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名校化学高一上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
资源ID:68537975
资源大小:198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2023学年江西名校化学高一上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某溶液中只含有大量的下列离子:Mg2+、K+和M离子,经测定Mg2+、K+和M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1:1,则M离子可能是ABCCa2+DNa+2、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结合这段文字及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气溶胶B月光通过薄雾时产生了丁达尔效应C薄雾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D“大漠孤烟直”中“孤烟”的组成成分和这种薄雾的组成成分相同3、在烧杯中加入水和苯(密度:0.88g·cm-3,与水互不相溶,且不与钠反应)各50mL,将一小粒金属钠(密度为0.97g·cm-3)投入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为(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B钠停留在苯层中不发生反应C钠在苯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不断上浮、下沉D钠在苯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4、下列应用利用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是A用酒精擦去衣服上的油迹B用生石灰作干燥剂C食品包装袋中放置铁粉包防止食品变质D用稀盐酸除去铁锈5、粗盐中含可溶性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除去这些杂质的试剂可选用Na2CO3、NaOH、BaCl2、HCl,加入的先后顺序不正确的是A B C D6、北宋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其中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 Cu(OH)2·CuCO3,白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Z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u(OH)2·CuCO3 属于碱B绿色颜料、白色颜料均易被空气氧化C白色颜料耐酸碱腐蚀DCu(OH)2·CuCO3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57.7%7、下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收集(不考虑尾气处理)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生成氯气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8、有碳酸钠、碳酸氢钠、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组成的混合物27.2g,把它们溶于足量的水里,此时溶液中的Ca2+、CO32-、HCO3-全部转化沉淀,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最后得到白色固体物质共29g,则原混合物中含Na2CO3的质量为:A1.8gB5.3gC10.6gD无法计算9、天工开物中对制造染料“蓝靛”的叙述如下:“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窖,少者入桶与缸。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于底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文中没有涉及的实验操作是A溶解B搅拌C升华D蒸发10、下列关于古籍中的记载说法不正确的是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涉及的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B“朝坛雾卷,曙岭烟沉”中的雾是一种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诗句中体现的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化学变化11、对电解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 B熔融状态能导电的物质C不是电解质就是非电解质 D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2、能够用来一次性鉴别BaCl2、NaCl、Na2CO3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AAgNO3溶液B稀硫酸C稀盐酸D稀硝酸1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Fe与稀H2SO4反应:2Fe + 6H+ = 2Fe3+ + 3H2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Ba2+ SO42 = BaSO4C氧化铜溶于硫酸:O2+2H+= H2OD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Ag+Cl= AgCl14、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无色溶液中:NH4+、Fe3+、SO42-、CO32-B在含大量Ca2+的溶液中:Mg2+、Na+、Cl-、OH-C在强酸性溶液中:Na+、K+、Cl-、SO42-D在强碱性溶液中:K+、Na+、Cl-、NH4+15、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选项ABCD实验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Br2除去乙醇中的苯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配制100 mL 0.1000mol·L1 K2Cr2O7溶液装置或仪器AABBCCDD16、实验室配制500 mL0.2 mol·L-1的Na2CO3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B将Na2CO3固体置于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容量瓶中C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应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D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某111mL溶液只含Cu2+、Ba2、K+、OH、SO42、Cl中的几种,分别取三份11mL该溶液进行实验,以确定该溶液中的离子组成。向一份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产生198g蓝色沉淀向另一份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产生233g白色沉淀向第三份中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后,过滤取滤液再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287g白色沉淀。回答下列问题(1)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为_。