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
资源ID:68619636
资源大小:471.50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7年修订版)(送审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二O一七年九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规划文本(送审稿)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总 则1第一节 区域概况1第二节 规划原则2第三节 规划期限2第四节 规划范围3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3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3第二节 土地利用新形势4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5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土地利用战略目标6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6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6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7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8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8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9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12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12第二节 土地用途分区12第六章 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14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14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15第三节 合理利用其他农用地16第七章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空间管制16第一节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6第二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16第三节 统筹利用基础设施用地17第四节 严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18第八章 土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19第一节 严格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9第二节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20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21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土地利用现状21第二节 中心城区控制范围线与规模边界、扩展边界21第三节 中心城区主要规划控制指标21第四节 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22第五节 中心城区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情况22第十章 县(市)土地利用调控23第一节 县(市)土地利用调控重点23第二节 县(市)土地利用调控目标23第十一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26第一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26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大工程26第三节 重大基础设施用地工程26第四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27第五节 风景名胜设施建设重点工程27第六节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27第十二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8第一节 法律措施28第二节 行政措施28第三节 经济措施28第四节 技术措施29第五节 公众参与29第十三章 附则30附表1 湘西自治州主要规划指标变化情况表31附表2 湘西自治州2006-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32附表3 湘西自治州各县(市)主要规划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表33附表4 湘西自治州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34附图图1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现状图(2014年)图2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3湘西自治州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图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图5湘西自治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图6吉首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2014年)图7吉首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图图8吉首市中心城区用地管制与基本农田保护图图9吉首市中心城区及周边生态保护区域图前 言2005年,根据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湘西自治州启动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10年3月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获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至今已逾九年,期间,全州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推进,绿色湘西工程加快实施,各项民生事业齐头并进,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规划在实施过程中,湘西自治州以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严格落实土地利用分区与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实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湖南省“一带一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大湘西扶贫开发与攻坚试点以及省委省政府 “两个加快、两个率先”战略的实施,湘西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面临很多新形势、新挑战。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1237号)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447号)等有关文件要求,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对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编制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7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划)。通过本次调整完善,全面掌握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剖析原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总结规划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安排各行各业建设用地,使区域土地资源得到高效配置。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区域概况一、区域条件(一)地理区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东北邻张家界市,东南与怀化市接壤,西与贵州省和重庆市相邻,北与湖北省交界。地理坐标北纬27°44.529°38,东经109°10110°22.5,南北长约240公里,东西宽约170公里。土地总面积为15470.40平方公里。辖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8县(市)。(二)交通条件湘西州交通便利,境内有焦柳铁路,常吉、吉茶、吉怀、张花、永吉、龙永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国道、省道纵横交错,沅江过境,水运发达,再加上凤凰县边境上的国家4D级机场铜仁凤凰机场,形成了水陆空三维立体交通枢纽格局。二、自然条件概况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脉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境内群山起伏,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中低山、中山为主的山地。由于高差大,气候、土壤、生物的垂直分带差异性明显。全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3001500mm,雨热基本同季。土壤成土母质复杂,土壤种类繁多,有石灰土、黄壤、红壤、紫色土、黄棕壤、水稻土、潮土7个土类,21个亚类。 植物资源丰富,珍稀种类较多,野生植物资源共有217科、3800种以上,其中列为一级保护树种有水杉、珙桐等8种;二级保护树种有胡桃、银杏、白豆杉等31种。 湘西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4纲25目90科389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金雕等7种,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黑熊、猕猴、穿山甲等48种。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已发现矿产地485处。