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
资源ID:68526764
资源大小:1.07MB
全文页数:9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第三课时 周长的结识教学内容:本册教材第41页上的例1。教学规定:1、通过活动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3、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掌握周长的概念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生成问题1活动一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你能用软尺量一量自己腰的长度吗?谁能说说你的腰的长度?你的腰一圈的长度我们叫做腰的周长。摸一摸你腰的周长在哪。2活动二出示以各种实物:钟面、数学书、国旗、叶子你能指出这个钟面的周长在哪吗?那么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又在哪呢?请你们同桌互相指一指。全班报告、互相指正。3活动三出示这些图形的周长指的指哪里?请你用笔描一描。学生独立完毕报告:它们的周长在哪?4周长的概念通过刚才我们量腰的周长,找数学书、国旗、叶子的周长,描这些图形的周长,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学生说一说打开课本看看书什么叫做周长,全班读一读。 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为什么要加上封闭两个字呢?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或实物的周长吗?自己选一个看看你能用几种方法知道它的周长,然后再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2学生活动3报告:你选的是哪个图形?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的?尚有什么办法吗?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周长在生活中应用和广泛,你能举出一个周长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尚有问题吗?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1、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回家和爸爸妈妈说说什么是周长,量一量自己家里人头、腰的周长,并记录下来。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三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43页例2、例3以及第44页练习十的第1、2题。教学规定: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概括能力。教学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什么叫做周长?2同桌摸一摸课桌的周长。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叫做什么?有什么特点?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对的的?3学生探究学生独立思考计算: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方面要知道什么?你如何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四人小组交流全班报告: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尚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4算法概括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6分米8厘米2厘米 1厘米3分米8厘米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1、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尚有问题吗?2、要计算下图的周长,你准备量哪几条边?最少量几条?为什么?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四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练习课练习内容:教材第44页练习十练习规定:使学生进一步纯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练习重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练习过程:一、问题引入 回顾再现1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做周长。规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2先量一量,再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自己先量一量记录下来,然后再计算。全班报告,集体订正。3课本44页第二题:出示一幅长方形的地图,求出它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毕,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集体订正。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1用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如图:(课件呈现)独立完毕集体订正,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中间哪条边为什么不算?2一块正方形的手帕边长是2分米,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独立思考:用90厘米的绸带围一圈指的是什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全班报告3在课本上找两幅自己喜欢的图画,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再和同桌交流。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四人小组合作量一量,填一填。姓名 头围厘米 胸围厘米 腰围厘米四、归纳小结、课外延伸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的物品,想办法算出它的周长。教学反思:第三单元第五课时 估计教学内容:教材第45页例4例5,46页练习教学规定: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长度单位的感性结识,掌握对长度估计的方法,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能较准确地估计出物品的长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分别有多长。3不用尺子,在本子上是着画出一条长8厘米的线段,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得最准确。4说说自己估计得怎么样,有什么感想?5今天我们就来估计同样物体的长度,看看谁估计得最准确。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5摸一摸数学书的面,是什么形状的?你有办法知道它的长和宽吗?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独立完毕。全班报告:你是怎么知道它的周长是多少厘米的。学生在四人小组里活动:拿出彩带估计一下,用彩带数学书围一圈至少要多长?剪一段试一试。并讨论:如何才干估计得更准确?全班报告:你估计得如何?有什么感受?有什么办法能估计得更准确吗?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下面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先估计,再量一量,算一算。46页做一做第二题从小红家到学校有下面几条路可以走(如图)。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今天我们学习了估算学会了什么你尚有什么问题吗?教学后记:第四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的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2使学生可以比较纯熟地口算和笔算有余数的除法。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朴问题。教材说明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有两个:一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二是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朴问题,即“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安排如下表:“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加强有余数的除法意义的结识;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有机地体现与表内除法的联系。“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还是此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切实学好。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2加强观测、操作活动的教学。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这部分内容可用5课时进行教学。第四单元第1 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目的】 1.结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测、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具、学具】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学情分析】【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爱好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不久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不久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发明了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运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测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提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设计意图:充足运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测、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运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乐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达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假如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具有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结识,但还缺少清楚的结识和数学思考。