(2)产生蓝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_。(3)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有_,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_。(4)该111mL溶液中还含有的离子是_,其物质的量是_。18、目前,世界上多采用电解熔融氯化钠的方法来生产金属钠:2NaCl(熔融) 2NaCl2。已知A、B、C、D、E有如下转化关系:(1)写出A、B生成NaCl的化学方程式:_。(2)写出化学式:C_,D_。(3)工业生产中常利用B与Ca(OH)2反应来制备漂白粉,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_。(写化学式)(4)若把A投入盛有D的溶液中,溶液中出现_(填沉淀颜色)沉淀,该过程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19、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反应制取Cl2,欲用下图的装置净化氯气,则瓶中应盛放的试剂分别是_,_。20、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坩埚中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则坩埚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方案二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已知:Ba2OHHCO3BaCO3H2O)。(1)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_。(2)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_。方案三按如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1)D装置的作用是_,分液漏斗中_(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2)实验前称取17.90g样品,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8.80 g,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_。21、化学就在你身边(1)汽车尾气是城市空气污染来源之一,汽车尾气中含有CO和NO等有害物质。通过特殊的催化装置,可以使CO与NO相互反应生成无害且稳定的气体N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若反应生成1molN2,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2)Cl2+2NaOH=NaCl+NaClO+H2O是工业上制84消毒液的原理,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为离子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3)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1体积X2 (气)跟3体积Y2 (气)化合生成2体积化合物,则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B【解析】先根据电荷守恒判断M离子所带电荷情况,然后根据离子能否大量共存判断可能存在的离子。【详解】经测定Mg2+、K+和M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1:1,则M应该带有负电荷,根据电荷守恒可知:2n(Mg2+)+n(K+)=n()+n(M),即:2×3+1×1=1×5+M,解得:M=2,M应带有2个单位的负电荷,由于离子不能与镁离子子大量共存,所以M只能为选项中,故选:B。2、D【解析】A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是一种胶体,微粒直径在1与100nm之间,A正确;B薄雾是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C薄雾的微粒直径在1与100nm之间,是一种较稳定的分散系,C正确;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是固体小颗粒,这种薄雾是液态小液滴,二者组分不同,D错误;答案选D。3、C【解析】钠密度小于水而大于苯,钠熔点较低,钠和水剧烈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热,钠和苯不反应,钠密度大于苯而小于水,所以在与水反应生成气体后被气体带离水层,进入苯层后停止反应又下沉,如此往复,直至钠反应完,故选C。4、C【解析】A油迹属于有机物,酒精为有机溶剂,则油迹易溶于酒精,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用生石灰作干燥剂,水和生石灰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B不符合题意;C食品包装袋中放置铁粉包防止食品变质,主要是铁粉和氧气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符合题意;D铁锈主要成份是Fe2O3nH2O,稀盐酸和铁锈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C。5、D【解析】Ca2用碳酸钠除去,Mg2用氢氧化钠除去,SO42用氯化钡除去,过滤后向滤液中加入盐酸酸化。但由于过量的氯化钡要用碳酸钠来除,所以碳酸钠必须放在氯化钡的后面,而氢氧化钠可以随意调整,所以先后顺序可以是或或。答案选D。6、D【解析】ACu(OH)2CuCO3 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碱式盐,故A错误;B绿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 Cu(OH)2·CuCO3,白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ZnO,Cu(OH)2CuCO3和ZnO中除O元素外,C、H、Cu、Zn均为最高价,无还原性,不能被空气中氧气氧化,故B错误;C白色颜料的主要成分为ZnO,能与酸反应,故C错误;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0%=57.7%,故D正确;故选D。7、A【解析】A.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用水除去氢气中的HCl,用浓硫酸干燥氢气,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法收集,A符合;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B不符合;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C不符合;D.氯化钠与浓硫酸加热制HCl,HCl极易被水吸收,HCl的密度比空气大,应用向上排空法收集,D不符合;答案选A。8、C【解析】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32-、HCO3-均转化为沉淀,即为CaCO3,溶液中溶质为NaOH,将溶液蒸干,所得固体为CaCO3、NaOH混合物,发生反应为:CaO + H2O = Ca(OH)2Na2CO3 + Ca(OH)2=CaCO3+2NaOHNaHCO3 + Ca(OH)2=CaCO3+NaOH+H2O将+得:CaO+H2O+Na2CO3=CaCO3+2NaOH 将+得:CaO+NaHCO3=CaCO3+NaOH 可以看做发生反应、,反应即CaO 与Na2CO3反应,由于H2O参加反应,会引起固体质量增加,反应即CaO 与NaHCO3反应,不会引起固体质量增加,即: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结合反应进行计算。