其中黑色金属矿产41处、有色金属矿产160处、贵金属矿产10处、能源矿产68处、非金属矿产199处、地热矿泉水6处,其中钒、铅锌、锰、汞、铝、紫砂陶土矿位居全省首位,锰的探明工业储量居全国第二,汞远景储量居全国第四位,磷保有工业储量排全省第三位。旅游资源极具特色。湘西自治州素以美丽神奇著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都极具特色。湘西自治州素以美丽神奇著称,现拥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四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永顺猛洞河、吉首德夯、凤凰、龙山里耶乌龙山)、三个国家自然保护区(永顺小溪、古丈高望界、保靖白云山)、三个国家地质公园(凤凰、古丈红石林、乌龙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永顺不二门、凤凰南华山、古丈坐龙峡、吉首矮寨)、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顺溪州铜柱、龙山里耶战国古城)、两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吉首湘酒鬼工业园、老爹工业园)、一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顺红色旅游区塔卧)等。三、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历史与地理条件原因,湘西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常吉、吉茶、吉怀、张花、永吉、龙永高速和209、319、229国道、352省道等干线交通一系列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湘西自治州区位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GDP增长幅度较快,经济运行状态良好。湘西自治州2014年GDP为457亿元,比2005年增长3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21.3:35.7:43变为2014年的15.1:34.3:50.6,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明显。湘西自治州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1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4.5亿元,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2014年年末,全州户籍人口294万人,常住人口262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农村人口189万人,分别较2005年增加26万人、增加14万人、增加34万人、减少8万人。全州城镇化水平40%,比2005年增加11.41个百分点。第二节 规划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保护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2、服务于全州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保障生态用地、基础设施、工业用地、重点产业和其他基础产业用地需求。3、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充分利用存量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4、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优化城乡用地配置,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区域土地利用方向、结构和布局的控制和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5、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三节 规划期限1、规划基期年:2005年;2、规划修改年:2017年;3、规划目标年:2020年。第四节 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湘西自治州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15470.40平方公里,包括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等8县(市)。第二章 土地利用形势第一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一、土地利用现状2014年末,湘西自治州土地总面积1547040.11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11865.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26%,建设用地面积55517.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9%,其他土地面积79656.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5%。各类用地结构如下:1、农用地面积1411865.78公顷。其中耕地19925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88%;园地68824.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45%;林地1101831.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1.22%;牧草地1645.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11%;其他农用地40304.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61%。2、建设用地55517.40公顷。其中城市用地3133.6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0%;建制镇用地6268.1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41%;农村居民点用地32400.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09%;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3206.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1%;交通水利用地9872.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63%;其他建设用地636.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4%。3、其他土地79656.93公顷。其中水域用地21611.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40%;自然保留地58045.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5%。二、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全州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以农用地为主。全州农用地面积为1411865.78公顷,占总面积的91.26%。其中耕地199259.62公顷,占农用地的14.11%。2、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规模大 2014 年全州农村居民点用地 32400.61公顷,占城乡建设用地比重为 72%,而人口镇化率已达到40%,表明湘西自治州人口城镇化远远快于土地城镇化。3、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州域地形以山地为主,山、丘、岗、坪、水等各地貌类型相互交错。州域内北部龙山县、永顺县大部分乡镇为湘西自治州农、林、牧主产区、生态用地面积较大;中部保靖、花垣是农业、工矿建设区,矿山多,生态治理任务重;南部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为农业、旅游、工业综合发展区,该区域内耕地、园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比重较大,旅游用地较多。4、地质灾害频繁,矿山生态环境脆弱州境内山高坡陡、河流溪沟密布,山洪地质灾害频繁、土地石漠化严重。水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同时,还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演变迅速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矿产开发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流与空气污染、矿山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州内采矿以民采为多,采矿技术落后,作业方式粗放,因采矿活动而导致的地质灾害隐患严重,露天采坑和地下采矿导致的崩塌、滑坡等较为普遍,洞渣及尾砂渣的存放堆积占用土地现象严重。三、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十三五”规划、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等战略与规划的实施以及张吉怀客运专线、黔张常铁路、湘西民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湘西自治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2、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补充难度加大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州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为5738.69公顷,除去具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用地外,实际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开发整治难度越来越大。3、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较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湘西自治州2014 年实际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32400.61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升,且已经突破了规划 2020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难度大,需要拆迁的村庄难以拆迁。