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示范初中2022年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68521265
资源大小:230.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示范初中2022年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无色溶液加入铝可以产生H2,则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存在的离子组是()ANa+、Mg2+、SO42-、Cl BK+、Na+、Cl、SiO32-CK+、NH4+、Cl、SO42- DNa+、K+、HCO3-、Cl2、中国最新战机歼31使用了高强度、耐高温的钛合金材料。工业上冶炼钛的反应如下:TiC14+2MgTi+2MgCl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TiCl4是还原剂BMg被氧化CTiCl4发生氧化反应DMgCl2是还原产物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电解质的是( )A石灰石B纯碱C乙醇D烧碱4、将BaCl2溶液加入某无色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则沉淀不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存在Ag+B一定存在CO32C一定存在SO42D以上说法都不对5、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B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C是否能通过滤纸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选项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NaOHH2SO4NaHCO3Mn2O7COBNa2CO3HClONaClNa2OCO2CKOHHNO3CaCO3CaOSO2DBa(OH)2HClCaCl2Na2O2SO3AABBCCDD7、在某体系内有反应物和生成物5种物质:H2S、S、FeCl3、FeCl2、HCl。已知FeCl3为反应物,则另一反应物是()AH2SBFeCl2CSDHCl8、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1 mol·L1 BaCl2溶液中含有的Ba2离子数为NAB16 g O3与O2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为NAC7.8g Na2O2与足量水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 NAD常温常压下,11.2 L氢气中含有的H2分子数小于0.5NA9、硝酸钾是一种无氯氮钾复合肥,宜在种植水果、蔬菜、花卉时使用。关于KNO3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从其阳离子看,属于钾盐B从其阴离子看,属于硝酸盐C它属于纯净物中的无机化合物D因为含有氧元素,故它属于氧化物10、在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而且为无色透明的溶液是( )A、Al3+、BK+、Na+、CK+、Fe3+、DNa+、K+、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LB1molH2的质量是1g,它所占的体积是22.4LC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物质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D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为22.4L12、下列实验装置(部分仪器已省略)或操作,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A闻气体气味B干燥氯气C分离乙醇和水D配制100 mL 0.10 molL1盐酸13、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A是否稳定B是否有丁达尔现象C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D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14、二氧化氯、铁酸钠以及臭氧是饮用水的“三净客”,用铁酸钠(Na2FeO4)处理来自河流湖泊的水,以作为人们生活饮用水,是一项较新的技术。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二氧化氯对水具有消毒、净化双效功能 臭氧可消除水洗物中残留的农药残留,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 臭氧、明矾净水原理相同 用Na2FeO4净水具消毒和净化双效功能ABCD15、配制240 mL 1 mol/L 的稀盐酸溶液,需要12 mol/L的浓盐酸的体积为 ( )A12 mLB25 mLC20.8 mLD12.5 mL16、下列物质的分离方法中,主要是利用密度不同达到分离目的的是A把石油蒸馏分离成汽油、煤油和柴油等B煎中药时用水在煮沸条件下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C把大豆磨碎后,用水溶解其中可溶性成分,经过滤后,分成豆浆和豆渣D做饭洗米时淘去米中的沙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有一包白色粉末,由BaCl2、K2SO4、CaCO3、NaOH、CuSO4、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它的成份,进行了如下实验:(1)气体B的化学式_,白色沉淀的成分为_。