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谈谈新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3页DOC).doc
-
资源ID:68627329
资源大小:165.50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谈谈新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共3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谈谈新诗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摘 要:初中新诗教学,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到首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正确的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关键词:新诗 能力 导 学 评 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到了首位,在79年级的课程目标中说:“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要求教师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都是新诗,属于文学作品单元。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笔者就这一单元的教学所得,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第一阶段:“导”,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 “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第二阶段:“学”。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等等。 “读” 是熟悉诗歌。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的特点凝练性、跳跃性、模糊性,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产生障碍。诗歌“往往是跳跃式的,要由读者凭想象去联系起来。” “好的有分量的诗,往往只说出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没有说出来,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不容易看了。咱们必须把可以体会的体会出来,才算真能了解。” 教师怎样引导学生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学习诗歌的关键。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反复琢磨品味,激发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发挥,通过想象领悟诗歌形象,猜测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述”要强化形象描述,让学生深切感受诗的形象。可以是教师运用富有感情的有响声有光彩的语言形象描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更应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用优美的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导”时,要根据诗的不同基调变换不同的情绪、语言和语调,把握描述的节奏,绘声绘色的展示诗的情境。对学生的“述”,教师应教给以方法,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抒写入手,抓住具体的形象,用语言将这一形象描述出来;再如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自己头脑中那幅幅画面描绘出来。这一步既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也培养学生“说”的能力。“述”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 “品”是领悟诗歌的神韵,品味语言。清代诗人吴修龄把作者的思想情感喻之为米,认为一般的文章只是把米煮成饭,诗则是把米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则尽变”。诗歌教学就应引导学生去“品酒”,在“品”中去发现、去把握、去挖掘、去想象、去发挥,从而领悟到诗歌的神韵,领悟到诗歌的美,这一点,和“悟”相一致。“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教师可示范性地讲一些精妙的词,让学生学会“品”的方法;更多的要让学生自己去“品”,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评”是谈自己对诗歌的认识,谈自己对诗句字句的看法,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它有利于提高学生评价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诵”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入角色诵读诗歌。通过诗歌的停顿、节奏、重音、语调等,体味并表现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朗诵时要求朗诵者“进入到原作品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即所谓进入角色,把原作品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在朗诵中再一次燃烧起来。”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味诗歌,真正进入诗歌的情境,再现诗歌的激情,和诗人产生共鸣,并用好“高低,强弱,缓急”这三类语调,让学生真正领悟诗歌蕴含的美。学生在练习“诵”中进一步学会学习,大大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阶段:“评”。 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也和其它文体一样,往往只停留在笔答试卷上。新课程标准强调“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并指出:“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这一单元,我和学生商量,采用了非笔答的形式考查:全班同学,每人选一首新诗(可几人合诵,可分角色),自配音乐,利用配乐诗朗诵的形式进行。并由大家选出十位评委,制定了评分标准,进行打分。标准如下:1内容思想健康,流利背诵;2普通话标准,声音清晰响亮;3能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基调,溶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富有艺术感染力,准确、鲜明、形象地表现内容;4注意到诗歌的节奏停顿,语音的高低轻重、抑扬顿挫,重音,拖音,颤音等;5仪态举止(包括上下台)、表情自然大方,恰到好处地辅以动作语言;6配乐恰当。学生兴味盎然,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诗歌知识积极准备。朗诵会上,较为准确地再现了诗歌意境。朗诵准备、台上表演以及相互评价,无疑使学生的理解、欣赏、表现、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真正学会欣赏诗歌,品味诗歌,教师适当的精当的“导”只是起到一个引路的作用,学生的能力培养才是第一位的。附:参考书目 语文课程标准 叶圣陶授与和启发(叶圣陶集第14卷) 叶圣陶授与和启发(叶圣陶集第14卷) 叶圣陶教学举例(叶圣陶集第14卷) 吴修龄围炉诗话 宾敬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