第二节 土地利用新形势以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等国家扶贫、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湖南省“一带一部”、新型城镇化、全域旅游、“十三五”规划等战略实施为主要背景,依托不断升级的交通条件,基于湘西州主体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坚持精准脱贫与区域发展互促共进,加快“四个湘西”建设步伐,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以建设 “生态宜居城市”为契机,以“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与集约用地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整合空间、分区引导为手段,构建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土地利用新模式,为建设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安全、环境宜居的湘西自治州提供用地保障。第三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一、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1、稳妥拓展建设用地空间,有效保障合理用地需求20062014年,全州共新增建设用地8091.71公顷,在建设用地供应中优先保障生态建设、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重点保障各县(市)中心城区、各级经济开发园区建设合理用地需求,促进了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为全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2、土地规划功能分区、用途管制得到较好的执行现行规划实施以来,湘西州各项建设用地基本落实在规划划定的界限范围内,用途管制得到比较好的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推动了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通过建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把规划和计划审查作为立项审批的前置条件和用地审批的主要内容,大大提高了政府对土地利用的监管能力,提升了土地利用管理决策的科学水平。3、增强了各级社会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土地规划的严格实施,增进了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依法依规用地的意识,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土地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随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开始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土地管理中的基础和龙头地位逐步形成。相关行业、部门在编制规划时,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重要依据,在用地规模和布局上更加注意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同时,公众依据规划关注和参与土地利用与保护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土地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4、强化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同时,湘西州依法执行建设用地审批相关程序,严格落实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规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审核城市、村镇等建设规划和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规模的盲目无序扩张,促进了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土地闲置浪费现象明显减少。5、突出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明确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范围,树立起了一道法定的保护屏障,严格落实了农地转用审批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制度,耕地保护的力度大大加强,有效地实施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规划实施期间,湘西自治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 1712.68 公顷,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方式实际补充耕地面积 5822.59 公顷,实现了耕地占一补一。6、生态用地保护取得了一些成效现行规划实施以来,基础性生态用地数量有所增加,区域内的土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全州各类生态功能区个数不断增加,生态功能区范围逐步扩大,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也有所增长。二、规划实施面临的困难1、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随着湖南省主体功能区划、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精准扶贫、全域旅游、“十三五”规划、生态文化公园建设等战略与规划的实施以及张吉怀铁路、黔张常铁路、湘西民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湘西自治州作为欠发达地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2、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补充难度加大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结果,全州通过土地开发补充耕地潜力为5738.69公顷,除去具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功能的用地外,实际可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且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等因素限制,开发整治难度越来越大。3、农村建设用地布局较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湘西自治州2014 年实际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 32400.61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不降反升,且已经突破了规划 2020 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难度大,需要拆迁的村庄难以拆迁。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第一节 规划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两大任务,坚守“542”发展思路,突出扶贫开发、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四项重要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后发赶超,努力实现2017年建州60周年时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确保2019年国家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2020年基本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把湘西自治州打造成国内外知名文化生态公园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严格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第二节 土地利用战略一、战略定位依托新型城镇化、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湖南“一带一部”等重大战略,结合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湘西自治州的定位,严格落实国家限制开发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管制要求,根据湘西自治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确定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战略定位是:湘西自治州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位于全省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长益常张、张吉怀两轴以及大湘西组团上,属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重要部分,全州围绕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两大任务,坚守“542”发展思路,将湘西自治州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中药及新型中成药加工基地、国家级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示范区以及世界级文化风情生态旅游目的地。二、战略目标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前提,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社会、 和谐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三、战略重点1、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位,强化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在规划期内,重点保护和建设好地势平坦、耕作条件较好的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耕地占补平衡,加强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回填工程,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不降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统筹城乡发展用地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重点保障中心城区、重点城镇用地。