能有SO42-或Ag+,答案为B。15、C【解析】已知由AgNO3溶液和稍过量的KI溶液可制得AgI胶体,当它跟Fe(OH)3胶体相混合时,能析出AgI和Fe(OH)3的混合沉淀,这是发生了胶体的聚沉,说明AgI胶粒与Fe(OH)3胶粒带相反电荷,Fe(OH)3胶粒带正电,AgI胶粒带负电;【详解】A. 胶粒直径在1到100nm之间,不能通过半透膜,A错误; B. 该AgI胶体不带电,B错误;C. AgI胶粒带负电,则该AgI胶体进行电泳时,胶粒向阳极移动 ,C正确;D. 该AgI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不是电解质,D错误;答案选C。16、B【解析】A向CuSO4溶液中加入金属钠,不能置换出金属铜,钠先和溶液中的水反应,生成的NaOH溶液再和CuSO4溶液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Cu2+=2Na+Cu(OH)2+H2,故A错误;BNa2O2投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先变蓝,是由于生成了碱,后褪色,是Na2O2由于具有强氧化性,氧化而褪色,故B正确;CNa2O2固体中阴离子为过氧根离子,阳离子为钠离子,阴、阳离子数比为1:2,故C错误;D不能用Ca(OH)2溶液区别NaHCO3与Na2CO3溶液,都会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HCl HCl=H+Cl- Na+ 【解析】由A元素的原子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一个电子可知A为Na元素;由B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可知B为S元素;由C元素的原子核内无中子可知C为H元素;由D原子核外电子数比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多6个可知D为Cl元素。【详解】(1)氢元素与氯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氯化氢,化学式为HCl,氯化氢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出氯离子和氢离子,电离方程式为HCl=H+Cl-;(2)硫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硫离子,硫离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电子式为;钠离子为阳离子,其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则钠离子的电子式为Na+;(3)硫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 最外层有6个电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氯离子,氯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 最外层有8个电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点睛】阴离子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由B元素负2价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氩原子相同确定B为钠元素是解答关键,也是解答的突破口。18、Na、H2O 2Na+2H2O2NaOH+H2 2Al+2OH+2H2O2AlO2+3H2 【解析】有A、B、C、D、E、F六种物质,C俗名称为烧碱,C为NaOH,D为无色无味液体,D为H2O,根据框图,单质A与水反应生成一种气体单质B和氢氧化钠,则A为钠,B为氢气,氢氧化钠、水与单质E反应生成氢气,则E为铝,因此F为偏铝酸钠,据此分析解答。【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是钠,B是氢气,C是氢氧化钠,D是水,E是铝,F是偏铝酸钠,则(1)钠和水的化学式分别是Na、H2O;(2)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3)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OH+2H2O2AlO2+3H2。【点睛】正确推断物质的种类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突破口为C、D。本题的易错点为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注意反应过程中水也参与了反应。19、冷凝管(或直形冷凝管) a 先将分液漏斗上部的玻璃塞打开,再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 C B 【解析】根据蒸馏、分液、蒸发的原理、装置、操作等回答。【详解】(1)装置A是蒸馏装置,其中玻璃仪器是冷凝管。为提高冷凝效率,应使水流方向与蒸气流向相反,即水从a口进、从b口出。(2)利用装置B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滴下,应使分液漏斗内外气体相通、压强相等。具体操作是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或:使玻璃塞上凹槽或小孔与上口的小孔对齐),然后旋开分液漏斗的活塞。(3)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应使用蒸发的方法,选择装置C;从碘水中分离出I2,应使用萃取、分液的方法,应选择装置B。【点睛】蒸馏适用于分离互溶、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混合物;分液适用于分离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蒸发适用于从溶液中分离热稳定性较好的固体溶质。20、CaCl2或BaCl2(合理答案均可) CaCO3+2H+=Ca2+H2O+CO2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否 2Na2O2+2CO2=2Na2CO3+O2 2Na2O2+2H2O=4NaOH+O2 吸收未反应的CO2 a 偏小 【解析】(1)Na2O2易变质,与空气中CO2反应,生成Na2CO3,Na2CO3与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等易反应,生成白色BaCO3沉淀,而Na2O2与水反应所得溶液不能与BaCl2溶液或Ba(NO3)2溶液反应;(2)A中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 Ca2+ H2O+CO2;根据题意,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准确测量反应生成氧气的体积,因此必须检查整套装置是否漏气;由于需要排水法测量体积,因此B装置出来的气体不需要干燥;生成的CO2中含有水蒸气,则装置C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 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D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CO2;a、C中反应是放热反应,产生的氧气温度高于室温,故不冷却读数导致氧气体积偏大,a错误;b.