因此,一方面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所有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所有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结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报告。 (8)列出竖式: 3.观测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拟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测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测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假如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承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假如除数是8,余数有也许是几?假如余数是6,除数有也许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不久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不久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足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第2 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二)教学内容:教材P50P51上的内容。和P53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的:使学生会用口算和笔算计算有余数除法。教学重点: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称。2、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在()里最大能填几?5×( )< 16 ( ) × 6 < 25 4 × ( ) < 23 47 > ( ) × 6 ( ) × 8 < 262、计算:8 ÷ 4 = 45 ÷ 5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教材P50例1。(1)运用情境引出计算问题。15 ÷ 5 = (组)运用学过的表内出发教学竖式,通过在竖式中注明各部各称,帮助学生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 3 商 (要对着被除数的个位)除数被除数 1 5 5和3的乘积 0自主探索,报告结果。(结合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讨论交流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和竖式的写法。)2、学P51例2。(有余数的除法)(1)采用例1情境的延续。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23 ÷ 5 = 4 (组) 3 (盆) 4 2 0 3余数(2)横式与竖式对比,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3)注意:1商和余数的实际含义。商和余数的不同单位名称。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教材P51。“做一做”。(1)先填一填。(2)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3)订正错误。2、试一试自己的能力。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47 ÷ 6 = 33 ÷ 8 = 小组讨论:通过以上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作业练习。(1)找病因(并改正)(2)把横式改写成竖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称。60 ÷ 7 = ( ) ( )4、完毕教材P53第一题。5、小组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错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师:从这节课中你们又学会了那些本领?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中应当注意些什么?你们尚有什么问题要问的?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第3 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三)教学内容:教材P52例和“做一做”,P53第2、4题。教学目的:通过改变被除数的数量,使学生自行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受有余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教学道具:练习卡片每人一份。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略)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教学P52例3。1、现在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可以摆几组?列式解答 15 ÷ 5 = 3 (组)2、假如一共有16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多几盆?假如是17盆呢?假如是18盆呢?假如是24盆呢?假如是25盆呢?3、观测以上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 余数 < 除数4、小组讨论。:从整体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被除数增长,除数不变,商不变,余数随着被除数增长而增长。巩固新知 内化提高1、先观测被除数和除数再填方格。A、 14 ÷ 7 = B、14 ÷ 2 = 15 ÷ 7 = 14 ÷ 3 = 16 ÷ 7 = 14 ÷ 4 = 17 ÷ 7 = 14 ÷ 5 = 18 ÷ 7 = 14 ÷ 6 = 19 ÷ 7 = 14 ÷ 7 = 20 ÷ 7 = 14 ÷ 8 = 21 ÷ 7 = 14 ÷ 9 = 22 ÷ 7 = 23 ÷ 7 = 24 ÷ 7 =25 ÷ 7 =26 ÷ 7 =27 ÷ 7 =28 ÷ 7 =师:从A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从B组题目你发下了什么规律?从A、B组题目中你发现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无论被除数、除数如何变化,他们的余数都比除数怎么样?2、巩固练习。教本P53第2题。(被除数不变,改变除数的大小,仍可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3、教本P53第3题。(变式或练习由学生独立完毕后,订正)4、完毕教材P52“做一做”(判断对错)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高这节课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计算中要应注意什么?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第4课时有余数的除法(四)练习内容:教材P54第5、6、7、8题和补充题。练习目的:通过巩固,使学生纯熟地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高口算和笔算有余数除法的能力。练习过程:问题引入 回顾再现 (略)分层练习 强化提高1、4×7-28= 34-5×6= 4×8-24=2、在( )里最大能填几?(略)3、根据题意写出横式。(1)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2个。列式:(略)(2)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3)有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几个?还余几个苹果?4、计算:(用竖式计算)37÷4 49÷6 32÷5 25÷75、完毕教材P54第5题。下面的计算对吗?(1)48÷5=93 ()(2)33÷7=52 ( )(3)63÷8=77 ( )(4)5×6+4=346、当师傅。(完毕教材P54第6题:有29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可装多少台呢?)7、把计算卡片分一份。(P54第7题)8、求彩带的长度。一个8边行,每边长3厘米,一条彩带围一周后还剩下2厘米,求这条彩带长多少厘米?三、自主检测 评价完善(1)把10枝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得几枝?还剩几只?(2)有羽毛球23个,假如每盒里装5个,可以装几盒,还剩几盒?(3)有42个萝卜,每袋装8个,可以装几袋?还剩几个?四、归纳小结 课外延伸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第5 课时有余数的除法(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教材P55(例4)P56上的内容。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朴实际问题,加深对除法应用题的结识。教学道具:7枝铅笔、口算卡片若干张、信封8个、学生每人10根小棒。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口算。(教师出示卡片,指名学生说出得数)4 × 8 37 + 5 5 × 8 72 ÷ 824 6 7 × 9 56 ÷ 7 49 ÷ 718 ÷ 3 42 ÷ 6 9 × 4 45 ÷ 92、先摆小棒,再解答。(1)拿出10跟小棒,平均提成5份,每份几根?(2)拿出8根小棒,每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动手操作,提高能力。7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自己先分分看)师:同学们用小棒代替铅笔,按题意分一分,然后上台表演。2、教学教材P55例4。(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观测例2图1,从中你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条件)。(2)把例2口述成文字题,出现在黑板上:有32人跳绳,每6人一组,可以提成几组,还多几人?(3)小组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报告。学生1,口算:32 ÷ 6 = 5 (组)2人学生2,笔算: 5 6 / 32 3 0 2 答:可以提成5组,还多2人。(4)师:谁能说一说这题为什么用除法计算?(5)式子中的32、6、5、2各表达什么意思?(6)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7)师:对上述解决问题,谁尚有疑问的举手说。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1、做教材P55“做一做”。(1)先从图中找信息。(2)根据信息,选择自己要买的物品,再解决自己的问题。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第五单元 时、分、秒一、教学目的1结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会进行一些时间的简朴计算。3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培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二、教材说明:本单元是继一年级结识整时、半时,二年级读写几时几分,时分的进率学习后的第三阶段:重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朴计算。具体编排: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观测钟表,得出1分60秒时间单位之间的简朴换算计算简朴的通过时间由于几次学习时间跨度较大,并且学生的生活经验局限性,每阶段都让教师比较头疼。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A、教学时注意串联前后知识,既复习巩固前知,又有助于新知学习。