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四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证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对农村人口扶贫安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方面的用地需求予以优先安排,同时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与城镇用地增加相挂钩,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内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3、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构建集约型社会坚持内涵挖潜与开源节流并举,统筹安排各类用地,适应发展的需要,新增建设用地供给以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为主。提高中心城区与工业集中区的用地标准和条件,明确投资项目强度、容积率和用地规模;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允许建设区和拓展建设区内用地布局;积极加快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4、加强土地生态建设按照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及生态治理工程,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积极防治土地污染,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5、保障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用地需求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国家、省、 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实行项目用地供给与效益挂钩制度。建设项目用地始终实行有保有压,布局始终向中心城区、重点建制镇倾斜;工业用地向高新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循环经济等新型工业倾斜;保障交通、水利、能源及城乡基础设施用地, 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用地;保障城乡救灾、防洪、抢险用地;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及配套设施用地。第三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一、总量目标耕地保有量:到2020年不低于1842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期内不低于155310公顷。建设用地总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65920.97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52436.39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5917.26公顷以内。二、增量目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4462.82公顷以内。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公顷21238.29以内。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7771.68公顷以内。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到2020年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不低于 11042.78公顷。三、土地利用效率目标人均城镇工矿用地:到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19.86平方米以内。四、土地生态保护目标到2020年,全州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不低于71%。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一、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原则和方向1、协调安排农业用地。 在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的基础上,适度调减耕地面积,用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建设投入,稳定基本农田布局,提升基本农田质量。2、优化建设用地结构。按照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存量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建设用地总量理性增长的原则,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保障重点发展区块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适度扩大城镇工矿用地规模,降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适度开发其他土地。在保护土地生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其他土地,拓展经济发展与城镇村建设用地空间。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总体情况至 2020 年,全州农用地 1407057.03 公顷,建设用地 65868.05 公顷,其他土地 74115.03 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 90.95%、4.26%和 4.79%。三、农用地结构调整1、耕地2014年全州耕地面积为199259.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88%;到2020年耕地面积为194426.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57%,比2014年减少4832.79公顷。2、园地2014年全州园地面积为68824.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5%;到2020年园地面积为65589.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4%,比2014年减少3235.56公顷。3、林地2014年全州林地面积为1101831.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22%;到2020年林地面积为1104762.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41%,比2014年增加2930.74公顷。4、牧草地2014年全州牧草地面积为1645.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1%;到2020年牧草地面积为1897.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比2014年增加252.2公顷。5、其他农用地2014年全州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304.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1%;到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381.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1%,比2014年增加71.66公顷。四、建设用地结构调整1、城镇工矿用地2014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12607.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1%;到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25894.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7 %,比2014年增加13287.01公顷。2、农村居民点用地2014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32400.6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9%;到202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26502.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1%,比2014年减少5897.84公顷。3、交通水利用地2014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9872.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64%; 到2020年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2342.8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0%,比2014年增加2470.79公顷。4、其他建设用地2014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636.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4%; 到2020年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1127.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7%,比2014年增加490.69公顷。五、其他土地结构调整2014年其他土地面积为79656.9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5%; 到2020年其他土地面积为74115.0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9%,比2014年减少5541.9公顷。