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68523019
资源大小:214.5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届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实验室需配制1L 0.1mol·L-1的CuSO4溶液,正确的操作是A取25g CuSO4·5H2O溶于1L水中B取16g CuSO4·5H2O溶于少量水中,再稀释至1LC取16g无水CuSO4溶于1L水中D取25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L溶液2、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危险品标志,装运浓硫酸的包装箱应贴的图标是 ( )ABCD3、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A是否有丁达尔效应 B分散质直径介于1100nm之间C是否稳定 D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25 101KPa时,11.2 L氢气含有0.5 NA个氢分子B标准状况下,20 L的N2和2.4 L的O2所含分子总数约为NAC在标准状况下,18 g 水含有电子数为8 NAD在25 101KPa时,1 mol 氦气含有2 NA 个原子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石灰石与盐酸反应:CO32+2H+=CO2+H2OB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Cu+Ag+Cu2+AgC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离子恰好沉淀完全:Ba2+2OH+2H+SO42=BaSO4+2H2ODNH4HCO3溶液与过量HCl溶液混合:HCO3+H+=CO2+H2O6、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A蒸馏B升华C过滤D萃取7、向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下列有关这三种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温、同压时,三种气体的密度关系:B温度、密度相同时,三种气体的压强关系:C质量、温度、压强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体积关系:D温度、压强、体积均相同时,三种气体的质量关系:8、某溶液经分析,其中只含有Na、K、Ca2、Cl、NO3-,已知其中Na、K、Ca2+、NO的浓度均为0.1 mol·L1,则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A0.1mol·L1B0.3mol·L1C0.2mol·L1D0.4mol·L19、如图是某溶液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数据分析可得出a值等于:A2B3C4D510、下列有关焰色反应及其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焰色反应是化学变化BNa与NaCl在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C铂丝在做完氯化钠溶液的焰色反应后,用稀硫酸洗净,再蘸取少量的K2SO4溶液,重复以上实验D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某溶液,放在火焰上灼烧,观察到黄色火焰,则证明该溶液中一定有Na+,没有K+11、有Ba(OH)2 (固体)、CuSO4·5H2O (固体)、CH3COOH (液态)这些物质归为一类,下列哪些物质还可以和它们归为一类A医用酒精 B烧碱 CAl(OH)3胶体 D碱石灰12、将足量CO2通入Na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13、下列离子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透明的溶液中:Cu2+、K+、SO、NOB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Na+、K+、SO、COC含有大量Ba(NO3)2的溶液中:Mg2+、NH、SO、Cl-D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中:Ca2+、K+、HCO、NO14、下列关于漂白粉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上使用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制取B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C漂白粉可以露置在通风阴凉处D漂白粉在酸性环境下使用效果更好15、今有下列物质:1molNH3标准状况下11.2LN24时10mL水标准状况下22.4LCH4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ABCD16、浓H2SO4应贴下列哪个危险化学品的标志A剧毒品 B遇湿易燃物品 C腐蚀品 D有害品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KCl、BaCl2、Cu(NO3)2、K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向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取少量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另取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试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_。(2)写出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_。(3)写出变化的离子方程式:_。. 实验室需要240 mL0.5 mol·L-1的NaOH溶液,现用固体烧碱进行配制。(1)需称量_ g 烧碱,应放在_中称量、溶解。(2)完成此配制实验,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常见的玻璃仪器有_。(3)下列操作对所配溶液浓度偏大的有_。A烧碱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B容量瓶未干燥就用来配制溶液 C定容时仰视容量瓶D称量时使用了生锈的砝码 E.未洗涤溶解烧碱的烧杯18、有一包白色固体物质,可能含有CuSO4、Na2SO4、KNO3、NaNO3、Na2CO3、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现进行如下实验:(1)将白色固体溶于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滴加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溶解。另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可知,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一定没有_,可能有_。19、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甲同学:向1 mol/L的FeCl3溶液中加少量NaOH溶液。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丙同学: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试回答下列问题:(1)其中操作正确的同学是_。