(2)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_;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有_;可能含有的物质有_;(3)如若需要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应如何操作:_。18、今有甲、乙两种固体和A、B、C、D四种物质的溶液。已知甲、乙中有一种为氧化铜,A、B、C、D分别是盐酸、氯化钠、氯化铜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这六种物质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乙BA水;AC乙D;甲BA水。(1)写出下列四种物质的化学式:甲_, 乙_, A_, D_。(2)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上述三个变化:_,_,_。19、某次实验需用480mL、0.5mol/L的稀硫酸,某同学用98%的浓硫酸(=1.84g/cm3)进行配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需要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胶头滴管、量筒、玻璃棒,还需要_;(2)计算: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_mL;(3)配制过程: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硫酸;将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有适量蒸馏水的烧杯中,边加边搅拌,冷却至室温;用玻璃棒引流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到已经检漏的合适规格的容量瓶中;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中,轻轻摇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向容量流中加入蒸馏水,在距离刻度12cm时,然后定容;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中待用。上述步骤中一定用到胶头滴管的有_(填序号);若步骤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应该如何处置:_。(4)在横线上填写下列各种情况对所配制溶液浓度的影响(选填“偏高”、“偏低”或“无影响”)。所用的浓硫酸长时间放置在密封不好的容器中_;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仰视液面_。20、某小组同学为探究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已知:溴水为溴的水溶液,溴水为橙黄色,溴蒸气为红棕色,均有毒氯水为氯气的水溶液。实验记录如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打开活塞a,滴加氯水,关闭活塞aA中溶液变为橙黄色吹入热空气A中橙黄色明显变浅;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停止吹入空气,打开活塞b,逐滴加入H2O2溶液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橙黄色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2)实验操作II吹入热空气的目的是_。(3)装置C的作用是_。(4)实验操作III,混合液逐渐变成橙黄色,其对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5)由操作I得出的结论是_,由操作III得出的结论是_。(6)实验反思:实验操作III,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_。21、(1)向Al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现象是_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现象是_。(2)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产生1mol H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mol。(3)经常有人因误食亚硝酸钠(NaNO2)而中毒。原因是NaNO2像食盐一样既有咸味,又有很强毒性。已知亚硝酸钠能发生如下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该反应的氧化剂是_,被氧化的是_元素。若此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为0.5mol,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加入铝可以产生H2,则溶液显酸性或碱性含有较多的H+,或OH-。A、若为酸性溶液,离子可以共存,若为碱性溶液,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A错误。B 、若为酸性溶液,2H+SiO32=H2SiO3,不共存,若为碱性,离子间不反应,共存,B错误。C、若为酸性离子间共存,若为碱性,OH-+NH4+=NH3·H2O,不共存,C错误。D、若为酸性,H+HCO3=CO2+H2O,若为碱性,HCO3+OH-=CO32-+H2O,均不共存,D正确。正确答案为D点睛:在中学化学中能与Al产生H2的溶液为酸性或者碱性溶液,这是一个重要知识点,HCO3-为酸式盐的酸根离子,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还有要看清题目,问的是一定不能大量共存还是可能大量共存,要求解题时仔细审题。