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 3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共8页DOC).doc
-
资源ID:68632287
资源大小:536.5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二年级数学上册 3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共8页DOC).doc
最新资料推荐3 角的初步认识本单元教学平面图形“角”的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会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角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上都有“角”。同时,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立体图形的特征时也离不开角。因此,可以说,学习角的初步知识,既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是学生后面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由于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教科书在编排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图,并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习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各类角;难点是探究角的大小跟什么有关,运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也认识了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此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虽然角在实际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原型”,学生对此也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但二年级的学生感性经验还很缺乏,抽象的图形会让他们感到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学习有关角的知识。1.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角的知识是抽象的,但将角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会变得直观活泼。要利用教科书上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图,引领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提升他们对角的认识。2.注意对操作活动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画角、折角、做活动角、比角等操作活动虽然比较简单,但教师仍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规范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并紧扣角的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来进行。不论活动简单或复杂,教师都要指导学生有序、规范地进行。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大有裨益。3.注意在交流和讨论中使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本单元设计了多种操作活动,有些活动内涵丰富。教学时,教师不能将活动的目标仅仅定位于操作本身,还要引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进行反思,通过交流、研讨,帮助学生理解操作活动的内涵。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三月二十七日2022年3月27日星期日20:24:26第1课时 角的认识及画法教学内容教科书P3839例1、例2,完成教科书P39“做一做”和P43“练习八”中第1、2、3、5题。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经历折一折、画一画等过程,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2.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意识。3.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美。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画角。教学难点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圆形纸片,两根带孔小棒等。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课件出示教科书P38主题图“美丽的校园”。师:仔细观察,你在“美丽的校园”里看到了些什么?你能找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学情预设】学生会说看到了同学们在操场上踢足球、锻炼身体,还有师傅在修剪草坪找到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学生的回答会各种各样,只要积极发言、说得有理就给予表扬。2.揭示课题。【教学提示】通过观察情境图找生活中的角时,教师注意用角的标示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角。师:大家真棒,都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校园。其实,这里面还藏着很多的“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认识及画法)【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找平面图形这一环节,让学生既复习了已有的相关知识,又为新课奠定了基础。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1.联系实际,找角。师:找一找,在图中哪些地方有角?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操场上的角。【教学提示】学生在找角时,要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角,我们身边的很多物体上也都有角,你们能找到吗?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找到的角,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室里找到角,但表述上不够规范,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表达,如桌子的面上有角,数学书的封面有角【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交流,一方面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参与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2.初步感知,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把角的顶点当成角,指角的过程中只点一下角的顶点处。预设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预设2:我们组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预设3:我们组找到了窗户上的角、椅子上的角。预设4:我们组找到了黑板上的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学情预设】学生直观感知这只是个点,不是角。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都是这样的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角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学生思考)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指角:从角的顶点出发,沿着角的两条边移动。如右图:【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建立正确的表象。师:哪位同学能再指给大家看一看?【学情预设】学生用一个动态的过程指出角: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 ),小组里再互相指指。【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指角,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打好了基础。3.认识角。(1)直观认识角。师:我们从身边找到了角,那么下面这些物体有角吗?它们的角在哪儿?课件出示教科书P39例1情境图。