【详解】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a2+、CO32-、HCO3-均转化为沉淀,即为CaCO3,溶液中溶质为NaOH,将溶液蒸干,所得固体为CaCO3、NaOH混合物,发生反应为:CaO + H2O = Ca(OH)2Na2CO3 + Ca(OH)2=CaCO3+2NaOHNaHCO3 + Ca(OH)2=CaCO3+NaOH+H2O将+得:CaO+H2O+Na2CO3=CaCO3+2NaOH 将+得:CaO+NaHCO3=CaCO3+NaOH 可以看做发生反应、,反应即CaO 与Na2CO3反应,由于H2O参加反应,会引起固体质量增加,反应即CaO 与NaHCO3反应,不会引起固体质量增加,即: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水的质量,参加反应水的质量= 29 g27.2 g = 1.8 g,其物质的量= =0.1 mol,由反应方程式CaO+H2O+Na2CO3=CaCO3+2NaOH可知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1mol,故碳酸钠的质量为m = n M = 0.1mol×106g/mol=10.6 g,答案选C。9、C【解析】A、“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涉及到溶解,故A不选;B、“搅冲数十下”涉及到搅拌,故B不选;C、升华是指由固态受热直接变成气体,文中没有涉及,故C选;D、“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涉及到蒸发,故D不选;故选C。10、D【解析】A石灰石加热后能制得生石灰,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为分解反应,A正确;B气溶胶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可发生丁达尔效应,B正确;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铁与铜离子的置换反应,该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D“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的过程中没有产生新物质,为物理变化,D错误;答案选D。11、D【解析】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其导电的本质是自身能够发生电离。酸、碱、盐都属于电解质。【详解】A.有些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但导电的阴、阳离子不是该化合物自身电离产生的,所以这些化合物不属于电解质,如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NH3不属于电解质,A项错误;B.金属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但金属不属于电解质,B项错误;C.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研究对象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C项错误;D.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D项正确;答案选D。12、B【解析】BaCl2、NaCl、Na2CO3三种溶液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为:白色沉淀、无现象、气体生成,以此来解答。【详解】A. 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B. BaCl2、NaCl、Na2CO3三种溶液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现象为:白色沉淀、无现象、气体生成,现象不同,可鉴别,B符合题意;C. 稀盐酸与BaCl2、NaCl不反应,无法鉴别BaCl2、NaCl,C不符合题意;D. 稀硝酸与BaCl2、NaCl不反应,无法鉴别BaCl2、NaCl,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13、D【解析】AFe与稀H2SO4反应产生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Fe + 2H+ = Fe2+ + H2,A错误;B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Ba2+2OH-+Cu2+ SO42=BaSO4+Cu(OH)2,B错误;C氧化铜溶于硫酸,氧化铜难溶于水,应该写化学式,离子方程式是:CuO+2H+ = Cu2+H2O,C错误;D. 反应符合反应事实,拆写符合离子方程式的原则,D正确。答案选D。14、C【解析】离子间如果不发生化学反应,则可以大量共存,结合离子的性质和题干中的限制条件分析解答。【详解】A、Fe3+有颜色且不能与CO32-大量共存,故A项错误;B、钙离子、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形成难溶性物质,不能大量共存,故B项错误;C、在强酸性溶液中Na+、K+、Cl-、SO42-之间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故C项正确;D、在强碱性溶液中NH4+、OH-会反应生成一水合氨,所以不能大量共存,故D项错误;答案选C。15、A【解析】A溴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且四氯化碳和溴不反应,水和四氯化碳不互溶,所以可以用四氯化碳提纯溴水中的溴,然后采用分液方法分离,故A正确;B苯易溶于乙醇,能透过滤纸,不能用过滤分离,故B错误;C碘易升华,KI较稳定,但该装置无法回收碘单质,故C错误;D烧杯用来粗略配制溶液,无法精确到0.1000,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需要容量瓶、烧杯、玻璃棒,所以还缺少容量瓶,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萃物质的分离、溶液的配制等,本题的易错点为AD,A中要注意萃取剂的选择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D中要注意配制溶液的精度对仪器的要求。16、C【解析】A. 称量时,若将Na2CO3固体置于托盘天平右盘,称量的实际质量应该是砝码减去游码的质量,所以将导致所配溶液浓度偏小,故A正确;B. 溶解过程应该在烧杯中进行,转移之前溶液要恢复室温,故B正确;C.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滴加蒸馏水至刻度线导致溶液浓度偏低,故C错误;D. 容量瓶不能长时间存放药品,所以将配制好的Na2CO3溶液转移至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中,故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17、Ba2+和OH- AgCl Cu2+ 2OH-= Cu(OH )2 SO42-、Cl- 1mol/L、2 mol/L K+ 1.2 mol 【解析】(1)实验生成的蓝色沉淀是Cu(OH )2,实验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SO4,实验生成的白色沉淀是AgCl。再结合离子共存分析。(2)Cu2+ 2OH-= Cu(OH )2。(3)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有SO42-和Cl-。(4)根据电荷守恒分析。【详解】(1)实验生成的蓝色沉淀是Cu(OH )2,溶液中存在Cu2+,不存在OH-,实验生成的白色沉淀是BaSO4,说明溶液中存在SO42-,不存在Ba2+,实验生成的白色沉淀是AgCl,说明溶液中存在Cl-。所以,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Ba2+和OH-,中白色沉淀为AgCl,故答案为Ba2+和OH-;AgCl。(2)产生蓝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为:Cu2+ 2OH-= Cu(OH )2,故答案为Cu2+ 2OH-= Cu(OH )2。