2、B【解析】反应TiC14+2MgTi+2MgCl2中Ti元素化合价降低,Mg的化合价升高,据此解答。【详解】A反应中Ti元素化合价降低,则TiCl4为氧化剂,故A错误;B反应中Mg失电子,则Mg被氧化,故B正确;C反应中Ti元素化合价降低,则TiCl4发生还原反应,故C错误;D反应中Mg的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因此MgCl2是氧化产物,故D错误;故答案选B。3、C【解析】A石灰石是混合物,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A不满足题意;B纯碱即碳酸钠,碳酸钠属于盐,盐属于电解质,B不满足题意;C乙醇在水溶液、熔融状态均不能电离,为非电解质,C满足题意;D烧碱即NaOH,NaOH属于碱,为电解质,D不满足题意。答案选C。4、D【解析】BaCl2溶液加入某无色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则沉淀不溶解,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则该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原溶液中可能含有Ag+、SO42-、SO32-,根据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Ag+或SO42-,一定不存在CO32-,故答案为D。【点睛】明确常见离子的性质为解答关键,将BaCl2溶液加入某无色溶液后,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HNO3,则沉淀不溶解,该沉淀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原溶液中可能含有Ag+、SO42-、SO32-。5、B【解析】当分散剂是水或其它溶液时,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故A、C、D错,B对。故选B。6、C【解析】【详解】AMn2O7为酸性氧化物,CO为不成盐氧化物,故A错误;BNa2CO3属于盐,不属于碱,故B错误;C各项均符合物质的分类,故C正确;DNa2O2属于过氧化物,不属于碱性氧化物,故D错误;故答案为:C。7、A【解析】某体系内有反应物和生成物5种物质:H2S、S、FeCl3、FeCl2、HCl,已知FeCl3为反应物,则还原反应为FeCl3FeCl2,Fe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该反应中S元素的化合价应升高,可知氧化反应为H2SS,则另一反应物为H2S,故答案为A。8、A【解析】A溶液体积未知,无法确定溶液中微粒的数目,故A错误;BO3与O2均为氧原子构成,所以16g二者的混合物即16gO原子,所以含有氧原子1mol,数目为NA,故B正确;C7.8gNa2O2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水完全反应生成0.05mol氧气,转移了0.1mol电子,转移电子数为0.1NA,故C正确;D标准状况下,11.2L氢气中含有的H2分子数为0.5NA,分子数、压强不变温度越高气体的体积越大,即体积相同、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分子数越小,所以常温常压下,11.2 L氢气中含有的H2分子数小于0.5NA,故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A。9、D【解析】A.硝酸钾含有的阳离子为钾离子,则硝酸钾属于钾盐,故A正确;B.硝酸钾含有的阴离子为硝酸根离子,则硝酸钾属于硝酸盐,故B正确;C.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是纯净的无机化合物,故C正确;D.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纯净物,硝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盐,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D。10、A【解析】A、Al3+、溶液无色,且与氢离子不反应,A符合题意;B与氢离子不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B与题意不符;CFe3+有颜色,C与题意不符;D与氢离子不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D与题意不符;答案为A。11、D【解析】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是22.4 L,A错误;B.1 molH2的质量是2 g,在标准状况下它所占的体积是22.4 L,B错误;C.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C错误;D.在标准状况下,1 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都约是22.4 L,D正确;答案选D。12、A【解析】A.闻气体应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B.碱石灰与氯气反应;C.乙醇与水互溶,所以不分层;D.配制一定浓度溶液时,在转移过程需要玻璃棒引流。【详解】A.闻气体应使极少量气体进入鼻孔,图中操作合理,故A项正确;B.碱石灰与氯气反应,则图中装置不能干燥氯气,故B项错误;C.乙醇与水互溶,混合后不分层,因此不能利用分液漏斗分离,应利用蒸馏操作分离该混合物,故C项错误;D.配制100 mL 0.10 molL1盐酸,图中操作为转移过程,需要玻璃棒引流,故D项错误;本题答案选A。【点睛】本题侧重考查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掌握实验方法及完成实验所必需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其中气体的干燥与净化装置的选择,一般遵循的原则为:1.尽量用化学方法,一般酸性气体杂质用碱性试剂除去,还原性气体杂质用氧化性试剂除去;2.净化试剂只与杂质发生反应;3.