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一、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原则在与相关规划充分协调和衔接的基础上,遵循设定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优先安排基本农田、统筹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城镇工矿用地、拓展城乡生产和绿色空间、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的原则、要求和次序,优化耕地、城镇工矿用地、区域性基础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具有地方优势的农用地等的空间布局。二、优先布设生态用地以湘西州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各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核心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绝对保护范围、水源地等其它生态敏感区为重点保护区,以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核心区、文物保护单位一般保护地带为协调控制区,努力构建生态景观安全格局,倡导绿色湘西之路。三、稳定基本农田布局严格按照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保护目标,参照最新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耕地质量调查评价成果,对现有的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优先将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成果纳入基本农田,将集中连片、排灌条件良好、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完善的蔬菜瓜果和粮油生产基地和具备改造潜力的中产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按照“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科学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对区内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和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全州域划定11个基本农田集中区:龙山县石羔镇基本农田集中区、永顺县卧塔镇基本农田集中区、保靖县毛沟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古丈县红石林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古丈县岩头寨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吉首市丹青镇基本农田集中区、泸溪县洗溪镇基本农田集中区、泸溪县兴隆场镇基本农田集中区、花垣县麻栗场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凤凰县阿拉营镇基本农田集中区。四、完善基础设施用地布局交通用地。 规划期内重点保障“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全面发展。其中, “两纵两横”综合运输通道是指张怀运输通道(由焦柳铁路、张吉怀客运专线、张花高速、永吉高速、吉怀高速、G352等组成)、鄂湘黔运输通道(由张龙高速、张花高速、杭瑞高速、G209等组成)、湘鄂渝运输通道(由张龙高速、黔张常铁路、G353等组成)、湘渝运输通道(由杭瑞高速、秀吉益铁路、G319等组成)。重点建设分别以吉首客货运综合枢纽、龙山客运站综合枢纽、凤凰城西客运枢纽、花垣航空枢纽为中心的对外集散通道,提升城市地位,支撑区域城镇化、一体化。水利设施用地。保障区域治理、流域防洪、城市防洪及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吉首大兴寨水库、湘西州重点水源枢纽及小型水库工程用地。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水电增效扩容改造和小水电扶贫工程用地。统筹安排湘西州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湘西州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用地。能源设施用地。规划期内保障湘西自治州境内新建和扩建湘西输变电工程、贵州松桃500KV变-花垣220KV变220KV输电线路工程用地及风力、水利发电工程。五、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1、城镇用地空间布局规划期末,做大做强州府吉首市,加快其他县域城镇化扩容提质改造的步伐,努力建成以“一个州府核心城市、1+5生态城镇群、七个县城区域节点、三十个卫星集镇”为主体的新型城镇体系。中心城区: 以打造“武陵山区旅游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展示中心,区域工业加工中心;推进州市共建,提升州府定位;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一心、两带、四区、多组团和森林公园环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打造县域增长极。坚持以县城为重点,加强工业集中区、生活居住区、城乡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县城功能,做优人居环境,彰显县城特色,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县城、工业园集聚。发挥县城与重点镇、一般镇之间的有机互动作用,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2、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湘西州工业根据现有基础、条件、资源分布状况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布局总体方向是“一核、两带、九区”,即以州府吉首为核心,两带是“泸溪吉首花垣保靖”重工业发展带和“凤凰吉首古丈永顺龙山”轻工业发展带,九区是九大省级工业园区。将州府吉首作为湘西州发展工业的核心地带。加快推进吉庄科技产业园、河溪新材料产业园、乾南产业园、马鞍产业园建设,发展生物制药、文化旅游、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积极规划建设马颈坳商贸物流及区域工业加工中心。“泸溪吉首花垣保靖”重工业发展带是锰产业和有色金属产业的集聚发展带,该工业带以加快发展锰、锌产业的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湘西自治州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省锌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凤凰吉首古丈永顺龙山”轻工业发展带是生物医药、旅游商品产业集聚带,该工业带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医药资源,是发展生态工业的理想区域。3、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布局优化按照村镇建设用地相对集中、撤并零星户的原则,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三个层次。以示范村为典型,以城镇、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以基层村为纽带,以农民自愿为原则,引导农民向城镇、集镇和中心村集中,形成层次鲜明、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体系。六、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州委、州政府提出的“112421”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即一个龙头:凤凰古城国际旅游目的地;一个中心:吉首旅游集散中心;两条乡村旅游精品线:神秘苗乡和土家探源;4大核心景区:凤凰古城旅游核心景区、里耶古城旅游核心景区、老司城旅游核心景区、矮寨奇观旅游核心景区;两条风光带:沅水风光带、酉水风光带;1个国内外知名的生态文化公园),重点保障吉首矮寨奇观创建5A级景区工程、凤凰古城创建5A级景区工程、保靖吕洞山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程等旅游设施用地。七、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立足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做好“园、企、社、水、路”五字文章,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形成以泸溪、吉首为重点的优质柑桔产业带,以古丈、保靖为重点的体质茶叶产业带,以永顺、凤凰为重点的优质猕猴桃产来带,以龙山、永顺为重点的优质烟叶产业带,以龙山、保靖、凤凰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带,以龙山为重点的优质百合产业区,依托特色农产品,建设武陵山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第五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湘西自治州州域内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功能定位的特点和差异,划定北部农、林、牧、旅游发展及生态保护区、中部农业、工矿发展及生态建设区、南部城镇、旅游、农业、工业综合发展区。一、北部农、林、牧、旅游发展及生态保护区该区包括龙山和永顺两个县,土地面积694192.13公顷,占总面积的44.87%。海拔多在8001200m之间。山间多盆地,地形切割较深,顶部岩溶发育,土壤自然肥力较好,是湘西自治州粮食、经济作物林产品及畜禽产品主要产区,也是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土地利用主导方向为保护耕地,积极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总产;改造低产林地,改造荒山荒坡,扩大烤烟、花木、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面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快重点城镇和中心集镇建设步伐,改善交通条件,稳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边境贸易;切实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好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稳步推进土地整理,形成农、林、牧、旅游综合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土地利用格局。二、 中部农业、工矿发展及生态建设区该区包括花垣县和保靖县,土地面积286395.49公顷,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