(2)利用胶体的_性质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3)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实验:将其装入U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粒子带_(填“正”或“负”)电荷。向其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_。(4)写出甲同学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20、现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H2SO4来配制500mL、0.2mol/L的稀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玻璃棒 烧瓶 烧杯 胶头滴管 量筒 容量瓶 托盘天平 药匙。请完成下列问题:(1)上述仪器中,在配制稀H2SO4时用不到的有_(填代号)。(2)经计算,需浓H2SO4的体积为_。现有10mL 50mL 100mL三种规格的量筒,你选用的量筒是_((填代号) 。(3)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准确,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_,能引起误差偏高的有_(填代号)。洗涤量取浓H2SO4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未等稀释后的H2SO4溶液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将浓H2SO4直接倒入烧杯,再向烧杯中注入蒸馏水来稀释浓H2SO4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吸出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定容时,俯视标线21、在标准状况下,11.2LCO和C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20.4g,求混合气体中CO和CO2的体积之比和质量之比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D【解析】配制1L 0.1mol·L-1的CuSO4溶液,需要CuSO4·5H2O的质量m=nM=cVM=0.1mol·L-1×1L×250g/mol=25g,需无水CuSO4的质量m=nM=cVM=0.1mol·L-1×1L×160g/mol=16g,溶解后在容量瓶中定容为1L。【详解】A. 1L指溶液体积为1L,不是溶剂水的体积为1L,应该是定容为1L,A错误。B. 需要CuSO4·5H2O的质量m=nM=cVM=0.1mol·L-1×1L×250g/mol=25g,B错误。C. 需无水CuSO4的质量m=nM=cVM=0.1mol·L-1×1L×160g/mol=16g,但不能取用1L水,应在容量瓶中定容为1L,C错误。D. 取25g CuSO4·5H2O溶于水配成1L溶液,配制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c= =0.1mol/L,D正确。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注意配制溶液计算需要的溶质质量时,有结晶水的溶质需要将结晶水算进摩尔质量中,定容时配制的溶液体积为1L,而不是加入1L的水。2、A【解析】A标志为腐蚀品标志,浓硫酸属于腐蚀品,应该使用此在标志,故A正确;B为爆炸品标志,爆炸品是指容易发生爆炸的,如烟花爆竹等,故B错误;C为有毒气体标志,有毒气体如氯气、一氧化碳等张贴,故C错误;D属于易燃标志,常张贴于易燃液体,故D错误;故答案为A。3、B【解析】胶体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丁达尔效应是我们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故B正确。故选B。4、B【解析】在0 101KPa时,11.2 L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5mol;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18 g的物质的量是;氦气是单原子分子,1个氦气分子中含有1个氦原子。【详解】在0 101KPa时,11.2 L氢气的物质的量是0.5mol,故A错误;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所以标准状况下20 L的N2和2.4 L的O2的总物质的量是1mol,含分子总数约为NA,故B正确;1个水分子含有10个电子,18 g的物质的量是,所以18 g 水含有电子数为10 NA,故C错误;氦气是单原子分子,1 mol 氦气含有NA 个原子,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特别注意“标准状况”、“常温常压”等外界条件的应用、稀有气体分子为氮原子分子等细节。5、D【解析】A. 石灰石难溶于水,不能用CO32表示,A不正确;B. 该离子方程式没有配平,电荷不守恒,B不正确;C. 向NaHSO4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SO42离子恰好沉淀完全的离子方程式为Ba2+OH+H+SO42=BaSO4+H2O,C不正确;D. NH4HCO3溶液与过量HCl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D正确。答案选D。6、B【解析】“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涉及用到加热的方法,将被提纯物质气化、冷凝为固体的过程,为升华操作,且得到固体,不是蒸馏、萃取操作,故答案选B。7、B【解析】A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时,气体的密度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故A不选;B温度、密度相同时,气体的压强与其摩尔质量成反比,故选B;C质量、温度、压强均相同时,气体的体积与其摩尔质量成反比,故C不选;D温度、压强、体积均相同时,气体的质量与其摩尔质量成正比,故D不选。答案选B8、B【解析】溶液呈电中性,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所以,所以=(0.1+0.1+2×0.10.1)molL1=0.3 molL1,故B项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B。【点睛】溶液呈电中性,阴阳离子所带电荷相等。9、C【解析】根据在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可得:2 mol/L×1 L=0.5 mol/L×a L,解得a=4 L,故合理选项是C。10、B【解析】A焰色反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错误;B、焰色反应时,由于含有钠元素的物质进行该实验时火焰会是黄色的,所以Na与NaCl灼烧时火焰颜色相同均为黄色,选项B正确;C做焰色反应实验结束后铂丝要用稀盐酸洗涤,再灼烧至跟酒精灯火焰颜色相同后再使用, 选项C错误;D黄光能掩盖紫光,可能含有K+,选项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焰色反应,明确不同元素的焰色不同,并注意钾元素的焰色反应的观察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滤去黄光。焰色反应是元素的性质,溶液中有Na+时,在无色灯焰上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但K+的焰色反应必须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才能观察到。