不生成新的杂质。因此,B选项干燥氯气应选取浓硫酸做干燥剂,而不是选择与它反应的碱石灰作干燥剂。13、C【解析】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答案选C。14、A【解析】二氧化氯对水具有消毒功能,但不能净水,错误;臭氧可消除水洗物中残留的农药残留,杀灭水中的细菌病毒,正确;明矾中铝离子发生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吸附水中的杂质净水,而臭氧具有强氧化性,杀菌消毒,净水原理不同,错误;Na2FeO4是可溶于水的强氧化剂,在水中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其还原产物主要是Fe3+,会水解形成Fe(OH)3胶体,则Na2FeO4净水具消毒和净化双效功能,正确;综上,正确,答案选A。15、C【解析】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据此分析作答。【详解】配制240 mL 1 mol/L 的稀盐酸溶液,需要容量瓶,而容量瓶的规格中无240mL的,故需选择250mL容量瓶进行配制,设需要12 mol/L的浓盐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定律,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250 mL×1 mol/L=V×12 mol/L解得V20.8 mL,C项正确,答案选C。【点睛】熟悉常见容量瓶的规格是解题的关键。配制的溶液若不是容量瓶的规格,则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容量瓶。16、D【解析】试题分析:A汽油煤油和柴油的沸点不同,利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A错误;B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是利用溶解度不同分离,不是利用密度,故B错误;C过滤是利用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然后利用滤渣不能通过滤纸分离,故C错误;D沙子和米的密度不同,沉在水的底部,用淘洗法可分离,故D正确故选D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CO2 BaCO3 BaCl2 、CaCO3、NaOH CuSO4、K2SO4 KCl 取无色滤液C,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淡紫色,则存在KCl,否则不存在KCl 【解析】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溶液,说明不含有硫酸铜,白色滤渣加入盐酸完全溶解并产生气体B,说明该滤渣为碳酸盐沉淀,气体B为二氧化碳,肯定有碳酸钙,无色滤液加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钡。据此解答。【详解】白色粉末加水溶解后得到白色滤渣和无色溶液,说明不含有硫酸铜,白色滤渣加入盐酸完全溶解并产生气体B,说明该滤渣为碳酸盐沉淀,气体B为二氧化碳,肯定有碳酸钙,无色滤液加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钡和氢氧化钠,则一定不含硫酸钾。(1)气体B 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白色沉淀为BaCO3;(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白色粉末一定含有BaCl2 、CaCO3、NaOH,一定不含CuSO4、K2SO4,可能含有 KCl;(3)确定氯化钾是否存在,可以用焰色反应,即取无色滤液C,做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到火焰呈淡紫色,则存在KCl,否则不存在KCl。【点睛】掌握各物质的溶解性和离子反应,根据溶液为无色,确定不含铜离子,根据白色滤渣能完全溶于盐酸生成气体分析,该物质为碳酸钙,气体为二氧化碳,因为通入二氧化碳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有钡离子,但氯化钡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所以应还含有氢氧化钠,当溶液中有钡离子时,不能含有硫酸根离子,即不含硫酸钾。18、CuO Cu(OH)2 CuCl2 NaCl Cu(OH)2+2H+=Cu2+2H2O Cu2+ +2OH-=Cu(OH)2 CuO+2H+=Cu2+ +H2O 【解析】甲、乙两种固体均与B反应,生成A和水,再分析给出的四种物质可知B为盐酸、A为氯化铜;所以甲乙中均含有铜元素,又A+C=乙+D,能与氯化铜反应的只有氢氧化钠,所以C为氢氧化钠,D为氯化钠,乙为氢氧化铜,则甲为氧化铜【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为CuO;乙为Cu(OH)2;A为CuCl2;D 为NaCl;(2)氢氧化铜为难溶物所以不能拆,故乙与B的离子反应为:Cu(OH)2+2H+=Cu2+2H2O;A与C的离子反应为:Cu2+ +2OH-=Cu(OH)2;氧化铜为难溶物不能拆,故甲与B的离子反应为:CuO+2H+=Cu2+ +H2O。19、500mL容量瓶 13.6 重新配制 偏低 偏高 【解析】(1)没有480mL容量瓶,因此需要配制500mL溶液,则实验需要的玻璃仪器除了烧杯,胶头滴管、量简、玻璃棒,还需要500mL容量瓶;(2)根据可知浓硫酸的浓度是。由于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需用量筒量取浓硫酸的体积为;(3)量取浓硫酸和定容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则其中一定用到胶头滴管的有;若步骤定容时加水超过刻度线,实验失败,需要重新配制。(4)浓硫酸吸水,所用的浓硫酸长时间放置在密封不好的容器中,导致硫酸的物质的量减少,浓度偏低;用量简量取浓硫酸时仰视液面,导致量取的硫酸体积增加,溶质增加,浓度偏高。