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浅谈问题转换的策略(共3页DOC).doc
-
资源ID:68629020
资源大小:16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 语文论文 浅谈问题转换的策略(共3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浅谈问题转换的策略摘要:本文在引入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教学状况,介绍了问题转换的几种途径,论述了问题转换的意图及操作方法,强调了通过问题转换发展思维、深化情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思维活跃、情感涌动的认知活动中追求人生经验与意义的建构。怎样完成这种建构呢?笔者认为,对问题进行转换、整合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问题转换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提问及其变式顺利地向学生主体性实践活动渐变的过程,其目的是将游离于文本之外的“论道”演化成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对话,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从而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加深情感体验。下面我从几个方面陈述问题转换的途径、思路。 一、从数量上来说,要精简问题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好多问题,教师可能采用逐个回答的方法,平均使用力气。这样,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成了过眼烟云,在学生的心中只留下淡淡的一痕,又破坏了文章的含蓄美。因此,如果能对问题加以整合,就能集中精力进行突破,并能给学生的心灵有力的撞击。 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了整合,舍弃了其他问题,仅围绕“为什么说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展开讨论。事实上,随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其他问题也都顺利过关了。这样,学生就获得了较多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不断地在研究中深化阅读。 二、从质量上说,使问题变得有价值 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表现自己能力的需求。因此,让学生解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更能显现其自我的能力,也更具激励作用。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不假思索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充斥课堂,大大降低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怎样使问题变得有价值呢?就是要拓宽问题域,拉大问题距。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将“须鲸吃什么”这一简单问题转换成“须鲸吃食有什么特点”,这样学生会沿着“吞不加咀嚼吃的是虾和小鱼须鲸没有牙齿”进行探究,既锻炼了语言表达,又把握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这样一句:“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倘若直接问“伯父的话是什么意思”就会使学生思考的目光停留在这句话上而觉得难以捉摸,所以我把这个问题改造成:“读读伯父的话,思考伯父在这件事上是怎么想的”这样既提示了学习方法,又拓宽了问题域。顷刻间,学生读的读,想的想,而他们的回答正道出了伯父话语的含义,思想上获得了启迪。 三、从过程上来说,旧问题的终结转换成新问题的产生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因此,对于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是全程的,不应只在课始质疑,也不能期望在课堂内解决学生关于课文的所有疑问。学生对于课文表达的情感,价值观的思考可以一直延伸到生活中。 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会站在新的起点上从新的视点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初见闰土”这一部分后,学生提出“闰土为什么见人很怕羞”教师引导学生在文中找根据,由于学生与当年的闰土年龄相仿,所以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能用“也许”的句式各抒己见,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促进了个性化解读。 再如在新选进的古文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学生为两小儿的探究精神和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老实态度所折服,同时又产生了疑问:“究竟应怎样解释早晨太阳大中午太阳小这一现象呢?”我让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于是他们有的做实验,有的向自然老师咨询,有的查找资料,有的上网搜索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无疑,这种活动本身体现了学生对自身精神境界的主动建构。 还有的在学完课文后对教材提出了质疑,如在鲸一课结束时,学生发现第二自然段讲鲸的进化中有这样一句:“又经过了很长很长的年代,它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而后面在讲鲸睡觉时又谈到:“头朝里,尾巴向外”“是不是作者粗心呢?是不是应把后面一句的尾巴改成尾鳍呢?”从这里看出,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头脑中不断冒出一个个问题。正是这样,学生才一步步接近了课文内涵。 四、从角度上说,提问可以转化为鉴别 所谓鉴别,就是教师依据课文重点设置“障碍”,让学生通过辨别是非,启动思维,深化情感。 例如一教师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范读课文语句:“我们还记得,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教师故意漏读括号里的部分,这样就把学生的视线吸引到这里来,师生共同探讨为什么不能丢这句话。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再播放深情、悠长的音乐,映现大娘与志愿军告别的情景,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在读中传达出真情。 再如,我在教鲸的时候,将“一头鲸”说成了“一条鲸”,学生兴味盎然,纷纷指出我说错了,并从课文中找出根据本说服我,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鲸是哺乳动物”的认识。这时我对苏霍姆林斯说的:“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仿佛有所领悟。 因此,把提问转化成鉴别,构建了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找到理解课文的钥匙,从而切切实实地将被动的接受转换成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五、从层次上说,问题转换为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可以改变一问一答,你问我答的静态教学方式,将问题转换成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活动。“将游戏的、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活动方式引入到语文课堂,使教学的要求成为学生成长的需求。”(引自构建生活的课堂) 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做导游来介绍威尼斯风光。这一设计融审美的、实用的活动为一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为了做好导游,学生又必须先进入课文描绘的世界,去感知、领悟,再练习驾驭语言这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巧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功的喜悦。”通过问题转换,使教学手段趋向最优化,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在脑力劳动中获得了由衷的喜悦,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语言、精神同建共生的过程。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