11、B【解析】混合物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据此解答。【详解】Ba(OH)2(固体)、CuSO4·5H2O(固体)、CH3COOH(液态)都只含有一种物质,是纯净物。则A医用酒精是乙醇和水组成的混合物,A错误; B、烧碱是氢氧化钠,属于纯净物,B正确;CAl(OH)3胶体是混合物,C错误;D碱石灰是由氢氧化钠、氧化钙组成的混合物,D错误。答案选B。【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注意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正确从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两个角度来把握,明确常见物质的组成是解答的关键。12、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反应先后顺序问题。当NaOH和Ca(OH)2的混合溶液中通入CO2时,CO2与OH-反应生成CO32-,CO32-与Ca2+结合为难溶的CaCO3,当OH-完全反应后,CO2与CO32-反应生成HCO3-,此时CaCO3还不会溶解,即沉淀量不减少,当CO32-消耗完后CO2再与CaCO3反应,此时沉淀的量开始减少,直至完全溶解,故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离子反应的本质。13、B【解析】A含Cu2+的溶液呈蓝色,不满足无色溶液的要求,故A错误; B无色酚酞试液呈红色的溶液呈碱性,Na+、K+、SO、CO相互之间不反应,和氢氧根也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故B正确;C含有大量Ba(NO3)2的溶液中,SO与钡离子会生成硫酸钡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D紫色石蕊试液呈红色的溶液呈酸性,HCO在酸性条件能发生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D错误;故选B。14、D【解析】工业上使用氯气通入石灰乳制取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CaCl2;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水反应变质;漂白粉在酸性环境下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详解】工业上将氯气通入石灰乳Ca(OH)2制取漂白粉,故A错误;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O)2和CaCl2,有效成分为Ca(ClO)2,故B错误; 漂白粉露置在空气中与二氧化碳、水反应而变质,故C错误;漂白粉在酸性环境下生成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所以在酸性环境下使用效果更好,故D正确。15、D【解析】1molNH3中的原子数为1×4×NA=4NA;标准状况下11.2L N2的物质的量n(N2)= =0.5mol,原子数为0.5mol×2×NA/mol=NA;4时10mL水的质量为10mL×1g/mL=10g,其物质的量为=mol,原子数为×3×NA= NA;标准状况下22.4LCH4的物质的量n(CH4)=1mol,原子数为1mol×5×NA/mol=5NA;则所含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故选D。16、C【解析】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故浓H2SO4应贴腐蚀品标志。答案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BaCl2、K2CO3 Cu(NO3)2=Cu2+2NO3 Ag+Cl=AgCl 5.0 小烧杯 25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AD 【解析】.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KCl、BaCl2、Cu(NO3)2、K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溶液呈无色说明一定不含Cu(NO3)2、所以沉淀为碳酸钡,判断BaCl2、K2CO3一定存在;向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证明沉淀是BaCO3;取少量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色沉淀为BaSO4;另取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含有Cl-;综上所述:白色固体粉末一定含有BaCl2、K2CO3;一定不含Cu(NO3)2;可能含有KCl;(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的化学式:BaCl2、K2CO3;(2)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为Cu(NO3)2;电离方程式为:Cu(NO3)2=Cu2+2NO3-;(3)取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是氯化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g+Cl-=AgCl;.(1)实验室没有240 mL规格的容量瓶,必须配制250 mL溶液,需要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为:m=cVM=0.5mol/L×0.25L×40g/mol=5.0g,烧碱易吸水且具有强腐蚀性,所以称量烧碱时要放在小烧杯中;(2)配制溶液的步骤是:称量、溶解、冷却、转移、洗涤、转移、定容、摇匀,用烧杯溶解烧碱、可以用量筒量取水、用玻璃棒搅拌和引流、用250mL的容量瓶配制溶液、用胶头滴管定容、用托盘天平称量烧碱、用药匙取药品,所以除了量筒、烧杯、玻璃棒外还会用到的仪器有: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A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则冷却后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A选;B若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对溶液浓度无影响,因为只要定容时正确,至于水是原来就有的还是后来加入的,对浓度无影响,故B不选;C定容时仰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则浓度偏小,故C不选;D砝码生锈后质量偏大,称量时m物=m砝+m游,称量时用了生锈的砝码后会导致溶质的质量偏大,故浓度偏大,故D选;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会导致溶质损失,浓度偏小,故E不选;答案选AD。18、Na2SO4、MgCl2 CuSO4、Na2CO3 KNO3、NaNO3 【解析】根据硫酸铜溶液显蓝色,硫酸钡是白色不溶于硝酸的沉淀,Mg(OH)2是白色不溶性物质分析。【详解】(1)将白色固体溶于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有CuSO4;(2)取少量上述溶液两份,其中一份滴加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没有溶解,则该沉淀是BaSO4,一定含有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因为碳酸钡可以溶于硝酸中,反应会放出CO2气体,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Mg2+,产生的白色沉淀是Mg(OH)2,原固体中含有MgCl2。