(3)该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阴离子有SO42-和Cl-,11mL溶液中,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 分别为:n(SO42-)= n (BaSO4)=2.33g÷233g/mol=1.11mol,n( Cl-)=n(AgCl)=2.87÷143.5g/mol=1.12 mol,所以c(SO42-)=1mol/L,c( Cl-)=2 mol/L,故答案为SO42-、Cl-;1mol/L、2 mol/L。(4)11mL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为: n(Cu2+)=n Cu(OH )2= 1.98g÷98g/mol=1.11mol,1.11molCu2+带1.12mol正电荷,1.11mol SO42-和1.12molCl-共带有1.14mol负电荷,根据电荷守恒知,原溶液中还存在K+,11mL溶液中含有1.12mol K+,111mL溶液中含有1.2 mol K+,故答案为K+;1.2 mol。18、2Na+Cl22NaCl NaOH FeCl3 CaCl2和Ca(ClO)2 红褐色 2Na+2H2O=2NaOH+H2 FeCl3+3NaOH=Fe(OH)3+3NaCl 【解析】由流程可知,A与水反应生成C,且C与二氧化碳反应,则A为Na,C为NaOH、E为Na2CO3,B为Cl2,D为FeCl3,F为CaCl2,结合元素化合价知识及化学用语解析。【详解】(1)A为Na,B为Cl2,生成NaCl的化学方程式:2Na+Cl22NaCl;(2)由分析可知各物质的化学式:C为NaOH,D为FeCl3;(3)工业上制取漂白粉,反应的方程式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2和Ca(ClO)2;(4)若把A为Na投入盛有D为FeCl3的溶液中,A与水反应生成NaOH,2Na+2H2O=2NaOH+H2 ,再发生3NaOH+FeCl3Fe(OH)3+3NaCl,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19、饱和食盐水 浓硫酸 【解析】氯气中的杂质有氯化氢和水蒸气,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用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饱和食盐水中也有水蒸气,除去水的浓硫酸需要放在饱和食盐水之后。【详解】实验室加热浓盐酸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氯气时,由于盐酸具有挥发性,会与水蒸气一起作为杂质,需要除去,氯气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氯气在水中存在可逆过程,Cl2+H2OH+Cl-+ HClO,饱和食盐水中的氯离子会增加氯离子的浓度,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小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还可以除去氯化氢气体,再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可以得到纯净的氯气,浓硫酸的干燥装置需在饱和食盐水之后。20、2NaHCO3Na2CO3CO2 H2O 玻璃棒 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一滴氢氧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未完全;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表明沉淀已完全 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 不能 29.6% 缺少一个驱赶残留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 【解析】方案一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根据加热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根据差量法求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求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方案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方案三由测定含量的实验可知,A中发生Na2CO3+H2SO4H2O+CO2+Na2SO4、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B中为浓硫酸吸收水,干燥二氧化碳,利用C装置吸收二氧化碳,D装置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进入C装置干扰含量测定,据此解答。【详解】方案一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方案二(1)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因此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玻璃棒;(2)可取上层清液,继续加沉淀剂,看是否生成沉淀,具体操作为:静置后在上层清液中,加一滴氢氧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沉淀未完全;如果不产生白色沉淀,表明沉淀已完全;方案三(1)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被碱石灰吸收,故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确保C装置中质量增加量的准确性;分液漏斗中如果用盐酸代替硫酸,盐酸易挥发,这样制得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氯化氢,浓硫酸不能吸收氯化氢,则氯化氢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到二氧化碳质量偏高;(2)设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则106x+84y=17.90,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44x+44y=8.80,解得x=0.05mol,y=0.15mol,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0.05mol×106g/mol)/17.90g×100%=29.6%;(3)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不能被装置C全部吸收,则需设计一个装置将A、B中的CO2全部吹入装置C中吸收。【点睛】本题考查碳酸钠含量的测定实验,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目的为解答的关键,注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区别。21、2CO + 2NON2+2CO2 4NA 略 XY3或Y3X 【解析】(1)CO与NO相互反应生成无害且稳定的气体N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 + 2NON2+2CO2。2NON2氮元素的化合价由+2到0价,若反应生成1molN2,转移的电子数目为22=4mol,即为4NA。答案:2CO + 2NON2+2CO2 4NA。(2)Cl2+2NaOH = NaCl+NaClO+H2O属于歧化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并用双线桥法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答案:。(3)设该化合物化学式为XaYb,由阿伏加德罗定律知X2+3Y2=2 XaY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2=2a,a=1,2b=6,b=3,即生成物为XY3。答案:X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