B、注重直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乐学,易懂。C、在教室里挂一面钟,随时的让学生接触时间的应用,在不断的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D、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教材中提到的地球1秒钟运营的路程、自行车1秒行进的路程、1分钟脉搏跳多少下等,以及教材中没有提到的:关于时间的格言“时间就是知识、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诗句“一岁一枯荣”等)教材在安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结识抽象的时间概念。时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呈现到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教材的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数秒”、商场的营业时间、电视节目的播出时间等这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件来结识抽象的时间概念,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2、重视学生经历活动,建立时间观念。时间单位不像长度、质量单位同样能用品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所以教学时,通过对钟表实物的观测、看钟表读秒、在脑子里数秒、一分钟能做些什么(P61做一做2)、估计平常事件需要多长时间(P64、6)等活动积累丰富的表象,让抽象的时间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秒的结识:P60、61、练习十四1、3第二课时:时间的计算:P62、练习十四2、4、5第三课时:练习十四610第五单元第1课时 秒的结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P59-61教学目的: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结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对的的时间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时钟学具准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师: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随着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刚才,象我们进行倒计时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结识这个新朋友。(板书)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一)结识钟面上的秒1、师:你知道如何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测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2、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反馈: 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假如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3、体验1秒钟 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通过的时间就是1秒。 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爱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4、 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达通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达通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5、 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1、师:假如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通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测钟面,自主探索。学生反馈。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体验1分钟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4、做练习十四:1补充: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小明跑100米要用19( )。5、跑步比赛:让我们一起到紧张剧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教学后记:第五单元第2课时 时间的计算教学内容:P62 例1、例2教学目的: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结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2、会进行一些简朴的时间计算。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朴转换和求通过时间的方法。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学情分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通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例1:2时=( )分(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3) 反馈:a、 60+60=120分 b、 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4) 教师小结。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先独立完毕,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如何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3、教学例2:(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规定学生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b、 4530=15,是15分钟。4、小结(略)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完毕P62“做一做”中的第2题,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2、填空:(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3、竞赛: 3时至3时45分,通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表现如何?教学后记:第五单元第3课时 时间的简朴计算教学内容:练习十四相关题目。教学目的:1.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充足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2.通过练习,学生比较纯熟地进行一些简朴的时间计算教学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朴转换和求通过时间的方法。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回顾再现(略)二、分层联系、强化提高(一)基本练习1.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毕,再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是怎么比较的,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行。2.第3题,读读书上的三个例子,并规定学生收集类似的信息。3.第4、5题,学生计算通过的时间。假如部分学生有困难,让他们借助钟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二)综合练习、1.第6题,规定学生先估计,再实际进行验证,验证的数据可以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毕。2.第7题,事先让学生找几个自己感爱好的节目,想办法把它们开始和结束的时刻都记录下来。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1分=( )秒 4时=( )分 9分9秒 36分2时 5分=( )秒 150秒 2分 400分4时 10分1时 2、电影神奇的宇宙从2:05开始,到2:50结束,这场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3、 你会提问题让同学们算通过的时间吗?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纯熟地把握了表内乘法,可以准确地口算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口算乘法和笔算乘法两部分。本单元先出口算乘法,内容包含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相应的估算。先出口算,是由于学生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继承学习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比较容易接受。同时,由于笔算乘法,如12×3,在计算时要算2×3和10×3,这就要用到整十数乘一位数。因此在教学笔算乘法时需要有口算的基础。此外,乘法估算也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所以先出口算有助于学生把握笔算和学习估算,在进行笔算和估算的同时又可以巩固口算,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它是多位数乘法的基础。但笔算乘法与笔算加、减法有很大差异,在计算过程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其中计算环节较多,要顾及的问题也很多,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犯错。因此教材在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采用各个突破的办法来克服笔算乘法的难点。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1)通过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引出笔算竖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2)突破笔算乘法的难点。重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进位问题,二是因数的中间和末尾有0的问题。在进位中,先出不连续进位的,再出连续进位的,两种情况都以两位数乘一位数为主。这样编排重点突出,分散了难点,便于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的方法把握新知识,丛而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设了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乘法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乘法计算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蕴涵在许多现实情境中的一个个问题。二是将乘法计算置于现实情境中,增长训练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