由于题目涉及实验中没有进行有关K+、Na+及NO3-的检验及各种微粒物质的量的计算,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KNO3、NaNO3。根据上述分析可知:溶液中一定含有Na2SO4、MgCl2,一定没有CuSO4、Na2CO3,可能含有KNO3、NaNO3。【点睛】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组成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结合题干提供的实验现象,结合各种离子的检验方法,根据离子在物质的存在确定物质的存在。19、丙 丁达尔效应 正 产生红褐色沉淀 Fe3+ + 3OH- = Fe(OH)3 【解析】(1)甲同学向1 mol/L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乙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2)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可用来鉴别胶体;(3)胶体具有电泳性质,电泳实验证明了胶体胶粒带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说明胶粒向负极移动;向胶体中加入可溶性的盐,胶体聚沉;(4)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详解】(1)向1 mol/L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三价铁会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方法: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正确的是丙;(2)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可用来鉴别胶体和溶液,所以利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性质区分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3)胶体具有电泳性质,电泳实验证明了胶体胶粒带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区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说明胶粒向负极移动,Fe(OH)3胶体粒子带正电荷;向胶体中加入可溶性的盐,胶体聚沉,所以向Fe(OH)3胶体中加入饱和Na2SO4溶液产生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沉淀;(4)氯化铁溶液中加入少量的NaOH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是Fe3+ + 3OH- = Fe(OH)3。20、 5.4mL 【解析】(1)根据配制500mL、0.2mol/L的稀H2SO4的步骤选择使用的仪器,然后判断不需要的仪器;(2)根据c=计算出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然后根据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计算出浓硫酸的体积,结合选择仪器的标准“大而近”选择量筒的规格;(3)根据c= 分析实验误差。【详解】(1)配制500mL、0.2mol/L的稀H2SO4的步骤为: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定容、摇匀等,需要选用的仪器为:量筒、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等,不需要的仪器为:烧瓶、托盘天平、药匙;(2)该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8.4mol/L,由于在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以配制500mL、0.2mol/L的稀H2SO4,需要浓硫酸的体积为:V=0.0054L=5.4mL,为减小实验误差,应该选择10mL的量筒量取,故选择仪器序号是;(3)根据c=分析实验误差量取浓硫酸的量筒不能洗涤,如果洗涤量取浓H2SO4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会导致量取的浓硫酸体积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未等稀释后的H2SO4溶液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热的溶液体积膨胀,冷却后溶液体积变小,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将浓H2SO4直接倒入烧杯,再向烧杯中注入蒸馏水来稀释浓H2SO4,由于水的密度比硫酸小,且浓硫酸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导致酸滴飞溅,使配制的硫酸浓度偏低;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吸出,由于溶质减少,溶液的体积偏大,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对溶质的物质的量及溶液体积没有影响,不影响配制结果;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是由于一部分溶液粘在容量瓶的瓶颈上,对溶液浓度无影响,若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则溶液的体积变大,导致配制溶液浓度偏低;定容时,俯视标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可见上述操作中,错误的是,其中能引起误差偏高的。【点睛】本题考查了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掌握配制溶液的步骤及溶液的不同浓度的换算关系是本题解答的关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的误差都是由溶质的物质的量n和溶液的体积V引起的,误差分析时,关键要看配制过程中引起n和V怎样的变化:若n比理论值小,或V比理论值大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小;若n比理论值大,或V比理论值小时,都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大。题目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规范实验操作能力;该题的难点在于误差分析,注意明确误差分析的方法。21、1:4 7:44【解析】利用解方程组求出CO和CO2的各自的物质的量,设CO的物质的量为x,CO2的物质的量为y,则:(x+y) ×22.4L/mol=11.2L x ×28 g/mol+y ×28 g/mol=20.4g,然后利用V=n×Vm、m=n×M,计算出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体积。【详解】设CO的物质的量为x,CO2的物质的量为y,则:(x+y) ×22.4L/mol=11.2L x ×28 g/mol+y ×28 g/mol=20.4g 根据式、式得:x=0.1mol,y=0.4mol,则: V(CO)=0.1mol×22.4L/mol=2.24L,V(CO2)=0.4mol×22.4L/mol=8.96L;m(CO)=0.1mol×28g/mol=2.8g,m(CO2)=0.4mol×44g/mol=17.6g;故:V(CO):V(CO2)=2.24L:8.96L=1:4,m(CO):m(CO2)=2.8g:17.6g=7:44 。【点睛】利用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