点睛:明确实验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误差分析。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定量实验,实验过程中引起溶液浓度存在误差的因素有很多。从大的方面讲,一是由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二是由仪器或药品等系统原因引起的。由于引起误差的原因复杂,所以误差分析就成为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难点。在命题时,有关误差分析的内容既可以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也可以以填空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既可以考查判断误差导致的结果,也可以考查引起误差的可能原因。20、2Br+Cl2=Br2+2Cl吹出单质Br2吸收Br2,防止污染空气H2O2+2Br+2H+=Br2+2H2OCl2的氧化性强于Br2H2O2的氧化性强于Br2H2SO3有剩余(H2O2的浓度小或Br-与H2O2反应慢等因素都可)【解析】实验分析:本实验利用“氧化剂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强氧化性制弱氧化性”的原理探究物质氧化性的强弱。第I步,向A中(NaBr溶液)滴加氯水,A中溶液变橙黄色,则有Br2单质产生,Cl2将Br氧化为Br2,证明Cl2氧化性强于Br2。第步,向A中吹入热空气,溴易挥发,A中橙黄色变浅,则Br2被热空气赶入装置B中(H2SO3和BaCl2的混合溶液);B中有气泡,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该沉淀应为BaSO4,则SO42产生;混合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Br2自身被还原为Br,说明Br2氧化性强于SO42。第步,停止吹入空气,向装置B中逐滴加入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橙黄色,则Br又被氧化为Br2,说明H2O2氧化性强于Br2。(1)根据上述分析,A中发生的反应为氯水将NaBr氧化为Br2,溶液变橙黄色,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故答案为:2Br+Cl2=Br2+2Cl;(2)根据上述分析,吹入热空气,是利用溴的挥发性,将溴单质被赶入B中。故答案为:吹出单质Br2;(3)反应过程中有溴蒸气等污染性气体不能排放到空气中需要用NaOH溶液吸收,故C装置应是盛装NaOH溶液,用来吸收尾气。答案为:吸收Br2,防止污染空气;(4)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橙黄色,说明H2O2在酸溶液中将Br氧化为Br2,离子方程式为:H2O2+2Br+2H+=Br2+2H2O。故答案为:H2O2+2Br+2H+=Br2+2H2O;(5)根据实验分析,操作I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Br2;操作证明H2O2的氧化性强于Br2。故答案为:Cl2的氧化性强于Br2;H2O2的氧化性强于Br2;(6)实验操作III,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H2O2溶液,一段时间后,混合液逐渐变成橙黄色。开始时颜色无明显变化的可能原因是,H2O2与Br反应慢;也可能是溶液中原本有H2SO3有剩余,加入H2O2,H2O2先和H2SO3反应。故答案为:H2SO3有剩余(H2O2的浓度小或Br-与H2O2反应慢等因素都可)点睛:“吹入热空气法”在“海水提溴”的实验中有应用,利用Br2的挥发性,将Br2吹出。本题实验中探究氧化性的强弱,“吹入热空气法”时空气中氧气是否对实验会产生干扰,这一问题值得探讨。在本实验中氧气的氧化性不会对实验结论产生干扰,因为装置B中的实验现象可以排除氧气影响。装置B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说明H2SO3被氧化为SO42,同时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Br2一定参与反应,被还原为Br,故可以证明Br2氧化了H2SO3。21、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消失2Na + 2H2O 2Na 2OH+ H2水或H2O2NaNO2碘(或I)0.5 mol【解析】(1)向AlCl3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发生反应AlCl3+3NaOHAl(OH)3+3NaCl,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现象是白色沉淀消失;(2)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氢气,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a + 2H2O 2Na 2OH+ H2,反应中水中H元素化合价由+1价降低为0价,水是氧化剂,生成1molH2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2=2mol;(3)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分别如下:氮元素:NaNO2 NO,由+3价+2价,得电子,所以NaNO2是氧化剂;碘元素,HII2,由-1价0价,失电子,被氧化的是碘元素;根据反应:2NaNO2+4HI=2NO+I2+2NaI+2H2O可知,若此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为0.5mol,则被氧化的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为0.5 m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