上下移动量筒,使得E、 F中液面高度相同,b正确;c.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相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c正确;答案选a;n(O2)=,由反应式2CO2+2Na2O2=2Na2CO3+O2可知,n(Na2O2)=2n(O2)=2×,由nM可知,m(O2)=2××78gmol-1,则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100%=×100%=×100%或;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准确测量反应生成氧气的体积,E到F之间导管内水的体积没有办法测量会引起氧气体积减小,测定结果偏小。【点晴】综合实验设计题的解题思路:(1)巧审题,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题的核心,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起点。实验原理可从题给的化学情景(或题首所给实验目的)并结合元素化合物等有关知识获取。在此基础上,遵循可靠性、简捷性、安全性的原则,确定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方案。(2)想过程,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根据实验原理所确定的实验方案中的实验过程,确定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把握各步实验操作的要点,理清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3)看准图,分析各项实验装置的作用。有许多综合实验题图文结合,思考容量大。在分析解答过程中,要认真细致地分析图中所示的各项装置,并结合实验目的和原理,确定它们在该实验中的作用。(4)细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实验现象(或数据)是化学原理的外在表现。在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的过程中,要善于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以及产生误差的原因,或从有关数据中归纳出定量公式,绘制变化曲线等。21、 1:5 22.4 2 1 1 1 2 2 16 2 2 5 8 2KMnO4+5 SO2+ 2H2O = K2SO4+ 2MnSO4+2H2SO4 【解析】(1)H2 + CuO Cu + H2O ;3S + 6NaOH 2Na2S + Na2SO3 + 3H2O;NH4NO3 + Zn=ZnO + N2+ 2H2O这三个反应中化合价都有变化,所以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CaCO3 + 2HCl=CaCl2 + CO2 + H2O;Cu2O + 4HCl=2HCuCl2 + H2O这两个反应中没有化合价变化,均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MnO2MnCl2,锰元素化合价由+4价降低到+2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Cl-Cl2,氯元素化合价由-1价升高到0价,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确的电子转移表示为:;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3)在反应 KIO3 + 6HI=3I2 + KI + 3H2O中,若有3mol I2生成,KIO3I2,碘元素化合价降低,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做氧化剂,其物质的量为1mol;6molHI中有1molI-没被氧化,5molHI2.5mol I2,碘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做还原剂,其物质的量为5mol;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1:5。(4)反应 3Cu + 8HNO3(稀)=3Cu(NO3)2 + 2NO+ 4H2O中,铜由0价升高到+2价,失电子;3molCu完全反应,共转移6mole-;根据3Cu -2NO-6mole-可知,当转移了3mol电子时,生成的N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mol,其在标况下的体积是1×22.4=22.4 L;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2.4。(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规律,进行配平:Cl22HCl,氯元素化合价降低2价;SO2 H2SO4,硫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因此Cl2前面系数为1,SO2前面系数为1,再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系数,正确的为:2H2O +Cl2 +SO2 =H2SO4 + 2HCl;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1,1,1,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规律,进行配平:KMnO4MnCl2,锰元素化合价降低5价;2HClCl2,氯元素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规律:KMnO4前面的系数为2,Cl2前面系数为5;最后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系数,正确的为2KMnO4 + 16HCl=2KCl + 2MnCl2 + 5Cl2 + 8H2O;KMnO4在反应中做氧化剂,被还原为MnSO4,SO2在反应中作还原剂,被氧化为H2SO4,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规律,进行配平:KMnO4MnSO4,锰元素化合价降低5价;SO2SO42-,硫元素元素化合价升高2价,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规律:KMnO4前面的系数为2,SO2前面系数为5;最后根据原子守恒配平其它物质系数,正确的为:2KMnO4+5SO2+ 2H2O = K2SO4+ 2MnSO4+2H2SO4;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2,16,2,2,5,8;2KMnO4+5SO2+ 2H2O = K2SO4+ 2MnSO4+2H2SO4。【点睛】针对于问题(3)在反应 KIO3 + 6HI=3I2 + KI + 3H2O中,都是碘元素发生化合价变化,因此同种元素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化合价变化为“只靠拢,不交叉”;即KIO3中+5价的碘降低到0价碘;HI中-1价碘升高到0价碘,但是其中6个HI中有1个-1价碘没有发生变价,有5个-1价碘发生变价,被氧化;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