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角,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学情预设】学生很难准确表述出什么是角,特别是很难发现角的顶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课件演示角的形成过程。(2)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师: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组成的。教师板书:概括: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设计意图】结合前面的操作,直观感知角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完成从实物到图形的抽象过程,有益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一组图形的观察,则有利于学生概括角的组成。4.小组合作,折角和比角。(1)学生自主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片)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办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请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将不同折法的贴出)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学情预设】预设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预设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他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条线与另外的边组成的图形就不是角。(2)感知角有大小,体验用叠合法比角。教师展示两个折成的角(大小明显不同的)。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角有什么不同?【学情预设】这两个角一个大,一个小。师:对,角是有大小的。(教师再呈现两个大小差不多的角)你们再看看这两个角,能一眼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学情预设】可以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师:哪位同学愿意到台上给大家演示如何比较角的大小?指名学生演示,教师给予适当指导:把这两个角叠在一起,再把两个角的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上面这个角的另一条边在下面这个角的里面,说明上面的角比下面的角小一些。5.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1)做角。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角(教师呈现一个活动角,扳动角的两边),你们看,这是一个活动角。你们想不想做一个这样的活动角?用老师发给你们的两根带孔的小棒试试看。学生活动:利用带孔的小棒做角。(2)玩角。师:(出示活动角)哪位同学能把老师手上的这个角变大一些?指名学生操作。在操作中让学生感知:将角的两边张开些,角会变大。师:同学们看,角变大了吗?你能让自己做的角变大吗?怎么变?同学们能让角变大,那么还能让它变小吗?怎么变?学生自主操作,交流讨论。师:老师想让大屏幕上的这个角变大。(课件动态展示把边延长)角变大了吗?【教学提示】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并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情预设】在边变长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困惑,有的学生会觉得角变大了,有的则认为没变大,出现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把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原来的角在哪儿?现在的呢?从而发现边变长了,但角的大小没变。师:那老师让它变小吧。(课件动态展示把边缩短)角变小了吗?【学情预设】有了前面的经验,学生会发现角没变小。师:边变长、变短,角的大小怎么都没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师小结: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两边张开得越小,角越小。(板书)【设计意图】解决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的问题,要充分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设计两个层次的“变变变”活动,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探究,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用角。师:能把你们刚才做的角变大吗?(学生动手操作将角变大)再变小、变大、变小师:角变大、变小的过程能让你们想到我们用过的什么东西?(扇子)课件动态演示折扇打开、闭合的过程。【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6.体验感悟,画角。(1)学生自主画角。师:你们能将小棒做成的角的样子在纸上画出来吗?试试看。学生活动:画角。师:大家说,哪一组同学画得好?同学们知道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2)规范画角。师:同学们画出了不同的角,老师也来画一个角,可以吗?教师在黑板上规范画角:第一步,画一个顶点;第二步,从顶点出发,画两条直直的边,并标上角的各部分的名称。(3)课件动态演示教科书P39例2画角的过程。师:请大家用正确画法画一个角。学生再次画角。(4)总结画角的方法。【学情预设】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三、巩固认识,深化理解1.完成教科书P39“做一做”第1、2题。师:说一说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把找到的角画出来。2.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1题。同桌交流,互相指角。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部分角。3.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2题。学生独立判断,师生交流时强调判断的依据。【学情预设】第一个图形和第三个图形是角,学生都会判断;第二个图形不是角,学生会说是因为它没有顶点;对于第四个图形学生就有些模糊,有说是的也有说不是的,让学生明确它有一条边不是直的,所以不是角。4.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3题。【教学提示】比角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突出顶点重合,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落在哪儿。先数给同桌看一看,看谁数得对,再全班交流汇报。师:第四个图形有几个角?为什么?【学情预设】前三个图形学生都会数角,第四个图形学生容易数出4个角,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图中只有2个角。5.完成教科书P43“练习八”第5题。同桌之间互相比一比,再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如果学生表达不好,可以直接用课件演示的方式加以说明。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1)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角;(2)学会了画角;(3)知道了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板书设计角的认识及画法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边张开得越大,角越大,两边张开得越小,角越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角,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的认识。本节课教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图形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和认识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二、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是的画“”,不是的画“×”。三、动手画一画。1.用给出的点为顶点,画一个角,并 2.用给出的点和边画一个开口向左的角。标出这个角各部分的名称。五、数一数,填一填。参考答案二、()(×)(×)()(×)三、略五、4 4 2 1 3 2 6 【教学提示】教师注意要锻炼学生把自己所想的用流利的语言说出来,注意完整性,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